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371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2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56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二 小说类文本阅读.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向二小说类文本阅读考点1 小说的情节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只羊的冬季纪东方大风刮了七天,大雪下了七夜。战备公路边三四米深的大沟平了,不但平了,连公路上也积了半米厚的雪。暴风雪把路封了,阿拉嘎哨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前沿。大清早一起床,王平均连长召集司务长、给养员、炊事班班长开会,讨论一连人的吃饭问题。司务长愁眉苦脸抖搂所有的家底:米够吃一天,菜窖里还有三个大萝卜,一棵瘦白菜。全连已经吃了五天的盐水煮饭,今天山下再送不上来给养,战士们就要饿肚子了。山对面,不足200米直线距离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哨所。边境,前沿,战备紧张,难道真的要让我们的战士饿着肚子去站岗吗?王连长急得满脑门子汗,

2、在屋里转了三个圈,忽地甩脱披着的皮大衣,下定决心,扔掉手里的烟,说:“不行,我带一班下山。背也得给背上来。”司务长红了眼圈:“这事责任在我,没有在暴风雪来之前安排好,我去。”一班班长腾地站起来:“这条路我最熟,还是我带人去。连长你要指挥战备,不能离开。”门忽地开了,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个小战士闯进来,报告都没有打,结结巴巴地说:“连长,连长,后院,后院。”“有情况!”连长顺手掏出了手枪,一班班长伸手去摸墙架上的冲锋枪。小战士更急了。“不是,不是,敌人,是”转眼工夫,刚才愁眉苦脸的一屋子人迅速集合,成战斗队形把后院包围得水泄不通。一只羊躺在后院的栅栏门前,可能是冻的,也可

3、能有伤,已经奄奄一息,无助的大眼睛睁开又闭上,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营房后面就是山,山上经常有老百姓放羊,国境那边的这边的都有。羊是吃草的,羊吃草不分国境,哪边的草都可以吃饱肚子。昨天晚上的风太大了,估计是风雪中羊跑迷糊了,从山上摔下来。连长松了口气,摇摇头,把手枪插回枪套:“嗨,一只羊。”一班班长如释重负地关上枪机:“嗨,一只羊。”司务长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嗨,一只羊。”对呀,一只羊!大家的眼刷地都亮了,亮得红彤彤的,好像把山上的雪都照亮了。一只羊啊。一只无主的羊。看看门脚奄奄一息的羊,大伙看司务长,司务长看一班班长,一班班长又看看连长。连长说:“先把它弄到炊事班,其余人回连部。”连部继续开

4、会。战士们也在开会。话题自然离不开羊。有的说,当然是杀了炖一锅,全连美美地吃一顿,留着羊头和骨头,熬成老汤,吃上三天五天没有问题。有的说,不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不能违反群众纪律,尤其是边境,闹不好会引起国际纠纷。对方马上反驳,现在牧民有的是羊,不在乎少一只两只。再说,咱们自己不说,吃到肚子里谁知道?不要假积极。双方争得气呼呼,但又谁也不能说服谁。想吃肉的似乎已经闻到了伙房里羊肉的香味。怕犯纪律,把脸贴在窗户上,悄悄把玻璃上的冻雪画出一只羊的样子。晚上开饭的时候,还是米饭盐水萝卜。那只羊没有成为晚饭,而是在灶房里溜达,嘴里叼着连里仅存的细菜半棵瘦白菜,没有菜心只有菜帮的当地产的小白菜。据说,连

5、长派通讯员、卫生员给羊当“保镖”,挡住了炊事班班长举起的菜刀。半棵白菜也是连长特批的。司务长心疼得差点和连长吵起来,那是他给连长留的最后的一点特殊“伙食”。王连长的胃病犯了,吃萝卜吃得直吐酸水儿。据通讯员说,连长一夜没睡,打了十几个电话。最后一个电话没有说完就断了,大雪结成的冰凌把电话线压断了。第二天,雪停了,一班班长集合队伍准备下山背粮。临出发的时候,一幅场景让他目瞪口呆:最少有两三百只羊的羊群争先恐后地涌来,密密麻麻的羊蹄印在雪地里踩出了一条瓷瓷实实的“天路”,后面是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赶着爬犁,爬犁上是粮食、冻羊肉。麻袋最下面,还有一口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过年都难得的细菜真真正正的内地

6、大白菜。那只羊一直养在连队,乌日格愣大叔说不是他家的羊,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我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有删改)1概括情节要点小说围绕“一只羊”构思行文,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相关情节。答:答案开端:大雪封山连队断粮时,在后院发现一只羊。发展:战士讨论如何处理无主羊,连长派人保护那只羊。高潮:群众用羊群送来食物,解决断粮问题。结局: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题干提醒我们围绕“一只羊”来梳理情节,那么,可以从发现羊的先后过程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另外,题干也暗示我们在概括的时候,应该有与“羊”有关的信息,这也是概括时的重点。小说的

7、第一至七段是开端部分,交代了因为大雪封山,连队断粮;第八至二十五段是发展部分,叙述了发现一只无主羊,连队为如何处置无主羊展开辩论,以及连长保护无主羊的情节;第二十六段是小说的高潮部分,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带着一群羊送来大量的给养;第二十七段是结尾部分,那只羊被连队养了起来。2分析段落(情节)作用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答案交代了那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等着人们来认领,表现了军人们高尚的精神境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情节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对情节本身的作用:照应、伏笔、铺垫、推动故事发展、引

8、出下文等。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特定的情节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发展的情节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不同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情节可以蕴含主题、暗示主题,结尾部分的情节还可以深化主题。先看写了什么内容,本文尾段写到“那只羊一直养在连队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我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小说最后一段从内容上看,主要交代了那只羊的命运被连队养起来。接着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尾段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最后分析主题上的作用,“那只羊一直养在连队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表明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等着人们来认领,体现了军

9、人们维护百姓利益,遵守群众纪律的崇高的精神;“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这只“羊”是边境人民利益的象征,“羊一直在山上”,体现了军民关系的和睦融洽,深化了小说的主题。3探究情节小说第十二段画线部分写雪地里突然出现一只羊的情节,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设置是否合理。答:答案雪地里突然出现一只羊的情节是合理的。情节结构方面:根据后文“估计是风雪中羊跑迷糊了,从山上摔下来”的交代可看出,这一情节符合现实,并与后文形成照应;与“乌日格愣大叔赶着爬犁,带着羊群”的情节相呼应;“羊”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战士们的争论作铺垫。环境设置方面:“羊”的出现凸显了环境的恶劣,暗示哨所周边牧民的存在,巧

10、妙交代了文章的社会背景。人物刻画方面:“羊”的出现打破了之前的局面,产生新的矛盾,文章正是在矛盾中刻画人物的。主题表现方面:“羊”是文中至关重要的物象,它象征着群众利益,突出了和谐融洽的军民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探究小说的情节设置的能力。解答情节设置是否合理的题,要从情节本身及其对环境、人物、主题的作用这些角度来思考。情节结构方面,主要考虑前后是否照应和是否推动情节发展;另外,作为一个特殊的物象,“羊”是整篇小说的线索。环境设置方面,“羊”的出现,从侧面凸显了环境的恶劣,同时暗示了哨所周边的社会环境。人物刻画方面,文章主要人物连长,以及起衬托作用的其他战士都是在“是否吃羊”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刻画

11、的。主题表现方面,小说的主题是表现边防军人在困难和纪律出现矛盾的时候,能头脑清醒,站在高处,守住军队铁律,保护好来之不易的融洽的军民关系,而“羊”正是军民关系是否融洽的焦点和纽带。因此,“羊”的出现是必要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我是爸爸,再见弧笑弦我爸不好了。孙姐来电话时美国这里还是白天,可我觉得天一下就黑了。我匆匆忙忙往国内赶,可还是晚了,死神带上我爸永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父子不和,详情我不愿再提。总之,自从三年前我的母亲过世,我便认为国内的一切都和我没什么关系了。我甚至不愿去想:说不好哪一天,患心肌梗塞又贪杯的父亲也会死去。我爸的遗体停在太平间,而我身边只有几个叫不上名字的

12、远房亲戚。还有一个人就是孙姐,她是我们家的老邻居。我爸的遗容十分安详,仿佛知道我回来,静静地等着。这份安详加重了我心中的凄凉:他是我爸爸,我没能为他送终,总得为他办个体面一点的葬礼吧?这样凄凄凉凉地总不成个样子,可我又能怎样呢?“对了,”孙姐悄悄取出一部手机,“你爸临终前叫我把这个给你。”一部新手机。新得连指纹都看得清清楚楚。“开机,”孙姐又说,“这也是你爸说的。”我照办了。开机不到三分钟,手机上传来了短信提示音。“打开看看。”孙姐又说。我又照办了,手机屏上显现一行字:“回来了?我是爸爸。现在按我说的做不要发愁,我会帮你把我的葬礼办得像模像样的。”事出意外,我有点发蒙。不过,我还是按照短信提示

13、回到家,打开写字台抽屉,从里面找到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和电话号码,一共有六七十人。他们全是有必要请来参加我父亲葬礼的人。我爸的遗体转到了殡仪馆,接到我电话的人们陆续赶来。自从接到第一个短信,手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显现一条新短信。“刘,你得叫他刘叔,给他打电话,请他帮你主持我的葬礼。”“别让来宾饿肚子。你给饭店打电话,我跟老板打过招呼了,让他们送盒饭来。每日三餐不能少,少了失礼。”“别求车,我不在乎那排场。找公交公司雇一辆大巴,一天才二百块,省钱又实惠”“我快火化了吧?骨灰盒简简单单的就行,不就是个盒子嘛。”简单说,我爸的葬礼办得很好。这一切,居然是凭借他留下的手机,凭借

14、那一条条有如神算般的短信促成的,以致我都不敢相信他真的死了。葬礼过后,我正在整理他的遗物,孙姐敲门进来。“对了,”孙姐看着遗物说,“你爸好像有遗产给你。”我说没有。“再没收到短信?”孙姐满面狐疑。“没有。”我说着取出那部手机。可巧,这时一条新的短信出现了:“我是爸爸。我的葬礼办得还好吧?以前爸爸和你有争执,是爸爸不对,因为我老是认为,儿子就该听老子的这些都不提了。你现在要办两件事,一件事是去通信公司结算。他们开通了预约短信业务,你接到的所有的短信都是我预约设定的。另外一件事是,我给你留了笔钱,在银行的保险箱里。你可以随时去领取,保险箱有我设定的密码,密码号是5468”怎么回事?后面的密码号不显

15、示了。我和孙姐相互对视,瞠目结舌。我找到了通信公司,对方答复说:没错,那些短信都是我爸过世前半年预定的。根据双方合同,一旦手机开机,就会自动发送那些由我父亲预先拟好的短信。“可是,最后这条短信不完整,”我说,“密码部分后面的五位阿拉伯数字,看不见了。”“我也觉得很奇怪。”对方说,“你是第一个开机的人吗?”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根据合同,这部手机里的短信允许循环发送两遍。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把密码弄没了?”的确,手机并未收到第二遍短信。我回到了美国,每天照常上班下班,偶尔拿出父亲留给我的手机,出神地看上一会儿。一天,我的邮箱里忽然多了一封国内寄来的挂号信。看过信,我立即跑去银行,发现我的账

16、户里果然多了一笔钱,对我来说相当多的一笔钱,那正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我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泪眼模糊。“我是爸爸。原谅爸爸在短信里骗了你。我料到孙姐会在把手机交给你之前开机偷看,所以银行保险箱和密码什么的,都是我编的,逗她玩儿的。现在邮局的信件、银行的国际汇款,都开通了预约业务,只要医院把我的死亡通知转告你刘叔,他就会帮我把一切办妥。总之,等你看到这封信时差不多就可以去查看汇款了。现在得说再见了。再见,儿子。爸爸爱你。”4分析情节手法小说结尾告诉读者,孙姐偷看了手机短信。对于这一点,小说在前文埋了哪些伏笔?答:答案爸爸留下的新手机,上面指纹看得清清楚楚。孙姐说“你爸好像有遗产给你”,并问“我

17、”有没有再收到短信。通信公司问“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短信允许循环发送两遍,而手机并未收到第二遍短信。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情节手法的能力。这道题考查的重点是分析小说的“伏笔”。答题时要先明确伏笔的概念,所谓伏笔是为小说的结果在前面暗示的内容,有伏笔就要有照应,答题时注意找出这些内容。本题如:爸爸留下的新手机,上面指纹看得清清楚楚;通信公司问“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短信允许循环发送两遍,而手机并未收到第二遍短信;等等。5分析情节手法这篇小说特别注重讲故事的技巧,即通过层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一步步读下去。请根据文本,对此做具体赏析。答:答案小说中的悬念一个接一个:爸爸病故,葬礼怎么办?

18、父亲留下的手机竟然能用短信指示“我”办葬礼,这些短信从何而来?短信中的密码号为何不全?是否有人先开过手机?父亲的遗产是怎样汇到美国的?直到结尾,所有的悬念才得到了彻底解答。小说步步为营,层层设伏,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的思路是先概括小说中作者设置了哪些悬念,然后再分析设置这些悬念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考点2 小说的环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雨夜小站柳青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

19、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唰唰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的庄稼人,要劳

20、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

21、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想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

22、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

23、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

24、种呀!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选自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有删改)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1概括自然环境的特点小说善于利用自然环境来塑造人物,突出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梁生宝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答:答案渭河上游自然环境特点:气候异常,春雨茫茫,春汛到来。睡觉时外面环境特点:春雨淅沥,天气凉。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中自然环境特点的能力。结合开头“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

25、白茫茫的春雨中”可知渭河上游自然环境特点:气候异常,春雨茫茫,春汛到来。结合结尾“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知睡觉时外面环境特点:春雨淅沥,天气凉。2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结合小说内容,请概括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答:答案社会环境(含家庭环境)特点: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困苦,农村成立互助组,区委(政府)重视农业粮食增产,鼓励梁生宝外出买稻种;但梁生宝家境贫穷,继父抱怨他不顾小家而为互助组创业,反对梁生宝买稻种。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中社会环境的特点的能力。从大的社会环境看,根据“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的庄稼人,要劳驾他

26、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可知,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困苦。根据“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可知,农村成立互助组,区委(政府)重视农业粮食增产,鼓励梁生宝外出买稻种。从家庭环境看,根据“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可知,梁生宝家境贫穷,继父梁三怨他不顾小家而为互助组创业,反对梁生宝买稻种。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开头、结尾分别描写“春雨”,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27、。答:答案故事在“春雨”中展开,又在“春雨”中收束,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开篇的“春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正是因为春雨导致春汛,才使得渭河停渡,梁生宝只好在车站票房过夜;也正是因为春雨不停,使“怎么过夜”成了梁生宝眼下的难题。结尾的“春雨”反衬出人物心理。淅淅沥沥的春雨带来丝丝凉意,使梁生宝渴望带领大家共同发家致富的火热激情显得更加强烈,彰显了主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小说开头、结尾处找到描写“春雨”的内容,看内容上写了什么,然后再从情节设置、结构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上分析作用。首先,小说在开头和结尾两次

28、写到了“春雨”,故事在“春雨”中展开,又在“春雨”中收束。从情节设置上看,正是因为春雨导致春汛,才使得渭河停渡,生宝只好在小站过夜;也正是因为春雨不停,使“怎么过夜”成了生宝眼下的难题。“春雨”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开篇的“春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从结构设置上看,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从人物塑造上看,结尾的“春雨”反衬出人物心理。淅淅沥沥的春雨带来丝丝凉意,使梁生宝渴望带领大家共同发家致富的火热激情显得更加强烈,从而歌颂了人物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从主题表现上看,小说主要描写梁生宝外出买稻种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而“春雨”就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主人公在春雨中为了节约买稻

29、种的钱只好在小站票房过夜,彰显了艰苦创业的主题。4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小说的开头、结尾两段文字描写环境,在运用手法上有何异同?答:答案相同点:写春雨之景时都运用了摹声修辞,开头有“唰唰地下着”,结尾有“淅淅沥沥地下着”。不同点:开头运用了由远及近的写景手法;结尾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天气的“凉”衬托梁生宝心中的“热”。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的能力。小说开头写“春雨唰唰地下着”,结尾写“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唰唰”“淅淅沥沥”都是摹写春雨声音的拟声词,所以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在描写环境时都用了摹声修辞。小说开头写“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

30、原、竹林、乡村”,由远处的“太白山的远峰、松坡”到近处的“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运用的是由远及近的写景手法;结尾写“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此处用春雨的“凉”反衬生宝心中的“热”,表现了生宝一心想通过劳动致富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期望。考点3 小说的形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代狗沈从文“杂种,你莫起来,还要老子捶你罢?”“噢人家脚板心还痛呀!”代狗烂起两块脸一副要哭的样子。但他知道他爹的手,除了拧耳朵以外,还会捏拢来送硬骨梨吃的,虽然嘴上还想撒一点娇,说是脚板心不好,终于窸窸窣窣从那老麻布蚊帐里伸出一个满是黄毛发的脑壳他起床了。“快!快!放

31、麻利点!”“噢”他爹老欧,坐在那趋抹刺黑的矮矮茅屋里一张矮脚板凳上搓着索子,排编草鞋上的耳朵。屋里没有个窗子,太黑了,他的工作,不得不靠到从破壁罅里漏跑进来的天光。“你不瞧石家小代狗同鸭毛崽不是天不亮就爬起来上坡去吗!”“我脚还”“脚痛就不上坡罢?”代狗用手背擦了一下眼屎。把腰肩翻了一下。从土墙上取了一双草鞋来坐在他爹左边。“我割担草”“这几天鬼要你草。怕那样?仍然到后山去砍,和尚来时,脚放麻利一点。实在是翻不过坳来,把毛签朝茨棚里一摔,爬上树去。老和尚眼睛猫猫子,赶不到你们,还不是又转庙里去睡觉了再慢慢地转来,不行吗?”“你讲得容易。”“你剁时轻一点啰。”“闪不知碰来抓到了,那怎么办?”“蠢

32、杂种!他大喊大叫,什么抓到!抓到!抓到帮我捶死这偷柴的苗崽崽!其实也不过是口上打娃娃,哄哄小孩子!当真你怕他抓到你就敢捶个净死罢?”代狗想起昨天的事情,不由得又打了一个冷痉。这冷痉的意思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爹是无从注意的。托,托,托,这边刀砍一下树身,那边同样声音便回响转来。鸭毛崽正高高兴兴唱着高坡高坳竖庵堂,攀坡盘岭来烧香人家烧香为儿女;我家烧香为娇娘忽地,老和尚凶神恶煞的样子,出现于红墙前了。搂起大衣袖筒的灰布衫子,口中不住喊“抓到!抓到了!”一直冲向自己所站的地方来。他们都懂得老和尚的意思了。便丢开了未剁完的树,飞一般逃,跳了四五棚茨窠,越过两条老坎,跑跑跑跑,才听不到老和尚“抓到”的声音

33、。危险固然脱了,但在狂逃的当中,一颗牛茨却趁代狗脚板踏着它时,一钻钻进代狗脚心了。虽经鸭毛崽设法拔了出来,却已流了许多鲜血,而且到今早脚着地时,还略略感到一点痒疼。脚本来不算回事,但和尚那副凶神恶煞的脸,在他脑中晃来晃去时,却似乎能够把代狗的身子缩小了,缩小到比灶头上正在散步的灶马还小。他终于嗫嗫嚅嚅说出他不愿去的意思了。“再去万一被他抓到,纵不当真捶死我,但把我手膀子用葛索一捆,吊到山门前去示众,那是做得到!到那时,让那些朝山的娘女们,这个觑一眼,那个觑一眼,口里还要带点渣滓骂句小强盗应该这鬼崽那么小就偷人东西,到大时只好砍脑壳的丑话,那以后怎么见人?”“那时老子会到大坪赵家去请赵老爷讨保。

34、”代狗听到他老子的话,没有什么可藉词。他若是城里人读过书的小孩,可能会再想个方法同他爹来嚼,可惜没有读书的人就这样笨!他无聊无赖地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走到灶边去把挂在柱上的镰刀往屁股后一别,略注意到灶上那三匹从从容容正在散步的灶马一忽儿,说了句“爹,你进城时多买块豆腐。”走出去了。老欧虽说因了自己不大会做家务,又老爱喜欢喝一杯包谷子酒,串串筋骨,弄得手边紧紧的,时常要他十岁大的代狗跑到南华山庙背后去做点冒险事情,但他究竟是一个有把握的人啊;他记到杨瞎子在三年前为他推算流年的结果,是命当午水,须过六年才转运,所以这六年中他决定忍耐到等运气来时再戒酒。他也曾想到纵或代狗被和尚一把捞到,真的要绑到

35、山门去示众时,很可能像从前石家小代狗的爹偷竹子事情一样,挑一担松毛到赵大发家去,对大发或大发屋里人磕一个头,天大的事也熨帖了。因为大发的嘱咐“只要有事,关于庙前庙后的纠葛,同我来说,老和尚不敢不遵。我曾见过他炖猪蹄子,一张扬出来,他就不得了!”也还在他耳边。不过,老欧的意思,也并不是专以为有大发方面可说情,就逗着要代狗崽去受老和尚恐吓!他实在还有别的主意。他知道代狗崽人虽小,但很伶精,跑得快,决不至会为猫猫眼的老和尚抓到。不然,这面一根柴没有得到,那面倒反而要挑一担值两百制钱以上的干松毛请人讲情,这算盘是个怎么打法呢?(选自沈从文文集,有删改)注苗人呼小孩为“代狗”。1概括次要人物的特点结合文

36、本内容概括老欧的形象特点,并加以简要分析。答:答案性格粗暴、自私,不疼爱孩子:他时常打骂代狗,不顾代狗脚疼,让代狗冒着被抓住示众的风险去偷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好吃懒做:他自己不大会做家务,又喜欢喝酒,使得家庭贫困。愚昧迷信:他找人算命,推算流年,坐等好运到来才戒酒。愚蠢无知:心里盘算代狗被抓住后的得失,看似精明,实则愚蠢无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次要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老欧在小说中可以说是一个反面的形象,从开头他骂代狗“杂种”,而且还威胁要打代狗可知,他性格粗暴,不疼爱孩子。而在代狗抱怨脚疼,不想去砍柴时,他痛骂了代狗,依然逼着代狗去寺庙偷柴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从中可见他的自私。从文中“虽说因

37、了自己不大会做家务,又老爱喜欢喝一杯包谷子酒,串串筋骨,弄得手边紧紧的”可知,老欧不大会做家务,又喜欢喝酒,结果让家庭的生活更加拮据,可见其好吃懒做。从“他记到杨瞎子在三年前为他推算流年的结果,是命当午水,须过六年才转运,所以这六年中他决定忍耐到等运气来时再戒酒”可知,其相信算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算命上,坐等好运到来才戒酒,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好吃懒做找借口,可见老欧迷信且愚昧无知。而从他心里盘算代狗被抓住后的得失,可看出他愚蠢无知,看似精明,实则愚蠢无比,完全没有将其中的利害得失算明白。2概括主要人物的特点小说中的人物代狗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答案生活贫困,过早地被生活的重担

38、压得喘不过气;性格纯朴,机灵、人小鬼精;年龄虽小却很懂事,被迫偷柴却有自尊,犹豫不前却又无可奈何。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根据文章开头父子二人的争执,代狗脚被扎伤了还要被父亲逼着去砍柴这一情节以及家中的环境,如“那趋抹刺黑的矮矮茅屋”“屋里没有个窗子”,可以概括出“生活贫困,过早地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根据文中“再去万一被他抓到,纵不当真捶死我,但把我手膀子用葛索一捆,吊到山门前去示众,那是做得到!到那时,让那些朝山的娘女们,这个觑一眼,那个觑一眼,口里还要带点渣滓骂句小强盗应该这鬼崽那么小就偷人东西,到大时只好砍脑壳的丑话,那以后怎么见人”,可概括出“性格纯朴”“年龄虽

39、小却很懂事,被迫偷柴却有自尊”。根据“那时老子会到大坪赵家去请赵老爷讨保。代狗听到他老子的话,没有什么可藉词。他若是城里人读过书的小孩,可能会再想个方法同他爹来嚼,可惜没有读书的人就这样笨!他无聊无赖地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走到灶边去把挂在柱上的镰刀往屁股后一别”这些情节,可概括出代狗“犹豫不前却又无可奈何”。根据文本中最后一段“他实在还有别的主意。他知道代狗崽人虽小,但很伶精,跑得快,决不至会为猫猫眼的老和尚抓到”,可概括出“机灵、人小鬼精”。综合以上分析,分点整理作答即可。3分析物象的作用小说中“灶马”这一物象有什么作用?答:答案“灶马”这一物象在小说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但和尚那副凶神恶

40、煞的脸,在他脑中晃来晃去时,却似乎能够把代狗的身子缩小了,缩小到比灶头上正在散步的灶马还小”,另一次是“他无聊无赖地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走到灶边去把挂在柱上的镰刀往屁股后一别,略注意到灶上那三匹从从容容正在散步的灶马一忽儿”。其作用主要是对比衬托。第一次用这一物象作对比,衬托代狗十分畏惧的心理;第二次通过灶马行动的从容、自由,来衬托代狗对砍柴行动的不情愿、不自由。4分析人物的心理小说中的代狗有哪些主要心理?试简要概括。答:答案被父亲呵斥,代狗心里害怕。父亲执意要他去砍柴,代狗无可奈何。想到庙里老和尚,代狗感到十分恐惧。想到被捉住的后果,代狗燃起了强烈的自尊心。与父亲的辩驳,体现了代狗的自知之

41、明。代狗想吃父亲进城买的豆腐。5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小说塑造父子俩具体运用了哪些手法?试简要分析。答:答案心理描写。如:代狗害怕老和尚、老欧想儿子砍柴是否会被捉这件事。动作描写。如:代狗起床、拿镰刀,老欧搓索子。语言描写。如:父子俩的一系列对话。对比手法。如:老欧将鸭毛崽与自家儿子进行对比,代狗将自己与灶马进行对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你演奏吧保加利亚兹德诺夫卡伊芙提莫娃“别拿走我的单簧管,万科,求你了。”伊万说,“你还记得有一回我用这个单簧管为你的爸爸演奏吗?你爸爸的肋骨疼得要命,但我为他演奏了一曲之后,他的身子一下子就舒展开了,关节也能活动了。”伊万穿着一件磨破了的棉衣,手里

42、紧紧攥着一支老旧的单簧管。这乐器已然历经沧桑,褪色的表面上到处都是划印。“你已经在我这儿赊了整整几个月的账了,伊万,”柜台后面的男人说,“到现在你连一毛钱都没有还给我。”这个男人身处在一个逼仄的房间里,算是咖啡馆、酒馆和便利店三合一的店堂吧。他就是这家店的老板万科,把稻米、白糖和面包卖给村民就是他平日的营生。穿破棉衣的男人抚弄着单簧管黯淡无光的音键,“我会在你儿子的婚礼上免费演奏,我会在你所有表哥表弟堂姐堂妹的婚礼上免费演奏,我会在你族里所有老人的葬礼上免费演奏。别把我的单簧管拿走。我儿子这阵子正在学呢。他在街上听到什么调子,就能在这乐器上立刻摆弄出来。”“你不应该这么贪杯啊,伙计。为什么你不

43、去意大利找份工作呢?你早就应该去赚钱。”酒馆老板说着就伸手去拿单簧管,“我儿子还小。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结婚。”“那会儿你为你儿子搞了个生日聚会,我为他演奏,一毛钱没收,你老婆听得都哭了。”单簧管手伊万说,“还有,牙医把你那颗烂牙拔出来的时候,你没求我过来给你演奏吗?你的嘴肿得跟一个枕头似的,是我吹着小曲儿给你止了疼。”“你给我止了疼是因为我们一起喝醉了来着。”万科打断了他的话,“而且在你搞定这件事之前,你把我最好的一瓶白兰地给喝了。”酒馆老板嘟哝着,伸手去拿单簧管,“看看这个!它只配扔进垃圾堆。”酒馆老板一脸厌恶地摇着头。“你可以拿走你愿意的话,我去把我的冰箱给你拿来?”“那冰箱本来就是我的,

44、伙计。我把它扔出去,然后你去把它捡走了。我才不要那个见鬼的冰箱呢。”“那就把我们厨房里的桌子拿走吧。它几乎是全新的。你看怎么样?”伊万问,新的希望让他的嗓门也响了起来,“孩子现在正学着怎么吹单簧管呢。把这玩意儿从他手里拿走该是多遗憾的事情啊。兴许将来他能在大人物们的葬礼上演奏呢。如果孩子他妈看到孩子没有了单簧管,会把眼睛哭瞎了的。”“我可不会喝得烂醉如泥,如果我真的对我儿子能干上音乐这一行特别在意的话。如果我想要我的儿子能在大人物们的葬礼上演奏,我才不会像你这样懒得要命呢,伙计。”“你不能把我的单簧管卖给任何人,万科。它有年头了。它是我爷爷的,这你知道。他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和希腊的雅典都用

45、它演奏过。后来我爸爸在索菲亚用它为矿工们演奏过”“没门儿。再说什么都没用。还有别的什么我能从你这儿拿走抵账呢?”酒馆老板喃喃抱怨道。“那我能在晚上过来吗?”伊万问,一边解开破棉衣的扣子,“我把单簧管从墙上拿下来,就演奏那么几分钟,就几分钟。”“你觉得我看上去像是疯了吗?你保准会把我的客人们吓跑的。”酒馆的门打开了,一个骨瘦如柴的羸弱男孩走进来,他的个头可比酒馆的柜台还矮呢。“有其父必有其子。”酒馆老板嘟哝着,“曼诺,去告诉你妈,我不能再赊账卖给她白糖了。你爸爸会把单簧管留在这儿,我会再给你们五天的面包。就这样。”男孩沉默了。他的视线沉到了地面上,停留在那里。然后,他在身上的口袋里摸索着,掏出了

46、一些零钱、四个带着裂纹的玻璃球、一把弹弓和一块干净的手帕。“万科大叔,”男孩开口了,“把这些都收下吧。用这些东西够不够把爸爸的单簧管买回来呀?这是村里最好的一把弹弓了。”“没门儿,曼诺。回家去。”酒馆老板说着,挠了挠自己的脑袋。然后他给了男孩一块巧克力。“拿着这个,小家伙,回到你妈那儿去。这儿冷得透心凉。快跑吧,不然,你该要得重感冒了。”“让我用这单簧管演奏几分钟吧。”男孩说,“让我先演奏一会儿,然后我会把我们家的狗洛克斯带来。我把狗给你,你把我爸爸的单簧管给我。”酒馆老板把这破烂不堪的乐器交给男孩。“万科大叔,”他说,“如果你心里痛苦,不要怕。你听到我的演奏之后就不会再觉得痛苦了。我保证。”

47、酒馆里很冷。刺骨的寒风在屋外咆哮,房间里弥漫着塑料、香烟和山毛榉的柴火半燃半熄的气味。静谧的音乐从老旧的单簧管里流淌出来:如此温柔的旋律,像是一个男人从漫长的病痛中恢复过来,像是一个孩子在街上发现了一把超棒的小折刀,像是你茶里的白糖块,像是你饥肠辘辘时的一碗豆子汤这小家伙的单簧管吹奏个不停,直到村里最老的爷爷也一跃而起,和年轻女孩们一起跳起舞来。终于,这男孩停止了演奏,老旧的单簧管看上去又变得黯淡无光、遍体鳞伤,仿佛伊万的爸爸的手从没触摸过它。伊万的手也没触碰过它。酒馆老板不再瞪着柜台上的酒瓶子看了。“小子,”酒馆老板说,“拿上你的单簧管,一路跑回家去吧。告诉你妈,我会给你一个礼拜的面包。算在

48、我账上!我请客!为什么你要演奏成这样呢,小子!”6分析物象的作用小说多次写到单簧管“老旧”“黯淡无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答案凸显其使用时间长,历经几代人的吹奏。用单簧管的老旧衬托主人眼下的落魄与无奈。烘托了伊万的儿子高超的演奏技艺以及音乐的巨大魅力。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分析物象作用除了要分析其本身的作用,更要深入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等。文章开篇写到“手里紧紧攥着一支老旧的单簧管。这乐器已然历经沧桑”,第四段写到“穿破棉衣的男人抚弄着单簧管黯淡无光的音键”,另外下文中“它有年头了。它是我爷爷的”等句子,点明了物象本身的特点,那就是历经几代人的吹奏,使

49、用时间长;文章中“别拿走我的单簧管,万科,求你了”的描述,以及“然后,他在身上的口袋里摸索着,掏出了一些零钱、四个带着裂纹的玻璃球、一把弹弓和一块干净的手帕”等句子,表现了伊万父子的困窘,而单簧管的“老旧”和“黯淡无光”则正好衬托了他们眼下的落魄与无奈;倒数第三段对伊万儿子的演奏效果进行了描写,而单簧管的“老旧”则烘托了他高超的演奏技艺以及音乐的巨大魅力。所以,从全文来看,小说中单簧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7人物形象探究对于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是伊万,有人认为是店主万科,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答:答案(观点一)伊万。伊万是小说中着力刻画与描写的人物形象,作者用语言、细节、动作描写等

50、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其进行了刻画。小说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伊万的遭际展开的。作者用伊万这个人物形象,展示出了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人性的光辉。(观点二)万科。万科是小说的叙述主体,且与伊万的形象相得益彰。万科虽然不是慷慨大方之人,但对伊万一家却表现出难得的宽容与慷慨,富有同情心,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万科在故事中居于中心位置,伊万与曼诺两人的形象均因万科而丰满。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探究题应注意:从人物与小说故事情节的关系的角度去判定;从人物与小说主题、创作意图的关系的角度去判定。无论哪种观点,能自圆其说即可。考点4 鉴赏艺术手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朱先生退兵

51、陈忠实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

52、,劝方升退兵。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

53、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

54、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

55、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

56、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改)1分析叙述视角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叙事视角运用的特点和作用。答:答案文中画横线处变“朱先生”为“那人”,从全知视角到有限视角,拉远了叙述者和事件、人物的距离,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更客观地表现了张总督的手下对普通百姓的疏远和傲慢态度,从侧面表现了张总督的形象,还暗示了朱先

57、生和张总督保持若即若离关系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叙述视角的能力。从叙事视角看,小说以“朱先生”为主人公,以“朱先生”的角度叙述故事,属于第三人称叙述,这是一种全知视角,能够在不同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换,更客观全面。而画横线处连用了两个“那人”,这就把全知视角转变为有限视角,虽然说的是同一个人,但拉远了叙述者和事件、人物的距离,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这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叙事,表现张总督的手下对普通百姓的疏远和傲慢态度,这种叙事更加客观而真实,同时从侧面表现张总督

58、权势大、盛气凌人的形象,这也暗示了朱先生和张总督保持若即若离关系的原因。2分析结构技巧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答:答案使故事更曲折,增强了文本张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矛盾中,刻画并丰富了二人的性格,尤其是显示了朱先生的人格和威望。强化主题,通过拒绝,表明朱先生此行的目的是为民请命,赞美了知识分子的担当。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此题可从以下角度分析:从情节结构与表达效果角度分析,朱先生拒绝张总督的邀请,拒绝张总督派卫兵保护,三次拒绝坐汽车,不接受张总督的庆功宴请等情节,使人物富于个性,故事更加曲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

59、趣;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分析,让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性格在冲突中得以充分显现,并以次要人物衬托了朱先生的崇高形象,突出了他舍己为民的高尚人格;从小说主题的表现角度分析,教书的朱先生对一省总督的拒绝,表明朱先生视名利如粪土,挺身而出,担当退兵重任,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民请命,赞美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节与担当。3鉴赏语言特色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答:答案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是个读书人,他的语言文言化、书面化;张总督是个军人,他的语言粗陋、口语化。叙事语言简约、平实,大多直陈其事,少有修饰。古雅厚重有韵味,多有诗词歌谣入文。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语言风格的能力。小说的语言包含人物语言

60、和叙事语言。从小说的人物语言分析,朱、张二人的语言都符合他们的身份、个性:朱是教书先生,语言文雅;张是军人,语言粗陋,常常夹杂市井俚语。从作者的叙述语言分析,选文叙事简洁,少用修辞;古朴有韵致,且引用古诗、童谣,偶或穿插方言,富有特色。4分析结构技巧小说题为“朱先生退兵”,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又只字不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答:答案从小说主题来看,小说重在突出朱先生为民请命,赞美知识分子不居功的担当精神,所以如何退兵的情节没必要再提。从人物(关系)来看,小说重在表现朱先生与张总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对如何退兵的情节只字不提,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人物

61、形象,显示了朱先生的威望和不畏权贵、低调淡泊的人格。从艺术效果来看,文章突出了朱先生只身前往的大智大勇和两日后方巡抚罢兵撤归的成果。对如何退兵的情节只字不提,起了留白的作用,也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的能力。小说题为“朱先生退兵”,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又只字不提。题目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作者这样处理的原因。从小说主题来看,由文中“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可知,作者通过对朱先生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朱先生危急时刻敢于为民请命,称

62、赞其具有担当精神,因而如何退兵的情节没必要再提。从人物(关系)来看,文中朱先生以晨诵为由拒绝与差人见面又自己步行着前去见张总督,见到张总督后去退兵时又拒绝坐汽车,以及多次出现的“我闻不惯汽油味儿”的细节描写,都表明朱先生不畏权贵,极力与张总督保持距离,小说这样安排却对退兵只字不提,有利于更集中地表现人物关系,丰富人物形象。从艺术效果来看,对如何退兵的情节只字不提,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通过读者想象朱先生退兵的情境来凸显人物的才能,留白的安排既能够打破读者的阅读期待,又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就像大晴天冷不丁下起了冰雹孙少安的砖烧砸了!问

63、题全部出在那个用高工资新雇来的河南人身上。灾难是毁灭性的,粗略估算一下,损失都在五六千以上,这几乎等于宣布他破产了!几十人的工资,他一分也开不出,他还贷了银行一万元的巨款,月息近百元!一天之内,所有帮孙少安干活的本村人,都咒骂着别人也咒骂着自己,灰心丧气地各回了各家。人走空了,只留下遍地狼藉。孙少安的灾难马上在双水村掀起大喧哗。人们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情,纷纷奔走传告这消息。叹喟者有之,同情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敲怪话撇凉腔者有之。听说田福堂(曾经反对改革)激动得病情都加重了,一天吐一碗黑痰,神汉刘玉升传播说,他某个夜晚在西南方向看见空中闪过一道不祥的红光,知道孙少安小子要倒霉呀夜幕降落的时候,

64、少安和秀莲仍然没有回家去。他们坐在一堆烧坏的砖头上,脸上糊着泪痕,默默无语地看着东拉河对岸那轮初升的明月。秀莲哭了一会,却反过来安慰他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你不敢太熬煎。急出个病,咱更没活路了!”“怎么办”少安脸痛苦地抽搐着,不知是问秀莲,还是在问自己。没有任何办法。两个人一筹莫展地坐在一堆破砖头上,不知该怎么办。夜很深了。金家湾那边最后几点灯光也已熄灭。月亮静静地照耀着寂静中昏睡的大地。东拉河闪着银白的波光,朗朗喧响着在沟道里流淌。晚风凉意十足,带着秋天将至的讯息,从大川道里遒劲地吹过来,夹带着早熟的庄稼所特有的诱人芳香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孙少安砖场的熊熊炉火也随之熄灭了。对于一个平凡的农民

65、来说,要在大时代的变革浪潮中奋然跃起,那是极其不容易的。而跌落下来又常常就在朝夕之间。因为中国和他们个人都是在一条铺满荆棘的新路上摸索着前行,碰个鼻青眼肿几乎不可避免。而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在这条路上跌倒后,爬起来继续走下去?孙少安和妻子在他们倒闭了的砖场,痛不欲生地坐到了深夜。他们突然看见,父亲佝偻着高大的身躯,背抄着手在月亮照得白花花的公路上走过来。于是,夫妻俩垂头丧气地跟着父亲离开了烧砖场,回家了。月光皎洁,大地如银似水。母亲用围裙揩拭着眼泪,对他们说:“不管怎样,要吃饭哩”孙玉厚老汉蹲在脚地上。低倾着苍头,一直在抽烟,他握烟锅的手在微微地抖着。记得他父亲活着的时候,就一再对他说过,孙家

66、的祖坟里埋进了穷鬼,因此穷命是不可更改的。看来,还是他父亲说得对。米家镇那个死去的老阴阳,却胡扯说他们宅第的风水是双水村最好的。好个屁!看,这好风水如今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灾祸!其实,在少安决定要把砖场往大闹腾的时候,他老汉心里直打小鼓。对他来说,生活中出现不幸,那倒是惯常而自然的事;一旦过分地红火而幸运,他倒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和担忧。炕头上那盏豆粒似的灯光,静静地映照着两辈人四张愁苦的面孔,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屋外,月亮已经移到了田家圪崂的山背后,半个村子被深沉的黑暗所笼罩。远处,公鸡们正在激昂地合唱今晚的第三支歌。明天,他们将怎么办?秀莲沉默了一会儿,突然严肃地对丈夫说:“事到如今,

67、我也想过了,只能让我回一次娘家,看能不能让姐夫先给咱们借一点钱。有林在村里办醋厂,多了拿不出来,一千来块估计还可以”少安听妻子这么说,便“腾”地坐起来。他感激地望着秀莲,似乎在完全的绝望中获得了一点生机,他温柔地俯下身子,再次紧紧抱住亲爱的人,在她那零乱像沙蓬一样的头发上亲了又亲。一大早,夫妻俩就出了门。外面三分曙色,七分黑夜。公路上已经有汽车开过。(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二十章,有删改)5分析叙述视角小说以第三人称行文,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其好处。答:答案第三人称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例如,小说先叙述孙少安砖厂烧砖失败的事情,再叙述他的父母亲,尤其是父亲的反应;在一家

68、人一筹莫展之时,少安的妻子想出了回娘家借钱的主意。可谓内容丰富。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例如,时间上自由,小说叙述了两个场面,一是孙少安与妻子在砖厂待到半夜,二是晚上回家后两代人在一起的场景。还比如空间上的灵活,既写孙少安,又写周围人对烧砖失败的反应、态度。6分析表达方式小说插入第十二段议论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答案使内容更加丰富。插入的这段议论是针对主人公砖厂失败而发,并拓展到了对中国农民改革之路的摸索与思考,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承上启下。插入的这段议论,承上文孙少安创业失败的内容,启下文一家人商量如何走出困境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议论寓

69、含主旨。插入的这段议论,指出“因为中国和他们个人都是在一条铺满荆棘的新路上摸索着前行我们能不能在这条路上跌倒后,爬起来继续走下去”,这就寓含了小说的主旨。吸引读者注意。这一段议论,为读者阅读作品做出提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7分析表现手法这篇小说伏笔技巧高超,运用不露痕迹,试以第五段、第十二段内容为例,分析其共同为下文的什么内容埋下伏笔。答:答案第五段写秀莲因烧砖失败而哭,但却反过来安慰孙少安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你不敢太熬煎。急出个病,咱更没活路了!”这表明秀莲虽然悲伤,但是十分理智,仍然头脑清楚,心里明白,这为下文找到一条“活路”埋下了伏笔。第十二段的议论中有发问:“我们能不能在这条路上跌

70、倒后,爬起来继续走下去?”这也为下文找到办法“走下去”埋下了伏笔。如此,这两段内容共同为第二十一段内容秀莲想到回娘家借钱的情节埋下了伏笔。8鉴赏语言特色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答案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手法,写出了夜晚双水村的近景和远景。采用借景抒情手法,分别从正面、反面(以乐景衬哀情)来衬托夜晚时间已深、主人公内心痛苦。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双水村夜晚的景象,渲染环境氛围。善用修饰语描写事物,如“静静地”“寂静中昏睡的”“银白的”“遒劲地”“早熟的庄稼所特有的”“诱人”,给读者以美好的印象;善用动词描绘事物的动态景象,如“闪”“流淌”“吹”“夹带”,给人以生动形象感。语言清

71、新自然,富有乡土气息。9分析表现手法节选部分对比突出,请从中找出三处并做简要分析。答:答案丈夫孙少安的焦躁、无助与妻子秀莲的坚强、冷静对比,赞扬了秀莲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儿子孙少安的敢想、敢做与父亲孙玉厚信宿命、认命对比,赞美了年轻一代的闯劲。同情者、叹喟者与田福堂、神汉刘玉升等对比,批评了后者的幸灾乐祸,批判了他们思想的保守落后。公鸡们激昂合唱的欢快与“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对比,表现了一家人因陷入困境而忧心忡忡,相对无言。考点5 小说的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亮丽家园加拿大爱丽丝门罗花园宫的一切是如此的完美无瑕,每座房子的表情都骄傲地指出了这一点。在新盖的大房子中间,经常还能

72、看见另一种屋子,那就是老城区像富勒顿太太家那样的老房子。这些幸存下来的老房子阴沉沉的,被围困着,显示出岁月长短不同的沉积。它们的无序和突兀、不协调的屋顶角度和斜坡,透露出某种近似原始的气息,与这些街道格格不入。一群邻居家的女人坐在起居室里,还有一些男人也在。玛丽知道她们在说富勒顿太太的房子。她绝望地看着窗户外头,或者盯着自己的膝盖,想方设法找出几句漂亮的解释中止这个话题。她没有成功。“要是我住她隔壁,”史蒂夫表情愉快而温和,显然在期待随后的笑声,“我把孩子带过去,让他们带上火柴。”伊迪斯道:“亲爱的,你在开玩笑,我却努力做了点什么,我给市政厅打过电话了。我说,他们至少可以让她刷刷墙,或者把那些

73、棚屋推掉一些。”“还有那些鸡。”贾妮英奇说,“我的天哪,那个味道。我知道我们住在边远地区,但怎么也没想到,我们隔壁就是家畜棚。”“住街对面可比住隔壁更糟糕。我都纳闷,我们干吗费半天劲要景观窗。”另一个女人说。史蒂夫竟然说:“按规定市政厅得给我们修条路,她的房子正好挡在我们的必经之路上。只要我们现在让市政厅通路,这样,她就得走。这是法律。”愉快的笑声响起来。玛丽开口之前,希望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既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哆哆嗦嗦。“不过,你们想没想过,她在这里住了很久了。我们大部分人还没生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住在这里了。”她拼命地想找一些别的话,比现在这些话更有力、更理智的话,但她就是找不到一句。

74、他们的话从四面八方向她侵袭。棚屋、扎眼、肮脏、私有产权、价格。“她的时代已经走了。”卡尔说,“不管你明白不明白,这栋房子压低了这条街每一座房子的价格。我做这行,我知道。”另外一些声音也参与进来。愤怒的情绪在他们之间蔓延,在他们的声音中散发,如同一股狂热的洪流席卷了他们。“我们现在已经争取到每一个人了。”史蒂夫说,“用不着一家一家跑了。”道路申请书开始在他们手中传来传去。玛丽跪在地板上,和丹尼的拉链斗争了半天,然后站了起来,穿上外套,理了理头发,戴上手套,随即又摘了下来。她再也想不到什么能做的了,于是走向餐厅的桌子,那是通往大门的必经之路。卡尔把笔递给了她。“我不能签字。”她回答。她的脸唰地红了

75、,声音战栗。“我不觉得我们有这个权利。我们没有权利。”“玛丽,你不在乎这里的环境吗?你也住在这里呀。”“哦,我,我不在乎。”想象之中,每当你支持什么的时候,总是会声音洪亮,而周围的人被你惊醒,感到羞愧不安。但,在真实生活里却不是这样。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自己变成大家下次一起喝咖啡时的笑料。“大家不是为了好玩才想赶她走。”卡尔说,“这很不幸,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得为社区着想。”“没错。”玛丽回答道。但是,她把双手塞进了外衣口袋,她突然想到了,他们是对的,为了他们自己,这都是他们必须做的。玛丽带上丹尼,走出了门。现在,你什么也做不了,除了把手插进口袋里,保留一颗不打算服从的心以外。(有删改)1理解

76、标题的含义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小说标题“亮丽家园”的含义。答:答案“亮丽家园”表面上指玛丽和邻居们生活的漂亮新社区,实际上却是反讽这些富人虽住在亮丽的家园,但是内心却是自私、刻薄的。该标题具有讽刺意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对于小说标题含义的理解,一般需要回答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亮丽家园”的表层含义可以从第一段概括得出,就是指富人们居住的漂亮小区。深层的含义则需要从作品的主旨去考虑。通过住在亮丽家园的人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是自私而且刻薄的,性格品质与他们所住的环境并不相称。通过对比,标题的深层含义便可得知。2分析标题的作用小说以“亮丽家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答:答案交

77、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内容。文中玛丽与其他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亮丽家园”上面。寄寓作者的情感,“亮丽家园”具有反讽的效果,能较好地突出文章的主旨。居住在亮丽家园的人却有着丑陋的灵魂,标题运用反语,隐含了作者对自私刻薄的邻居们的批评和讽刺。吸引读者。该标题容易引起读者思考“亮丽家园”指的是什么,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小说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本篇小说标题的作用首先看其对中心内容有无概括或突出的作用。本文主要争论的问题与“亮丽家园”有关,所以标题突出了中心内容,概括了主要情节。其次看其对人物形象有无突出的作用。居住在“亮丽家园”的人的表现是不同的,玛丽是宽容善良的,而邻居们则

78、是自私冷漠的。再次从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思考。通过居住在“亮丽家园”的不同人的表现,作者的情感得到了体现,主旨自然凸显了出来。最后注意表达效果,看标题是否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等。3标题探究有人认为,小说对“亮丽家园”的描写并不多,标题改为“争论”似乎更合适。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答案(观点一)不合适。小说围绕“亮丽家园”展开故事情节,玛丽居住的花园宫是新兴建的美丽社区,以“亮丽家园”为题,隐含了邻居们对其中的旧房子和老居民的排斥与嫌恶。“亮丽家园”可以讽刺人物形象。一些住在亮丽家园的人却有着自私刻薄的丑陋人性,他们对待富勒顿太太既不友善也不宽容,题目暗含了对这些人的

79、批评和讽刺,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旨。真正的亮丽家园应该是居民们都如玛丽那样宽容和友善,彼此尊重、和谐相处,题目隐含了作者的希望。(观点二)合适。标题“争论”可以突出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内容。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玛丽与其他邻居关于富勒顿太太房子的争论,因此小说标题换成“争论”更合适。以“争论”作为标题可以起到突出人物特征的作用。因为在争论中,玛丽的宽容和善良得到了突出,而其他邻居的自私和刻薄也得以体现。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设置的合理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即认为合适或不合适。然后根据自己的态度,结合原文对该问题进行阐述。如认为不合适,可以分析以“亮丽家园”为标题的作用能突出文章的

80、主要内容;同时“亮丽”二字暗示人物形象特征,反话正说,讽刺了邻居们的自私;同时标题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使小说主旨得到了突出。如果认为合适,则从“争论”作标题的角度阐述。一是它可以突出作品的情节和内容,二是人物的性格品质在争论中得以体现和凸显。只要角度全面且言之有理即可。一、(2021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石门阵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

81、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来了。”大家一起想。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82、。“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真不是好

83、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一路上“向左看:石头门。“向右

84、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

85、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86、“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延安,1938年秋(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

87、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在后文未见照应。C.“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错,“麻子”“小耳朵”只是王木匠在讲故事时使用的称呼,是他自己编的,从文中看不出“确有其人”。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文中尾段只是说“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可见他是因为战乱才不能做。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

88、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误,小说的主题就是表现抗日战争中人民的乐观

89、主义精神,这一结构并不能使主题更加多元。3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答:答案(1)反复手法,在形式上可以抓住村民的注意力,引导听众的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比如:“干咳了一声”“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2)反复手法,在内容上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表现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特点,也使情节紧张跌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写作手法的能

90、力。首先要在文中画出使用反复手法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体会其作用。第一处,“干咳了一声”;第二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第三处,“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因为反复手法是在王木匠讲故事的过程中出现的,分析其效果时可从王木匠讲和听众听的角度,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进行分析。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答案(1)一是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即文中的“木头门”,如“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木头门挡不住日本侵略者。(2)二是指石头门,众志成城抵

91、抗侵略的“大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是指众志成城把侵略者挡在国门外。(3)三是代指没有门,“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是老百姓对和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望。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此题要求分析小说中“门”的含义,需要梳理文本,由浅入深地思考。首先在文中找出写“门”的几处地方:“石门阵摆退鬼子兵”“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接着进行分类梳理,文中的“门”有三类:木门、

92、石头门、没有门夜不闭户。最后再结合小说的主旨,分别写出这三类门的作用或深层意味。二、(2021八省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秋雨日川端康成我的眼睛深处,映出火团降落在红叶山上的幻影。与其说是山,莫如说是山谷更贴切。山高谷深,山峦紧迫溪流两岸,巍峨地雄峙着。不抬头仰望,是不易窥见山之巅的苍穹的。天空还是一片蔚蓝,却已微微现出了暮色。溪流的白石上,也同样弥漫着薄薄的暮霭。红叶的寂静,从高处笼罩着我,渗透我的身心。莫非要让我早早地感受到日暮之将至?小溪的流水一片湛蓝,红叶没有倒映在溪流的蓝色中。我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这时,在蓝色的溪面上却看见火从天而降。仿佛不是在降落火雨或火粉,只是小

93、小的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但从天上降下则是无疑的。那小团的火球落在蓝色的溪面上旋即就消失了,火从山谷降落的瞬间,由于红叶的缘故,看不见火的颜色。那么,山巅上又是什么情况呢?抬头仰望,只见一团团小火球以想象不到的速度从上空降落下来。大概是火团在动的缘故吧,以雄峙屹立的山峰为堤岸,看起来狭窄的天空好像是一条河在流淌。这是我在去京都的特别快车上,入夜刚要打盹儿的时候所泛起的幻影。十五六年前,我住院做胆结石手术时,同我邂逅的两个女孩子总是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次去京都,就是为了到京都的饭店去看望其中一个女孩子的。另一个女孩子生来就没有胆液输送管,据说顶多只能活一年,所以必须接受手术治疗,植入人造管,将肝脏

94、和胆囊连接起来。母亲抱着幼儿站在走廊上,我走近看了看,说道:“多好啊,这孩子真可爱。”“谢谢。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正在等家里人来接呢。”母亲平静地回答。孩子静静地入梦了。她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着绷带,衣裳宽松而臃肿。我对那位母亲说出这种唐突的问候,也是因为住院患者之间的互相体贴而疏忽了的缘故吧。这家外科医院来了许多做心脏手术的孩子。手术之前,他们有的在走廊上东奔西跑,有的乘电梯上上下下,嬉戏喧闹。不觉间,我也同这些孩子打起招呼来。他们都是五岁到七八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最好在幼儿期进行,否则可能夭折。这些孩子当中的一个特别引起我的注意。每次乘电梯,我几乎都看见她

95、也在电梯的犄角。这个五岁的女孩子独自一人蹲在站着的大人的腿脚后面,总是闷不作声。她那双不和悦的眼睛射出强烈的光芒,那张倔强地噘起的小嘴紧闭着。我向我的贴身护士探听,据她说这女孩子几乎每天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这样独自乘电梯上上下下。就是坐在廊道的长椅上,她也是绷着脸,不吭一声。我试着同她搭话,她的眼睛却一动不动。我对我的护士说:“这孩子很有出息啊!”后来,这女孩子不见了。我问护士:“那孩子也做了手术?术后情况好吗?”“她没做手术就回家了。她执拗地说:看到贴邻病床的孩子死了,我就不愿做手术,要回家,不愿做手术,要回家。谁劝说她都不听。”“唔但是,她会不会夭折呢?”这回我到京都,就是为了去看望这个如今

96、已经成人的二八妙龄的姑娘。雨敲打在客车车窗上的声音,把我从朦胧的梦境中惊醒。幻影消失了。我又快要打盹儿的当儿,就听见雨点打在车窗上的声音,转眼间,风雨交加,雨点敲打着车窗的声音越来越激烈了。打在窗玻璃上的雨点,一滴滴地顺着窗玻璃斜斜地流落下来。有的雨点从车窗的一端流到另一端,流着流着,短暂停住,接着又流动起来。流流停停,停停流流,显得很有节奏。一滴滴水点,后面的赶超前面的,上面的低低地落到下面,画出一道道交错的线。我从流动的节奏中,听到了音乐。我觉得火降在红叶尽染的山上的幻影,是静谧无声的。然而,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后天,在京都某饭店的大厅里将要举

97、办新年和服表演会,我应和服店老板的邀请前往参观。服装模特儿当中有一个叫别府律子的,我忘不了她的名字。但是,我不知道她当了服装模特儿。我没有去欣赏京都的红叶,宁可来观看律子的表演。翌日,依然秋雨绵绵。下午,我在四楼的大厅里观看电视。这里像是宴会大厅的休息室,已有两三对婚宴的客人,显得十分拥挤,打扮好了的新娘子也从这里经过。我偶尔回头,看见排号早的新郎新娘从会场里走出来,站在我的身后拍摄纪念照片。和服店老板就在那里致辞。我询问别府律子来了吗?老板立即用眼睛指了指近旁。原来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站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窗前拍纪念照的新郎新娘。她紧闭双唇。这位亭亭玉立的美丽姑娘还活在人世间,

98、我本想趋前探问:还记得我吗?想得起来吗?可我终究还是踟蹰不前。“明天的表演会,我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所以”和服店老板在我的耳边悄声说了这么一句。(叶渭渠译)5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我”眼中的幻影,火团降落红叶山,白的石、蓝的水。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暗示了一种生命之美。B“我”再次看到律子时,“本想趋前探问”,却“终究还是踟蹰不前”,表现了“我”既想见她又不忍心面对她病况的心情。C小说两次出现律子“不和悦”的目光,第一次写的是她害怕做手术,第二次写的是她没能提前一天穿上和服的情绪。D这篇小说很简短,故事也简单,不以人物性格的独特与情节的曲折取胜

99、,整篇小说有一种含蓄美和朦胧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相关内容和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表现了我既想见她又不忍心面对她病况的心情”错误,“不忍心面对她病况的心情”于文无据,原文倒数第四段是“后天,在京都某饭店的大厅里将要举办新年和服表演会,我应和服店老板的邀请前往参观。服装模特儿当中有一个叫别府律子的,我忘不了她的名字。但是,我不知道她当了服装模特儿。我没有去欣赏京都的红叶,宁可来观看律子的表演”,可见这位姑娘活得好好的,“我”带着关心、好奇等复杂的心理,被一颗勇敢坚强的心感动着,“我”对律子是持赞美肯定态度的,既想见又觉得没必要见,一方面“我”认为应该还生命一份自然的常态,没必要贸

100、然打搅,另外“我”也猜测到姑娘未必理“我”。6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举秋雨和火团,上承“我”在火车上的所思所见,下启对律子生活现状的描写。B通过写音乐变成幻影,凸显律子故事和生命理解的关系,使小说的层次更加丰富。C以“我”的感受来写秋雨和火团的变换,使小说的抒情结构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D通过写“我”的情绪变化和对“幻影”的强调,扭转了小说故事情节的进展方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段含意、分析结构作用的能力。D.“扭转了小说故事情节的进展方向”错误,并非扭转情节,而是顺承情节。由火车上的意识流动(虚写)到“后天”置身京都某饭店的大厅里,可见追随了时空

101、的变换,是顺叙。逻辑上属于自然承接。7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答:答案“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暗示生命的陨落,令人哀伤惋惜;“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暗示生命的倔强和顽强,面对病魔律子勇敢坚强、直面现实,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敬可叹可赞。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情节安排用意的能力。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十五六年前,我住院做胆结石手术时,同我邂逅的两个女孩子总是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次去京都,就是为了到京都的饭店去看望其中一个女孩子的”“另一个女孩子生来就没有胆液输送管,据说顶多只能活一年,所以必须接受手

102、术治疗,植入人造管,将肝脏和胆囊连接起来。母亲抱着幼儿站在走廊上,我走近看了看,说道:多好啊,这孩子真可爱。”“谢谢。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正在等家里人来接呢。母亲平静地回答”“孩子静静地入梦了。她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着绷带,衣裳宽松而臃肿”。可见第一处细节描写用“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来象征生命即将终结,这身漂亮的衣服和生命的陨落连接在一起,令人叹惋唏嘘,这是破碎的美丽。“后天,在京都某饭店的大厅里将要举办新年和服表演会,我应和服店老板的邀请前往参观。服装模特儿当中有一个叫别府律子的,我忘不了她的名字。但是,我不知道她当了服装模特儿。我没有去欣赏京都的红叶,宁可来观看律子的表演

103、”“明天的表演会,我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所以和服店老板在我的耳边悄声说了这么一句”,这里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暗示生命的顽强、生活的美好幸福,病中的律子心装信念勇敢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启迪每一位读者热爱生命,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地面对现实,无论逆境顺境都要无畏无惧笑对生活。8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答:答案情感氛围体现在开头写“幻影”以及中间写“秋雨”部分。“幻影”中是一幅梦幻、迷离,纯净浩渺、雄奇壮观、诡异怪谲而又静谧无声的画面。“秋雨”中描绘的是一种风雨交加、激烈汹涌、嘀嗒作响,富有节奏感,如同音乐般美好的声响。总之情感氛围是起伏不定变幻莫测

104、的,或朦胧神秘,或静谧无声。表现这种情感氛围的手法有:“幻影”“秋雨”等意象的象征暗示;借助联想与想象,将幻觉、景物、人事虚实结合,融情于景,随时空变换,随意识流动;绘形绘声绘色,不同颜色对比映衬,色彩分明;巧用叠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突出了眼前秋雨如音乐般的节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思想内容、分析情感氛围、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首先审清题干,其中有两问,一是“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二是“如何表达”的,即表现情感氛围的手法有哪些。第一问,“情感氛围”主要指情感产生的环境所营造的氛围,此文的环境主要集中在作者在火车上产生的幻影和看到的秋雨。作者产生的幻影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和描写秋雨之后的那一段。作

105、者产生的幻影是火团落在红叶山上所引起的景象。在这一幻影中出现了多个意象,巍峨的高山,狭窄蔚蓝的天空,薄薄的暮霭,寂静的红叶,雄峙的山峰,白石,溪流,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雄奇壮观、纯净浩渺、静谧无声的氛围,另外“微微”“薄薄”“火雨”“火粉”“闪闪烁烁”“旋即就消失”“好像是一条河在流淌”等词或短语又形成了梦幻、迷离、诡异怪谲的氛围。而在秋雨敲打车窗的段落中,“风雨交加”“激烈”“流流停停”“画出一道道交错的线”“我从流动的节奏中,听到了音乐”又营造了一种朦胧神秘、变幻莫测的氛围。作者的情感都是从这两处典型的环境中产生的。第二问,“如何表达”主要考查描写这些环境所采用的手法。从具有生命力的

106、火团看出,作者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又从幻影“火团”降落到实景“红叶山上”看出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从蓝的天、白的石、红的叶可知作者将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让景物更加鲜活;从雄峙的山到流动的火团可知作者又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而在秋雨景象中,作者又运用了多个叠词,如“一滴滴”“流流停停”“停停流流”“一道道”,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考生结合两处景物的描写分析即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包氏父子张天翼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地就得去上学!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

107、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大家把它当作一回事似的去到老包房里。“怎么,你们包国维就要上学了么?”“唔,”老包摸摸下巴上几根两分长的灰白胡子。“怎么年也不过就去上书房?”“不兴过年嘛,这是新派,这是”“洋学堂是不过年的,我晓得。洋学堂里出来就是洋老爷,要做大官哩。”许多眼睛就盯到了那张方桌子上面:包国维是在这张桌上用功的。一排五颜六色的书。一些洋纸簿子。墨盒。洋笔。一张包国维的照片:光亮亮的头发,溜着一双眼爱笑不笑的。要不告诉你这是老包的儿子,你准得当他是谁家的大少爷哩。别瞧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

108、结的脸,他可偏偏有福气那么个好儿子。可是老包自己也就比别人强:他在这公馆伺候了三十年,谁都相信他。太太老爷他们一年到头不大在家里住,钥匙都交在老包手里。现在公馆里这些做客的姑太太,舅老爷,表少爷,也待老包客气,过年过节什么的一赏就是三块五块。“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老包笑了笑。可是马上又拼命忍住肚子里的快活,摇摇脑袋,轻轻地嘘了口气。“哪里谈得到这个。我只要包国维争口气,像个人儿。”这天下午,寄到了包国维的成绩报告书。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戴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

109、立中学高中部缄”。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像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成绩单上有五个“丁”。只一个“乙”那是什么“体育”。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学堂里的。不要吵,不要吵。还有一张,缴费单。”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

110、下半格。“学费:四元。讲义费:十六元。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了一块。读完一行,就瞧一瞧天。“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通学生除除除宿费膳费外,皆须”瞧瞧天。瞧瞧胡大。他不服气似的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一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突然磅!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就是桌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胡大拍拍胸脯,脸上赔着笑:

111、“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怎么又要留级?”老包轻轻地问。“表少爷也留级哩。”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那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选自一九三四年四月一日文学,略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了三十年代一个“望子成龙”的灰色悲剧,虽然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表现的主旨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B小说中对

112、包国维书桌的描写寓意深刻,它不仅反映出包国维日常生活腐化、贪图享乐,也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C“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这一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烘托出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内心的忧虑和惶恐。D一张缴费单,显示出老包已经和将要继续付出的辛劳;一张成绩单,却暗示着这一切都将是白费的。作为牺牲品的老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它不仅反映出包国维日常生活腐化、贪图享乐,也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说法错误,小说中对包国维书桌的描写意在表达众人对老包的羡慕之情。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

113、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笔法细腻传神,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幅中国旧时代的病态人物图,使人发笑,引人深思。B小说在结构上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选取几个熟悉的日常场景,以寥寥几笔,便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C作者巧妙地使用反语这一手法,如“大少爷”“好儿子”等,不仅具有浓郁的幽默意味,还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D作者善于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这一侧面描写将包国维的骄纵无礼表现得淋漓尽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的能力。D项,“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这一侧面描写将包国维的骄纵无礼表现得淋漓尽致”说

114、法错误,这两句不是侧面描写,是正面描写。11请分析“胡大”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答:答案胡大是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胡大“拍拍胸脯,脸上赔着笑”侧面烘托了包国维的目中无人和毫无礼节。从胡大的话语中可看出老包生活并不富有,如“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说,“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胡大是线索人物,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洋学堂要在年前开学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然后众人“把它当

115、作一回事似的去到老包房里”,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胡大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他遇到包国维,“拍拍胸脯,脸上赔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从侧面烘托了包国维的目中无人和毫无礼节。从胡大的话语中可看出老包生活并不富有,如“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说,“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他的言语之中,不无羡慕之意,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12有人评价张天翼“善于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来塑造人物”,文中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答:答案“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表现出老包的身体瘦弱,生活贫困,历经沧桑。“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戴上,慢慢念着

116、。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表现了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的激动与期盼。“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可以看出老包在得知儿子成绩单和缴费单后的失望与焦虑。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的能力。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漫画式的夸张、变形就是改变人或物正常的比例关系,有意识地让其夸大或缩

117、小、拉长或缩短,通过大与小、方与圆、曲与直、虚与实的对比手法,使表现出的形象强烈、典型,表达的意旨更鲜明、更深刻。“别瞧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老包的身体瘦弱,生活贫困,历经沧桑;“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戴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老包收到学校来信,在老包的眼中,一封信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夸张地写出了老包内心的激动与期盼;“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一封短短的信,“老包把

118、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怎么也念不快”,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老包在得知儿子成绩单和缴费单后的失望与焦虑。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初雪(节选)路翎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一九三七年,日本侵

119、略者来到他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

120、,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得下啦。”“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着呢!”可是说不出口了。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

121、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这活儿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

122、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曲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

123、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大家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

124、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

125、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理解错误,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是他既要完成护送任务,也要体贴与关爱朝鲜人民。1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

126、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B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词句,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理解错误,应是体现王德贵不会照顾孩子的窘迫。15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

127、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答:答案突出体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有力控诉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集中寄托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以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这一情节突出体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

128、地哭着”,战争让孩子遭罪,孩子的哭声有力控诉了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孩子的哭声唤醒了人们的希望,孩子集中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16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答案历史真实: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真实。审美感受: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两者都

129、展现了人性美。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历史真实:“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小说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

130、历史真实。审美感受:“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得下啦”“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志愿军战士体谅老百姓过日子节俭,能带上的都帮她们带上,见有孩子就帮忙带孩子,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两者都展现了人性美。“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大雪无声地、密

131、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敌机临空了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小坡被捕(节选)刘知侠“怎么被捕的?小兄弟!”“在铁路上。”小坡接着问,“你呢?”“在山里。”听说山里,小坡就用异常亲热的眼光,望着这个穿农民服装的中年人。他将身子往前移了一下,把身下的碎草挪一些到对方的受伤的身子下边。他想到政委每天晚上讲的山里的故事,在那里的起伏的山岗上,密密的树林里,有好多他的穷兄弟“同志”

132、在斗争。小坡突然有一阵高兴的情绪,他甚至想起了那支游击队之歌。但是他看到这中年人身上的伤,情绪就又低落下来,他抚着对方受伤的浮肿的手,同情而关心地问:“疼么?”“没有什么!”中年人笑着说。他锐利的眼睛望了小坡一会儿,看到小坡除了昨晚两个耳光留在嘴角的血迹而外,强壮的身体还是无损的,就对小坡说:“要咬紧牙呀!”“是的!”小坡点了点头说。他好像从这中年人身上汲取了不少力量。他认为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山里人。晚上,铁门哗啦的响了,小坡被提去受审,他被带到一个大庭院里,在迎门的一张桌子前,雪亮的台灯下面,一个鬼子军官,把眼瞪得像鸡蛋一样,盯住他。他旁边是个翻译,两边是四个全副武装的鬼子。鬼子军官向他叽咕了

133、一下,旁边的翻译官就问:“家住在什么地方?”“老枣庄!”在鬼子没问他以前,小坡早打好谱不说自己是陈庄人,因为他想到陈庄小炭屋里有着老洪、李正和一些队员们,还有枪。要说住在那里,可能会连累着他们这些他所敬爱的同志。所以他一口咬定是老枣庄人。“你的土八路的!”鬼子叫着。“你什么时候参加游击队的?”翻译问他。“我不是游击队,我也不懂什么是游击队。”鬼子把仁丹胡子一努,显出非常不高兴的凶相来,向翻译叽咕了一阵。翻译官问他:“不是游击队,你为什么偷货?”“我家里没啥吃的,我才偷了点货。”鬼子叽咕着,翻译问:“谁叫你偷的,你们几个?”“我自己!”还没等小坡的话音落下,鬼子就听懂了,啪的一声拍着桌子,“八格

134、!”像猪样叫起来了。两个鬼子,扑通一下将小坡摔倒在地,架在一条长凳上,用凳子上的两根皮条,套住他的脚脖和喉头。喉头这根皮条勒得他喘不过气来,使他张着大口喘气。就在这时,鬼子提着一壶辣椒水,对准他的嘴和鼻孔浇下来。鼻孔的刺疼,使他的眼泪哗哗往下流。“谁指使你的,你们一伙几个人?快说!”“我自己!”他昏过去了。鬼子问了一个钟头,可是小坡在昏迷中,还是那一句:“我自己!”结果又挨了一顿皮鞭,才被架回黑屋里,被抛到碎草上去了。这时,山里人用温暖的手,像昨天小坡刚来时对自己那样,抚摩着这年轻人的身体,对他说:“忍着点呀!小兄弟!”小坡睁开眼睛,他脑子里亮着老洪的炯炯发光的眼睛,响着政委的钢铁样的话音,他

135、笑着回答:“没有什么!”下半夜,小坡清醒些了,山里人的手在不住的抚摩着他,真像对自己的小兄弟一样亲热。外边汽车响,铁门响,有几个“犯人”被拉出去了。照例是白天又送进些新人来,晚上拉出去一些,这些拉出去的,一个也没见回来。小坡清楚的知道,他们不会回来了。第三天夜里,铁门响,山里人也被拉走了,临走时,他低低的对小坡说:“小兄弟,记住别出卖自己的人呀!”紧握了下他的手,就被鬼子带走了。小坡听着墙外载犯人的汽车声,眼睛湿了。这位山里人的面容,长久的留在他的脑子里。以后,小坡又被提审两次,皮鞭抽着他,但他咬住牙,只说“我自己”一句话。一个星期过后,在一天夜里,他听到外边汽车响,接着,他被带出牢房。小坡心

136、里想今晚就要把他处死了。他在汽车上不住的向西望着,他想看到陈庄,那里有他的妈妈,有老洪、政委、彭亮和一起战斗的穷兄弟们!他眼睛里涌出了泪水,他不是怕死,在鬼子的酷刑下,他并没有屈服,他没有出卖自己的同志,难过的是现在他要向他们告别了。(选自铁道游击队,有删改)注铁道游击队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一支游击队在临枣支线、津浦干线上与敌人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本章节故事发生于游击队员小坡受伤被捕之后。17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坡是一位朴实忠诚、机智灵活而坚忍顽强的铁道游击队员,他身上展现了年轻的铁道游击队队员的精神面貌。B刚见小坡时,山里人用锐利的眼睛

137、望着他,表现了山里人老成持重的性格,此时他对小坡的真实身份还是怀疑的。C小坡被严刑拷打,但他没有出卖同志,这说明山里人的嘱咐、战友的感染在激励着他,更说明他拥有坚定的信念。D小说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忘我的牺牲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此时他对小坡的真实身份还是怀疑的”理解错误,由原文“他锐利的眼睛望了小坡一会儿,看到小坡除了昨晚两个耳光留在嘴角的血迹而外,强壮的身体还是无损的,就对小坡说:要咬紧牙呀”可知,山里人对小坡充满关怀,他看向小坡是因为关心他的身体,以及嘱咐他“要咬紧牙”,并没有怀疑他的身份。18下

138、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人物语言生动简洁,“要咬紧牙呀”“没有什么”等简单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丰富的思想和情感。B文中多次出现的“抚摩”等细节描写突出了革命同志之间的同情与关爱,与鬼子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比。C文中插入了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为小说增添了真切的故事背景,也很符合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感受。D文中塑造的次要人物山里人的光辉形象,很好地突出衬托了小坡的英雄形象,并有力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并有力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理解错误,小说情节的发展以小坡的几次受审为线索,山里人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19

139、小坡被提去受审又被架回黑屋后与山里人有两句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表现了山里人与小坡怎样的心理。答:答案山里人:小同志,辛苦了!但为了革命,你一定要坚持啊!小坡:我会的!这点痛算什么,我挺得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内容,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首先梳理小说内容,找出这两句对话,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第一句是“忍着点呀!小兄弟”,这是山里人在小坡被提去受审又被架回黑屋后对他说的话。小坡身受重刑,山里人“用温暖的手,像昨天小坡刚来时对自己那样,抚摩着这年轻人的身体”,表现了山里人对小坡的关爱和同情,故山里人的心理应是:小同志,辛苦了!但为了革命,你一定要坚持啊!第二句是“没有什么”,这是小坡在惨遭酷

140、刑之后,对山里人的回答。在凶残的敌人面前,他经受住了考验,“没有什么”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与对革命的坚定,故小坡的心理活动应是:我会的!这点痛算什么,我挺得住!20铁道游击队在表现革命的主题时,更多地加入了中国传统小说“传奇”的因素。请从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两方面分析节选部分体现的“传奇”特点。答:答案从情节结构上看,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结构,虽是节选部分,故事情节也较为完整,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中的山里人,具有传奇色彩,与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方式相似。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体裁特征的能力。铁道游击队在表现革命的主题时,更多地加入了“传奇”的因素。作者事先“剖析了一遍水

141、浒传,在写作上尽可能注意以中国民族文学的特点来刻画人物,避免一些欧化的词句和过于离奇的布局和穿插,把它写得有头有尾,故事线索鲜明,使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小高点”。所以,从铁道游击队中可以明显看到传统文学的诸多影响。从情节结构上看,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结构,全书二十八章,每章讲述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故事。故本文虽是节选部分,故事情节却较为完整,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物塑造上看,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多少带点梁山好汉的风格,作战绝顶勇敢,对朋友豪爽仗义,主要人物几乎都有一段有勇有谋的传奇经历,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他们身上多少可以看到水浒传中一些人物的影子。如文中的山里人,他的经历、他的身份都

142、是个谜,这些作者都没有交代,颇具传奇色彩。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王蒙这是一件旧而弥新的细绸女罩服。说旧,因为不但式样陈旧,而且已在箱底压了二十六年。说新,因为它还没有被当真穿过。可喜的是它仍然保持着新鲜和姣好的姿容,和二十六年前刚出厂时来到女主人身边的时候一样。“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它听到女主人一位化学老师自言自语地说。但它至今还没感觉到氧化的危险。它仍是紫色的,既柔和,又耀目;既富丽大方,又平易可亲。它的表面,是凤凰与竹叶的提花图案,和它纤瘦的腰身一样清雅。那上面,凝聚着一个美丽的苏州姑娘手指的辛劳。丽珊购买这件衣服是在一九五七年。新婚前夕,她和鲁

143、明一起到服装商店,鲁明一眼就看到了这件衣服,要给她买下来,她却看花了眼,挑挑拣拣,转转看看,走出了这个商店,走进了别的商店,走出了别的商店,又走进了这个商店,从商店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从那一端又走到了这一端,用了一个半小时,最后还是买下了这件衣服。新婚那天晚上,她穿了这件衣服,第二天便脱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折叠好,放到一个旧樟木箱子底下。这个世界后来发生了一些它所不知道的变化,鲁明走了,一走就是好多年。不久,丽珊也去边远的一个农村来到鲁明的身边。走以前,她把樟木箱子里的许多衣服都丢掉了,唯有它孤单地静卧箱底。转眼到了六十年代,丽珊已经有了一个满地跑的儿子,她已经再也穿不下这件腰身纤瘦的衣服了。一

144、九六六年的夏天,鲁明和丽珊在夜深人静之后打开樟木箱子,鲁明指着紫衣说:“它怎么办?它也是四旧啊!”“我并不旧啊!我只被穿过一次,一点也不旧,更不是四旧!”紫衣想抗议,却发不出声音。“这个,我要留着。也许”丽珊的声音非常坚决。什么是“也许”呢?紫衣服感到它未来的命运和这个“也许”有关系;但是它完全不懂得什么叫作“也许”。“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甲)丽珊又自语道。不要氧化,而要“也许”!紫衣服无声地祝愿着。终于,阴霾过去了,鲁明和丽珊快快活活地开始了他们的二度青春,他们重新发奋在各自原来的岗位上。鲁明常常出差,从上海、从广州、从青岛、从巴黎和香港,给丽珊带来新潮合身的衣服。换季时这些衣

145、服进了樟木箱子,见到紫衣服,不由怔住了。“您贵姓?”它们无声地问。“我姓紫。”它无声地答。“府上是?”“苏州。”“您的年纪?”“二十六。”“老奶奶,您真长寿!”上海衬衫、广州裙子、青岛外套、巴黎马甲与香港丝袜七嘴八舌地惊叹着。它们没有再说下去,因为,它们看出来了,紫衣服的神情里流露着忧伤。丽珊好像懂得了它的心情,把新衣放好关箱以后又打开了箱子,把紫衣服翻出来看了又看。它听到了丽珊的心声:“不论什么样的新衣服,我最珍爱的,仍然只有这一件。”“以后”她说出了声。对于紫衣服,“以后”比“也许”的含义要更浅显些,它听到了“以后”,理解了“以后”,充满了期望。它在箱底,温情脉脉地等待着。丽珊唯一的儿子早

146、就发现了妈妈这件压箱底的衣服。“妈妈,多好看的衣服,你怎不穿呀?”“等你长大了,我把这件衣服送给你。”“我可这是女的穿的衣服呀?!”以后儿子长大了。念大学,工作。有了女朋友,要结婚了。这就是丽珊所说的“以后”。在儿子预定的婚期的前几天,樟木箱子被打开了,压在箱底的紫绸衣服被小心翼翼地拿了出来。“这件衣服好看吗?”丽珊问儿子。儿子猜出了妈妈的心意,笑着说:“挺好。”“送给你的未婚妻吧。”丽珊说,“我年轻时只穿过一次。”同时,丽珊在心里说:“那是我新婚的纪念,也是我少女时期的纪念!”紫绸衣听懂了丽珊说出的和没说出的话,它快活得眩晕,它将成为两代人生活、青春、爱情的纪念。儿子拿给了未婚妻。紫衣服想欢

147、呼,“我真正的主人原来是你!我真正的青春,原来是在八十年代!”“我不要,新衣服还穿不完呢。”未婚妻讲得很干脆,“当然,我谢谢妈妈的心意。”透不过气来的紫衣服偷偷瞅了一眼,未婚妻的上衣和裤子上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无数个小拉链,服装的款式、气派和质料它从未见过,不禁目瞪口呆。最后,紫衣服又回到丽珊手里。儿子的解释是委婉的:“这是你们的纪念,它应该跟着你们。”“这样好,这样好。”鲁明爽朗地大笑着说,“你给出去,我还舍不得呢。”他对丽珊说。紫绸衣晚上听到了他们回忆的心声,惊异地知道了自己原来包容着他们那么多温馨的、艰难的和执着的回忆。当丽珊与鲁明说话的时候,它感觉到了一点潮湿,一点咸,一点苦与很多的温热。

148、它明白这是丽珊的眼泪。眼泪润泽了并且融化了紫绸衣永久期待的灵魂。眼泪正在加速氧化的过程,它恍然悟到,氧化并不全然是可诅咒的事情。(乙)燃烧,不正是氧化现象吗?它懂得了它的主人这一代人,他们的心里充满的从未改变的燃烧的光明和温热。衣服是叫人穿的,得不到穿的衣服是不幸的。(有删改)2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从颜色、图案和制作等方面描写紫绸花服,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也从侧面让人了解到衣服主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品格与生活情趣。B文中紫绸花服与上海衬衫、广州裙子、青岛外套、巴黎马甲和香港丝袜的一段对话,暗示着当时的中国已经迎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C小说选取了以家庭为核

149、心的日常生活,不仅映照出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一段历史,演绎了一代人的命运。D小说结尾意蕴深远,紫绸花服长期被深藏在木箱深处,不被丽珊穿在身上,这是造成它不幸命运最根本的原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这是造成它不幸命运最根本的原因”分析错误,紫绸花服长期被深藏在木箱深处,不被丽珊穿在身上,是造成它不幸命运的一个表面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的变化发展。2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写男女主人公挑选衣服时重复着“走出了”“走进了”“那一端”“这一端”等几个词,但并不显得冗余,侧面表现了紫绸花服与众不同和难以超越的特点。B文

150、中“这个,我要留着。也许”,“也许”一词意蕴丰富,于“留白”中给读者以思考,也体现了女主人公对未来的期许和信念。C小说女主人公丽珊把珍藏了二十六年的紫绸花服送给儿子的未婚妻,但遭到其拒绝,于对比中,体现了现代年轻人审美意识的缺乏。D作者笔走侧锋,聚焦于一件紫绸花服,既逼真地描摹它的遭际命运,也借此审视历史,体察人物,寄寓象征,着力把握其精神实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体现了现代年轻人审美意识的缺乏”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我不要,新衣服还穿不完呢”“透不过气来的紫衣服偷偷瞅了一眼,未婚妻的上衣和裤子上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无数个小拉链,服装的款式、气派和质料它从未见过,不

151、禁目瞪口呆”可知,儿子的未婚妻拒绝紫绸花服主要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的时尚。2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体现了特定对象的不同心理,试加以分析。答:答案甲:对紫绸花服慢慢氧化的担心和惋惜,对自己不能穿紫绸花服的遗憾、失落,对时光易逝、人生价值难以实现的惆怅。乙:对自我价值贬损的苦涩,对曾经燃烧过激情的无悔,对有些美好终将逝去的平静与坦然。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人物心理的能力。甲处画线句子“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结合上文“转眼到了六十年代,丽珊已经有了一个满地跑的儿子,她已经再也穿不下这件腰身纤瘦的衣服了”可知,随着时间的流逝,丽珊有了孩子,身材也发生了变化,再也穿不下这件腰身纤瘦

152、的衣服了。这句话有对紫绸花服慢慢氧化的担心和惋惜,也有对自己不能穿紫绸花服的遗憾、失落。再根据“鲁明指着紫衣说丽珊的声音非常坚决”可知,这里的“四旧”投射出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文化大革命”,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受到了诬陷和迫害,故丽珊这句话既是说紫绸花服的命运,也是说自己和鲁明的命运,所以还暗含着人生价值难以实现的惆怅。乙处画线句子“氧化并不全然是可诅咒的事情”在文章的结尾,因为儿子的未婚妻拒绝了紫绸花服,紫绸花服又回到了丽珊的身边,这句话有点自我嘲讽、自我宽慰的意思,也有对自我价值贬损的苦涩。根据“紫绸衣晚上听到了他们回忆的心声,惊异地知道了自己原来包容着他们那么多温馨的、艰难的和执着的回忆”可

153、知,乙处画线句子中的“氧化”代指“他们”青春的逝去,“不全然是可诅咒的事情”“燃烧,不正是氧化现象吗”说明只要青春曾经燃烧过、激情过,就不后悔。“它懂得了它的主人这一代人,他们的心里充满的从未改变的燃烧的光明和温热。”这是紫绸衣的心声,体现了它对自己命运的坦然,也是丽珊的心声,体现了她对有些美好终将逝去的平静与坦然。24紫绸花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解说。答:答案紫绸花服,见证了女主人公(一代人)对美好的执着追求,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守,对亲情的呵护;紫绸花服跌宕起伏的经历,凝聚着女主人公(一代人)温馨、艰难和执着的生活记忆;紫绸花服与其他衣服杂存的复杂关系,寄寓

154、作者对传统继承与创新、守正与包容的态度;紫绸花服被丽珊长久收藏、被赠予后遭拒的命运,隐喻着当时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对自身价值与命运的感叹与反思。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文章的开头写道“丽珊购买这件衣服是在一九五七年放到一个旧樟木箱子底下”,紫绸花服是丽珊和鲁明结婚的礼服,是他们爱情和亲情的象征,凝结在衣服上的故事,成了她终生难忘的记忆。文章的中间写道“这个世界后来发生了一些它所不知道的变化,鲁明走了,一走就是好多年”“不久,丽珊也去边远的一个农村来到鲁明的身边。走以前,她把樟木箱子里的许多衣服都丢掉了,唯有它孤单地静卧箱底”“转眼到了六十年代,丽珊已经有了一个满地跑的

155、儿子,她已经再也穿不下这件腰身纤瘦的衣服了”“一九六六年的夏天,鲁明和丽珊在夜深人静之后打开樟木箱子,鲁明指着紫衣说:它怎么办?它也是四旧啊”“终于,阴霾过去了见到紫衣服,不由怔住了”“送给你的未婚妻吧”,这件紫绸花服跟着丽珊经历了人生中的几个重大变化,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借写紫绸花服的命运遭际,也表现出了历史变迁和人物沉浮,紫绸花服跌宕起伏的经历,凝聚着女主人公(一代人)温馨、艰难和执着的生活记忆。文章写在紫绸花服26岁的时候,许多不同的衣服出现了。此时的鲁明常常出差,他从各地给丽珊带来了很多新潮合身的衣服。换季的时候,上海衬衫、广州裙子、青岛外套、巴黎马甲与香港丝袜都汇集到樟

156、木箱子里,这些都是新生的时装,因此它们惊叹于紫绸花服的长寿。新伙伴的到来暗示着中国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更是蒸蒸日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此时的服装已经变得丰富多彩了。紫绸花服与其他衣服杂存的复杂关系,寄寓着作者对传统继承与创新、守正与包容的态度。儿子要结婚了,丽珊把那件自己珍藏了26年的紫绸花服作为礼物送给儿媳,而儿媳却因它的过时而把它退了回来。实际上紫绸花服的过时寄寓了一代人的怅惘。当他们渡尽劫难,以“归来者”的姿态回归之后,不久就惊异地发现,时移世易,落伍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就像那件长期被深藏箱底的紫绸花服一样,阴差阳错,一代人被时代搁置,不能充分

157、施展才华,错过了建功立业的最好年华。紫绸花服被丽珊长久收藏、被赠予后遭拒的命运,隐喻着当时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对自身价值与命运的感叹与反思。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文本一冬至的礼物奚同发今天是冬至,白天上街买馅自己包了饺子,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饥,于是中午晚饭都吃了饺子。他独居多年。在自己尚不知疼痛的年龄便失去了父亲,母亲独自把他带到十岁多也撒手人寰。成年后从农村招工进厂,而后也有过短暂的家庭欢乐。不幸的是妻子在生孩子时没有抢救过来,儿子四岁多也因病夭折。很长一段时间,他不知自己的生命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先他而去,唯独让他还活着,而且一直活到快七十岁。小区一帮老头儿

158、常聚在一起晒太阳。老胡头爱说儿子多么多么忙、多久多久才打来一个电话。虽如此,他脸上仍是一副满足的样子,有些炫耀的意思。如果谁家孩子回来看他们一趟,或给某个老家伙过个生日,他们一准会从儿子说要回来那天起,便开始向大家唠唠叨叨:都多大年纪了,还过啥生日,可儿子非要回来给咱过,你说这些孩子天天忙得啥样儿?比如老胡这么一说,一圈人便夸赞他养了个好儿子。老胡自然高兴得合不拢嘴,多少天后还会向大家复述他过生日的盛况:终于全家人都聚齐了,孩儿还亲自炒菜,你说男孩儿怎么喜欢下厨?都是女人的事儿嘛!大家知道他故意这么说,还是纷纷接话:不就是为让你老家伙高兴吗?搁平日,人家西装革履,家有保姆,哪会自个儿下厨呀?现

159、在的商家无孔不入,就是冬至也弄得满大街的节日气氛。电视节目也都与冬至有关。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无聊地频繁换台,打瞌睡,干脆关了电视闭目养神。还不到七点,他这时不会上床睡觉,咋说也要挨到九点或十点,否则夜太长,要醒几次。如果儿子活着,也该成家立业,也该有了孩子了如果儿子一家今天回来,他肯定也会提早张罗一桌好菜好饭等着他们。他下意识地望了一眼门,竟好像有钥匙转动。他揉一下双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老眼昏花,确实锁柄在转动。接下来,他看到门被推开一道缝,一只手从门缝伸进来关掉门侧的开关。“啪”的一声,全屋顿时黑下来。他轻轻地发出一声惊呼。见过太多世面,走过太漫长的人生,已退休多年简直挨着日子等待大限的

160、他,似乎对此不会有太多怎么样的反应。打劫或偷窃?如此熟练地开门、熄灯,像进了自家门,显然不是他们第一次“光临”同样的住宅。眼睛还没适应,借着门外的光,他看到呼啦啦冲进几个黑影,其中一人转到他身后用双手蒙住他的眼睛,好在手并不重。接下来,他没听到任何命令他的恐吓或威胁,身后的男声只是说:快。再就是感到身前的茶几上一阵哗啦啦响动。身后男子又说:儿子,快点儿,你们快点儿。一个童声应答:爸爸,就好,马上就好。突然手机铃声在他身后响起,捂他眼睛的一只手随即挪开。他听到身后的手机里有人说:儿子,你们什么时候到呀?接着,手机里又传来一女声:让我说,让我说。儿子,你们到哪啦?我跟你爸在小区门口等你们哩?仅余左

161、手捂着他左眼的男子,迅捷松手跳开,然后冲向门口,按压墙壁上的开关“啪”的一响,大家都在暖黄色的灯光下了。俄顷,他的老眼才看清:身前茶几边站着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人,两人正拆一个大纸盒子的手停在半空,另一年轻男子站在门口望着他张口结舌哈哈哈他先笑了。认出来了,是楼上老张的儿子一家。儿子眼边那颗痣非常明显,跟他爸一样一样的。不等人家三口回过神儿来,他淡定地说:孩儿,你们走错门了,你爸住楼上。老张儿子一家极为尴尬,连忙道歉。女人边收拾桌上的东西,边道:瞧这事儿弄得,瞧这事儿弄得男人也说:真对不起,真对不起,大爷大爷没事没事。他说着这些,人家已“咣”一声拉上门。屋内又一次寂静下来。他自笑了,正想自己的儿

162、子,老张儿子一家就来了,也算是老天爷可怜他,给他一个短暂的冬至礼物吧。这屋里多少年没来过年轻人和孩子啦!他索性又打开电视,调来调去,荧屏上一个主持人正下饺子,另一主持人说着什么“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瞧瞧,这日子,哪的人过得都差不多,楼上楼下也就差个孩子回来。他之前上过老张家,也去过楼下老刘家。除了家具款式略有差异外,各家屋里家具摆放位置大同小异。如果不开灯,摸错了屋,进错了门儿,也没啥不可能的。更何况这单元楼都长得一个样儿,有一次他走到另一单元,钥匙半天塞不进锁眼,屋里人就开了门哈哈,大家相视一笑,瞧这事弄哩,错了刚放松靠到沙发背上的他,突然身子挺得直直的可是,可是,他们的钥匙?

163、老张家的钥匙咋能打开我家的门呢?文本二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

164、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摘自顾颉刚通俗论集怀疑与学问)2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详写老胡头向众人说起儿子回来给自己过生日的事情,意在与“他”处在失去亲人的孤独境况形成对比,同时为下文开错门的情节作铺垫。B一次错误的开门入户却让孤独老人感到这是冬至短暂的礼物,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社会应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与

165、精神慰藉。C老张儿媳反复说“瞧这事儿弄得”,儿子反复说“真对不起”,展现了老张儿子一家误入别人家的尴尬场面,也表明老张的儿子并不经常回家探望老人。D作者刻意略去主人公的姓名、职业、身份等信息,也略去了外貌描写,重点突出老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这样使老人的形象更具代表性、普遍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也表明老张的儿子并不经常回家探望老人”过于武断。由下文“各家屋里家具摆放位置大同小异”“这单元楼都长得一个样儿”可知,老张儿子走错门可能只是偶尔的失误。2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孩子们回家祭祖的日

166、子,在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这一天独居老人感到格外孤独。B大学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儒家经典,相传为曾子所著;大学章句是朱熹对大学的解析,被认为最有权威,影响最大。戴震敢于质疑朱熹,是需要勇气的。C顾颉刚认为怀疑虽然有它的消极影响,但是更有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积极意义。同理,我们对于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赏析,也可以在质疑中获得新的发现。D戴震质疑的核心是宋代的朱熹怎么可能了解一千多年前周代人的真正想法,所以朱熹在大学章句里阐发的观点、所做的分析,也未必完全符合古人的本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顾颉刚认为怀疑虽然有它的消极影响”错误。

167、文本二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中的“消极方面”并非“消极影响”的意思。27从冬至夜里“他”的房门突然被打开起,独居老人的心理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相关情节简要分析。答:答案紧张:房门被打开,灯被关掉,他怀疑有人入室犯罪。释然:他听到几个人的对话没有什么恶意,心里便轻松了。开心:灯被打开后认出老张儿子一家,他哈哈大笑起来。稍得安慰:他正在想儿子,老张儿子一家就来了,他感到这算是老天爷给他的一个短暂的冬至礼物。怀疑:想到钥匙问题,他开始怀疑刚才的一切到底是不是真的。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以及情节发展过程的能力。房门突然被打开,“他”首先是惊讶紧张:“接下来,他

168、看到门被推开一道缝,一只手从门缝伸进来关掉门侧的开关。啪的一声,全屋顿时黑下来。他轻轻地发出一声惊呼”。其次是释然、放松、好奇:“眼睛还没适应,借着门外的光,他看到呼啦啦冲进几个黑影,其中一人转到他身后用双手蒙住他的眼睛,好在手并不重。接下来,他没听到任何命令他的恐吓或威胁”。然后感觉可笑、好玩、开心:“俄顷,他的老眼才看清:身前茶几边站着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人,两人正拆一个大纸盒子的手停在半空,另一年轻男子站在门口望着他张口结舌”“哈哈哈他先笑了”。接着是表示理解、淡定、宽慰:“认出来了,是楼上老张的儿子一家。儿子眼边那颗痣非常明显,跟他爸一样一样的。不等人家三口回过神儿来,他淡定地说:孩儿,

169、你们走错门了,你爸住楼上”“老张儿子一家极为尴尬,连忙道歉。女人边收拾桌上的东西,边道:瞧这事儿弄得,瞧这事儿弄得男人也说:真对不起,真对不起,大爷大爷”“没事没事”“屋内又一次寂静下来。他自笑了,正想自己的儿子,老张儿子一家就来了,也算是老天爷可怜他,给他一个短暂的冬至礼物吧”。最后是怀疑:“刚放松靠到沙发背上的他,突然身子挺得直直的可是,可是,他们的钥匙?老张家的钥匙咋能打开我家的门呢”。28顾颉刚主张学贵有疑。文本一中“老张的儿子小张误入老人家门”这一情节,在课堂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质疑。有人认为这不合情理,是作者情节设计上的败笔;但也有人认为作者已然认识到了钥匙的问题,还这样设计,应该

170、是刻意而为,必有匠心。你要参与讨论并发言,请写出发言要点。答:答案(观点一)我认为是败笔。小张回来给父亲过生日,表明他很孝顺;小张与邻居很熟悉,表明他成长在这里。可是竟然走错了自己家的楼层,不合情理。老张夫妇一直在小区门口迎接儿子一家,竟然彼此错过了,不合情理。就算楼里各家的格局、家具摆放差不多,但家里的气味、父亲的身材、手感对儿子来说也不可能一直分辨不出异样,要靠开灯查看。陌生人进屋,一番操作,老人竟没有开口出声,明显不合常理。如果楼层走错还存在一点可能,但钥匙竟能同时通用,这几率太小了。(扣住“不合情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能自圆其说亦可)(观点二)我认为是妙笔。小张误入不但可能而且有

171、深意。小说借老胡的炫耀,已经表明现在的年轻人很忙,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小张如果也不常回家,于忙乱中走错楼层,是可能的。小说交代了楼房格局及家具布置趋同的特点,这使小张进入别人家还动作熟练也具有了可能性。而且儿子不认家门的荒唐更突出了子女对老人缺少关爱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小张这一误入,使原本平淡的情节陡生波澜,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趣味性。结尾有关钥匙的疑问更是神来之笔。老人一想儿子,就有儿子来到;老人一看门锁,门锁就转动;别人家的钥匙能开自家的门。结合上文的“打瞌睡”“闭目养神”,所有这些都是在暗示读者可能根本不存在小张一家人误入的情节,这些不过是老人的梦,是深刻的孤独催生出的渴望。这一神来之

172、笔,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扣住“刻意而为”,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能自圆其说亦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相关内容并进行探究思考、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回答立场观点,比如“我认为是败笔”“我认为是妙笔(匠心独运、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紧扣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比如认为这一情节设计是妙笔。结合文本一第三段可知,“如果谁家孩子回来看他们一趟,或给某个老家伙过个生日,他们一准会从儿子说要回来那天起,便开始向大家唠唠叨叨:都多大年纪了,还过啥生日,可儿子非要回来给咱过,你说这些孩子天天忙得啥样儿?比如老胡这么一说,一圈人便夸赞他养了个好儿子”为老张儿子一家回家过

173、冬至作了铺垫。再结合文本一倒数第二段“他之前上过老张家,也去过楼下老刘家。除了家具款式略有差异外,各家屋里家具摆放位置大同小异。如果不开灯,摸错了屋,进错了门儿,也没啥不可能的。更何况这单元楼都长得一个样儿,有一次他走到另一单元,钥匙半天塞不进锁眼,屋里人就开了门哈哈,大家相视一笑,瞧这事弄哩,错了”可知,小说交代了楼房格局和家具布置的高度趋同性,为老张儿子的误入提供了可能。文本一结尾段说“刚放松靠到沙发背上的他,突然身子挺得直直的可是,可是,他们的钥匙?老张家的钥匙咋能打开我家的门呢”,一把钥匙可以开两把锁可能纯属巧合,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也有可能是作者借此暗示,老张儿子一家的到来不过是

174、老人的一场梦。文本一第三段开头说“小区一帮老头儿常聚在一起晒太阳。老胡头爱说儿子多么多么忙、多久多久才打来一个电话”,可见现在的年轻人不经常回家,也为老张儿子进错门作了铺垫。另外从主旨情感上看,小说借此表达了空巢老人的孤独寂寞,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这屋里多少年没来过年轻人和孩子啦!他索性又打开电视,调来调去,荧屏上一个主持人正下饺子,另一主持人说着什么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从情节发展上看,这一情节为小说设置了波澜,增强了可读性。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32题。文本一剪纸姑娘(节选)黎燕雄陈懿到的时候,刘丽正对着镜子跳舞。她穿着桃红色上衣、黑色紧身裤、洗得暗淡的

175、粉红色芭蕾舞鞋,对着壁镜稳踮足尖、走碎步,娴熟地做着摆头、夹肘等一串儿动作。镜子里的她,仿如一把剪刀,正慢慢剪出一个朝气蓬勃、青春靓丽的姑娘。“刘丽、刘丽,快来看,你要的东西来了!”陈懿这时向她咧嘴一笑,马上打开手中的羽毛球筒盖子,把暗藏的玄机显露出来:一幅红色的剪纸画。这幅五羊戏红棉,嫣红一色,却跌宕有致。仔细一看,每个主角都有几道属于自己别致的小纹路。木棉花与五只羊,被阴阳线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幸福洋溢。近期,刘丽正忙着筹备“广州元素”舞蹈比赛的事情,她想编排一个叫“剪纸姑娘”的舞蹈。去哪里寻找合适的背景装饰呢?脑袋瓜特别灵活的陈懿出了个点子:“对于老一辈广州人来说,

176、除了三雕一彩一绣外,剪纸也是传统的民间技艺。既然你的舞蹈是剪纸姑娘,那就去找一些剪纸类的作品。我认识一位梁姨,经常在我那买纸,是一位剪纸大师。”这天下午两点,恩宁路一条小巷子里,陈懿和刘丽在一栋清旧的五层楼房前停了下来。陈懿急忙走到一楼右边,敲了三下。簇新的半透明格子不锈钢门。房子大飘窗前有一个玲珑小巧的花圃,一些润湿而新鲜的生命满身披着温暖的阳光,三角梅、黄风铃花、如意花、含羞草梁姨听到声音,缓慢从屋里走出来。在与刘丽和陈懿的交谈中,她轻笑着说:“剪纸要的是一种坚持。一把剪刀,剪不出金,也剪不出银,但它却陪伴了我大半辈子了。”十五岁时,她的外婆突然对她说:“你没事就学学剪纸吧。以后出嫁,可以

177、自己剪喜字。”因为外婆这句话,梁姨就拿起了剪刀,而且再也放不下了。刘丽不禁想起自己从五岁开始学粤剧,苦练唱念做打十余年,眼睛传情更是练得炉火纯青。只是,现在这些都已经成为往事了。每次一想到粤剧,她就会想起对爸爸的懊悔。爸爸是广州民间艺术馆一名粤剧演员,从小就让她学唱粤剧。但她喜欢跳舞,对唱粤剧有种抵触情绪。为这事,她甚至在爸爸生命弥留之际,还毫不妥协地和爸爸吵架。“剪纸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现在能登上大舞台,是因为你的舞蹈出色。我得感谢你。”刘丽知道,梁姨这并不是敷衍的应酬话。“刘丽啊,我给你看看我的剪刀吧!”梁姨兴致勃勃且又沾沾自喜地说。梁姨走进卧室,拿着一个铁盒子,走出来。铁盒盖子上面

178、的字,已经模糊得看不清。梁姨说这是外婆留给她的老剪刀。别人剪好一幅画至少要用到七把剪刀,她却只喜欢用这把老剪刀。每次拿起它,她都觉得很珍重。梁姨进了剪纸这行五十年以来,每一件作品,都是呕心沥血地去完成。为了锻炼手指的灵活度和下刀的准确度,她坚持在大米上刻字。从一开始只能刻一个字,到最后一粒米能刻二十个字,煞费心思。认识的人,都说她是钻牛角尖。可对她来说,剪纸是随心所欲的信手拈来,展现了无穷无尽的灵感交集。当梁姨听到陈懿请她为刘丽剪纸时,激动得整晚睡不着觉。她说她仿佛看到了剪纸上的木棉花、五羊在吮吸着刘丽这个女孩的生命,使剪纸吐露出生命的艳丽。舞台上,刘丽轻巧的身影如一把剪刀在春风中挥洒自如,人

179、刀合一、游刃有余地在纸张上穿梭刻画。无须底稿,一刀一线,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鸟兽虫鱼、花草相拥、祈福文字跃然而出这是一等奖的成绩!比赛现场,大家对这场舞蹈把粤剧与现代舞结合、剪纸与舞蹈结合,先是惊叹不已,然后赞不绝口。四天以后,陈懿到的时候,刘丽正对着镜子练舞。“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市局要求我继续跳剪纸舞,多添几幅剪纸画,我想请你拜托梁姨再剪几幅作品”刘丽停下跳舞,像小孩般快活,喋喋不休地说着。陈懿却低声打断了刘丽的话:“梁姨不能再剪纸了,她的左眼完全失明了,右眼的视力也只剩下0.2了。”“前几天不是还好好的吗?”“毕竟是上岁数的老人了。这几天她连续剪纸,想剪一幅精作送给你。”陈懿说完

180、,打开手中的羽毛球筒,摊开一张红底紫面的剪纸画:上面是一位正在红棉树下跳舞的姑娘。她全身粤剧演员的装扮,眼睛特别有神,轻盈地摆动双手。她在转动,裙摆飞了起来。她转啊转,旋得像风一样“还有,她托我把她这把老剪刀转赠给你。她说,你就是她剪纸生涯里的一缕春风,裁出满树碧玉。”刘丽像被掏空五脏六腑,心绪茫茫。她想起自己一度想把粤剧这个老旧的东西丢弃,钻研现代舞。可是,即使在现代舞这一块繁花盛放,也不是梁姨剪刀下的碧玉。想到这里,她顿时充满了斗志。她感到梁姨对艺术的坚守火花传遍她全身。“我收下了。”她托着老剪刀,感觉手中沉甸甸的。在二月里的春风里,一个朝气蓬勃、青春亮丽的姑娘被剪出来了。文本二“荔枝颂里

181、面的人物,可以剪吗?”“是卿叔撰写的粤剧名曲荔枝颂吗?”梁姨问。“是的。”刘丽答。“哦,剪这样的画,我可得好好筹备,不过在剪之前,我想看你表演一曲。”刘丽的嗓子开了。清脆的唱声静静地带走了她心中的痛苦,却又悄悄地把更多的自信通过每一个音符注入她觉醒的灵魂。注文本二也选自剪纸姑娘。荔枝颂部分歌词:说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早替荔枝写颂词,东坡被贬岭南地,日啖荔枝三百余。好佳果2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的肖像、动作描写表现出刘丽舞蹈技艺的娴熟和对舞蹈的热爱,比喻照应了小说题目,也预示了她舞蹈比赛的成功。B对梁姨住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清新、简朴又富有生机的

182、氛围,暗示了人物性格,为后文梁姨与刘丽愉悦的交谈作了铺垫。C梁姨的话“一把剪刀,剪不出金,也剪不出银”揭示了传统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落寞,以及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忽略和漠视。D对舞蹈比赛中刘丽舞蹈的描写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既展现了刘丽舞蹈的精美绝伦,又表现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揭示了传统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落寞,以及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忽略和漠视”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表现了梁姨的淡泊名利以及对传统艺术的坚守,没有落寞之情,更谈不上“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忽略和漠视”。30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插叙刘丽五岁起就跟爸爸学唱粤剧

183、的内容,有助于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强调了学习艺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B荔枝颂是粤剧名曲,广为流传,刘丽表演时深刻体会到粤剧艺术的魅力,转变了对传统艺术的态度,增强了文化自信。C“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出自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妃子笑”意在表明荔枝味美好吃。D“日啖荔枝三百余”出自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借用了当地客家话“一颗荔枝三把火”,说明荔枝吃多了容易上火。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A项,“强调了学习艺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曲解文意,从文中来看,插叙刘丽五岁起就跟爸爸学唱粤剧这一情节是为了展现人物对传统艺术的传承,突出人物性格。C项,“

184、意在表明荔枝味美好吃”错误,这首诗通过写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的事,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D项,“说明荔枝吃多了容易上火”错误,“日啖荔枝三百余”表达了人们对荔枝的喜爱之情。31文本一中,梁姨的两幅剪纸画有什么不同意蕴?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答:答案(1)第一幅剪纸画是五羊戏红棉,是刘丽舞蹈“剪纸姑娘”的布景,符合“广州元素”的比赛主题,体现了剪纸与舞蹈的完美结合。(2)第二幅剪纸画是粤剧装扮的跳舞姑娘,表现了梁姨对剪纸艺术的坚守,对刘丽传承传统艺术的期许,蕴含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的丰富意蕴的能力。先看第一幅剪纸画,“陈懿这时向她咧嘴一笑,马上打开手中的羽毛

185、球筒盖子,把暗藏的玄机显露出来:一幅红色的剪纸画。这幅五羊戏红棉,嫣红一色,却跌宕有致。仔细一看,每个主角都有几道属于自己别致的小纹路。木棉花与五只羊,被阴阳线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幸福洋溢”,这幅剪纸画的主题是“五羊戏红棉”,再结合“刘丽正忙着筹备广州元素舞蹈比赛叫剪纸姑娘的舞蹈”“去哪里寻找合适的背景装饰呢”可知,这幅五羊戏红棉是刘丽的舞蹈“剪纸姑娘”的布景,这符合“广州元素”的比赛主题,这幅剪纸展现出剪纸艺术和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再看第二幅剪纸画,“陈懿说完,打开手中的羽毛球筒,摊开一张红底紫面的剪纸画:上面是一位正在红棉树下跳舞的姑娘。她全身粤剧演员的装扮,眼睛特别

186、有神,轻盈地摆动双手。她在转动,裙摆飞了起来。她转啊转,旋得像风一样”,这幅剪纸画是粤剧装扮的跳舞姑娘,这是梁姨给刘丽的舞蹈所剪的画,再结合后文“还有,她托我把她这把老剪刀转赠给你。她说,你就是她剪纸生涯里的一缕春风,裁出满树碧玉”可知,这幅剪纸画蕴含梁姨对刘丽传承传统艺术的期许,蕴含弘扬传统文化这一主题。32“老剪刀”在文本一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看老剪刀、送老剪刀、收老剪刀等是小说的重要情节,老剪刀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发展更完整,更合理。(2)老剪刀烘托了梁姨的形象,蕴含着她对外婆的怀念、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与坚守、对刘丽的殷切期待。(3)老剪刀与刘丽“如一把剪刀”的比喻呼应

187、,烘托出她的朝气蓬勃与青春亮丽,收下老剪刀表现了她对传统艺术的新的认识与追求。(4)老剪刀从外婆到梁姨再到刘丽,象征了传统艺术的代代相传,深化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描写“老剪刀”的情节,分析“老剪刀”在情节方面的作用。文中提到梁姨给刘丽看老剪刀,接着写梁姨送老剪刀,最后写刘丽收下老剪刀,由此可以看出“老剪刀”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接着分析“老剪刀”对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文中塑造了梁姨这一形象,主要写梁姨坚守剪纸艺术,这把“老剪刀”是外婆留给梁姨的,寄托了梁姨对外婆的怀念;梁姨用这把老剪刀剪纸,传承传统艺术,小说通过这把老剪刀,表现出梁姨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和坚守;梁姨把这把老剪刀送给刘丽则蕴含着对刘丽传承传统文化的期望。文中除了塑造梁姨的形象,还塑造了刘丽这一形象,开头一段说刘丽“仿如一把剪刀,正慢慢剪出一个朝气蓬勃、青春靓丽的姑娘”,“老剪刀”和刘丽“如一把剪刀”这一比喻相呼应,烘托出刘丽的朝气蓬勃,而刘丽收下这把老剪刀则表现出她对传统艺术的新的认识和追求。最后分析“老剪刀”和主题之间的关系。老剪刀是用来剪纸的,而剪纸是一种传统艺术;外婆把老剪刀传给梁姨,梁姨把老剪刀送给刘丽,这体现了传统艺术的代代传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