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检测(五)丹柯(时间:40分钟满分:55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泥沼(zho)桠枝(y)虬曲(chu) 黏泥(nin)B篝火(u) 龌龊(w chu)胆怯(qu) 恐怖(b)C渺小(mo) 疙瘩()宽恕(sh) 怜悯(mn)D合拢(ln) 宿愿(s)颤抖(chn) 炽热(ch)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横亘着陆缠结摇摇晃晃B宣染 拘泥 威胁 委屈求全C投奔 安详 和谐 步履维坚D缥渺 诚恳 坐镇 回肠荡气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
2、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4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纸面”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
3、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AB C D二、阅读鉴赏(38分)(一)课内阅读(18分)阅读课文“然而树林一直在唱它那阴郁的歌,雷声隆隆地响,大雨依旧在下着”到结尾,完成58题。5写丹柯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森林,为什么要设计他拿出心来这一情节?(4分)答:_6丹柯高举起燃烧的心之后,人们为什么又跟在他身后向前冲?(4分)答:_7树林怎么会分开又合拢呢?怎么理解这一情节?(5分)答:_8人们冲
4、出黑暗后,忘记了牺牲的丹柯,这说明了什么?(5分)答:_(二)课外阅读(20分)(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乌米俄阿马高尔基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荫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
5、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的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
6、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
7、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8、。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微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
9、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9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4分)答:(1)_(2)_10指出第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答:_11(1)请用一句话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
10、)答:_(2)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答:_12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作用。(6分)答:_三、语言表达(5分)13试用简练的文字把下面两段话衔接起来。(5分)高尔基出生在一个细木工匠家里。他四岁时,父亲去世,他寄居在开小染房的外祖父家里。外祖父暴躁、吝啬,而且残酷,使他在童年时期就尝到了生活的困难。随着外祖父的破产,高尔基走向社会。他捡过废纸,当过学徒,做过扫院人、面包师、守夜人、铁路上的司磅员,换过许多职业。在这种最困难的生活环境里,高尔基的性格受到了锻炼,他的经验日渐丰富,同人民的
11、联系日渐巩固。 高尔基的外祖母聪明、慈祥,而且精通俄罗斯语言。她是一位卓越的教师,知道许多童话和歌谣,生动地讲给孩子们听。外祖母的童话和歌谣,引起了高尔基要做一个艺术家的愿望,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埋下了种子。 答:_答案1选DA项,“虬”应读作qi;B项,“怯”应读作qi;C项,“渺”应读作mio。2选AB项,宣渲,屈曲;C项,坚艰;D项,渺缈。3选CA项,否定失当,“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提防被念歪”。B项,搭配不当,“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应改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D项,成分残缺,应在“音像制品”后加上“的人或单位”。4选A句是中心句;句“随之”指代的是“
12、网络阅读”,应该紧跟其后;句“然而”可以把句与其前后联系起来;句是总结性话语,所以应该放在句后面。5解析:情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拿出“心”来,主要抓住“无私”“牺牲”“奉献”来回答问题。参考答案:“心”即代表丹柯的心灵,丹柯拿出自己的心,让人们看到自己无私的精神、高洁的品质,打消了人们的疑虑;为了带领人们走出森林,拿出自己心脏的情节,也最能体现丹柯的牺牲精神。6解析:人们又跟在他身后向前冲,表明人们不再犹豫,突出丹柯行为的感染力。参考答案:丹柯燃烧的心照亮了前行的路,人们不再犹豫动摇,受到了他勇敢的牺牲精神的鼓舞。7解析:这一情节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它的设计是为了突出人物,表明人们的力
13、量之大。参考答案:“树林分开又合拢”,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突出了人们在丹柯领导下产生的巨大威力,黑暗的森林已经不堪一击。8解析:分析本题应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丹柯的不被理解,一是人们的麻木,这样的悲剧结尾更具有震撼力。参考答案:人们走出黑暗后,忘记了他们的先驱者和带领者,说明了先驱者的孤立和不被理解,也批判了长期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的麻木。9解析:乌米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在她期待亲人的经历中完成的。因此,她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她在这一事件中展现出来的品质。参考答案:(1)坚忍(执着)(2)乐观10手法: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无助的处
14、境;暗示人物的命运。11(1)忧怨中充满希望。(2)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唤起读者对她的同情;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12解析:这是一道比较文章叙述角度的题目。鲁迅祝福中的“我”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向我们讲述了祥林嫂的不幸,他对祥林嫂充满了同情,这种第一人称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题干中说鲁迅祝福中的“我”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所以在回答的时候就有了很明确的方向性。参考答案:作用: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13如果说艰难的生活为高尔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那么高尔基的外祖母就是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