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310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5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从古至今,由于种种原因,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的形势。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一件事的能否成功太无把握。 怎么办?是知难而进还是望而却步? 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大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做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恶劣了,而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 多少民族英雄是这样做

2、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下作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职。这里有一个被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的东西,无条件无保留无商量,我们无法想像他们可以有别的选择。多少革命志士也是这样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大钊,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还有如韩愈的谏迎佛骨,海瑞的罢官,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

3、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一、字音弑简公(sh)接舆(y)长沮(j)辟人(b) 怃然(w) 耰而不辍(yu)食之(s) 击磬(qn)荷蒉(ku)硁硁(kn)二、通假字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辟,通“避”,逃避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返回是鲁孔丘与与,通“欤”,语气词三、一词多义与行过殆从四、词类活用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名词作动词,唱歌孔子下名词作动词,下车子路从而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止子路宿使动用法,使止,引申为“留”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使见欲洁其身使动用法,使干净杀鸡为黍而食之使动用法,使吃五、古今异义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古义:对老人的尊称。今义:岳父。明日,子路行,以告古

4、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古义:行不通。今义:不可以。孔子沐浴而朝古义:斋戒。今义:洗澡。六、特殊句式子路行以告省略句鸟兽不可与同群省略句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句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省略句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句子路宿于石门介词结构后置句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点拨 陈成子弑君,在孔子看来,这是违背“礼”、以下犯上的严重事件,也是对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的沉重打击,所以孔子把它当作大事严肃对待。同时,孔子作为大臣,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职守,所以他不管有效无效,尽自己职责向

5、各方报告,反映出他忠于职守、严谨不苟的精神。但鲁哀公及“三子”的态度,说明春秋末期已经“礼崩乐坏”了。在“长沮、桀溺耦而耕”一章中,夫子为何怃然?点拨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悲苦的内心世界,也是孔子大智慧的集中表现。孔子认为“所当与同群者,斯人而已,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假如天下有道,我是不会与这些人一起的,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我必须积极入世,来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他认为不能因为天下无道就抛弃这个世界。孔子明白自己的形势,所以一个“怃然”写尽了他内心的苍凉。这也集中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如何理解“子路从而后”

6、中子路最后说的一段话?点拨丈人是个隐者,他懂得礼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他懂得长幼有节,但是他不仕,废“君臣之义”。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和朋友有信。孔子非常看重君臣之义,认为“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孔子使子路反见之,目的是想说服丈人,博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然而丈人的回避,说明孔子及其弟子都知道了自己的主张是无法实行了。这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人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是孔子的大智慧,该怎样理解?点拨这句话中含有一种深沉的悲剧性含意,包含着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悲剧一面的深刻认识,这种认识可以说是孔子和隐者共有的,但是在

7、对待它的态度上却发生了分歧。人的认识确实是有限的,人确实并不完美,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难道不正是从这种悲剧性的认识中产生出来的吗?难道人不正是要从这种对自己处境的认识中恰当地估量自己,而在有限中做一种无限的努力吗?人怎么可能脱离社会和历史文化?人不与人相处能够成就什么?应如何来理解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与“知其不可而为之”之间的矛盾呢?点拨 孔子在归隐问题上表现出的矛盾不过是他内心向往独立自由的自然情感与其外在的社会责任相互抗争的一种表现;这种抗争的根源在于孔子是作为感性个体与理性的社会群体成员的双重存在,作为个体的感性存在者,孔子有着自己的自然情感喜好,追求着个体的独立自由;而摆脱世

8、事纷扰、归隐山林则是这种个体自由最直接的表现。孔子又是作为一个理性的社会群体成员而存在,他能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孔子对遁世隐居的渴望是其作为感性的个体存在者对于独立自由的追求;但是,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理性存在者,孔子又意识到这种超然世外的隐逸违背了伦理大义,违背了士人应担当的社会道义。在仕与隐的问题上,接舆、长沮、桀溺、荷丈人等与孔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的?各抒己见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能挽回,因而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与他们交流,“欲与之言”。其实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

9、出类拔萃的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不同。接舆之辈有别于一般的民众,也不同于那些摇舌鼓唇、干求名利的策士。他们有看清天下时势的睿智,具有良好的能力,但却是怀着无为的襟抱,怀有宝璧却不用于世,这是他们自我的主动选择,虽无老庄“绝圣弃智”那般偏激,却有着过度看穿世事的虚无。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建功立业、名垂千古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天下无道,不是绝人避世,而是积极入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无道的社会。孔子询问颜回进食孔子在陈蔡一带因病受困被阻,七天不知米味。颜回讨了一些米回来煮饭。当快要煮熟时,孔子看见他

10、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就故意装着没看见。当颜回请他吃饭时,便说道:“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大惊,孔子说:“我刚才亲眼看见你在锅里抓饭吃,难道还有假吗?”颜回这才恍然大悟:“刚才我拿开锅盖时,突然从屋顶上掉下一块尘埃来。我立即用手把那块被打脏的饭粒捞出来,本想扔掉,又怕浪费,就把尘埃去掉,吃了那块脏饭。”孔子听了,感慨万千。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眼见未必为真”“表象与本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一、基础知识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植其杖而芸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C使子路问津焉D使子路反见之解析:选C。A.“芸”通“耘”,除草;B.

11、“辟”通“避”,逃避;D.“反”通“返”,返回。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恒弑其君,请讨之讨:讨伐B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谏:劝谏C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节:礼节D而谁以易之 易:变革,改变解析:选B。谏:匡正,挽回。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子路行以告以吾从大夫之后B孔子下,欲与之言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C是鲁孔丘之徒与 是为非,以吉为凶D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吾从而师之解析:选D。A.把/因为;B.介词,跟,同/给予;C.判断词/正确;D.跟从。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沐浴而朝B子路从而后,遇丈人C四体不勤,五谷不分D明日,子路行,以告解析:选C

12、。A.古义:斋戒;今义:洗澡。B.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D.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欲洁其身A果哉!末之难矣B而乱大伦C孔子下,欲与之言 D不仕无义解析:选B。A.形容词用作动词,辩驳;C.名词用作动词,下车;D.名词用作动词,做官。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

13、,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B明日,子路行 明日:明天C使子路反见之 反:返回D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君子:学问好,德行高的人解析:选B。明日:第二天。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至,则行矣居则曰:“不吾知也。”B孰为夫子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C植其杖而芸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解析:选A。A项,前者解释为“却”,后者解释为“总是”。以下语段表现儒家学派观点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

14、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做人臣的应尽职责。B表明逃避现实,保持自身的洁白,这种做法是对的。C表明不逃避现实,保持自身的洁白,是做人臣的应尽职责。D表明逃避现实,积极行道,这种做法是对的。答案: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注,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5、”“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

16、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冠雄鸡,佩豭豚:头戴雄鸡似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蒉聩乃与孔

17、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B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C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D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解析:选B。可根据关键词“作乱”“谋”“是”的意思断开,“出公”为“卫出公”。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人”,指门生、弟子、门客或者看守门户者。这里的“门人”指孔子的门生、弟子。B“狱”,毛传有曰:“狱,讼也。”即“罪案、官司”的意思。C“乘”,音shng

18、,意为辆,战车。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本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D“宰”,指古代卿、大夫之家臣。地方县邑长官亦称“宰”。“季氏宰”,是说子路做了季氏的家臣。解析:选A。“门人”无“看守门户者”之义。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喜欢逞勇斗力,性格直率,曾经欺凌过孔子,孔子没有跟他计较,而是用礼乐诱导他。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B孔子很赞赏子路判决诉讼案件的能力,认为他有仁德,可以管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的赋税。C子路出任蒲邑大夫,向孔子辞

19、别时,孔子告诫他“恭以敬”“宽以正”“恭正以静”来治理蒲邑。D卫出公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采邑之宰,蒉聩联合孔悝作乱。子羔劝子路离去,他没有听从,最后被蒉聩手下的人杀掉。解析:选B。“认为他有仁德”的表述不正确,原文是说“不知其仁”。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译文:(2)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译文: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好勇”“无义”“乱”“盗”的对应翻译,直译为主。(2)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衣”“敝”“耻”“其”的对应翻译,要做到文通字顺,注意词类活用类型及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答案:(1)君子崇尚勇

20、武而不崇尚义,就会作乱造反;小人崇尚勇武而不崇尚义,就会偷盗抢劫。(2)穿着用乱麻絮做的旧袍同穿着狐貉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似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做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百姓做出榜样,然后才能使百姓辛勤地劳作。”子路请求进一步讲讲。孔子说:“坚持不懈。”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武吗?”孔子说:“君子最崇尚的是义。君子崇尚勇武而不崇尚义,就会作乱

21、造反;小人崇尚勇武而不崇尚义,就会偷盗抢劫。”子路听到什么道理,没有马上行动,只怕又听到别的道理。孔子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像仲由这种性情,不会得到善终。”“穿着用乱麻絮做的旧袍同穿着狐貉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学问好像登上了正厅,可是还没能进入内室呢。”季康子问道:“仲由有仁德吗?”孔子回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大臣了吗?”孔子回答说:“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

22、子了。”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可是,我告诉你: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亲近;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

23、这就是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饭就不能回避人家的危难。”子羔最终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击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

24、传来了他的死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仲由,恶言恶语的话再也听不到了。”三、语言表达下面是某中学庆祝青年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相关。学生甲:朋友,青年犹如一条河,跳动着奔腾的音符,弹奏着优美的乐曲;学生乙:同学,青年犹如一团火,_;学生甲:青春是音符,唱出最美的赞歌;学生乙:_。解析:解答此题,要认真审读语境,处所填内容要紧扣青年富有朝气、富有活力这一主题;处要用比喻表现青春的特点,注意“青春是音符”与“最美的赞歌”之间的联系。另外,还要注意句式上要保持一致。答案: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挥洒着火热的激情青春是韵律,谱写出激昂的诗篇把下

25、面的长句改为四个短句。要求: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占卜是上古时代先民们用燃烧的木枝对着锯削整齐的甲骨上在占卜前已经钻出的圆形深窝或浅槽处进行烧灼后用甲骨正面显示出的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吉凶成败的方法。答:解析:这句话主要介绍了占卜,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分析,先民们先把甲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上钻出圆形的深窝或浅槽,接着用燃烧的木枝烧灼这些深窝或浅槽,最后看甲骨的正面显示的裂纹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吉凶成败。由此可以得出四个短句。当然,在拟写短句时,要注意短句也应该是完整的语句,即缺少的主语、谓语或宾语要添加上去。答案:占卜是上古时代先民们判断吉凶成败的一种方法。他

26、们把甲骨锯削整齐后再钻出圆形深窝或浅槽。他们用燃烧的木枝灼烧甲骨上的圆形深窝或浅槽。灼烧后甲骨正面显示出的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是占卜依据。四、高考突破(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516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答:答案:“长幼之

27、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子路认为荷丈人“洁其身”的行为是“乱大伦”,为什么?答:答案:因为儒家思想认为,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来推行道义,荷丈人有才能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扰乱了“君臣之义”这一伦理关系,所以认为他“乱大伦”。(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718题。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子墨子自鲁之齐,即过故人。(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

28、何故止我?”(墨子)【注】不若已:不如停止。如:应当。劝:鼓励。根据上面两段文字,概括孔子和墨子所具有的共同精神。答:答案:坚定地为理想而奋斗、献身(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根据上面两段文字,评述孔子和墨子在实践道义过程中情感的差异。答:答案: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充满着深深的怅惘。虽然“为义”的人很少,但墨子对实现自己的理想充满信心,乐观而自信。孔子更具人情、人性,墨子更具英雄气概。(三)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1920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齐宣王问曰:“汤放(流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 “贼仁

29、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独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同样面对臣子弑君的事,孔子和孟子的态度有所不同。请说出他们各自的依据。答:答案:孔子依据周礼中的君臣等级制度,孟子依据君王的德行是否符合仁义。孟子对“武王伐纣”的解释巧用了孔子与子路的一次谈话(“卫君待子而为政”)中提到的治国主张。请说出这种主张,并说明孟子是如何巧用这种主张的。答:答案:正名。孟子认为戕害仁义的君主不是好君主,是独夫。按照“正名”主张,商纣不是好君主,而是独夫。因此,杀掉商纣,称不上弑君。(四)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

30、之从政者殆而!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吃透论语我喜爱“吃”书,我觉得任何一本书,只有反复品读,啃净了,吃透了,才算真正吸取其精髓。吃论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想吃,到咀嚼,再到回味,馨香书气沁人心脾,实在幸福。初读论语,觉得它既朴实无华又秀色可餐。白纸黑字,片言只语就勾画出了美好图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出治国真谛;“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描摹君子气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酝酿凌云壮志这些朴素而睿智的言语使我的心灵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面对眼前这份精神

31、大餐,我只想用心品味,用心咀嚼。欣赏论语,我慢慢地去咀嚼它,用它规范我的言行,指导我的学习。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高三,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对概念、定理的理解,这使我学得极不扎实,各种教辅书中的学习法更使我眼花缭乱后来,我反复咀嚼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话语使我受益匪浅。论语倡导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这比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行之有效。反复咀嚼,如同在苍绿的橄榄中嚼出丝丝清凉,做事一定不能违背原则,不仅仅是学习。我豁然开朗。读论语至今十年,回味起来,最沁人心脾的是论语所蕴含的思想馨香。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篇侍坐,孔子赞同曾皙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32、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思想有不同于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源于生活,源于心灵的深处,让我们对生活有热爱、有向往,这种理想也是我所追求的。十年吃论语,并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太博大太精深。我不敢说我已吃透论语,但我从中也吃出了很多知识、启迪,吃出了心灵的丰盈我还会坚持研读论语,一点一滴地吃透其灵魂,使我的心灵芳香馥郁。(江苏扬州满分作文)赏评本文以时间为“经”,从初读论语写到回味论语,十年中受益匪浅;以感悟为“纬”,重点写出了论语在指导“我”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这篇优美的议论性散文,内容具体,材料与思想自然融合,思想深邃。从“治国真谛”“君子气概”“凌云壮志”到“学习态度”、“源于心灵深处”的理想,无不体现出考生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