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菏泽部分中学2019届5月押题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李悝(前455年前395年),政治改革家、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据史书记载,他计算魏国农民的收入和支出,其中衣着费用是以货币计算的。据此判断,当时的魏国A. 货币经济快速发展B. 自然经济尚未确立C. 市场作用依然存在D. 农民生产积极性高【答案】C【解析】【详解】李悝计算魏国农民的收入和支出,其中衣着费用是以货币计算的,说明在重农主义之下,有些农民家庭依旧从市场购置衣物,与市场依旧存在一定的联系,故答案选C。在资本主义时期才形成货币经济,题干发生的时间与A项不符,排除。原始社会末期就形成自然经济,题干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B不符合史
2、实,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记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A. 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B. 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C. 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必究D. 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可知,司隶校尉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故B项正确;司隶校尉有监察职能但与刑狱无关,排除A项;司隶校尉可以监察首都附近郡,也可监察中央百官,故C项错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是刺史,与材料不符,排除D
3、项。【点睛】“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是关键信息。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 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 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 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丝绸之路推动沿线经济发展,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丝绸之路沟通东
4、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无关,B选项排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点睛】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4.甲午战争后,由部分御史言官和翰林学士组成的清流派借机攻击洋务派,认为其努力的前数十年乃“粉饰之局”。他们的言论往往与民族主义、爱国情操、圣人之道联系在一起,颇能“坐致时誉”。这说明清流派A. 主张政治改革B. 具有空谈作风C. 反对洋务运动D. 践行
5、经世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甲午战争后,由部分御史言官和翰林学士组成的清流派借机攻击洋务派”、“他们的言论往往与民族主义、爱国情操、圣人之道联系在一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流派借甲午战争战败之机攻击洋务派,而且往往从国家大义的角度出发,却没有不能真正为挽救民族危机做出贡献,体现了其空谈的作风,并非是经世思想,故选B项,排除D项;主张政治改革的是维新派,故排除A项;清流派是借机攻击洋务派,只是为了沽名钓誉,并不是为了反对洋务运动,故排除C项。5.清顺治二年(1645年)宣布废除匠籍,工匠编入民籍,官府需工役则出银雇募。这一做法A. 导致工匠收入减少B. 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
6、 促进了手工业发展D. 导致官营手工业被民营超过【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清朝废除匠籍,官府出银雇募,说明工匠对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雇募关系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出银雇募”会增加工匠收入,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必然联系。官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后叶就被民营手工业超过,排除D项。6.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由此可知A. 政府加强公共管理B. 崇洋媚外风气盛行C. 自行车已普遍使用D. 民
7、众抵制西方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可知政府通过规范自行车检验登记以加强对城市交通秩序的管理,故A项正确。使用自行车不等同于崇洋媚外,排除B项。自行车已普遍使用说法不符合当时社会的事实,排除C。题干没有反映出民众对西方文明进行抑制,排除D。7.“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民谣的A. 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B. 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C. 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D.
8、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几句民谣深刻地揭示了鸦片战争前后官、民、夷三者关系格局的演变,尤其是官民关系的微妙变化,百姓不再惧怕官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客观上推动了反清斗争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颠覆”;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众在反侵略中的地位,故D项排除。8.有人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这种评价A. 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B. 肯定洋务运动制度变革示范意义C. 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D. 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答案
9、】D【解析】【详解】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是推动我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基础,我国不需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而洋务运动时,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都落后,“中体西用”路径不能使中国富强。材料评价没有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的本质区别,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故D项正确。中国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肯定传统文化的本位主义,排除A。洋务运动并未涉及制度变革,排除B。材料评价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不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排除C。9.下图为古希腊城邦制
10、度下公民大会的会场遗址。公民大会召开时,各区公民位于四周的圆形看台上,城邦官员位于会场居下的场地中央,该会场的设计反映出古希腊A. 民众向往中央集权体制B. 崇尚圆满和谐的政治生活C. 平民紧密拥护政治领袖D. 集体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从会场能够满足并且方便公民大会召开时公民和官员的参与、互动来看,D项符合题意。A项中“中央集权”;B项中“圆满和谐”、C项中“紧密拥护”和古代雅典的史实不符。10.“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A. 违背共
11、和主义基本原则B. 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C. 具有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D. 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制宪者虽然反对奴隶制,但是为了维护联邦而同意保留奴隶制,这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倾向,C选项符合题意。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B选项排除。联邦制的推行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D选项排除。11.据统计,1979-1988年的十年间,世界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33,初级产品价格仅上涨2.8,还不及前者的1/10。这一现象的影响是。A. 世界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B. 第三世界国家经济陷
12、入困境C. 美苏两国的经济霸权更加巩固D. 全球化下南北差距日益加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世界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33,初级产品价格仅上涨2.8”表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低廉,而发达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却逐年上升,这表明全球化下南北差距日益加大,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故B项排除;材料“1979-1988年的十年间”表明C项错误。12.荷兰绘画小品是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欧洲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其艺术特点是形式小巧、富而不贵、反映市民生活情趣、价格便宜、多挂在市民的住宅里。与此艺术特色相似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是:A. 清明上河图B
13、. 墨梅图C. 游春图D. 鹳鱼石斧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属于写实的描绘市井生活作品,反映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场景,包括郊外的村野风光、虹桥赶集场面和城内的繁华街市。与材料“其艺术特点是形式小巧、富而不贵、反映市民生活情趣、价格便宜、多挂在市民的住宅里。”相似,故答案为A项;墨梅图属于文人画,注重写意,排除B项;游春图是文人画,注重写意,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鹳鱼石斧图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体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最高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
14、,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000万,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英国的工业发明者大多是一线年轻工人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做出发明的。有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而这又是人口压力逼出来的。人口压力逼出了英国工业革命。摘编白大国崛起与现代化材料二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后来,由于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理论的错误批判
15、使得全国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新的生育高峰,从而导致国家正式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提出并全面阐述。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1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有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摘编自中国计划生育活动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16、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英国产生的重要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1世纪初我国人口政策的主要变化。(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未来人口政策启示。【答案】(1)特点:政府鼓励生育;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流动频繁,城乡区域分布发生改变;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布局;人口的增长过快,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2)变化:由无计划逐步转向节制生育:逐步建立专门的人口管理机构;逐步推进,人口控制由地方城市到全国城乡;控制人口增长逐渐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对人口问题重要
17、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法保障计划生育的实施;将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或人口增长指标正式纳入国民经济计划)。(3)启示:遵循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人口战略意识,积极促使人口政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可见政府鼓励生育;由“由于人口增长加快”可见人口增长速度快;由材料“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可见人口流动频繁,城乡区域分布发生改变;由材料“英囯的工业发明者大多是一线年轻工人,要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做出发明的”可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第二小问,人口增加首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
18、程;新兴工业城市的工业发展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布局。(2)第一小问,由材料“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可见由无计划逐步转向节制生育;由材料“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湖,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可见逐步建立专门的人口管理机构,人口控制由地方城市到全国城乡;由材料“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囯策”,可见控制人口增长逐渐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由材料“计划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
19、律的保障”,可见立法保障计划生育的实施。结合所学,新时期我国对人口问题又有新认识,认识到要将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从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和我国建国以来人口问题的得失来看,人口问题无小事,必须遵循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树立人口战略意识,积极促使人口政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城市风气的转变,即由淳朴转为奢靡“象(像)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十五、六世纪以后南北各地所普遍存在的”。既承认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出现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
20、”,又指出“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商贾地主奢侈腐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明清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其中明代人陆楫的“崇奢黜俭”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陆氏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的主张摘编自钞晓鸿明代社会风习研究的开拓者傅衣凌先生再论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奢靡”风习的研究材料二 18世纪以降,英国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对各类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分野,奢侈消费经济兴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
21、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亚当斯密也站在政治经济学立场为奢侈消费和商业辩护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人陆楫的奢侈消费观点,说明其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明朝中后期和
22、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差异。【答案】(1)观点:奢侈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意义: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冲击了封建伦理与等级观念,是对理学家禁欲主义的批判与唾弃;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觉醒,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任答3点即可)(2)原因:工场手工业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海外贸易的繁荣;社会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任答4点即可)(3)中国: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地主、商人将资金用于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城乡消费的差异性,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未能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英国:为工
23、业革命积累了资本;刺激了国内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任答3点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其中明代人陆楫的崇奢黜俭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陆氏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的主张”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人陆楫的奢侈消费观点是奢侈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依据材料中“正是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影响到了城市风气的转变”、“象(像)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冲击了封建伦理与等级观念,
24、是对理学家禁欲主义的批判与唾弃、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觉醒,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方面说明其积极意义。(2)依据材料“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及时间信息结合所学从18世纪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海外贸易的繁荣、社会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等方面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的原因。(3)依据材料一“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明清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结合所学可从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影响了扩
25、大再生产、城乡消费的差异性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未能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等方面简析中国明朝中后期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影响。依据材料二“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结合所学从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刺激了国内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等方面简析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影响。然后对比即可得出两者的差异。请考生在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B铅笔在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15.【历史选
26、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变革与转型期,伴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尚以及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所引发的非法越诉、安诉现象对司法秩序的冲击,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新律规定: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论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充,而不是颠覆,更不是所谓的“伦理法”、“父母官诉讼”等传统学说所能涵括。实际上南宋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趋势,对当下的
27、司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摘编自张本顺变革与转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法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宋的法制改革特点。【答案】(1)历史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变革与转型期;民间好讼风尚;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引起的不良诉讼现象;南宋原有法律体系的不完善。(2)南宋法制改革注重事实和证据,淡化伦理人情,其诉讼程序渐趋规范化,带有理性化和近代化色彩,有利于维护司法秩序和促进司法公正;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近现代司法改革提供借鉴。【解析】【详解】(1)历史背景:依据材料“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变革与转型期,件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尚以及无审级限
28、制诉讼制度所引发的非法越诉、安诉现象对司法秩序的冲击”“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等信息从中国封建社会变革与转型期、民间好讼风尚、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引起的不良诉讼现象以及宋原有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回答。(2)依据材料“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便是对法律的补充”的信息可知南宋法制改革注重事实和证据,淡化伦理人情;依据材料“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便是对法律的补充,而不是颠覆”的信息可知其诉讼程序渐趋规范化,带有理性化和近代化色彩;依据材料“南宋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趋势,对
29、当下的司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可知南宋的法制改革有利于维护司法秩序和促进司法公正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对近现代司法改革提供借鉴回答。点睛】依据材料概括型(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3)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16.【历史
30、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1918年1月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必须通过建立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的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则在“十原则”中特别强调:“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和约生效,国际联盟宣布成立。成立之初的44个会员国不包括苏俄和德国,而当时极力鼓吹创建国际联盟的美国,始终未加入国际联盟。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求助。国联派出的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报告,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
31、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但是第二个月日本就退出了国联。这是对国际联盟和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联盟未能阻止“满洲事件”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背景:“一战”的教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各国人民渴望和平;英法等国政治家的努力;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需要。(2)原因:国际联盟由英法两国操纵,国际权威不高;国际联盟缺乏约束机制和维和能力;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国联
32、对日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影响:中国东北沦陷,中国战场的局部抗战开始;助长意大利、德国在非洲和欧洲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必须通过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的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得出:“一战”的教训;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依据材料中“凡尔赛和约生效”得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依据材料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得出:大国的倡议或英法等国政治家的努力;依据材料中“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得出: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中反映的“国际联盟”对日本提出的
33、无理要求的妥协退让可知,国际联盟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对一些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姑息纵容,实际变成了维护战胜国利益的“战后新秩序”,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再加上材料中提到的“日本就退出了国联”,据此分析原因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从对中国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对中国而言一是东北的沦陷,二是战争的扩大促使局部抗战开始;对世界而言,主要是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即“二战”的爆发。17.【历史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筹人造卫星、运教火箭等研究机构。同年,他又发起创办
34、中国科学找术大学,创建了校近代力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建系伊始,他明确近代力学系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为此,他不仅设定了力学系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而且编著了火箭技术概论和物理力学讲义作为专用教材,同时还聘请了严济慈、吴文俊等当时海内外顶尖专家和教授,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介绍最新科研成果。到大学的最后半年,指导学生参加早期研究活动,完成毕业论文及其答辩,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练兵。此外,他要求学生红专并进、团结协作,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触类旁通的钥匙,是创造力的来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形势,他写信给作为高新技术突击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
35、,倡导设置新专业材料 设计。据钱学森教育思想及其探索与实践等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钱学森高等教育思想的特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后期钱学森在科教領域的重大贡献,并予以评析。【答案】(1)特色:培养高尖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聘请顶尖专家和教授授课;注重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政治与专业两者过硬的教育思想。(2)贡献:筹建卫星、火箭等科研机构;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倡导设置材料设计新专业。评析:适应了工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为国家培养高尖端人才奠定了基础;顺应了未来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解析】【详解】(1)特色,根据材料“设定了力学系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而且编著了火箭技术概论和物理力学讲义作为专用教材,同时还聘请了严济慈、吴文俊等当时海内外顶尖专家和教授,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介绍最新科研成釆要求学生红专并进、团结协作,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触类旁通的钥匙”,从教育目标、授课教授、教学方法、教育思想等方面概括指出钱学森高等教育思想的特色。(2)贡献,根据材料“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研究机构。同年,他又发起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倡导设置新专业材料设计”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研机构、创办大学、设置新专业等方面指出20世纪中后期钱学森在科教领域的重大贡献。评析,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和国防建设、高尖端人才、科技发展趋势等方面予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