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呢?是不是像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中像神仙那样的人。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得太厉害了。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认为看门人说得很对。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一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一、字音斐然成章(fi) 行行如(hn)暴
2、虎冯河(pn)乘桴(f) 莞尔(wn) 数仞(rn)二、通假字子行三军,则谁与与,通“欤”,呢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通“哉”,呀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三、一词多义章行则其于四、词类活用闻弦歌之声名词作动词,弹琴唱歌博我以文形容词作动词,拓宽,丰富五、古今异义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义:爱护百姓。今义:恋爱中男女中的一方;丈夫或妻子。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古义:卑贱的人。今义:人格卑鄙的人。前言戏之耳古义:刚才的话。今义:写在书前或文章前面类似序言或导言的短文;引言。六、特殊句式奚为于丘之门宾语前置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宾语前置句偃之言是也判断句子贡
3、贤于仲尼介词结构后置句子服景伯以告子贡省略句博我以文介词结构后置句孔子为什么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点拨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曲求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对他发出了叹惋。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在后来发生的卫国内乱中,子路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壮烈牺牲。如何理解“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句话的含意?点拨这是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应该是批评后又加以鼓励。升堂、入室都是比喻的说法,表示学习的不同阶段。刚刚学会可看做入门,升堂指已经有所掌握,而入室则表示“到家”了,已得学问之奥妙。对我们来说,做学问当
4、然不能满足于子路的水平,要进一步做到“入室”,不论学什么都要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而作为老师,不仅要指出学生在学业上达到的层次,还要告诉学生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老师不仅应当合理地帮助学生树立切实的目标,而且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升堂入室的方法。颜渊对老师进行了高度评价,你是如何理解“仰之弥高末由也已”这段话的?点拨这是颜渊的学习体会,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品貌品德和自己虽追赶也不可企及的崇敬感。孔子教育学生注意“循循善诱”,循循善诱就是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种方式好比和风细雨,润物
5、无声,容易深入人心,收到长久的效果。而“欲罢不能”四个字展示的是学习不断深入的状态,现在此词用在做一些牵动着心的事情,甚至是坏事,都包括其中,显然是对词意的曲解歪用。颜渊死,孔子为什么“哭之恸”?点拨颜渊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好学生。孔子曾赞扬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又说“有颜回者好学”“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自道与常人不同之处就是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孔子看来,只有颜渊才真正得了他的真传,可以继承他的衣钵,“不幸短命死矣”,他只有仰天长叹:“噫!天丧
6、予!天丧予!”孔子虽然提倡“哀而不伤”,但真正身临其境,也是难以自禁。从文中看,子路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有关他的其他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点拨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说话、做事前往往缺乏细致思考,好说大话,如侍坐章中的回答。有时甚至分不清好坏,为人利用,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参与季氏的攻打颛臾。有时说话也缺乏分寸,如13.3章中说孔子“名分”之说“迂”,使得孔子也发火,说他“野”(粗鲁)。但有时也很知礼,如18.7章中遇见丈人问路时“拱而立”等。由于论语中通过多角度地展示子路的为人,或通过孔子、或通过其他学生来看子路,而且在刻画他的言语及行为时,极有个性色彩,白描传神,如回答孔子提问时“率尔而对曰”(侍坐
7、章)。所以,子路形象较为丰满生动。结合你对“高山仰止”的感悟,从文中找出其他一些章节加以赏析。各抒己见在5.22一则材料中,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在7.11这则材料中,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方面,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不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登
8、堂入室”这则材料中,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他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郑国人眼中的孔子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
9、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幽默人生”“正视自我”“问题的两面性”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一、基础知识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斐然成章(fi)訚訚如也(yn)窥见室家之好(ku)B暴虎冯河(fn) 好谋而成(ho) 乘桴浮于海(f)C犹可逾也(y) 子哭之恸(dn) 自牖执其手(yu)D莞尔而笑(wn) 卓尔不群(zhu) 夫子之墙数仞(rn)解
10、析:选D。A.窥(ku);B.冯(png);C.恸(tn)。下列各句加点字词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所以裁之(裁判)吾党之小子狂简(狂放志大)B子行三军(统率)暴虎冯河(徒步渡河)C訚訚如也(中和正直的样子)侃侃如也(滔滔不绝的样子)D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结交)末由也已(途径)解析:选B。A.裁:裁剪,约束;C.侃侃如:和乐的样子;D.与:跟共事。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有所立,卓尔子路,行行如也B惟我与尔有是夫从我者,其由与C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D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闵子侍侧,訚訚如也解析:选C。A.连词,如果/助词,然,的样子
11、;B.连词,表并列,和/句末语气助词,表猜测语气,吧;D.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子之武城不见宗庙之美从我者,其由与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A相同,也相同B不同,也不同C相同,不同D不同,相同解析:选B。动词,到,往;结构助词,的;表猜测语气,大概;表反问语气,难道。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先生的学说,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B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我)一会儿跑到前面去看他,一会儿又跑到后面去看他。C予所否者,天厌之凡是我所认为不当的事情,即使老天也讨厌。D多见其不知量也至多显出他没有多少智慧
12、和力量而已。解析:选A。B.明明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到了后面;C.如果我做了什么不当的事情,就让老天厌弃我吧;D.只是显出他不知高低轻重罢了。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
13、,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颜渊喟然叹曰 然:_(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焉:_(3)既竭吾才 竭:_(4)如有所立,卓尔 尔:_答案:(1)动词词尾,的样子 (2)副词词尾,的样子(3)使动用法,使尽(4)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译文:(2)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译文:答案:(1)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退隐全身。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2)人纵使想自行断绝(与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会有什么损害呢?从文中看,子贡对老师孔
14、子有着怎样的态度?答:答案:文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他的浅薄无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
15、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选自孔
16、子世家,有删节)【注】粥:通“鬻”,卖。贾:通“价”,价格。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B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C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D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解析:选C。陈述主体为“吾”和“小子”,据此可断句。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驷”,古代指驾车的四匹马。选文中的“三十驷”指“一百二十匹马”。B“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
17、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D“冉求”,字子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解析:选A。“驷”指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指套着四匹马的车。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D康子未遵“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解析:选C。C项,不是“没有重用”,而是“用之不终”。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译文:(2
18、)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译文:解析:注意“涂”“遗”“沮”“致”“庸”等词的翻译。答案:(1)男女有别,在路上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2)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定公十四年(前946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人生的)乐趣在于能凭借显贵的地位仍谦虚地对待别人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猪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有别,在路上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管事
19、的官吏求情送礼,都能给予他们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齐国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何不先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又挑选一百二十匹毛色光鲜的马,一并送给鲁君,这些女乐文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高门这个地方。季桓子建议鲁君假装外出环游(暗中去看女乐文马),鲁国君臣整日前去观看,对国事就懈怠了。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季桓子叹息道:“先生是因为接受齐国那一队女乐的缘故怪罪我啊!” 到了(前941年)秋天,季桓子病重,乘辇车望见
20、鲁城,长叹一声说:“过去这个国家差一点儿兴盛起来,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兴盛。”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你必然会当鲁国的相国;当了相国后,一定要召回孔子。”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办完丧事,季康子想召孔子回来。公之鱼说:“从前我们先君任用他没有善始善终,最后招致诸侯耻笑,现在又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废,这样会再次被诸侯耻笑的。”康子说:“那么召谁合适呢?”公之鱼说:“一定召冉求。”于是派人去召冉求。冉求准备前往,孔子说:“鲁国派人召回冉求,不是一般的任用他,将会重用他。”就在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弟子志向高远而行事疏于谋略,他们富于文
21、采,我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教育他们。”子赣知道孔子想回鲁国,送冉求时,趁机叮嘱说“你如果被重用了,设法把孔子召回去”。三、语言表达把下面五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在横线处。(只填序号) 中国人反映哲学思考的语言往往文约意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和暗示性。_。传统哲学经典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段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 这与中国哲学的用途有关。 论语也往往以寥寥数语阐述哲学观点,虽简约但不规范。它以铸就有修养的“人”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为目标。只有简洁,哲学才能在民间推广,达到熏陶每个人的目的。如道德经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答:答案: 根据画横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人”字有两
22、笔,一笔写前进,一笔写后退。前进和后退是人生攀登的双峰,前进是不畏高山险阻的勇气,后退是不恋高官厚禄的智慧。答:答案:(示例)一笔写快乐,一笔写烦恼。快乐和烦恼是人生腾飞的双翼,快乐是得意时不以物喜的满足,烦恼是失意时不以己悲的淡定。一笔写朋友,一笔写对手。朋友和对手是人生奋斗必备的双剑,朋友是你黑夜前行时的一支火把,对手是你跌倒时跟你较劲的一位良师。四、高考突破(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片段,完成1516题。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在“割鸡焉用牛
23、刀”这一比喻中,“割鸡”“用牛刀”都是喻体,在原文中找出对应的本体。答:答案:治理武城县运用礼乐之道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答:答案:君子学习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礼乐就容易使唤,可见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孔子的话。(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
24、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答案:登堂入室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答:答案:子贡认为孔子的学问修养就像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宫室的华美;所以如果根据外表评价就看不到内涵丰富的孔子。而叔孙武叔就是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920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25、也。”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请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答:答案:暴虎冯河由上述文字能看出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希望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答:答案:子路是一个争强好胜,有勇无谋的人。孔子希望他能够去除匹夫之勇,遇事冷静,谨慎小心,认真谋划。(四)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认识孔
26、子重读论语上初中时,我就读过论语。不知怎么的,我始终不喜欢读这本书,也不喜欢书中的主人公孔子。或许是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吧。我觉得中华民族的奴性跟孔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然,历代帝王不会那么推崇他,给他的光环也不会一个比一个光亮,什么“尼国公”,什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什么“千古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封建帝王崇尚的,不是教育老百姓当奴隶,又是什么呢?因此,我对孔子的印象很不好,甚至有些厌恶。工作后,出于教学的需要,我买了一套四书五经。由于打小讨厌,我平常不会去读,就搁在床头权当催眠曲。哪知阅读的时间长了,孔子的伟大逐渐从书中凸现出来,并日益清晰。我不仅彻底改变了小时候的看法,
27、而且越来越崇拜他。孔子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几千年前,孔子就能高瞻远瞩,身体力行,不能不叫我们这些只注重应试教育的后生小子汗颜。他的教育艺术更是炉火纯青,无与伦比,最令人感动的是先进篇中的“侍坐”,孔子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就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们毫无拘束,侃侃而谈。连很不好意思的曾皙也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恰如其分,即使对子路的草率,他也只是付之一笑,没有丝毫讥讽的成分。“侍坐”通过孔子向学生问志,诱导启发,气氛轻松融洽,循循善诱的教师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只要
28、学生能交些许学费,就给他受教育的机会。想想我们现代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跟先师比起来,不惭愧么?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勉励学生“见贤思齐”“匹夫不可夺志”,提醒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主张看,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但丝毫也不影响他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形象,难道不是我们现代教师学习的榜样吗?孔子作为至善至美的道德家,他谦恭、仁爱、宽容、同情弱者。在那等级森严的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呀!但他坚忍不拔,凭着非凡的智慧,不折不扣地做到了这一点。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你愿意,
29、“仁”并非是不可企及的境界,而是谁都可以触及的修养。他要求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做到“君子坦荡荡”。他跟守孝的人同桌吃饭,总是吃得很少。他用这种方式向别人表示自己的哀悼。他讨厌“巧言令色”的人,更加痛恨巧取豪夺的人,他常常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日常生活中,他努力克制自己,把美德看成是自己终身必修的课程,立志使自己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君子。他排除了生活中的一切干扰。他做到了。在论语里,“仁”这个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孔子所强调的“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意义。我们且不管它。活生生的孔子从论语中缓缓走来,越走越近,形象越来越高大。这是阅读论语时我始料不及的。我感到非常庆幸!因为论语的精髓,我一辈子将受用不尽。孔子,我的良师,聆听您的教诲,但愿迄今不会太迟!赏评文章欲扬先抑,开篇先简单地交代了自己小时候对孔子的不好印象,然后由重读论语说起,从教育和道德两个方面概括了孔子的伟大成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孔子的歌颂与景仰;最后,“我感到非常庆幸!因为论语的精髓,我一辈子将受用不尽。孔子,我的良师,聆听您的教诲,但愿迄今不会太迟!”将这种感情推向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