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家口一中西校区万全中学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294-301班)命题人:赵瑞琴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卷卷头相应位置填写班级姓名、考场、考号;在答题卡相应栏内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将考试科目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2II卷内容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卷相应空格或区域内。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140题,共60分)一 单项选择题(包括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有国名
2、对象地理位置国名对象地理位置晋王室子弟今山西KS5UKS5U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卫王室子弟今河南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南部鲁王室子弟今山东南部燕王室子弟北京-带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A B C D2“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绝对服从周王 B.周王实际控制全国土地C.周王权力高度集中 D.体现周王天下共主地位3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4有论者
3、认为:秦始皇同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5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导论中说:“封建社会是各有封疆的,各各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诸侯们各自涨破了他们的各自格子,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同。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是郡县的新国家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分封的诸侯国是小国寡民 B.战国产生了中央集权国家C.各国郡县长官由皇帝
4、任命 D.郡县出现适应了争霸需要6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7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A. 巩固门阀士族统治 B. 加强中央集权C. 保证选官的公正性 D. 注重门第家世8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说明西周时期( )A皇权宗法化 B王权专制化C封国宗亲化 D王国同姓化9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
5、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0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 D枢密院和三司使11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上是继承和发展了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C分封制 D察举制12“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A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C由皇权决
6、定并为其服务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14有人总结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特点有“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三,士人定期赴试。”这一制度是A.征辟制 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 D.察举制15有
7、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唐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有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B科举制不可能令人神经麻木,因而观点有误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帖子的主要问题是八股取士的时间有错误1619世纪中叶的几十年内,“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 文入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论述的历史事件有A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与台
8、湾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17安德鲁韩德森至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轻易放过的。”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内河航运权 九龙司地方一区 香港岛A. B C D18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9马关条约的内容中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A .赔款2亿两白银 B.开发苏州、杭州为通商
9、口岸C.割让台湾、辽东半岛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0 余英时认为中国“上至朝廷的礼仪、典章、国家的组织与法律、社会礼俗,下至族规、家法、个人的行为规范的一切建制之中”都贯注了儒家的原则,而这一儒家建制整体的迅速崩溃始于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21假如左宗棠、邓世昌、丘逢甲、张自忠等名人共坐一起回顾谈论各自人生,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最有可能是A推翻清政府 B建立民主政体 C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 D驱逐日本侵略者22民国二十六年2月21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中规定:“一国之军队,必须统一编制,统一号令,方能收指臂之效,断无一国家可
10、许主义绝不相容之军队同时并存者,故须彻底取消其所谓“红军”,以及其他假借名目之武力。”与该决议颁布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B国共决裂,反蒋抗日C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 D国共对峙,内战爆发23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A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B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D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24英国每日先驱报曾对1937年的某军事行动作如下评价:“那是一种山地上
11、的运动战,但它展开了中国抗战的新局面,防守的军队在这里第一次采用主动的战术,用积极的进攻的行动回答日军。”这一军事行动应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伏击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25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据此,毛泽东旨在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C突出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D高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26太平天国资政新篇的下列内容说明了资政新篇内容统一政令,依法治国KS5UKS5U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兴办保险事业兴办医院和慈
12、善机构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27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封建又反侵略,其根源在于 A中国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B它代表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C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它属于当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28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29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
13、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30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A. 要求社会平等的愿望 B. 追求绝对平均主义C. 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D.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31“近代化”是研究中国历史经常见到的词
14、语。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A B C D32下列有关太平天国的史事中,能够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B进行北伐和西征C发生了天京变乱 D颁布资政新篇33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
15、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3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C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35“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内容从根本上颠覆了下面哪种观念A.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B.水
16、能载舟,亦能覆舟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36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C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37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B井冈山革命博
17、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D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38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材料所示的变化,其主要目的在于A. 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B实现“平均地权”的思想C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D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战争3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次会议主席台口的檐额上设置了十二个红色大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这次会议是KS5UKS5U.KS5UA国民党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401935年,中
18、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第II卷(共2题,共40分)二 非选择题1(2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
19、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 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公元1439 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于登明代监察制
20、度概述材料三 “现在立宪各国,没有不是立法机关兼有监督的权限,那权限虽然有强有弱,总是不能独立,因此生出无数弊病”“夫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君政时代则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人民为一国之主,官吏不过为人民之仆,当受人民之监督制裁也。” 摘自孙中山全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监察机构与官员设置的基本情况,(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朝监察制度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6 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孙中山监察思想的特点,(2分)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的监察制度与孙中山的监察思想有何本质不同。(4分)(4)综合以上
21、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重要启示?(4分)2.(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材料三:1945年,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取得的成果?(1)结合材料中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这次运动有何历史意义?(8 分)(2)材料二的春联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历史问题?(2分)(3)材料三的对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国际意义。(4 分) 答案1-40:CDAAD DBCDB BCCCC BCDDD CCDBA DCDCC BDCCC CBA
22、DCKS5UKS5U41:(1)情况: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寺,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其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和众多御使;在地方各郡设监察机构,其官员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4分) 作用:有利于皇权稳固;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4分)KS5UKS5UKS5U(2)特点:机构众多。 监察严密,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 有立法的保障。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任答3点即,6分)(3)特点:监察独立的思想;或人民监督的思想。(2分)不同:明代的监察制度主要是维护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统治;(2分)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主要是防止独裁与腐败。(2分)(4)启示:要建立独立健全的监察体制;重视监察立法,并依法行使监察职能等。(答出2点即可,4分)4(2,(1)成果: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问题: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3)事件: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国际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