1、宁夏中卫市海原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历史学家周一良说:“中国的祖先崇拜起源极早,古代人们祭祀求福的对象首先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祖先。”这在很多出土的对祖先的甲骨卜辞和铭文中也能得到证实。这里其实要证实的是A. 礼乐制的萌芽B. 宗法制的起源C. 分封制的形成D. 世袭制的来源【答案】B【解析】材料“古代人们祭祀求福的对象首先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祖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祭祀祖先和宗法制有关,故B项正确;A属于规范秩序制度,排除;C属于官位继承,排除;D是地方制度,排除。2.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社会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
2、盾,历朝采取的措施有秦代设郡县唐代“三省六部”的设置元代推行行省制清朝军机处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符合题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强化了皇权,故不符合题意;元代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符合题意;清朝军机处成为清朝中央最重要的权力中枢,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不符合题意。故选组合,排除ABD,C符合题意。 3.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
3、。这表明A. 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B. 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C. 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D. 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答案】B【解析】唐朝在三省长官之外再设置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员,显然是用此来削弱宰相的实权,B正确;此时仍然执行三省议事的原则,A错误;新设官职并没有融入三省六部制,C错误;唐朝三省六部制依然是成熟的,D错误。4. 1418年,明成祖朱棣出塞北征,阁臣胡广、杨荣、金幼孜随从侍行,“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1423年,朱棣再次北征,“军务悉委杨荣,昼夜见无时”。这反映出当时明代A. 军权已由内阁所掌握B. 重置宰相已是大势所趋C. 军政决策有民主化倾向D. 内阁辅政功能得到
4、发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棣时期,皇帝对内阁逐渐倚重,体现了内阁辅政功能得到发挥,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明代并未重置宰相,而且内阁与宰相不同,排除选项B;根据所学,明代军政大事依然由皇帝决断,并未体现民主化趋势,排除C。【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得出内阁为皇帝所倚重,进而可知,内阁辅政功能得到发挥。5. 十二铜表法第8表第15条规定:凡以正式方式在窃贼家搜出赃物的,以现行盗窃罪论处。这表明罗马法强调的原则是A. 审判程序严密B. 人道主义C. 判决以证据为准D. 轻罪重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判定盗窃罪的前提是“以正式方式在窃贼家搜出赃物”,说明判决
5、以证据为准,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程序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法律的宽容的一面,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轻罪重判,排除D。6. “金陵定鼎,平成永固之基。京曰天京,一一悉准乎天命;国为天国,在悉简乎帝心。”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C. 中国同盟会成立D.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金陵定鼎”“京曰天京”“国为天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7. 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是
6、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如1804年制定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加以仿效。这反映了罗马法A. 能维护和巩固各国的统治B. 法律观念具有普适性C. 能有效震慑被统治阶级D. 代表资产阶级维护私有制【答案】B【解析】【详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材料体现了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故答案
7、为B项。A项,“各国”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有效震慑被统治阶级的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古代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是“资产阶级”,排除。8. 1947年,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针对本国的一项政策解释如下:就像被病菌污染了的一桶苹果,希腊的颠覆会影响伊朗和整个东方自罗马和迦太基时代后,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霸权。这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A. 冷战序幕的拉开B. 冷战的开始C. 德国的分裂D. 两极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主旨意思是防止类似“就像被病菌污染了的一桶苹果,希腊的颠覆会影响伊朗和整个东方”的历史现象出现,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为此出台政策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
8、张,把遏制苏联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根据“1947年”的时间点和所学可知,此政策是1947年出台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故选B;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故排除A;1949年德国分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1955年华沙组织成立,两极格局的形成,与题干不符,故排除D。9. 如图中的军事集团成立的目的是A. 给西欧经济援助B. 对抗法西斯势力C. 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称霸世界D. 瓜分二战的战果【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约是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旨在抗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故C项正确;给予西欧经济援助的是
9、马歇尔计划,排除A项;北约建立于1949年,此时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胜利,排除B项;瓜分二战的战果指的是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10. 这个计划“不是针对哪个国家,也不是针对哪一派信仰原则,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为了凸显这个计划的非政治性特点,美国向所有的欧洲国家,包括苏联和东欧都发出了邀请。下列有关该计划说法正确的是A. 它的实施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B. 体现出美苏之间没有国家利益上的冲突C. 它是一个纯粹经济援助计划D. 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美国向所有的欧洲国家,包括苏联和东欧都发出了邀请”,并结
10、合所学知识可知,此计划指的是马歇尔计划,它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故D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加剧了美苏的对抗,故排除A;马歇尔计划体现出美苏之间没有国家利益上的冲突,说法错误,故排除B;马歇尔计划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援助计划,其背后有美国的政治目的,故排除C。11.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对于苏联解体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能够得出的结论有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
11、描述了苏联解体,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符合题意,故选D;苏联解体不代表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所以表述错误,故排除ABC。12.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B.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C.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 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之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故选C;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13.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
1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下列属于两次会议都强调的内容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殖民主义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捍卫国家主权A. B. C. D. 【答案】B【解析】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殖民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宗旨是执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的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故两次会议都强调的内容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殖民主义、捍卫国家主权,故正确;两次会议都没有涉及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内容,故错误。故组合正确,故选B。点睛:本
13、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信息“亚非国际会议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都强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等方面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4.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这里的“统一”指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 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C. 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掌握军政大权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结合所学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
14、需要,是国共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的标志,故B项正确;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出现于张学良“东北易帜”,排除A项;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掌握军政大权与统一无关,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为标志,排除D项。故选B。15. 为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美国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 实行三权分立B. 建立联邦制C. 确立民主共和D. 实行总统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其特点是分权与制衡,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联邦制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也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15、;总统制也不能完全体现分权与制衡,故D项错误。故选A。16.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答案】C【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
16、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17. 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下列机构属于梭伦时期创建的有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十将军
17、委员会。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属于梭伦时期创建的。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城邦制度梭伦改革18.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就有仅英国领事处理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 英国人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B. 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C.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高涨D. 上海的社会治安状况混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中国拥有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英国人审理,故导致英国人在中国无所
18、顾忌,大量犯罪,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在中国的犯罪情况,不能体现出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在上海的涉案情况,没有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在上海犯罪数量多,不能体现出上海的社会治安状况混乱,排除D。19.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
19、分歧【答案】C【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
20、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20. 1900年前后,一些英国历史教科书委婉地写道“他们在1842年得到了那个岛”。这个“岛”指的是A. 台湾B. 香港岛C. 新界D. 九龙司【答案】B【解析】【详解】1842年、英国可知,这里的岛指的是香港岛,选项B正确;英国并未割占台湾,排除A;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21、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因此选项C、D排除。21.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卢沟桥即尔等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与该命令相关的事件是A 西安事变B. 八一三事变C. 七七事变D. 九一八事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二十九军”“卢沟桥”可知,这是七七事变,选项C正确;选项A、B、D与卢沟桥这一地点不符,排除。22. 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 农业
2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C.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变化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造成的,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1956年底;BC项是1958年。23. “廷寄交片依葫芦,万端政务效葫芦”反映的是A. 明朝内阁强化皇权B. 清朝内阁形同虚设C. 清军机处强化皇权D. 明朝厂卫强化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军机处上传下达,只能秉承皇帝意见,体现了皇权的强化,选项C正确;内阁有票拟权,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选项A排除;材料中并不是对清代内阁的描述,排除B;厂卫是特务机构,
23、不参与中枢决策,排除D。24.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下能佐证这一结论的史实是A. 殖民者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B. 列强取得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的特权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 列强扶植地方军阀,形成割据状态【答案】A【解析】【详解】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不平等条约体系代替了“朝贡”体系,故选A项;B、C、D三项都不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与“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的论
24、述不符,排除。25.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创举”是指A. 辛亥革命爆发B. 清朝统治覆灭C. 中华民国成立D. 颁布首部宪法【答案】C【解析】【详解】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因此孙中山有此感慨,选项C正确;辛亥革命爆发时间是1911年,排除A;清朝覆灭与“创举”不符,排除B;颁布首部宪法和“变局”不符,排除D。26.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开始活跃于世界舞台,下面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人的“目标”。这一事实主要说明A. 日本想称霸世界B. 日本想主导世界C. 日本的政治野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膨胀D
25、. 军国主义在日本逐渐复活【答案】C【解析】【详解】漫画反映了日本企图凭借经济实力,拉拢他国投票赞成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表明了日本的政治野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膨胀,故C符合题意;漫画不能体现日本想称霸或主导世界,故排除AB;漫画未体现军国主义,故排除D。27. 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A. 扩大了官吏来源B.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 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答案】C【解析】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科举制的积极意义。28. 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 )A. 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都极力维护奴隶
26、制C. 都特别保护男子的政治权利D. 外邦人均无政治权利【答案】B【解析】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希腊和罗马当时都处于奴隶社会时期,他们制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都是从维护奴隶主利益的,都是在维护奴隶制度,所以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都是维护奴隶制,故本题选B。A中人人平等不符合事实;C和D说法绝对。29. 17世纪末英国“政治制度创新”的具体表现为确立君主立宪制 君主权力受法律严格限制保证议会的立法权和财政权等权力 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统而不治”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末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进行了“政治制度创新”,以明确的法律条
27、文,限制君主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和财政权等权力,使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权力,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由此可见均符合题意,故选D;而其它三个选项均不全面,故排除ABC。30. 2020美国总统大选年。根据你对1787年宪法的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各州选出选举人组成选举团选举总统美国的总统对宪法负责 美国总统与外国签订条约后,该条约立即生效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由各州选出选举人组成的选举代表团来选举总统,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所以正确,故选B;美国总统由各州选举代表团选举产生,而不是选民直接选举;
28、美国总统与外国签订条约后,需国会批准才生效,所以错误,故排除ACD。二、综合分析题31.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已走过七十载。将下列选项字母与时间轴上数字相匹配。A抗美援朝开始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社会主改造基本完成 D浦东开发开放E一届人大召开 F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G大跃进运动 H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I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J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答案】A;I;C;G;B;D;F;H。【解析】【详解】抗美援朝时间是1950年,因此对应A;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土地改革完成是在1952年,因此对应I;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因此对应C;1958年大跃进,因此对应G;197
29、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因此对应B;1990年浦东开放开发,因此对应D;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因此对应F;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因此对应H。32.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俄罗斯(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他们一度成为同仇敌忾的同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敌。材料二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讲,认为自由世界必须制止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的这种“遏制政策”,几十年来始终是美国外交的准绳。它使美国扮演了“世界警察”的角色。世界被分为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敌对的集团。
30、摘编自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材料三 欧盟已经建立经济联盟,实行单一货币欧元,经济一体化取得了巨大进展。长期以来,日本总是对自己政治上的“侏儒”形象耿耿于怀。日本认为要实现大国梦,必须发挥“正常国家”的作用。所以欧盟和日本被当然地称为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中的成员。摘编自试论当代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1)美苏“一度成为同仇敌忾的同盟者”是在什么时候?他们正式“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敌”的标志是什么?(2)“世界被分为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敌对的集团”的这种格局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3)除材料三中提到的日本、欧盟外,“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中的成员”还包括哪些国家?(4)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有什么积极
31、意义?【答案】(1)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1991年苏联解体。(3)中国、俄罗斯等国家。(4)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解析】【详解】(1)时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中英等签订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美苏一度成为同盟者。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制定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美苏变为仇敌。(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被分为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敌对的
32、集团”指的是两极格局,而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3)根据所学可知,除了日本、欧盟外,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快速发展、俄罗斯不断恢复,发展中国家不断上升等,成为推动多极化的重要成员。(4)根据所学知识,从多极化符合世界发展客观规律,体现世界人民意愿;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33. 制度构建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分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33、。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答案】(1)郡县制 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否定了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分若干县”可知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度;二问结合所学可从中央集权加强、官僚政治兴起进行阐述。(2)根据材料二“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结合所学从推翻专制体制、颁布资产阶级法律、思想解放角度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