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设计科目:语文 课题: 六国论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对文章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看看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二、 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
2、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三、 探究赏析: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明确: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2. 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采用对比论证3.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齐:与嬴不助五国燕:以洎牧以谗诛赵:荆卿为计4.作者评价六国灭亡的原因,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明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5.第四段在结构上
3、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明确:第四段承上启下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八、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时代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以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
4、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三课堂总结文章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事为什么能够放到一起来相提并论呢?因为作者找到一个切入口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四字词回顾1.古今异义
5、古 今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 实际上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 指父亲的父亲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表示又一次至于颠覆 到了的地步(程度) 表另提一事刺客不行 不去(刺秦王) 不可以,不被允许2.通假字暴霜露 “暴”同“曝”, 冒着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满足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如果3.词类活用日割月削 名作状一天天的、一月月的。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活名,小(大)的方面义不赂秦 名活动,坚持正义不能独完 形活动,完整地存在,保全李牧连却之 使动用法,使退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活动,礼遇,礼待4.特殊句式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洎牧以谗诛3)举(之)以予人4)至丹以荆卿(刺秦)为计5)赵尝五战于秦学生齐读找学生翻译此句。学生自读第二段,并合作探究学生自读并思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