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104KB ,
资源ID:783444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8344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 分封制逐渐瓦解B.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 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贡齐、晋等诸侯国,并且次数多于对周王的朝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分封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B项错误;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与鲁国国君对齐国等诸侯国朝贡不符,C项错误;“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2、。2.有学者称:“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矩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C. 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A项与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血缘组织框架”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在周灭商以后实行的,故C项说法错误;材料“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体现了血缘政治,材料“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体现了地缘政治,可见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

3、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紧密结合,具有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3.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A. 分封

4、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B. 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C.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D. 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及“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政体强调贵族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即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故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继承方式并非是政体,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可知,此政体并不是君主专制政体,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贵族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而D项没有体现贵族在此政体中的作用,

5、故D项错误。4.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他旨在说明A.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D. 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项符合题意。 “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6、A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排除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信息的解读,根据信息可以做出选择。5.西周,以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分封A. 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B. 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 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D. 推动了西周政权建立【答案】C【解析】据材料“姬姓与姜姓封国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有利于扩大周朝疆域,推动了地域经济

7、的开发,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当时也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错误;分封诸侯国不是西周政权建立的原因条件,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注意区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概念,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商(朝)人对神灵崇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之为“示”。“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这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A.

8、 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B. 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C. 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疏的权力运作D. 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可以判断出是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硫的权力运作,故本题选择C项;A在处理中没有提及;B中出现不符合题意;D中属于西周政治特点。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夏商周时期政治宗法制【名师点睛】大宗和小宗关系是相对的:对周天子来说,周天子是大宗,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但在诸侯国内,诸侯

9、对于卿大夫来说就是大宗,而卿大夫就变成了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卿大夫又称为大宗。所以,除了天子永远是大宗外,其他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7.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A. 王公数量大幅减少B. 诸侯权力受到威胁C. 宗法制度日趋衰落D. 官僚政治完全确立【答案】C【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由春秋到战国时期,世族主政者所占的比例由92%降到4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宗法制度逐渐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

10、;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没有体现说明的问题;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诸侯权力的变化;D项错误,官僚政治是秦朝时期形成的。8.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这些历史现象表明A. 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B. 专制主义思想显露苗头C. 原始集体议事方式影响尚深D. 贵族议会制度不断完善【答案】C【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推行,故A项错误;材料中突出的是“群”“召六卿”“共饬国典”强调的不是专制主义,故B项错误;原始社会强调的是集体议事方式,材料中体现了这种集体的议事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不是在强

11、调贵族议会制度的完善与否,故D项错误。9.据中国史纲记载,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A. 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 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 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 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

12、题干核心意思衔接不好,不正确。CD两项的表述,本身错误,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详解】10.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作者对“原理”开创持赞赏态度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A. B. C. D. 【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封建专制制度,错误;材料意在说明后世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很大作用,错误,正确。11.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

13、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每年一次分裂之后的再次统一(兼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为完善。所以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12.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

14、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这反映了A. 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B. 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C. 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D. 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答案】D【解析】近官“外化”是为了通过近官转移相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这些近官本来就是统治阶级,因此近官“外化”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故A项错误;这些近官不是监察官员,故B项错误;近官“外化”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机构的臃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C项错误。点睛:反映类选择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近官“外化”,这反映出相权的转移,从而加强了专制皇权。13.如图

15、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 仍然是以往推举制翻版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 体制不完善,但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选拔范围【答案】D【解析】【详解】唐书所载830名进士71%出身士族,少数出身寒素和小姓,反映出当时科举制的体制还不完善,但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选拔范围,D项正确;科举制并非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A项错误;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官,不是推举制的翻版,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C项错误。14.“皇帝便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内阁,阁权慢慢地重起来。不过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所以明代内阁大学士,就官

16、制论,绝对不能和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材料认为明代内阁A. 因皇帝素质低下产生B. 地位与前代宰相相当C. 具有权重职轻的特点D. 标志皇权强化至顶峰【答案】C【解析】“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说明内阁大臣权高位低的特点,故C正确;内阁是因为皇帝政务较多产生,故A错误;内阁大臣显然不如宰相的职位,故B错误;D是军机处的作用。15.“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认识A. 表达了英国的贸易诉求B. 掩盖了英国侵略本质C.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正确分析问题D. 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鸦片战争

17、【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说明材料没有认清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意图,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英国贸易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国际关系的信息,故C错误;全球史观是站在全球发展的视角研究历史问题,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错误。16.“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A. 标志着洋务运动宣告破产B. 具有极大历史进步意义C. 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 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答案】C【解析】【

18、详解】材料“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等说明了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现代化进程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转变,C项正确;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宣告破产”的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历史进步意义”没有明确表达出材料主旨,B项错误;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宗旨不符,D项错误。17.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他指出:“自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由此可见,左宗棠认为A. 西北稳定,为新疆建省提供有利条件B.

19、新疆建省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C. 新疆应该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D. 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左宗棠认为新疆战略地位重要,是保卫京师的门户,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新疆建省的有利条件,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分裂势力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新疆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问题,故C项错误。18.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A

20、. 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B. 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19.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

21、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毛泽东旨在说明A. 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C. 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D. 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民政府抗战作用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等,材料主旨,即“肯定国民政府的作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A项“始终密切合作”,不符合史实;BC两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作用【名师点睛】关于近代中国的抗日战争,首先要把

22、握住两个战场与两条抗战路线的相互配合。具体,即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以及全民抗战路线;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战场与片面抗战路线。其次,要把中国的抗日战争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里面,要肯定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民族牺牲。再次,关于国民政府的抗战,要本着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受传统革命史观的影响,要做到正确认识和评价。2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A. 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B. 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C. 全面否定

23、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D. 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表明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材料“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否定;故作者的观点是一分为二,辩证的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故选A;B只反映了部分材料信息,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排除;C不符合材料“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排除;材料反映了作者辩证的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无法体现“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十余年扰乱,除与

24、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综合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分析解答。21.下图是1912年8月21日的民权的画报。发表的漫画改头换面。画中一个站立的人由五个汉字组成,其头部为“共和”二字,四肢和躯干是繁体字“拿破仑”。该漫画最适合于A. 表明黎元洪武昌首义的历史功绩B. 概括孙中山暴力革除帝制的意义C. 剖析溥仪无力对抗共和的虚弱本质D. 指出袁世凯武人专权的政治野心【答案】D【解析】“拿破仑”在法国历史上曾加冕称帝,变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法兰西第一帝国,因此作者漫画改头换面实际上是指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袁世凯武人专权的政治野心暴露,破坏共和政体,故D

25、项正确。武昌首义是在1911年10月,排除A;题干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而不是意义,排除B;清帝退位、帝制被推翻是在1912年2月,排除C。点睛: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912年8月21日”,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辛亥革命的果实已经被袁世凯窃取。漫画中的“共和”表示袁世凯打着共和的幌子;四肢和躯干的“拿破仑”喻指袁世凯像拿破仑那样实行军事独裁,反映的是个人主义武力独裁的思想。22.武昌起义以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就是按照这一法案运作的。1912年3月8日,参议院全体议员表决,正式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的权力

26、作了严格限制。下列哪一观点对此变化作了较为理性的解读A. 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成熟B. 参议院认为责任内阁制比总统制更优越C. 参议院因人设法违背了宪政原则D. 临时约法防止了专制维护了共和【答案】C【解析】中华民国刚刚建立不到一年,就更换政体,说明当初考虑不周全,这是不成熟的表现。故A项错误。设立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的两次表决前后不到半年,是为了应对不同情况作出的选择,没有体现孰优孰劣。故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是因为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所以给予他很大的权力,南北议和,袁世凯逼清廷退位,孙中山答应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但是,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可能会擅权独裁,就把政体改为责任内阁制,使

27、总统无权而内阁总理掌握权力,如果临时大总统还是孙中山,可能还沿用总统制,这是因人设法,违背了宪政的原则。故C项正确。临时约法没有阻止袁世凯专权,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并未维护共和制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易错项为D项。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世凯而设的,它有利于维护共和,但从中国后来的历史史实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考生需结合史实对其进行“理性解读”。23.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10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时期。”这时期,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成熟”的表现不包括

28、A.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B. 两次克服党内危机,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C. 根据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两党的关系D. 根据中国社会性质找到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据“从大革命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10年”可知此时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1937年,根据中国社会性质找到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不是在这一时期,故选D;ABC都是发生在这一时期,排除。故选D。24.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

29、,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答案】C【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

30、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25.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毛泽东在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定性为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分界线,形成了权威阐释。这种阐释强调了“五四”新文化运动A. 是一场具有思想启蒙的文化运动B. 在反对封建思想上的启蒙C.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D. 在革命思想意义上的启

31、蒙【答案】D【解析】材料“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的运动,开启了民族爱国思想,启蒙了革命的思想,D正确;A是材料中现象;B是新文化运动影响;C是民主革命分期标志,不符合题意。26.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共认识到A. 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B. 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C.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D. 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答案】D【解析】材料“1925年”“忘了无产阶级在民

32、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体现出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中共逐渐认识到国共合作中保持党的独立性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共在国共合作中保持独立性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中共掌握领导权、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故ABC项排除。27.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纲领A. 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B. 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C. 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

33、要一步D. 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答案】C【解析】【详解】中共二大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把中共一大设定的党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说明了中共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社会性质相结合,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故C项符合题意。中共二大的纲领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低纲领,而不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故A项不符合题意。 中共二大并没有直接推动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国民党一大才是国共合作的标志,故B项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革命”说法错误,此时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28.“此事将毛泽东造就成一

34、个把思想和行动结合在一起的人而且给他提供一支钢铁般的队伍毛把一个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加以锻造,使之变成一种对自己事业深信不疑的强有力的队伍。”文中的“此事”是指A. 大革命湖南农民运动B.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C.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D. 八路军深入敌后战场【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毛泽东事实上成为了党的领导核心,并且长征胜利后,保留了党和红军,保留和锻炼了红军的精锐部队,与材料相符,故选C。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并没有掌握军队,A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并不能体现“钢铁般的队伍”,B错误。八路军深入敌后战场,也不能体现材料中的“钢铁般的队伍”,D错误。

35、点睛: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解答本题时,学生需掌握红军长征的过程和意义,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再结合材料中关键词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详解】29.1935年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各类论著数量统计有关社会主义有关辩证唯物主义有关历史唯物主义有关计划经济有关国民党历史有关三民主义32本23本23本19本8本13本据上表可知A. 民众丧失了对国民党的信心B. 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 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控制加深D.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扩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表明,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社会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计划经济的书籍较多,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D正确;材料不

36、能的出民众的态度,A不正确;BC说法均不正确。30.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历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A. 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B. 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C. 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D. 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的会议,没有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故排除A项;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都没

37、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也不是在这两次会议上,故排除B、C项。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都体现了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故选D。二、材料解析题31.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

38、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

39、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宜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解析】第(1)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制定规

40、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概括得出: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由材料信息“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第(2)问,“历史背景”,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点睛: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

41、、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避讳热点的思路。本题中“变化”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概括信息;“积极作用”,需要紧扣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历史背景”,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32.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然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

42、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时间大事五月五、六日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五月七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五月二十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六月五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各地工人纷纷响应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材料二 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

43、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摘自习近平十九大报告材料三 中国革命“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夺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对民主革命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阐述“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做出的努力。(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走“相反的道路”是

44、一条怎样的道路。并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这条道路的重要因素。【答案】(1)特点: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条件: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努力: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的高潮,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开辟革命道路,创建革命根据地,推动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转变;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坚持全民族抗战,赢得抗战胜利;尽力争取国内和平,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3)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重要因素: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45、会的基本国情;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一中“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各地工人纷纷响应”可知,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由“北京总商会”,“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上海各地工人纷纷响应”等信息,可概括出五四运动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条件:根据材料二中“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可知,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

46、义;由“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可知,“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还有,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努力:根据所学知识,用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的高潮、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争取国内和平并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等史实,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做出的努力。(3)道路:根据材料三中“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夺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夺取革命胜利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因素:根据所学知识,

47、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之前革命斗争的主要教训、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做法,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的重要因素。33.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

48、路、共和之路等,但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1935年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在1937年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国民政

49、府决定开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蒋介石这时亦认为,“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却要进行持久战、消耗战。”先总统蒋公全集(1)依据材料一,概括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政治原因,并从近代化角度说明为何“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功绩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比较抗战前和抗战后初期,国共两党对日策略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形成两种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答案】(1)原因:落后的中国封建制度难于对抗先进的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说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

50、迫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或者答“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2)功绩: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3)同:全面抗日,持久抗战。异:中共提出组织统一战线策略,反对冒险主义,相较国民党方针更为具体。原因:甲午战争:清政府战略错误;统治腐败;没有广泛地动员民众。抗日战争:有正确战略的指导;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抗战;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政治原因,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可从政治制度落后方面回答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政治

51、原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思考作答。(2)根据材料二“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方面回答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功绩即可。(3)第一小问,关于国共两党对日策略的异同,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各自的对日策略,然后进行比较即可知道异同。关于相同方面,根据材料三“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等信息可从全面抗战、持久抗战的角度回答即可。关于不同方面,根据材

52、料三“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可从建立统一战线方面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根据材料三“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却要进行持久战、消耗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抗战策略缺乏具体方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府腐败、缺乏民众支持和国际支援、战略错误等方面回答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共两党合作、战略策略正确、国际支援等方面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点睛】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题方法: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 “政治原因、说明”“功绩”“异同、原因”等相关设问要求。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等,紧扣设问要求。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抓住教材中关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相关内容,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材料即可解决。第四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