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45KB ,
资源ID:7829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8292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九)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九)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1、课时跟踪检测(九)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 )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解析:选D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不断地进行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物质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不能循环,是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的。2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运动D

2、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解析:选D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正确;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正确;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运动,C正确;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错误。3在碳循环中,连通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化能合成作用A,B,C, D,解析:选B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

3、落,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则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变成CO2返回非生物环境。4(2020广州高二检测)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下列属于碳循环过程的是( )A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水蒸发至大气中 D镉通过食物链被富集解析:选B大气中的CO2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属于碳循环;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属于氮循环;水蒸发到大气中属于水循环;镉通过食物链被富集属于富集作用。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图解,正确的是( )解析:选A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从非生物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物质和能量释放到非生物环境

4、;消费者可通过捕食、寄生等从生产者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生产者的残枝败叶、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中的物质和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A正确。6环境中的汞、铅等重金属随食物、饮水进入生物体内后储存在脂肪、神经组织中而不容易排出体外。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某种重金属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重金属的浓度越高B乙营养级摄取的能量多于乙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渠道是丙甲乙丁DDDT和重金属都可通过食物链积累和浓缩解析:选C重金属会沿食物链流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害物质越多,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渠道是丁乙甲丙,

5、A正确,C错误;乙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包括同化的能量和粪便中的能量,因此乙营养级摄取的能量多于乙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正确;DDT和重金属都可通过食物链积累和浓缩,D正确。7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参与过程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而减少大气CO2含量C减少对过程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解析:选A据图可知,大气中CO2的来源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来实现的,故植树造林有助于

6、增强过程而减少大气CO2含量;是引起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减少对过程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8一位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沙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的基本不变C只用沙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D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解析:选A实验组为a组,对照组为b组,控制单一变量,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A正确;a组灭

7、菌后无微生物存活,敌草隆的量应该是不变的,b组敌草隆可能会部分减少,B错误;因为典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所以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最好,C错误;a、b组已形成对照,没有必要再加和本实验无关的c组,D错误。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乙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B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2C过程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丙中的多种生物之间只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解析:选D由题图可知,乙、丙、丁都指向甲,因此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8、,A正确;过程表示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CO2,B正确;过程将CO2输入生物群落中,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正确;丙中多种生物之间还可能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10.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生产者呼吸释放量;分解者呼吸释放量;消费者呼吸释放量;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表示B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表示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解析:选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表示;有机肥料必须经

9、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才能被生产者利用,故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少;呼吸消耗量仅仅是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为之和,CO2的消耗量为,由图示柱条的高度可知,。11某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展示了水稻被利用的多种形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灰分还田、菌渣还田实现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B精米、糙米、米糠、秸秆等含有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稻田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低,需要人工管理和干预才能维持稳定D秸秆、稻壳培养食用菌能被人利用,提高了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解析:选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

10、循环流动,A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为第一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总和,包括水稻所含有的能量,B错误;稻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单一,物种数少,故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低,需要人工管理和干预才能维持稳定,C正确;秸秆、稻壳培养食用菌能被人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D错误。12如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D与B间以及D与C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C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D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丙

11、所代表的生命系统层次分别属于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解析:选B甲图中D为细胞内液,B为淋巴液,C为血浆,其中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可以与淋巴液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血细胞的细胞内液可以与血浆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乙图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则A占的比例为(1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从ACB这条食物链,需要A的量为ax20%20%,即25ax;按照AB这条食物链,需要A的量为(1a)x20%,即5(1a)x,则总共消耗A的量y25ax5(1a)x20ax5x。丙图中的B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营养级

12、。能量流动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内容。二、非选择题13(2018浙江选考)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字母_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冬季。(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解析:(1)根据图中箭头指向

13、及试题信息可判断A代表生产者、B代表消费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大气中的CO2库、E代表化石燃料。大气中的CO2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夏季光合作用比较强,所以夏季大气中的CO2含量比冬季低。(2)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碳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进入大气。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若将图修改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则图中D将表示为非生物环境,生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取消D到A的箭头。答案:(1)D低于(2)呼吸作用大于(3)非生物环境取消 “DA”14请据下图回答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乙图中表示能量)。(1)甲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指

14、向A的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2)乙图中,属于_(填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3)乙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它固定的能量除未被利用的和被分解者分解的部分外,其他的流向是_和_。(4)下表所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营养级(含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单位:J/(hm2a)。营养级同化量未被利用量分解者分解量呼吸作用释放量a2.4810112.001091.2010103.601010b2.401076.001054.001052.30107c7.501082.401076.001067.16108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解析:(1)分

15、析题图甲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大气中的CO2库,则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2)题图乙中,是兔摄入但未同化的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3)在题图乙所示的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它固定的能量除未被利用的和被分解者分解的部分外,其他的流向是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和流入下一营养级。(4)在食物链中能量逐级递减,再根据表格中的同化量来分析:a是第一营养级,c是第二营养级,b是第三营养级,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的同化量2.481011 J/(hm2a),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生物(b

16、)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生物(c)的同化量100%3.2%。答案:(1)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2)草(3)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两空顺序可颠倒)(4)2.481011 J/(hm2a)3.2%15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其中A、B、C参与构成生物群落,a、b、c为碳元素的转移量。请据图回答:(1)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并不完整,缺少的组成成分有_。(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_(填字母)所固定的太阳能,C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4)在夏季生长旺盛的森林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_(填“”“”或“”)bc。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A能固定太阳能,应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次级)消费者。(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对于夏季生长旺盛的森林,此时该生态系统处于有机物积累阶段,因此输入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碳元素总量(a)大于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元素量(b)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碳元素量(c)之和,因此a、b、c之间的关系为abc。答案:(1)分解者(2)A(次级)消费者(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