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374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2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6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考向一文言文阅读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吾从而师之C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D.以为轮,其曲中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答案A解析A项,“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善”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行。B项,两个“师”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前者为“以为师”,后者为“把当作老师”。C项,“蹶”和“走”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前者为“使遭到挫败”,后者为“使败走”。D项,两

2、个词语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前者为“弯曲的弧度”,后者为“缺乏的东西”。故选A。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老大嫁作商人妇答案A解析A项,“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中,“切齿”古今意思一致,都指咬紧牙齿,形容非常愤恨。B项,“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中的“婚姻”,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C项,“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或是困境窘迫;今义:一般指生活窘迫或是生活贫困。D项,“老大嫁作商人妇”中的“老大”,古义:年纪大;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3、。故选A。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攀援而登,箕踞而遨B小学而大遗C凌万顷之茫然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答案A解析A项,“攀援”,古今义均为: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动、延伸。B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C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D项,“用心”,古义:因为心思或意念;今义:集中注意力或怀着的某种念头。故选A。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暮去朝来颜色故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答案C解析A项,“颜色”,古义

4、:容貌;今义:色彩。B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C项,“狼籍”古今都为乱七八糟、杂乱不堪之意。D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故选C。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沛公军霸上 B日与其徒上高山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答案B解析A项,军: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B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C项,下:名词作动词,低于。D项,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故选B。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都不相同的一组是()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邂逅不如意初一交战晨夜兼道行李之往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

5、林古之学者必有师君子不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 BC D答案B解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晨夜兼道”中,“兼道”即兼程,加倍赶路;“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中,“交游”即交往;“君子不齿”中,“不齿”指不与同列,表示极端鄙视。“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中,“其实”古义指“他实际上”,今义是副词,表示所说是实际情况。“邂逅不如意”中,“邂逅”古义指“倘若万一”,今义指“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初一交战”中,“初一”古义指“刚刚”,今义指“农历初一”。“行李之往来”中,“行李”古义指“使者”,今义指“出行携带的物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古义指“用来的”,今义是

6、表结果的关联词。“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爪牙”古义指“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故选B。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负:倚仗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当:把守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假:借助D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族:一般的答案D解析D项,族:众。故选D。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短:缺陷B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举:尽C不违农

7、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胜:尽D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同“擒”),上下肃然(张衡传)阴:暗中答案A解析A项,短:诋毁。故选A。9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B东犬西吠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齐彭殇为妄作答案A解析B项,“东”“西”为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向西”。C项,“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D项,“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故选A。10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B诏书切峻,责臣逋慢C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D夙遭闵凶答案B解析A项,“零丁”同“伶仃”。B项,没有通假字。C项,“采”同“彩”。D项,“闵”同“悯”。故选B

8、。考点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余船以次俱进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邻之厚,君之薄也C吾其还也失其所与D人非生而知之者夜缒而出答案B解析A项,“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以”是介词,拿、用;“余船以次俱进”中“以”也是介词,按照。B项,两个句子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吾其还也”中“其”是语气副词,还是;“失其所与”中“其”是代词,自己的。D项,“人非生而知之者”中“而”是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中“而”是连词,表修饰。故选B。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9、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奚以知其然也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C若属皆且为所虏不出,火且尽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答案B解析A项,均为介词,凭借。B项,副词,竟然/副词,是。C项,均为副词,将要。D项,均为“所”字结构,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结构。故选B。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杳不知其所之也答案C解析A项,均为连词,于是、就。B项,均为副词,趁机。C项,连词,如果/代词,你。

10、D项,均为动词,到。故选C。4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公为我献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因人之力而敝之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答案C解析A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B项,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介词,依靠。D项,介词,替;句末语气词,呢。故选C。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金就砺则利B郁乎苍苍生乎吾前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或师焉,或不焉D不知东方之既白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答案D解析A项,第一个“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第二个“则”是表顺承的

11、连词。B项,第一个“乎”是形容词词尾,翻译为“的样子”;第二个“乎”为介词,翻译为“在”。C项,第一个“焉”是兼词,翻译为“在这里”;第二个“焉”为句末语气词,无实义。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故选D。6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慈父见背(陈情表)是以见放(渔父)B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C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太史公自序)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答案D解析A项,见,加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介词,被。B项,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12、独立性/动词,到。C项,所,名词,地方/“所”字结构。D项,以,均为介词,用。故选D。7对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谨拜表以闻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以八千岁为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耕植不足以自给诸侯以惠爱为德倚南窗以寄傲A/B/C/D/答案C解析介词,用/介词,因为/连词,来,表目的/介词,把/用来。故选C。8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子犯请击之行李之往来A和相同,和也相同。B和不同,和也不同。C和相同,和不同。D和不同,和相同。答案B解析两个

13、“而”:连词,表目的/连词,表转折;两个“之”:代词,他们/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都不相同。故选B。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皆相同的一组是()A日与其徒上高山/其高下之势B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故为之文以志C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D温故而知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答案C解析A项,其,代词,自己的/代词,它的。B项,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C项,均为介词,比。D项,连词,就/连词,表目的。故选C。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子为父死,亡所恨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B乃幽武置大窖中精思傅会,十年乃成C君因我降

14、,与君为兄弟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以状语武答案D解析A项,为:介词,替/为:动词,做。B项,乃:连词,就、于是/乃:副词,才。C项,因:介词,通过/因:介词,趁机。D项,以:均为介词,把。故选D。考点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答案D解析“屈平”句为陈述句,“城北”句为判断句。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A予本非文人画士B此言士

15、节不可不勉励也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答案B解析A、C、D三项为否定性判断句。3下列句子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A甚矣,汝之不惠B古之人不余欺也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答案A解析A项为主谓倒装句。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D微斯人,吾谁与归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答案D解析“大阉之乱”一句不是宾语前置句,是定语后置句。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

16、同的两组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B夫晋,何厌之有子何恃而往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牛何之答案AB解析C项,“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项,“子”句,无前置宾语;“牛”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6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毋宁毙于虞人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D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C解析C项,“于”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兵

17、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答案A解析B、C、D三项为被动句。8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卿欲何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不然,籍何以至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彼且奚适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A/B/C/D/答案D解析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9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答案C解析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三处省略主语;D项,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10

18、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答案A解析A项,“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于”。考点4 文言断句【对话断句法】1用“/”给下面短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行贤而去自贤之

19、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解析“曰”是对话标志词,可作为断句依据,其后一般断开。“答曰”后可停顿。“其故”是“问”的宾语,“问其故”后可停顿。“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恶者贵”“美者贱”结构一致,中间应断开。同理,“美者自美”“恶者自恶”后应分别断开。“其恶者贵”中的“其”指代前面的“二人”,“其”前应断开。其余根据句意即可正确断句。参考译文杨朱路过宋国东面的旅社。旅社主人有两个妻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丑陋的受尊宠,美丽的被冷落。

20、杨朱问他是什么缘故,旅社主人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但是我并不觉得她美丽;那丑陋的自认为丑陋,但是我不觉得她丑陋。”杨朱对他的弟子说:“行为良善而能去除自我炫耀的心念,到哪里会不受喜爱呢!”2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齐 王 使 使 者 问 赵 威 后 书 未 发 威 后 问 使 者 曰 岁 亦 无 恙 耶 民 亦 无 恙 耶 王 亦 无 恙 耶 使 者 不 说 曰 臣 奉 使 使 威 后 今 不 问 王 而 先 问 岁 与 民 岂 先 贱 而 后 尊 贵 者 乎(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答案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

21、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参考译文齐王派使者去聘问赵威后,齐王的信还未启封,赵威后就问使者说:“你们的年景不错吧?百姓们安乐吗?大王身体也好吧?”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奉命到这里来聘问太后,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景和百姓,怎么能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呢?”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

22、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节选自世说新语贤媛)注阮卫尉:阮共,卫尉,管宫门警卫的官。A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B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C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D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妇令婢视之”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单句,之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还答曰”中,

23、“还”作“答”的时间状语,“还”后不能断开,排除A项。另外“桓必劝入”中,“桓”作主语,之前断开;“云”相当于“曰”,其后一般断开;“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者”后一般断开。参考译文许允的妻子是阮卫尉的女儿,阮德如的妹妹,相貌无比丑陋。举行交拜礼后,许允不想再进去,家里人为此忧心如焚。这时,正好许允来了客人。新娘叫丫鬟去看客人是谁。丫鬟回来回答说:“是桓公子。”所说的桓公子,就是桓范。新娘说:“不用担心,桓范一定会劝他回到洞房来。”桓范果然对许允说:“阮家把相貌最丑的女儿嫁给你,必然有其用意,你应当仔细观察她。”许允于是重新回到洞房,见到新娘后,就立即往外走。新娘料定他这次出去就没有再回来的道

24、理,便拉住他的衣襟让他留下。许允于是就对她说:“女人必须具备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你有其中几样?”新娘说:“我所欠缺的只是容貌。然而读书人应该有各种好品行,夫君又有几种呢?”许允说:“全都具备。”新娘说:“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许允面有愧色,从此就敬重她。【语法断句法】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季札)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 之 执 政 侈 难 将 至 矣 政 必 及 子 子 为 政 慎 以 礼 不 然 郑 国 将 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节

25、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答案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解析这段文字中,“执政”“难”“子”“政”“礼”“然”“郑国”等名词、代词,“至”“及”“为”等动词,“侈”“败”等形容词,都是重要的断句标志。名词、代词一般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动词一般作句子的谓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动词谓语,然后确定动作的主语和宾语。这句话中,动词“至”的主语是名词“难”,所以在“难”之前断开;动词“及”既有名词主语“政”,又有名词宾语“子”,在“政”之前和“子”之后断开;动词“为”既有名词主语“子”,又有名词宾语“政”,在“子”之前和“政”之后断开。形容词一般作定语或谓语,此句中,形容词“

26、侈”是名词“执政”的谓语,应在“侈”后断开;形容词“败”作“郑国”的谓语,“郑国将败”句子完整,在“郑国”前断开。“以礼”是介词短语作“慎”的状语,应在“以礼”后断开。参考译文(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穷奢极侈,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非常欣赏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说:“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七年春,(袁继咸)擢山西提学佥事。未行,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有朝觐官赍册之奏。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

27、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彝宪大恚,与继咸互讦奏。帝不听,乃孑身赴任。(节选自明史袁继咸传)A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B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C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D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答案B解析“继咸疏论之”句意

28、完整,中间不可断开;“谓”后面要断开;“上自藩臬”“下至守令”是对称结构,结构相同,中间要断开;“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意思是“没有人”“没有谁”,前面要断开;“屏息低眉”“跪拜”这两个动作的主语都是前面的“莫”,前面都要断开;“大不便”是对前面行为的评价,前面要断开。故选B。参考译文崇祯七年春天,(袁继咸)升任山西提学佥事。尚未赴任,总理户、工二部的宦官张彝宪进呈了一份关于朝觐官员登记注册的奏章。袁继咸上书评论说:“假如这个命令得到推行,那么上自布政使和按察史,下到县令,没有不依次来请托的,低声下气地跪拜在宦官的座前。让天下人来干这无耻的事,真是太不好了。”张彝宪大为恼火,就上书和袁继咸相互

29、攻击。崇祯皇帝不听劝阻,(袁继咸)就独自一人上任去了。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少知名,通简有高识,左将军王敦引为长史。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节选自晋书谢鲲传)A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B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C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D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答案D解析找出句中的名

30、词、代词“王澄”“敦”“鲲”“谢长史”“人”,虚词“与”“其”“所”;标志性词“惟”一般放于句首,排除C项;“谈话无倦”的主语是“鲲”,意思是“谢鲲谈话不疲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故选D。参考译文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年少知名,通达简傲有超人见识,左将军王敦引荐他为长史。母丧离职,服丧期满,迁为王敦的大将军长史。当时王澄与王敦同坐,见谢鲲谈话不疲倦,只是赞叹谢长史可以与他交谈,都不斜视一下王敦,他为人所仰慕就像这样。【虚词断句法】1用“/”给下面短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 故 礼 之 若 此 其 甚 也 善 绻 得 道 之

31、士 也 得 道 之 人 不 可 骄 也 尧 论 其 德 行 达 智 而 弗 若 故 北 面 而 问 焉 此 之 谓 至 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节选自吕氏春秋下贤)答案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解析边读边译,然后根据句末语气词“也”“焉”断开一部分句子,再根据常用于句首的词“故”“此”断开另外的句子。句中“善绻得道之士也”是典型的“A,B也”句式的判断句,故应在“善绻”之后断开。参考译文尧不用帝王的身份去会见善绻,而是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尧是天子,善绻是平民。尧为什么这样过分

32、地礼遇他呢?善绻是得道的人。对得道的人,不可傲视。尧衡量自己的德行智谋不如善绻,所以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这就叫作无比公正。不是无比公正,谁又能礼遇贤者呢?2(2020浙江高考节选)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 自 初 读 书 即 知 读 执 事 之 文 既 思 而 思 之 广 求 远 访 以 日 揽 其 变 呜 呼 如 公 者 真 极 天 下 之 文 者 欤!答案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

33、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读书”的“书”是宾语,“读书”又是介词“自”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执事之文”作“读”的宾语,在其后断开;“之”作“思”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广求远访”是并列对称的四字短语,在其后断开;“其变”作“揽”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呜呼”是感叹词,单独成句;“者”字是句中停顿,可断可不断。参考译文而欧阳修在这时,实际掌握着权势来引导天下豪杰,而世上号称能写文章的,十分之九是出自欧阳修门下。而您实在是这些门生弟子中的第一名,您的文章议论,能与欧阳修不相上下。那些贤人名士听闻,认为您的文章虽然兴起于欧阳修之后,然而屹

34、立的样子连欧阳公也有所敬佩,忘记您的文章是后来才被人们(经常)谈论到的。自从我开始读书,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访用来每天掌握其变化。唉,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已经到达天下写文章的人的顶点了!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

35、教授而去。(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注长贰:指官的正副职。言路:指言官。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答案A解析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B、D两项。比较A、C两项,“耻也”是

36、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C项,选择A项。参考译文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人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征召为太学录,因为他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都接见求学的人,且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他们,太学中的正副长官及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次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谋求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有什么不同吗?”援引孟子的话:“在朝廷做官却不能实行大道,这是可耻的”。言官认为他是在讥笑自己,请求贬黜他,(沈焕)在职才八十天,被调任高邮军

37、教授而离京。【句式断句法】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 礼 义 捐 廉 耻 非 一 朝 一 夕 之 故 然 而 松 柏 后 凋 于 岁 寒 鸡 鸣 不 已 于 风 雨 彼 昏 之 日 固 未 尝 无 独 醒 之 人 也!(节选自顾炎武廉耻)答案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解析这段文字中,“弃礼义”与“捐廉耻”皆为动宾结构,呈并列形式,要断开;“非一朝一夕之故”是判断句,其后应断开;“松柏后凋于岁寒”与“鸡鸣不已于风雨”两句结构相同,都是介词结构后置,两句呈并列形式,应断开。“彼昏之日”作“固

38、未尝无独醒之人也”的状语,“固”与前面状语关联性不强,所以在“固”前断开。参考译文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廉耻被抛弃,(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寒冬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第二)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

39、衣帛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答案C解析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参考译文晏平仲(字仲,谥平,习惯上称“平仲”),名婴,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做事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

40、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问到他,他就慎言回答;没问到他,他就谨慎行事。有利于国家政治清明的,他就遵从政令行事;不利于国家政治清明的,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扬名于各诸侯国。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节选自隋书

41、元景山传)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答案C解析首先将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分析“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可知,“一日一夜”作为时间状语应修饰“行”,中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A、B两项。“与毅战于漳口”是介宾短

42、语后置句,“于漳口”是完整的介宾结构,后面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C项。参考译文高祖做丞相(的时候),尉迥兴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尉迥串通谋反,暗地里写信游说鼓动元景山(造反),元景山抓住他们的信使,封好书信送到丞相府。高祖非常赞许他,加封他为上大将军。司马消难率郧州郡投降陈国,陈国派遣将领樊毅、马杰等人来接应。元景山率领五百轻骑兵奔赴赶去(郧州)。樊毅等人恐惧,掳掠百姓后逃跑。元景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在漳口和樊毅交战,交锋两次,元景山都胜利了。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元景山被授予安州总管的职位,又被提升为柱国,(皇帝)前后赏赐(他)两千匹丝帛。

43、【修辞断句法】1用“/”为下面文言文断句。叶 廷 珪 云 余 幼 嗜 书 自 肄 业 郡 庠 牵 丝 入 仕 四 十 余 年 未 尝 释 卷 食 以 饴 口 怠 以 为 枕 士 大 夫 家 有 异 书 无 不 借 借 无 不 读 读 无 不 终 篇 而 后 止 长 恨 无 资 不 能 尽 传 写 间 作 数 十 大 册 择 其 可 用 者 手 抄 之 名 曰 海录(取材于初潭集)答案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解析先将此段通读几

44、遍,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对称句式“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和顶真修辞“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断开几处,余下的再根据语法断句法去推断。参考译文叶廷珪说:“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在郡学修业,一直到步入仕途做官,四十多年不曾放下书卷。吃饭的时候读书觉得嘴里香甜,疲倦的时候用书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没有不借来的,借来没有不读的,读了没有不读完全篇才终止的。常常遗憾(自己)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完。在那么多书里,挑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

45、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注屠沽: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屠,杀牲;沽,卖酒。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A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B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C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D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46、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答案D解析“步城西”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与“屠沽纷然”都是结构相同的对称句,根据这点可断句。参考译文己卯年元宵节,我在儋州,有几位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游玩?”我高兴地跟随他们去游玩。走出城西门,进入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我)回到住处已经三更天了。家人关门熟睡,已经重新打起了鼾声。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退之(韩愈)钓鱼钓不到,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却不知道另寻佳处垂钓也未必能钓到大鱼。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

47、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A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B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C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

48、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D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句式的对称关系和特殊虚词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先通读画线部分,疏通大意。从中不难看出“贵诈力”与“贱仁义”相对,“先”与“后”相对,“富者”与“贫者”相对,“国强”与“弱国”相对,这些词语领起的句子构成四组对比句。由此可以确定答案为D。参考译文齐桓公采用管仲的计谋,通过控制物价的高低,开发山海资源物产,使得诸侯前来朝拜,凭借小小的齐国,显明地成就了霸主

49、的威名。魏国任用李克,充分开发土地资源,(使魏文侯)成为强有力的国君。从这以后,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争夺,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讲究辞让。所以平民百姓中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起;强大的诸侯国有的兼并小的诸侯国,使他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延续到秦,最终使天下统一。考点5 文化常识判断对错。错误的,说出错误原因。【类型一:人的称谓(含名、字、号)、年龄】1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时才起的。()答案2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

50、定字。()答案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是出生后取的。3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答案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称他人名为不尊。4“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答案5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答案“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6“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51、()答案7“自号”,旧时士大夫和文人墨客给自己取的号,大多与个人的居住环境、嗜好、性情特点、特长等相关。()答案8“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答案【类型二:古代官职(含官职的任免升降)、部门】1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答案2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答案3比部,三国魏始设,为尚书列曹之一,明清时为对刑部及其司官的习称。尚书、门下、内史(中书)三省是隋唐时

52、的中枢权力机构。()答案4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答案5“六部”中吏部主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等事宜。()答案礼部主管“科举取士”。6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即主试者。一般以朝廷名望大臣担任。()答案7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重农宣教、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爱民富民的地方官。()答案8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答案“户籍”应由户部掌管。9“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答案10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

53、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答案11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答案12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署”表代理、暂任官职。()答案13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答案14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答案【类型三:天文历法】1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答案2古代“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三十。()答案“晦”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3丁卯、己巳、戊申

54、,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答案4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答案“辰时”指上午7点到9点,即上午8点前后。【类型四:古代地理】1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答案2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答案3“河北”在古代大多是指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答案4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答案5项羽灭秦后将秦国

55、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答案6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答案7京兆,指京师所在地区,也指管理京师地区的衙门;京兆尹,即管理京师地区的行政长官。()答案8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河流称为“江”。()答案“河汉”指的是“银河”,或指“黄河与汉水的合称”;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称为“河”。【类型五:

56、科举制度】1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答案2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3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答案4乡试,明、清两代每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答案“乡试”三年举行一次。5“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明清时科举殿试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答案6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的最高学位。()答案太学博士是官职名,不是一种学位。7魏明帝太

57、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答案“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8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内容主要为策问。()答案【类型六:风俗礼仪】1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答案2“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故以姬为姓。()答案3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死亡有不同的称谓,称皇帝死为“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为“薨”。()答案4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后多指以国姓赐予功臣,

58、以示褒宠。()答案5“昆弟”指兄弟。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答案“义结金兰”指结拜为兄弟姐妹。“琴瑟和鸣”多指夫妻感情融洽。6请老,告老,指官吏因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等。()答案7“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答案“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生祠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8陛,指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59、)答案陛,指宫殿的台阶;殿下,对诸侯或皇太子等的尊称。【类型七:年号、庙号、谥号等】1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答案2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答案3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庙号,“章”是谥号。()答案4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将其即位的这一年称建元元年。()答案5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答案考点6 内容概括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

60、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弟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以备边为言,又不听,遂请补外,上不许,曰:“

61、黄中恬退有守。”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钦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谓天下后世何!”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辄言边事,又独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亮已拥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乾道改元,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疾,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

62、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中不攀附、迎合权贵。黄中面对龙大渊不卑不亢,而没有得到龙大渊的照顾;宰相因武成庙的事质问黄中和周绾,黄中予以反驳。B黄中受到赏识,获得优待。他在考试中提到孝悌而打动了皇帝的心,所以被提拔;他七十多岁还被皇帝记在心上,皇帝给他丰厚赏赐。C黄中富有远见,关注边防。他出使金国,觉察到金国人的意图,报告皇帝,后来证明他的预见是对的;他觐见皇帝多次提到边防的事。D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达要做他的弟子;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生病后,写遗

63、表劝诫皇帝。答案D解析D项,“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错,应是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政事的缺失疏漏。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中天资聪颖,记忆力惊人。他幼年读书时,一两遍便能够背诵下来。B黄中厌恶盛世祥瑞之类的事,且态度鲜明。他在王府的时候,拒绝了官吏要把武成庙长芝草的事上奏给皇帝的请求。C黄中见微知著,执着又任性。他向皇帝进言应戒备边防,这个建议未被采纳,他便请求到地方任职。D黄中退休之后,仍心系皇帝。他生病时仍亲手起草遗表,劝诫皇帝君主的职权不可让他人代替。答案B解析B项,“在王府的时候”错误,应是“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之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64、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中持身严谨,庄强自重,且敢于直言,同僚周绾认为“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对他“不为谏官”深表惋惜。B黄中精于政事,且对边防变化非常敏感,他出使金国回朝后,立刻建议朝廷整治军备,准备抵抗金国的进扰。C黄中在朝廷与金国关系的处理上,富有大局意识,当金国使者宣布宋钦宗去世的消息后,在他力主之下,朝廷按照礼节处理此事。D黄中对于朝廷边备非常担心。他曾多次建言戒备边防,却不被采纳,拜见高宗时,又多次建言边防大事,特别陈述守卫防备的方法策略。答案B解析B项,“立刻建议朝廷整治军备,准备抵抗金国的进扰”错,原文为“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参考译文黄中,字通老,邵

65、武人。幼年读书,一遍两遍就能背诵。起初因族祖恩荫得官。绍兴五年廷试,讲孝悌之道感动了皇帝,被提升为进士第二,授任保宁军节度推官。黄中在王府的时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黄中不曾和他亲近,见面就作揖而退,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大渊的帮忙,只有黄中不曾升官。升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让皇帝知道,黄中不答应,官吏私下画图进献。宰相对祭酒周绾和黄中说:“太平盛世的吉兆,压下而不上奏,为什么?”周绾没回答,黄中说:“太平盛世要这个有什么用?”周绾退下来,对别人说:“黄司业的话精当切实简短扼要,可惜不是谏官。”担任贺金朝生辰使,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修治汴宫,必定要迁居逼迫我朝

66、,应当早做准备。皇上吃了一惊。宰相回头对黄中说:“沈介回朝,竟然没听见这话,为什么?”过了几天,黄中告诉宰相,请求因随意说话等待处分。然后授任沈介为吏部侍郎,调黄中补充沈介的位置。黄中还进言戒备边防,又不被采纳,于是请求调到地方任职。皇上不答应,说:“黄中淡泊谦让有操守。”金国使臣来贺天申节,突然把钦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大家,朝廷讨论等金国使臣走后办丧事,黄中骑马赶去报告宰相,说:“这是国家大事,臣子极为哀痛,一旦有所失礼,对天下后世的人怎么交代!”最后得以按照礼节办理。黄中自从出使回朝,每逢拜见皇帝都言边防大事,又特别陈述守卫防备的方法策略,高宗称好。不过几个月,金朝完颜亮已经聚兵渡过淮河。敌人

67、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等到敌人退走,大家惭愧敬服。乾道改年号时,黄中年龄刚好七十岁,就因年老辞官。过了六年,皇上驾临讲筵,回头对侍臣说:“黄中是位老儒,现居住在哪里?年纪多大了?精力或许还没衰退吧?”召唤黄中入朝,在内殿接见,慰问非常优厚。授任龙图阁学士,退休。凡是乡里晚辈后生前来拜见,一定用孝悌忠义诚信教育他们。朱熹写信求见,有这样的话:“今天我前来,将在堂下拜两次,希望您坐着接受,使我进入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了。”他被人敬慕像这个样子。这以后,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政事的缺失疏漏。黄中生了病,亲手起草遗表,深切地把君主的职权不可以让左右

68、的人代管作为告诫。淳熙七年八月庚寅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

69、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

70、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祐虚心求教。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的当天,首先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B陈祐治政有

71、方。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修建孔子庙、比干墓,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C陈祐为民着想。任南京路治中时,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冒着获罪的危险,违背上级命令;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他反对征收酒税。D陈祐除恶务尽。许、蔡一带有大盗聚众抢劫,抓捕时他逃到宋朝境内,后来宋朝灭亡,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陈祐发现了他,当众将他击杀。答案B解析B项,“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说法错误,其所对应原文为“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其所说的应是陈祐“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72、是()A陈祐受封为河南西路总管期间,做官清廉谨慎;任卫辉路总管时,在此号称难于治理的地方,申明法令,注重教化百姓,深得百姓爱戴。B陈祐年少好学,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发愤学习,长大后博通经史,因而为朝廷所用,父母也受到恩赐。C陈祐为官,无论是请求朝廷减免赋税,还是释放温、台两地被俘虏的百姓,总是把百姓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谋福利。D陈祐查核台州百姓的田地,回来时在新昌遇上强盗被杀害;百姓请求把他留下葬在会稽,没有成功。答案B解析B项,陈祐父母是否受到恩赐,文中并未提及。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祐成才与个人好学、母亲支持有关。陈祐自小好学,家贫,母亲张氏曾剪断头发换取书

73、籍让他读,其长大后就博通经史。B陈祐治政有方略。他曾上书世祖,言明创立太平盛世,应抓住根本要务,比如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C陈祐在山东百姓中影响力很大。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签军,山东百姓多逃走隐匿,听说陈祐来了,认为他一定没有私心,都出来应征。D陈祐体恤百姓。他调任浙东道宣慰使,当时长江以南刚刚归顺,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几千人,陈祐将他们全部释放使其归家,不料自己在路途中被强盗杀害。答案D解析D项,“不料自己在路途中被强盗杀害”任意嫁接。参考译文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陈祐自幼好学,家境贫困,他的母亲张氏曾剪掉头发换取书籍让他读书,

74、(他)长大后就博通经学史学。当时诸王可自己征召主官的僚属,穆王府暂任陈祐为王府的尚书。穆王被分封在陕、洛,上表推荐陈祐为河南府总管。(陈祐)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他)奏请免去几百家征西军的各种赋税,又上奏提出二十多件有利于人民的事,朝廷都听取了他的建议。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任命陈祐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而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在此为官八年,像刚到的时候一样。至元二年,(陈祐)改任南京路治中。适逢河南东部发生蝗灾,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责令百姓捕捉(蝗虫),到了很

75、紧急的状况。陈祐率领几万百姓到灾区,对身边的人说:“捕捉蝗虫是怕它们损害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物已经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或许可以省力而有收成。”有人认为事情涉嫌独断专行,不可行。陈祐说:“为救百姓而获罪,我也甘心。”于是就告诉百姓让他们回去(收割),两州的百姓都受益于他。至元三年,朝廷授任(陈祐)为卫辉路总管。卫辉位于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难以治理。陈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等到他离任时,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歌颂功德。他曾向世祖上书,提出创立太平盛世的“三个根本”:一是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二是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

76、心于政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走隐匿,听说陈祐来了,都说:“陈按察来了,一定没有私心。”于是(百姓)都出来应征,(陈祐的任务)按期完成。至元十三年,(朝廷)任(陈祐)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官吏多惊慌失措。于是陈祐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为盗跖,而今为颜渊,我就把你们当颜渊对待;若以前为颜渊,而今为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跖对待。”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不敢违法。许、蔡一带有大盗聚众抢劫,陈祐追捕得很紧,(大盗)逃入宋朝境内。宋朝灭亡后,(大盗)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陈祐喝令他

77、下马,将他击杀在市集,百姓顺服。至元十四年,(陈祐)被调任为浙东道宣慰使。当时江南刚刚归附,元军俘虏温州、台州数千口男女,陈祐释放全部(被俘虏的百姓)并让他们还家。不久,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陈祐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刀之苦的百姓,应宽容体恤。”但这意见朝廷没有答复。朝廷派(陈祐)去查核台州的民田。等到(陈祐)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当地的强盗,他仓促间来不及防备,于是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陈祐)被追封河南郡公,谥号忠定。江浙父老请求在会稽埋葬他,未获批准,便设立祠堂纪念他。考点7 句子翻译1.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

78、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选自晋书,有删改)(1)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译文:(2)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译文:答案(1)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关键词:亲,母亲;谮,中伤、说诬陷的话;由是,因此)(2)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关键词:乡里,乡里人;以为,认为;孝

79、,孝心;感,感动)参考译文王祥生性非常孝顺。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常常派他清扫牛粪。王祥(却)更加恭敬谨慎(地做这些事)。父母亲有病(的时候),他睡觉不脱衣服,必定亲自尝试汤药。继母曾经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解下衣裳正要剖开冰面来抓鱼,冰面忽然自己解冻,一对鲤鱼跃出,他拿着鲤鱼回了家。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于是又有数十只黄雀飞入他的帐幕,他又拿来进献给继母。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家里的丹柰结了果实,继母命他看守,每当风雨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他的孝心和纯真竟到了如此地步。2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何景明与

80、梦阳并有国士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諆。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其(何景明)持论,谓:“诗溺于陶,谢力振之,古诗之法亡于谢。文靡于隋,韩力振之,古文之法亡于韩。”其意盖诋梦阳,非笃论也。(选自明史文苑传,有删改)注陶:指陶渊明。谢:指谢灵运。韩:指韩愈。(1)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译文:(2)其意盖诋梦阳,非笃论也。译文:答案(1)议论的人说何景明的才气本来不如李梦阳,但他的诗秀逸妥帖,与李梦阳比反而超过了他。(关键词:谓,认为、说;逊,不如、比不上;视,比)(2)他

81、的意思大概是在毁谤李梦阳,不是确切的评论。(关键词:盖,大概;诋,诋毁;笃论,确切的评论)参考译文何景明与李梦阳同有国士风度。两人写诗文,刚开始相处得很好,成名之后,却相互诋毁欺骗。李梦阳主要提倡摹仿,何景明则主要崇尚个人的创造,两人各自坚持观点不相让。议论的人说何景明的才气本来不如李梦阳,但他的诗秀逸妥帖,与李梦阳比反而超过了他。何景明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古诗在陶渊明时陷入困境,谢灵运奋力振兴它,古诗的写作方法在谢灵运时就消亡了。文章在隋朝时萎靡不振,韩愈奋力振兴它,古文的写作方法在韩愈时就消亡了。”他的意思大概是在毁谤李梦阳,不是确切的评论。3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2、。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有删改)(1)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译文:(2)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译文:答案(1)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是真的。(关键词:完璧,完璧归赵;称,称赞;以为,认为;信,果真、真的)(2)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

83、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起它的愤怒呢?(关键词:决,解决;奈之何,为什么;挑,激起、挑动)参考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是真的。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而勒索赵国的和氏璧,这时说要得到和氏璧,是实情,不是借此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起它的愤怒呢?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和氏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与秦王的强硬较量,以友好方式使廉颇悔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能保全赵国的原因,的确是上天偏袒成全他啊!4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84、代汉语。王东亭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即相贬笑,公曰:“不然。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后因月朝阁下伏,公于内走马,直出突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删改)注王东亭:即王珣,是东晋初年大臣王导的孙子,曾因功被封为东亭侯。公:即桓宣武,桓温。(1)既承藉,有美誉,公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译文:(2)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译文:答案(1)(王珣)继承祖辈的仕籍(做官)后,名声很好,桓温很希望他在人品门第上能成为全府所景仰的榜样。(关键词:承藉,承袭先人仕籍;人地

85、,人品门第;望,用作名词,景仰的人)(2)王珣的名声因此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关键词:名价,名声;公辅,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器,人才)参考译文东亭侯王珣担任桓温主簿的时候,继承祖辈的仕籍(做官)后,名声很好,桓温很希望他在人品门第上能成为全府所景仰的榜样。当初,(王珣)回答桓温问话时有失礼之处,可是他神色自若。在座的宾客立刻贬低并且嘲笑他,桓温说:“不是这样的。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后来趁着初一僚属朝见,人们都在官署之中的时候,桓温在室内骑着马直冲出来。手下的人都被吓得躲闪跌倒,王珣却稳坐不动。王珣的名声因此大为提高,大

86、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5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闾丘邛曰:“不然。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骥,天下之俊马也。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使之与燕服翼试之堂庑之下,庐室之间,其便未必能过燕服翼也。辟闾、巨阙,天下之利器也,击石不缺,刺石不锉,使之与管槁决目出眯,其便未必能过管槁也。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邛何以异哉?”(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注服翼:蝙蝠的别名。管槁:草木的秆子。管,读作“菅(jin)”,小草。(1)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译文:(2)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邛何以异哉?译文:答案(1)假使让

87、它们与狸、鼬一起在锅灶之间赛跑,它们的速度未必能超过狸、鼬。(关键词:使,假使;釜,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试于釜灶之间”,状语后置句;疾,速度)(2)由此看来,头发花白或秃顶的老人,和我相比凭借什么来区别呢?(关键词:华发,头发花白的人;堕颠,秃顶的人;何以异,即“以何异”,凭借什么来区别,或有什么不同)参考译文闾丘邛说:“不是这样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骥,都是天下著名的良马。假使让它们与狸、鼬一起在锅灶之间赛跑,它们的速度未必能超过狸、鼬。黄鹄、白鹤,一飞千里,假使让它们与燕子、蝙蝠一起在堂屋走廊下、住宅房间里比赛飞翔,它们的轻便未必能超过燕子和蝙蝠。辟闾、巨阙,是天下最

88、锐利的宝剑,用它们砍石头,剑刃不会缺损,用它们来刺石头,剑尖也不会折断,假使让它们与草木的秆子一起去取钻进眼里的灰沙,它们的便利未必能超过草木的秆子。由此看来,头发花白或秃顶的老人,和我相比凭借什么来区别呢?”考点8 主观简答题【原因分析推断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世宗(雍正)皇帝时,才臣任封疆者,田(田文镜)、李(李卫)并称。然世之人往往优李而劣田,意颇疑之。后读朱批上谕:田文镜奏禁铜法,请民间有抛掷制钱者拟军;又奴婢首主人藏铜器者,许脱籍,治其主人之罪。公(李卫)奏禁铜法,请官增价购,有售者即与值,不问所由来,亦不治藏者之罪。是二疏者在,世宗俱未允行,而两人之见解心术,判若天渊

89、,已可见矣。从文段中的“上谕”来看,世人“优李而劣田”的原因是什么?请加以分析。答:答案同样的“禁铜”一事,田文镜建议采用“拟军”“治其主人之罪”等方法,可见其严苛;而李卫则建议采用“增价购”“不治藏者之罪”等方法,可见其宽厚仁义。因此,世人“优李而劣田”。参考译文世宗(雍正)皇帝时,能臣担任封疆大吏的,田文镜和李卫并称。然而世人常常认为李卫是好官,田文镜是坏官,我心里对此颇有疑问。后来读到皇帝的朱批上谕:田文镜上奏禁铜法,奏请对民间有抛掷官府制钱私造铜器的人处拟军之罪;还有奴婢告发主人私藏铜器的,准许脱离奴籍,并治他主人的罪。李公上奏禁铜法,奏请官府加价收购,有卖铜的就给他钱,不过问铜从哪里

90、来,也不治藏铜者的罪。这两份奏章,世宗都不准施行,可是两人的见解心术,就像上天和深渊一样区别明显,已经可以清楚看出了。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随歙入质。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

91、诚,遣子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使人将兵围守之。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论曰:“世称来君叔天下信士。夫专使乎二国之间,岂厌诈谋哉?而能独以信称者,良其诚心在乎使两义俱安,而己不私其功也。”(选自后汉书卷十五,有删改)注隗嚣:东汉初天水人,趁乱为陇地豪强拥立,归汉后仍图谋割据。冘豫:犹豫。根据作者的评论,概括来歙被世人称颂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答:答案表层原因是来歙外在的言行表现得诚实可信;深层原因是其出使的根本目标并非

92、贪图个人功劳,而是真心诚意地促使双方信守道义,各得其宜。参考译文来歙字君叔,是南阳郡新野县人。归附光武帝刘秀,刘秀封他为太中大夫。当时刘秀正为陇、蜀不能统一而忧虑,来歙于是主动请求说:“我曾和隗嚣在长安相遇。这个人开始起事的时候,以拥汉为名。现在陛下圣明的品德盛大兴旺,我希望能遵奉您威严的命令,拿着您的手书作为信物(前往陇地),隗嚣必然乖乖地归顺您,那么(蜀地的)公孙述自然灭亡,不值得谋划了。”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建武三年,来歙开始出使隗嚣所在的陇地。建武五年,又恭敬地捧着皇帝的玺书给隗嚣。回来后,又前往劝说隗嚣归汉。隗嚣于是派儿子(隗恂)跟随来歙(来洛阳)做人质。当时太行山以东大体平定,光武

93、帝策划向西接管隗嚣的军队,和他一起伐蜀,又让来歙传达皇上的旨意。隗嚣部将王元劝谏隗嚣,隗嚣疑虑重重,因此好长时间犹豫不决。来歙向来刚毅,于是愤然责问隗嚣说:“国家因为你知道善恶,能看清兴盛和衰败的形势,所以拿亲笔信尽情地表达心意。足下出于一片忠诚,派儿子做人质,这是君臣互相信任的结果。如今却想听信奸人的蛊惑之言,做招致灭族之祸的策划,背叛君主、辜负儿子,违背忠信吗?”(来歙)想上前刺杀隗嚣,隗嚣起身入内,部署军队,要杀来歙,来歙从容地拿着节符登车离去。隗嚣更加愤怒,派人带兵围困他。来歙做人讲信义,言行一致,并且多次前来这里游说,(他所说的话)都可以得到核实、验证,西州的士大夫都信任尊重他,许多

94、人都替他说话,因此(来歙)能够幸免于难而东归。史官评论说:“世间称来君叔为天下信士。他作为两国之间的专使,难道还厌恶诈谋吗?而他独能以诚信著称于世,是由于他的诚心在于使两边都得其所安,而他自己却不自私谋功。”【形象内容概括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曹公(曹操)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

95、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节选自苏辙栾城后集卷九)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答:答案(1)第一次进言: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劝说曹操不要马上攻打东吴,而应以安抚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第二次进言:分析敌方在“地利”“人和”上的优势以及我方的劣势,劝说魏文帝不可马上攻打吴、蜀。(2)贾诩的用兵之道: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不打无把握的仗。参考译文曹公占据荆州,迫使刘琮投降,想要顺长江东下,来攻打孙权。贾诩对曹公说:“您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又攻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

96、威名远扬,军队的声势浩大啊!如果凭借昔日楚国的富饶,来供给官兵,抚慰安顿百姓,(那么)江东不须劳师动众就平定了。”曹公没有采纳他的计策,率军进攻吴地,最终在赤壁兵败。魏文帝刚接受汉禅位(的时候),想对孙吴、蜀汉用兵,拿这事问贾诩。贾诩说:“吴、蜀虽然都是不起眼的小国,(但都)仗恃地势险阻。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明白虚实大势,陆逊懂得军事形势。(他们)占据险要地形守卫着要害之地,都很难一下子图谋(得手)。用兵的规律,先有胜算再出兵,估量敌人的力量(再)调兵遣将,所以用兵不会失算。我私下里忖度群臣,没有人是孙权、刘备的对手,即使借助天子的威势面对敌人,(我也)看不到完全胜利的形势

97、。”魏文帝没有听从(贾诩的话),于是发动江陵之战,士兵死伤了很多。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春秋。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

98、。(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根据选文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答:答案淡泊功名;崇尚古风;狷狂不羁;安贫乐道;孝顺母亲。参考译文王冕,字元章,是诸暨地区的一名农家子弟。父亲要他放牛,他就把牛放到田垄上,悄悄地溜到学校,听村里的孩子们读书,晚上回去,牛不见了,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他。有段时间他住在寺庙里,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就着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听说了王冕的事感到很讶异,招他为弟子,于是王冕跟从韩性学习,通晓春秋。王冕曾经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就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掉,转而读古兵法书。王冕总是头戴高檐帽,身穿绿蓑衣,足踏长齿屐,挥击木剑,有时骑着牛穿行于街市中。有人不喜欢他的狂傲,同乡王艮很

99、欣赏王冕,于是去拜见了王冕的母亲。王艮任江浙的检校官,王冕前去拜访,穿的鞋子破烂不堪,脚趾露出而挨着地面。王艮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谋求官职,王冕笑而不言,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回去接他的母亲到会稽,他驾着白牛拉的车,穿戴着古代帽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子都嘲笑他,王冕也不在意。他在住处靠着土墙搁放锅具,做饭奉养母亲,并以教导弟子为常行之事。【发表看法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

100、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于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上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节选自韩非子)选文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同谁的做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理由。答:答案(示例一)我更赞同吴起的做法。吴起先后两次设下奖赏标

101、准,取信于民,比起越王仅以赏罚、威势震慑百姓,更能获得百姓的支持。只有获得百姓的真心信任和拥戴,才是治国之道。(示例二)我更赞同越王的做法。越王设计的“焚宫室”更接近战争的危险局面,且相比吴起的只奖无罚,越王赏罚分明,更能激励民心。有原则、有信用的奖惩机制才是取胜之道。参考译文越王向大夫文种询问道:“我想讨伐吴国,可以吗?”(文种)回答说:“可以了。我们的奖赏优厚并且讲诚信,惩罚严厉而且坚决执行。您想要了解这一点,为什么不烧一下房屋试试?”于是就放火焚烧房屋,人们(都)不去救它。(越王)就下令说:“去救火的人(如果)死了,(就)和战死在敌阵的奖赏相同;去救火的人(如果)没死,(就)和战胜敌人的

102、奖赏相同;不救火的人,和投降败退的罪行相同。”(命令一下达,)(用烂泥)涂抹自己身体的人和披着湿衣服而奔赴火海的人,左边有几千人,右边(也)有几千人。从这件事(可以)知道必将战胜吴国的趋势了。吴起做魏武侯的西河郡守。秦国有座小的边防岗亭临近边境,吴起想要攻占它。(因为如果)不除掉(它),那么(它)对(魏国)种田的人危害很大;(如果要)除掉它,那么(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于是就在北门外靠放一根车辕木,然后(向人们发布)命令说:“有能把这车辕木搬到南门外的,(就)赐给他上等的农田、上等的住宅。”人们没有搬它的。等到(后来)有搬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赏赐他。(吴起)一会儿又在东门外放置了一石赤豆,之

103、后(向人们发布)命令说:“有能把这个搬到西门外的,像当初那样赏赐他。”人们争着搬它。(吴起)于是下达命令说:“明天将要攻取(那座)岗亭,有能率先登上(岗亭)的,任命他当国大夫,赏赐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人们争着前往。于是(吴起下令)攻亭,一个早晨就把它攻克了。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

104、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请结合

105、原文,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答:答案(示例一)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姚崇是一代贤相,才能出众,娴于政务。原文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上是避位让贤,让贤明之士的才能得以施展。正是这样,卢怀慎才能与姚崇勠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开元盛世。这些都是卢怀慎作为宰相胸怀大度、以国事为重的表现。(示例二)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原文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怀慎竟然束手无策,其理政才能可见一斑,因此材料中说其“每事推之”,实际上也就是指责他遇事无能,只能推诿。参考译文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

106、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唐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面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解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说道:“我做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说:“和管仲、晏婴比起来怎么样?”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救时的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卢怀慎与姚崇同

107、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臣司马光评论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鲍叔牙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做法。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部署,用独断固执

108、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一、(2021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

109、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

110、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

111、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强宗室”的目的是“镇天下”,中间不能断开,“故”是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两项。“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童孺”作“皆为王”的主语,中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

112、,独立成句,所以排除C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后来专指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

113、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邪”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114、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译文:(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答案(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2)君主讨厌听到自己的过错,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2)“恶”,讨厌;“过”,过错;“佞”,谄谀。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答案(1)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

115、随之而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2)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的意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提供了方向。司马光的评价是针对上文三个关于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成为臣子的表率,上行下效,如此才能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加强

116、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都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

117、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迫身,所以才无暇顾及廉耻。朕应当去除奢华之风,减少费用,减轻徭役,降低赋税,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百姓)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罢了,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的事务,即使能够做到得失各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而且臣子阿谀奉承使皇上受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

118、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察其成败而施以刑罚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治理不好天下呢?”太宗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按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何必担忧治理不好国家呢?”臣子司马光说:

119、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谄谀而在唐朝忠诚,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到自己的过错,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二、(2021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120、。”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

121、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

122、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范阳祖逖少有大志”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中夜”是“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C。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

123、中指后者。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从原文来看,“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军队。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

124、谷,与后赵相持。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仍然尽力支持”错,原文是“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司马睿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125、。译文:(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译文:答案(1)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2)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报,答复;听,听凭;互市,互相贸易。(2)遂,成功;感激,情绪激动。10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答案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两国边境得到暂时安宁的原因有:“大兴

126、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参考译文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

127、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和臣下怨恨叛乱,而是因为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护甲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这年秋天八月,祖逖带领自己的私家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

128、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祖逖进入谯城之后,石勒派遣石虎包围了谯城,桓宣来解救祖逖,石虎解围而去。晋王传檄文昭告天下,称:“石虎胆敢率领犬羊乌合之众,渡过黄河荼毒民众,现派遣琅邪王司马裒等九军、精锐士卒三万,由水、陆四路直赴贼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挥调度。”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即使关系疏远、地

129、位低贱的人都加以礼遇。祖逖训练士兵屯积粮食,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祖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看守祖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约束将领们不让他们侵凌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四年秋七月,朝廷任命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因为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自己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隗、刁协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豫州的男女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

130、的亲生父母,谯国、梁国之间都为祖逖建立祠堂。祖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黄河以南地区,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不能抵抗,退守寿春。后赵于是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骚乱不安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

131、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

132、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遣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詟,终不敢出,上乃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B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

133、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C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D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结合语境可知,单于“怒”的内容即宾语应该是“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而不是“浑邪王居西方”,所以在“浑邪王居西方”后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将城河上”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应该是“将于河上城”,“河上”是固定词

134、语,黄河岸边,句子主语为“大行李息”,成分齐全,独立成句;下一句“得浑邪王使”的主语也是“大行李息”,不是“上”,所以“上”应归于前一句,排除C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B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D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

135、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错误,按汉书高帝纪中张晏注:“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为谥,谥号“高皇帝”,简称“高帝”,选文中的“高皇帝”“高帝”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谥号,“太祖”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庙号。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B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C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

136、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D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错误,对于聂壹的建议,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的回答是“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意思是“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他们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也就是说王恢认为应该攻打匈奴的原因是匈奴缺少对汉朝的敬畏之心,而不是汉朝无需畏惧匈奴。14

1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译文:(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译文:答案(1)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军威武德,威震匈奴。(2)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勒”,统率;“径”,直达;“以”,目的连词,来;“见”,显示、显扬。(2)“治”,使治理好;“齐”,使整齐有序;“正”,端正。15主父偃

138、对汉武帝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答:答案论证方法:引证法,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举例论证,再用高皇帝不听劝谏而被围之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目的: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文章,确定答题区间为“司马法曰果有平城之围”。其中“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属于引用论述,“高皇帝定天下平城之围”属于事例论述。由以上内容可知,主父偃的目的是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参考译文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豪杰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议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亲近信任边民,可以用利益引诱他们前来,同时汉朝埋伏军队发

139、动袭击,这是一条必胜无疑的良策。”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说:“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他们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两万名骑兵入侵汉朝。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匈奴。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武帝。主父偃的上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讲的是律令方面的问题,一件是谏阻攻打匈奴。上书中说:“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备战必然危险。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的外面,便想前去攻打。御史成进劝谏。高帝不听劝谏,果然发生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事变。”严安上书说:

140、“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要威震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等到秦始皇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穷兵黩武造成的祸害。”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任骠骑将军,率领万名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攻打匈奴。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时,汉朝征发车辆两万乘来迎

141、接。朝廷没有钱,向百姓借马。百姓有许多人把马隐藏起来,马不够用。武帝恼怒,打算杀了长安县令,右内史汲黯说:“这些匈奴背叛了他们的主子而投降汉朝,汉朝慢慢由沿途各县依次提供驿车传送他们就行了,何至于弄得天下动荡不安,使国家疲敝来服侍这些外族人呢?”武帝默然不语。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季,十月,汉武帝颁布诏书说:“我将要巡视边陲,设置十二部将军,并亲自统率指挥。”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军威武德,威震匈奴。武帝派使者郭吉前往告诉单于说:“现今单于要是敢与汉军决战,我汉朝天子将亲自在边境等候;要是不敢决战,那就赶快面朝南臣属于汉朝!”话音刚落,单于大为震怒,立即将引见的官员斩首,扣留

142、了郭吉,把他流放到北海。但匈奴也对汉朝心存恐惧,始终不敢出战,武帝只好回朝。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四月甲戌,皇子受益生,后宫李氏所诞也。李氏,杭州人,初入宫,侍刘德妃,庄重寡言,帝命为司寝。既有娠,从帝临砌台,玉钗坠,帝私卜钗完当生男子,左右取钗以进,如故,已而果举子。刘德妃攘为己子,李不敢言,中外亦不知。五年十二月丁亥,立德妃刘氏为皇后。后性警敏,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帝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援引故实以对。帝深重之,由是渐干外政。乾兴元年二月戊午,帝崩,太子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三月庚寅,帝初御崇德殿,太后

143、设幄次于承明殿,垂帘以见辅臣。八月乙巳,太后同帝御承明殿,垂帘听政。仁宗天圣元年五月庚寅,议皇太后仪卫,制同乘舆。太后尝问参知政事鲁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有小臣方仲弓请立刘氏七庙,后问诸辅臣,众不敢对,宗道独进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乃止。后尝与帝同幸慈孝寺,欲乘辇先行,宗道以夫死从子之义争之,后遽命辇后乘舆。自是后左右用事者多惮宗道,目为“鱼头参政”。明道元年二月丁卯,真宗宸妃李氏卒。李氏实生帝,太后既取帝为己子,与杨太妃保护之,李氏默然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异。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以是帝虽春秋长,不自知为李氏出也。至是疾革乃自顺容进位宸妃

144、及卒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复独立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也夷简对曰:“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皆当预也。”后怒曰:“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夷简对曰:“太后不欲全刘氏乎?尚念刘氏则丧礼宜从厚。”且谓入内都知罗崇勋曰:“宸妃诞育圣躬而丧不成礼,异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谓夷简今日不言也!当以后服殓,用水银实棺。”后悟,乃以一品礼殓之,殡于洪福院。明道二年三月庚寅,以皇太后不豫,大赦。甲午,皇太后崩。谥曰庄献明肃。夏四月壬寅,左右有为帝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帝号恸累日,下诏自责,追尊为皇太后,谥庄懿。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启视之。妃以水银故,玉色如生

145、,冠服如皇后。帝叹曰:“人言岂可信哉!”待刘氏加厚。(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明肃庄懿之事,有删改)注受益:赵受益,后改名为赵祯,即宋仁宗,宋真宗赵恒第六子,北宋第四位皇帝。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是/疾革/乃自顺容进位/宸妃及卒/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复独立/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也/B至是/疾革/乃自顺容进位宸妃/及卒/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复独立/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也/C至是/疾革/乃自顺容进位宸妃/及卒/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吕夷简奏/礼宜从厚/

146、太后遽引帝起/有顷/复独立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也/D至是/疾革/乃自顺容进位/宸妃及卒/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复独立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宸妃”是妃子的封号,在句中补充说明了“进位”的结果,“乃自顺容进位宸妃”语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及卒”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李氏(李宸妃)”,应在“及卒”前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复独立帘下”是省略句,应是“复独立(于)帘下”,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戌”为干支之一

147、,我国古代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组合,六十为一个循环来纪年,除纪年外,还可用干支来纪月、纪日。B“参知政事”是古代官职名,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在北宋时相当于副宰相。C“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远祖)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也可代称封建王朝。D“辇”指古代一种用人推挽的车,供天子、王公贵族、士大夫等乘坐,还可用“辇”“辇毂”来代指天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供天子、王公贵族、士大夫等乘坐”错,秦以后,唯有天子才得乘“辇”。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皇后机智敏捷,通晓文史。她由德妃进位为

148、皇后,并逐渐参与朝政;真宗驾崩后仁宗即位,刘氏以太后之尊直接开始垂帘听政。B鲁宗道秉性耿直,敢于直言。他在刘后面前批判武则天危害社稷,以使刘后警醒,并在刘后欲于七庙中立刘氏牌位、乘辇等事件中刚直敢言。C李宸妃沉默寡言,恬退隐忍。自己的亲生儿子被刘皇后夺走,她没有申诉;在仁宗当了皇帝之后,她依然以一个普通的先帝嫔妃自居,没有异常表现。D宋仁宗亲自验证,始得真相。他得知生母是已过世的李宸妃后非常悲痛,同时也对刘后生前的行为心存疑虑,当开棺看到李氏被厚葬的事实后,消除了疑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真宗驾崩后仁宗即位,刘氏以太后之尊直接开始垂帘听政”错,根据第三段“

149、三月庚寅,帝初御崇德殿垂帘听政”可知,刘氏并不是在仁宗即位后,就“直接开始垂帘听政”。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宫闱事有问,辄援引故实以对。帝深重之,由是渐干外政。译文:(2)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以是帝虽春秋长,不自知为李氏出也。译文:答案(1)后宫的事情有疑问,皇后总能引用以往的实例来回答。皇帝十分器重她,皇后由此逐渐开始干预朝政。(2)人们畏惧太后,也没人敢说出这件事,因此皇帝虽然年龄大了,但不知道自己是李氏生的。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辄:总是,常常。故实:以往的实例。干:干预,干涉。(2)以是:因此。春秋:指人的年岁。“不自知”,宾语前置

150、。20宋仁宗时的郭皇后曾说:“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在厚葬李宸妃这件事上,吕夷简是怎样为刘太后着想的?答:答案吕夷简提醒刘太后厚葬李宸妃,意在将来仁宗知道真相后,此举可保全刘氏家族。他警告“宸妃诞育圣躬而丧不成礼,异日必有受其罪者”,建议“当以后服殓,用水银实棺”,意在提醒刘太后应保留证据,证明李宸妃并非“死以非命”,方能在将来消除仁宗对她的猜疑。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五段“太后不欲全刘氏乎?尚念刘氏则丧礼宜从厚”可知,吕夷简主张厚葬李宸妃,意在将来保全刘氏家族。根据“宸妃诞育圣躬而丧不成礼,异日必有受其罪者用水银实棺”和最后一段的内容分析可知,吕夷简提

151、醒刘太后应厚葬李宸妃并保留证据,为的是将来能证明李宸妃并非“死以非命”,从而消除仁宗对她的猜疑,使刘氏家族受益。参考译文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四月甲戌日,皇子赵受益出生,是后宫的李氏所生。李氏,是杭州人,刚入宫时,她侍奉刘德妃,为人庄重少言,皇帝让她侍寝。李氏怀有身孕后,跟随皇帝登临观赏之台,她头上的玉钗坠落,真宗私下占卜,如果玉钗完好无损,就会生男孩。侍从拾起玉钗进献给真宗,玉钗完好无损,不久,李氏果然生下皇子。但是刘德妃却把这个孩子夺为己有,李氏不敢说出真相,宫内宫外也没有人知晓。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真宗封刘德妃为皇后。皇后性情机敏,通晓书史,听闻朝廷政事,能记得事件的来龙去脉。真宗退朝

152、后,批阅天下的密封奏章常常至深夜,皇后都参与其中,得知内情。后宫的事情有疑问,皇后总能引用以往的实例来回答。皇帝十分器重她,皇后由此逐渐开始干预朝政。乾兴元年二月戊午日,真宗驾崩,太子登基,尊刘皇后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乾兴元年三月庚寅日,仁宗初次登崇德殿,太后在承明殿设置帷帐,垂帘来接见辅佐大臣。八月乙巳日,太后和仁宗一同到承明殿,太后垂帘听政。仁宗天圣元年五月庚寅日,议定刘太后的仪仗与卫士,规模与皇帝相同。太后曾经询问参知政事鲁宗道说:“唐朝的武后是一个怎样的君主?”鲁宗道回答说:“她是唐朝的罪人,几乎危及国家。”太后听后沉默不语。有一个小臣子方仲弓请求在宗庙设立刘氏的牌位,太后征求

153、诸位辅佐大臣的意见,众人不敢回答,只有鲁宗道进言说:“如果在宗庙设立刘氏的牌位,那后代君主怎么办?”太后于是停止做这件事。太后曾经同仁宗一起亲临慈孝寺,想乘坐辇车走在仁宗前面,鲁宗道用丈夫死后应该听从儿子的道理诤谏,太后就命令在皇帝辇车之后乘坐轿子前往。从此太后身边的掌事官员大都忌惮鲁宗道,称他为“鱼头参政”。明道元年二月丁卯日,真宗宸妃李氏去世了。实际上是李氏生的仁宗,太后已经将仁宗视为己出,和杨太妃一起保护他,李氏在先帝嫔妃之中默然自处,没有任何异常表现。人们畏惧太后,也没人敢说出这件事,因此皇帝虽然年龄大了,但不知道自己是李氏生的。到这时,李氏病重,才从顺容晋升为宸妃。等到李氏去世,太后

154、想在外面用一般宫人的礼仪来为她治办丧事,吕夷简上奏说,李宸妃的丧礼应该隆重。太后迅速牵着仁宗站起来,过了一会儿,又独自站在帘下,召见吕夷简并质问他说:“一个宫人死了,丞相还唠唠叨叨,是什么意思?”吕夷简回答说:“我的职位是宰相,事情无论宫内宫外,我都应当过问。”太后大怒说:“你想挑拨我们母子间的关系吗?”吕夷简回答说:“太后是不想要保全刘家了吗?如果还念及刘家的话,那么李宸妃的丧礼应该隆重。”他又对入内都知罗崇勋说:“李宸妃生下皇帝,但是丧事不成礼制的话,他日一定有遭受其罪的人,到那时你不要说我今天没有说过这话!李宸妃应该用皇后的服饰装殓,棺内注满水银。”太后醒悟,于是采用一品礼仪入殓,在洪福

155、院停柩。明道二年三月庚寅日,因为刘太后生病,大赦天下。甲午日,刘太后驾崩。谥号为“庄献明肃”。夏四月壬寅日,有侍从向仁宗进言:“陛下是李宸妃所生,李宸妃死于非命。”仁宗哀号悲痛好几天,下诏书自责,追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亲自去洪福院祭告李宸妃,换棺材的时候,亲自启棺看了母亲的遗容。李宸妃由于棺内有水银的缘故,容貌如同生前,帽子和衣服同皇后一样。皇帝感叹说:“人言怎么可以相信!”对待刘家更加优厚。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文本一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

156、,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

157、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溥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惓惓。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溥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溥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

158、上曰:“然。”(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有删改)文本二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选自明史本纪九,有删改)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B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C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

159、代观者/D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肃”是动词,“约束”之意。“百僚”是“肃”的宾语,所以“肃”和“百僚”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则不肖御史皆效之”与“则不肖有司皆效之”是对称句,且“则”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引出后面的分句(假设的结果),其前都要断开。排除D项。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宗,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B籍田,天子率臣子亲自耕田的典礼,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文中指后者

160、。C庚戌朔,指庚戌日初一这天。这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纪日法相同。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也用来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文中代指百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B.“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文中指后者”错误。从原文“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可知,此处的“籍田”是指前者。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乐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贿受赂,贪腐之风盛行。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B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户口衰减,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

161、是后世治世的鉴戒。C汉代的张堪担任渔阳郡太守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传唱民谣以颂扬他。明宣宗告诫蓟州官吏,要努力向张堪学习。D明宣宗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日夜忧思国事。当天下逐渐安定时,群臣多有阿谀之辞,明宣宗对此表示厌恶,希望贤臣全力辅佐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言文内容的能力。A.“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错误。从原文“顾佐乃能如是”可看出宣宗皇帝之前对顾佐这个人并不了解,听二杨说顾佐清廉端肃,他感到惊喜。宣宗对顾佐不了解也就不会有让他取代刘观的想法,A项错误。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译文:(2)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

162、。译文:答案(1)百姓饥饿无食,应当像拯救溺水的人和救助被火烧的人一样,一旦有需求就应立即拨付给他们。(2)今年谷物丰收,不要有其他的担忧,要好好教育子孙。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无食”,没吃的(东西);“拯溺救焚”,拯救溺水的人,救助被火烧的人;“即命”,如果有请求(需要)。(2)“岁”,年;“丰稔”,丰收;“虞”,担心;“训厉”,教诲勉励。25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时社会出现“治平之象”的原因。答:答案重视农业生产,率先垂范。敢于反腐,惩罚贪官污吏。以史为鉴,善于与民休息。忧勤国事,善于纳谏。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从“上观

163、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等文字,可看出明宣宗是一个重视农业生产,率先垂范,富有魄力,英明有为的皇帝。从“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等文字,可看出明宣宗大力打击贪官污吏,有很强的反腐决心和干劲。从“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等文字,可看出明宣宗善于以史为鉴,能够与民休息。从“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等文字,可看出明宣宗善于教化属吏和百姓。从“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惓惓。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

164、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等文字,可以看出明宣宗心忧国事,善于纳谏。参考译文文本一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献籍田仪注,皇上阅览后,对身边的侍臣说:“先王制订了率群臣耕田的典礼,天子率领百官亲自拿着耒耜等工具去耕种,最难能可贵的是有务实之心罢了。如不这样,天子推三下,三公推五下,对农事有什么帮助呢!”侍臣回答说:“先王考订籍田制有其根本原因,而且是符合礼和文献的,这实在是苍生的福气啊。”户部启奏青州借用官粮赈济灾民,要求反复勘验数目,然后供给。皇上说:“百姓饥饿无食,应当像拯救溺水的人和救助被火烧的人一样,一旦有需求就应立即拨付给他们。”三年六月,皇上诏告朝臣说:“对于贪官污吏该怎么办?”

165、杨士奇对答说:“贪污风气从永乐末年开始,现在更加严重了。明太宗曾经多次染疾不上朝,阿谀逢迎之臣,就贿赂成风,公开行贿、受贿毫无禁忌。”杨荣说:“正当那个时候,只有方宾有贪污之名。”皇上立即回头问杨荣说:“当今贪污最厉害的是谁?”杨荣回答说:“没有比刘观更贪的了。”杨士奇说:“风纪端正严明是用来约束百官的,风纪官如果这样了,那么不才的御史大夫就会效法他,御史奉命巡游四方,那么不才的下属官员都会效仿他。”皇上叹息说:“铲除恶势力,必须杜绝根本,但如果罢免了刘观,谁来取代他的职务呢?”杨士奇说:“通政使顾佐清廉公正很有威严。”杨荣说:“顾佐担任京都府尹,对下属管理很严厉,政治清明,革除了很多弊端。”

166、皇上高兴地说:“顾佐竟然是像这样好的人选!”过了几个月,就命令刘观巡视河道,而让顾佐取代他。不久把刘观逮捕下狱。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兴盛衰落的事情。皇上说:“户口的盛衰问题,完全能够看出这个国家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户口兴盛多是由于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户口的衰落往往是因为大兴土木和兵戈四起。汉武帝沿承文帝、景帝的余威,隋炀帝在隋文帝之后继承帝位,开元之世也是十分兴盛,后来出现了安史之乱,(这些君主)难道不是仅仅凭借富庶繁荣而不知对百姓休养生息吗?汉武帝末年就后悔征伐轮台,隋炀帝也因此而亡国,唐玄宗死后朝代的衰颓流转,都完全可作为后世引以为戒的教训。”九月庚戌,农历初一这天,皇上到达蓟州,

167、把州官叫进来告诉他们说:“这个地方是汉代的渔阳郡。过去张堪在这里为政,百姓有十分幸福康乐的民谣传颂,你们要努力啊!”又把退休官员召进来明确告诉说:“今年谷物丰收,不要有其他的担忧,要好好教育子孙,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不要只是贪图安逸温饱,而自甘堕落。”四年春,皇上召见大学士杨溥并明确告知说:“我每每想到创业艰难,守成更是不易,早晚恳切忠谨。所幸当下百姓稍微安康了,不过担心祸乱发生在没有意料的情形中。近段时间以来众臣喜欢说一些歌功颂德的话,让人十分厌烦,爱卿要好好地辅佐我。”杨溥叩头称谢说:“我一定不会忘记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皇上说:“直言指出我的过失,就是最好的报答。”杨溥再次叩头称谢说:“

168、要得到直言并不是难事,能接受直言才是最困难的。”皇上说:“对。”文本二评论称赞说:宣宗即位以后,官吏非常称职,政事太平,粮仓丰盈,百姓和乐。大抵是明朝建立到这一朝经过了六十年,百姓的安然美好的气象渐渐地呈现,蒸蒸日上有太平盛世的景象了。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30题。淮南王安与宾客左吴等日夜为反谋,按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王召中郎伍被与谋反事,被曰:“王安得此亡国之言乎?臣见宫中生荆棘,露霑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复召问之,被曰:“昔秦为无道,穷奢极虐,百姓思乱者十家而六七。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

169、世之吴、楚乎!夫吴王王四郡,国富民众,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然破于大梁,奔走而东,身死祀绝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弃千乘之君,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于东宫也。”王涕泣而起。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兄数。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王患之,欲发,复问伍被。被曰:“必不得已,被有愚计。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可伪为丞相、御史请书,徙郡国豪桀高赀于朔方,益发甲卒,急其会日;又伪为诏狱书,逮诸侯太子、幸臣。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傥可徼

170、幸什得一乎!”王曰:“此可也。虽然,吾不至若此。”会廷尉逮捕淮南太子,淮南王闻之,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召相,相至,内史、中尉皆不至。王念,独杀相无益也,即罢相。王犹豫,计未决。太子即自刭,不殊。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廷尉汤曰:“被首为王画反计,罪不可赦。”乃诛被。(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B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

171、/索得反具/以闻C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D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太子”“王后”都是“捕”的宾语,在“王后”后面断开;“围王宫”是动宾结构,省略了主语“官吏”,应在“围”前断开,排除A、C两项。“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是定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反具”指谋反的证据,是“索得”的宾语,应在“具”后断开,排除D项。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兵车千辆,古代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战国时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B孽子,古代称妾

172、媵所生之子,本文取此意;又因“孽”有忤逆之意,故现常指不孝之子。C廷尉,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是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亦称大理。D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是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错,廷尉职责为管理天下刑狱,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是太尉。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被性情耿介,卓有见识。淮南王刘安想让伍被参与谋反,伍被表示反对,他直言谋反将会造成身死国灭的凄惨后果。B伍被通古达今,直言敢谏。他将汉

173、高祖刘邦起义和吴、楚作乱的情况进行对比,告诫淮南王要顺势应时,不能逆天行事。C伍被迫不得已,勉力谋划。他建议淮南王激起诸侯百姓的怨恨为谋反造势,如此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D伍被主动认罪,仍然被杀。伍被平时言谈中虽有很多赞美朝廷的话,事发后也主动交代了谋反详情,但仍免不了被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理解错误,原文“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傥可徼幸什得一乎”的意思是“立即派遣能言善道之人接着到各地游说,或许可以侥幸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希望吧”。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

174、秦之亡而动者也。译文:(2)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译文:答案(1)高皇帝(刘邦)在行伍(或:军队)中崛起,登位做天子,这就是所说的利用对方的过失等候时机,趁(或:顺应)秦朝将亡之时而起兵。(2)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一直对太子心怀怨恨,暗中派人告发太子谋杀朝廷中尉的事,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或:惩办)。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行陈”,行伍、军队;“蹈瑕”,利用对方的过失;“候间”,等候时机;“因”,趁着、顺应。(2)“怨望”,怨恨;“阴”,暗中;“下”,交给(下级官吏);“治”,处理、惩办。30伍被在反对淮南王谋反时陈

175、述了哪些理由?答:答案汉朝国力强盛,民心稳定,难以撼动;吴、楚作乱的失败犹在眼前,实乃前车之鉴;自身实力不足,谋反无疑是以卵击石。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可概括出“汉朝国力强盛,民心稳定,难以撼动”;结合“夫吴王王四郡,国富民众,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然破于大梁,奔走而东,身死祀绝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可概括出“吴、楚作乱的失败犹在眼前,实乃前车之鉴”;结合“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弃千乘之君,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于东宫也”,可概括出“自身实力不足,谋反无疑是以卵击石”。参考译文

176、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左吴等日夜加紧为谋反准备,察看地图,部署进兵的路线。刘安召来中郎伍被,与他商议谋反之事,伍被说道:“大王您怎么能有这种亡国的言论呢?我好像已经看到王宫中生满荆棘,露水打湿人衣服的凄惨景象了!”刘安大怒,将伍被的父母逮捕,囚禁起来。过了三个月,刘安又将伍被召来询问,伍被说:“当初秦朝无道,极为奢侈暴虐,十分之六七的老百姓都希望天下大乱。高皇帝(刘邦)在行伍(或:军队)中崛起,登位做天子,这就是所说的利用对方的过失等候时机,趁(或:顺应)秦朝将亡之时而起兵。如今大王见到高皇帝得天下容易,却单单不看不久前七国之乱的吴、楚吗!吴王刘濞统辖着四个郡,国家富裕,人口众多,计谋已定,发兵向

177、西;然而为什么在大梁一战失败,向东逃亡,本人身死,祭祀灭绝?确实(是因为)他逆天行事,不知时势。现在,大王的兵力还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而天下的形势却比吴、楚兴兵时安定一万倍。大王如不听从我的劝告,马上就会看到您丢掉千乘之国的王位,接到赐死的命令,先于群臣死在东宫的惨景。”刘安听了,流着眼泪站了起来。刘安有一个庶出的儿子名叫刘不害,年龄最大。刘安不喜欢他,王后不把他当儿子看待,太子刘迁也不将他视为兄长。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一直对太子心怀怨恨,暗中派人告发太子谋杀朝廷中尉的事,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或:惩办)。刘安很害怕,想要举兵谋反,又一次和伍被商量。伍被说道:“如果大王一定要干的话,我

178、有一计。当今各封国国君对朝廷都没有二心,老百姓也没有怨气。大王可以伪造丞相、御史的奏章,请求皇上将各郡、国的豪杰之士和殷实富户迁徙到朔方郡,大量征发士兵,使集合期限紧迫;再伪造诏狱之书,声言要逮捕各封国的太子和宠臣。如此一来,就会百姓怨恨,诸侯恐惧,大王立即派遣能言善道之人接着到各地游说,或许可以侥幸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希望吧!”刘安道:“这是可以的。虽然如此,我觉得用不着像这样。”就在此时,廷尉前来逮捕淮南国太子刘迁。刘安听到消息后,与刘迁密谋,召相和二千石官员前来,企图杀死他们,兴兵造反。召相,相一人应召来,内史、中尉都没有到。淮南王想,只杀一个相也没什么用处,就放了相。刘安犹豫,拿不定主意。

179、刘迁便刎颈自杀,但没有死成。伍被自己前往官吏那里,告发与刘安图谋反叛的情节。官吏于是逮捕了淮南国太子和王后,并且包围王宫,悉数搜捕在淮南国内与淮南王一道谋反的宾客,取得谋反证据后,奏闻朝廷。汉武帝因为伍被平常的言论中曾多次赞美朝廷,所以想不杀他。廷尉张汤说:“伍被首先为淮南王作谋反计划,其罪不能赦免。”于是伍被被杀。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135题。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太宗尝谓侍中魏征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征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贞观十五年,迁

180、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二十一年,以本官检校大理卿,寻丁父忧,解。二十三年,太宗寝疾,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高宗即位,赐爵河南县公。永徽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及遂良以筹其事。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

181、娶,伏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遂良致笏于殿陛,曰:“还陛下此笏。”乃解巾叩头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长孙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加刑。”翌日,帝谓李曰:“册立武昭仪之事,遂良固执不从。遂良既是受顾命大臣,事若不可,当且止也。”对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帝乃立昭仪为皇后,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桂州都督。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选自旧唐书褚遂良传,有删改)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182、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B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C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D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陛下亲承德音”中,“德音”是“承”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A、B两项;“臣今不敢曲从”中,“臣”是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D项。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

183、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隶书,书体的一种,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始创于秦朝,形体方正,笔画平直。B朕,文中为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C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有玉笏、象笏、竹笏等,如项脊轩志“持一象笏至”。D刺史,初为监察职官,后不再承担监察职责,而为州郡行政长官,又称太守。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隶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错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是楷书的特点。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褚遂良学识广博,精通书法。他擅长隶书,深得欧阳询和魏征看重;对那些难辨真伪的古书墨迹,他都能详细

184、准确地说出它们的源流出处。B褚遂良忠于职守,秉笔直书。在兼知起居事期间,他向唐太宗表示要忠于职责,即使皇帝有不好的言行也会如实记录。C褚遂良忠直刚烈,深受信任。太宗病危时,召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入内室托付后事,把他们比作汉代的霍光和蜀汉的诸葛亮。D褚遂良不计得失,直言敢谏。高宗召集长孙无忌、李和褚遂良商量要废立皇后,褚遂良代表三人据理力争,终被贬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褚遂良代表三人据理力争”错误,由“对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可知,李的态度和褚遂良是明显不同的。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185、”译文:(2)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译文:答案(1)太宗曾经问他说:“你掌管(我的)起居,记录什么事,一般来说人君是否可以观看?”(2)褚遂良先后几十次上奏谏书以及陈述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奏章(办法或建议),(建议)多被太宗采纳。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尝”,曾经;“知”,掌管;“大抵”,一般来说、大都,表示总括一般的情况。(2)“前后”,先后;“便宜”,合乎时宜;“多见采纳”,被动句,“见”表被动。35褚遂良是怎样劝阻唐高宗废黜王皇后的?请简要说明。答:答案先帝遗命不可违背;皇后无违妇德,不该废黜;以交还笏板(放弃官位)和磕头流血表明自己坚决反对的态

186、度。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可概括为:先帝遗命不可违背。由“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可概括为:皇后无违妇德,不该废黜。由“遂良致笏于殿陛,曰:还陛下此笏。乃解巾叩头流血”可概括为:以交还笏板(放弃官位)和磕头流血表明自己坚决反对的态度。参考译文褚遂良广博地涉猎文史,特别擅长隶书,他父亲的朋友欧阳询非常看重他。太宗曾经对侍中魏征说:“虞世南死后,没有人可以谈论书法。”魏征说:“褚遂良下笔刚劲有力,很有王逸少书体的风格。”太宗曾经拿出皇室府库的金帛求购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天下的人争着携带古代书法作品到朝廷献给太宗,当时

187、不能分辨这些墨迹的真伪,遂良详细论述它们的出处,没有一点差错。贞观十五年,遂良升任谏议大夫,兼管(皇帝)起居的事情。太宗曾经问他说:“你掌管(我的)起居,记录什么事,一般来说人君是否可以观看?”遂良回答说:“现在的起居官,就是古代的左右史,记录人君的言行,而且记录善恶,作为借鉴警告,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没有听说帝王亲自观看史书的。”太宗说:“朕有不对之处,你也必定记下来吗?”遂良说:“遵守道义不如忠于自己的职责,臣的职责在于用笔记载,君王的举动必定记下来。”褚遂良先后几十次上奏谏书以及陈述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奏章(办法或建议),(建议)多被太宗采纳。贞观二十一年,遂良以原任官职的身份检校大理

188、卿,不久因父亲去世离职。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病危,召遂良及长孙无忌进入他的卧室,对他们说:“你们忠直刚烈,朕都记在心里。从前汉武帝委托霍光,刘备委托诸葛亮,朕死后之事,一切都托付给你们。”高宗即位后,赐遂良河南县公的爵位。永徽六年,高宗想要废除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来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和褚遂良等人来筹划这件事情。褚遂良说:“皇后王氏出自名家,先帝还在时所娶,侍奉先帝,没有违背妇德。先帝临终时,握着陛下您的手对我说:我的好儿子好儿媳,现在就托付给你了。陛下亲闻先帝的临终遗命,其言好像还在耳边。从此没有听到皇后有什么过错,恐怕不能废除。我现在不能曲意顺从,(如果这样的话,)对上违背先帝之命

189、,只希望陛下再三思考。愚臣违抗圣旨,罪该万死,只想不负先帝厚恩,哪里顾得上性命!”遂良把上朝用的手板放在殿前,说:“我把这个手板还给您。”于是解开头巾叩头流血。皇帝大怒,下令把他拉出去。长孙无忌说:“褚遂良受到先帝临终重托,虽然有罪但不能施刑。”第二天,皇帝对李说:“册立武昭仪的事情,褚遂良顽固坚持不顺从(我的心意)。褚遂良既然是受到先帝临终重托的大臣,这个事情如果不能施行,应当暂且停下来。”李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应当问外人。”皇帝于是册立昭仪为皇后,把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为桂州都督。不久,又贬为爱州刺史。第二年,遂良死在任上,终年六十三岁。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

190、40题。杜邺字子夏,本魏郡繁阳人也。祖父及父积功劳皆至郡守,武帝时徙茂陵。邺少孤,其母张敞女。邺壮,从敞子吉学问,得其家书。以孝廉为郎。与车骑将军王音善。平阿侯王谭不受城门职,后薨,上闵悔之,乃复令谭弟成都侯商位特进,领城门兵,得举吏如将军府。邺见音前与平阿有隙,即说音曰:“邺闻人情,恩深者其养谨,爱至者其求详。夫戚而不见殊,孰能无怨?此棠棣角弓之诗所以作也。昔秦伯有千乘之国,而不能容其母弟,春秋亦书而讥焉。周、召则不然,忠以相辅,义以相匡,同己之亲等己之尊不以圣德独兼国宠又不为长专受荣任分职于陕并为弼疑。故内无感恨之隙,外无侵侮之羞,俱享天晁,两荷高名者,盖以此也。窃见成都侯以特进领城门兵,

191、复有诏得举吏如五府,此明诏所欲宠也。将军宜承顺圣意,加异往时,每事凡议,必与及之。指为诚发,出于将军,则孰敢不说谕?”音甚嘉其言,由是与成都侯商亲密,二人皆重邺。后以病去郎。商为大司马卫将军,除邺主簿,以为腹心,举侍御史。哀帝即位,迁为凉州刺史。邺居职宽舒,少威严,数年以病免。是时,帝祖母定陶傅太后称皇太太后,帝母丁姬称帝太后,而皇后即傅太后从弟子也。傅太后尤与政专权。元寿元年正月朔,上以皇后父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而帝舅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临拜,日食,诏举方正直言。扶阳侯韦育举邺方正,邺未拜,病卒。初,邺从张吉学,吉子竦又幼孤,从邺学问,亦著于世,尤长小学。邺子林,清静好古,亦有

192、雅材,建武中历位列卿,至大司空。其正文字过于邺、竦,故世言小学者由杜公。(节选自汉书杜邺传)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同己之亲/等己之尊/不以圣德独兼/国宠又不为长专受荣任/分职于陕/并为弼疑B同己之亲/等己之尊/不以圣德独兼国宠/又不为长专受/荣任分职于陕/并为弼疑C同己之亲/等己之尊/不以圣德独兼/国宠又不为长专受/荣任分职于陕/并为弼疑D同己之亲/等己之尊/不以圣德独兼国宠/又不为长专受荣任/分职于陕/并为弼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文意,“国宠”是“独兼”的宾语,“独兼国宠”构成动宾结构,句意完整,故应在“国宠”后断开,排除A、C两项;“不为长

193、专受荣任”与“不以圣德独兼国宠”结构相近,意思是“不因年长独自承担荣耀的职位”,故应在“荣任”后断开,排除B项。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我国古代科举考试设立的一种科目,以便选拔和任用官员。B特进,特别晋升,此为汉代官职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C棠棣,指兄弟情谊,棠棣篇是一首申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的诗。D方正,古代制科之一,始于汉代,以德行方正为取士的主要标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孝廉,我国古代科举考试设立的一种科目”说法错误,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一种,设于汉武帝时期,科举始于隋朝。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194、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邺出生官宦之家,幼年丧父,成年后跟舅舅张吉学习请教,后举孝廉做了郎官。B杜邺担心王音与王谭有隔阂而不能和王商坦诚共事,故对其晓之以理,加以劝说。C在授予孔乡侯傅晏、阳安侯丁明官职时,发生日食,皇上下令推举方正直言之人。D杜邺随张吉学习,张竦随杜邺学习,杜邺尤其擅长文字、音韵等小学方面的研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杜邺尤其擅长文字、音韵等小学方面的研究”说法错误,文章最后一段是“吉子竦又幼孤,从邺学问,亦著于世,尤长小学”,说明擅长文字、音韵等小学方面研究的应是张竦。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军宜承顺圣意,加异往时,每事凡

195、议,必与及之。译文:(2)音甚嘉其言,由是与成都侯商亲密,二人皆重邺。后以病去郎。译文:答案(1)将军应该接受顺从圣上的心意,更加不同于以前,每件事凡是要商议,一定要让王商参与。(2)王音很赞同(或:嘉许)他的话,从此与成都侯王商关系(变得)亲近密切,两个人都很敬重杜邺。后来杜邺因病辞去郎官之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承顺”,接受顺从;“加异”,更加不同于;“凡议”,凡是要商议。(2)“嘉”,赞同、嘉许;“重”,敬重;“去”,去职、辞职。40文中杜邺劝说王音时,提了哪几点看法?请简要概括。答:答案人之常情,亲近的人应相互厚待,不要疏远;应该学习周公、召公,同心无私,共辅

196、君王,成就美名;应承顺圣意,凡是要商议的事,一定让王商参与,这样会皆大欢喜。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可将杜邺劝说王音的话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为“邺闻人情,恩深者其养谨,爱至者其求详此棠棣角弓之诗所以作也”,这一层主要是从人之常情的角度分析亲近的人应相互厚待,不要疏远。第二层为“昔秦伯有千乘之国,而不能容其母弟,春秋亦书而讥焉。周、召则不然,忠以相辅,义以相匡盖以此也”,秦伯的做法被写进了书中,一直被后人嘲笑,而周公、召公则是同心无私,共辅君王,成就美名,这一层主要是通过用历史人物对比来劝说。第三层为“窃见成都侯以特进领城门兵则孰敢不说谕”,其中最关键的句子是“将军宜承

197、顺圣意,加异往时,每事凡议,必与及之”,意思是应承顺圣意,凡是要商议的事,一定让王商参与,这样会皆大欢喜。依此概括即可。参考译文杜邺字子夏,本是魏郡繁阳人。祖父和父亲积累功劳都官至郡守,武帝时迁居茂陵。杜邺幼年丧父,他的母亲是张敞的女儿。杜邺成年后,跟随张敞的儿子张吉学习和问难,得到张吉家藏的书。通过举孝廉做了郎官。杜邺与车骑将军王音交好。平阿侯王谭不领受城门郎的职务,后来去世,皇帝哀怜他并对这件事感到懊悔,于是又命令王谭的弟弟成都侯王商以特进的官职统领城门兵,可以像将军府一样选拔官吏。杜邺见王音先前与平阿侯有隔阂,就劝王音说:“我听说人之常情,对待恩深的人就奉养谨厚,对待最爱的人就有求必应。

198、关系亲近却不能被特别对待,谁能没有怨气?这是棠棣角弓这些诗创作的原因呀。从前秦伯拥有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却不能容纳他同母的弟弟,春秋也记载并讥讽他。周公、召公却不是这样,他们忠诚地相互辅助,按照道义相互匡扶,同等对待自己的亲属,同等看待自己的地位,不凭借圣德独占国家的尊宠,也不因年长独自承担荣耀的职位,以陕为界划分职责,一同成为辅佐君王的大臣。因此在内没有不满和怨恨的嫌隙,在外没有遭受侵犯欺侮的耻辱,两个人都享有上天的庇佑,承受高洁的名声,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吧。我私下里见成都侯以特进统领城门兵,又有诏令得以像五府一样选拔官吏,这是皇帝公开宣示要宠幸他呀。将军应该接受顺从圣上的心意,更加不同于以前

199、,每件事凡是要商议,一定要让王商参与。意图出于真诚,又由将军提出,那么谁敢不喜悦愉快呢?”王音很赞同(或:嘉许)他的话,从此与成都侯王商关系(变得)亲近密切,两个人都很敬重杜邺。后来杜邺因病辞去郎官之职。王商做了大司马卫将军,任命杜邺做主簿,把他当作心腹,推举他做侍御史。哀帝即位,升任他做凉州刺史。杜邺在职时宽厚平和,很少严厉,多年后因病免官。此时,皇上的祖母定陶傅太后尊称为皇太太后,皇上的母亲丁姬尊称为帝太后,皇后就是傅太后堂弟的女儿。傅太后更是参预政事独揽大权。元寿元年正月初一,皇上任用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做大司马卫将军,任用自己的舅舅阳安侯丁明做大司马骠骑将军。到授官时,发生了日食,皇上下令推举端方正直、敢于直言的士人。扶阳侯韦育推荐杜邺为方正,杜邺没有接受官职就病死了。当初,杜邺跟随张吉学习,张吉的儿子张竦又年幼丧父,跟随杜邺学习和问难,在当时也很有名,尤其精通文字学。杜邺的儿子杜林,(心性)纯正恬静,喜爱古代学问,也有不同寻常的才智,建武年间官位已至列卿,官至大司空。他考定文字的水平胜过杜邺和张竦,因此世人说“小学”这门学问是从杜公开始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