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 (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320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二、结合之前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三、欣赏诗歌(一)读懂大意 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

2、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二)知人论诗 1、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领悟诗歌主旨: 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

3、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

4、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

5、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

6、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

7、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 悲愤 无奈 蜀相 杜甫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对揭示诗歌主旨的作用。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重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一、自主鉴赏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

8、蜀相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明确:“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

9、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朗读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10、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这种由来已久

11、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另解:松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二、作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另一首歌颂诸葛亮的诗歌:陆游书愤 书愤 陆游 教学要点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

12、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教学步骤: 一、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有一位诗人,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三

13、、诗歌鉴赏1、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1)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2)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

14、清沙白鸟飞回。四、细读诗歌,深入理解。1、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愤”情呢?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

15、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书愤: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全诗感情基调:“愤”。 )2、思考与讨论:你觉得四联中哪联最能读出题中的“愤”字?为什么? (充分讨论,感知文意,描绘意境,适当投影讲解背景,分析之后小结“愤”自然过渡到本诗歌方法的归纳,)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

16、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3、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五、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八、作业1、背诵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