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232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络文学具有商品属性、文络属性。传统文学亦具有商品与文络文络属性,除了网生性特质之外,也影响了文学的商品属性与文学属性。在文络文学一方面表现为对“广义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审美愉悦,特别是通俗类型文学叙事艺术的故事性、幻想性、虚构性与代入性的重视。就此而言,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络时代文学

2、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性。这里说的“文学传统”,并非仅为“古典文学”,而是广义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具体来说,就是以儒道释体系为思维特征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既包含唐诗宋词与优秀的古文传统,也包含上古神话、民俗学等古典传统;还有就是通俗文学传统,主要指起源于明清时期及清末民初之后大盛的言情、武侠、侦探等类型文学;另外还有发轫于五四,目前成为主流的“新文学”主潮。这三类文学传统中,古典文学与通俗文络文学的影响最深,新文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自我实现”的现代性价值观,以及现实主义题材的网络小说创作。从古典文学传统来看,纵观

3、中国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儒家仁爱思想、道家浪漫想象,都表现于历史穿越文、玄幻奇幻文等很多门类的创作中。以唐诗宋词与历代散文为代表的诗文传统,影响了言情、历史等类型文体表现风格。比如,传统诗文艺术想象与华美意境,影响了蒋胜男、顾漫等一大批女性网络作家的写作。洪荒神话、人物传说、典章制度,更影响了奇幻、悬疑、历史等诸多类型。阿菩的山海经密码源自山海经,将故事背景设置为夏商朝代交替之际,以一个少年的大荒游历,再现历史与神话的奇绝想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典章制度、社会风貌,也较好地展现在网文之中,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历史现场感强,散发着醇厚、深沉的传统文化味道。从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上看,中国网络文学也较好地继

4、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通俗文学研究专家范伯群教授认为,从冯梦龙到当代网络小说,存在一条市民通俗文学“古今联系链”。一般来说,中国通俗文学传统主要包括封神榜西游记等构建的神话体系,以红楼梦为经典的情感与世俗生活体系,以水浒为特征的底层社会小说体系,以三国演义为特征的历史叙事体系等。进而言之,还有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现代武侠小说体系,以还珠楼主为代表的奇幻武侠体系等。而史记左传等史传传统,在战争描写、人性刻画与历史想象上,也影响了一大批网络作家。从新文络文学更多表现为对中国古代文化、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的呼应,同时也表现出对新文学传统的疏离。但随着网络文学不断发育,特别是网络现实主义兴起,新文学的影

5、响也日渐加深。很多网络现实小说“自我奋斗”的成长故事原型,能看到作家路遥的影响,也是新文学“个体自我”价值观的投射。很多网络穿越历史小说,都设置普通现代中国人,穿越民族历史节点,改变民族国家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逆袭”模式。(摘编自房伟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相比于传统文络属性是网络文学独有的特性,它影响和制约着网络文学的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B. 广义上影响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指的是传统经典古文、通俗文学和新文学。C. 对中国网络文学产生影响的古典文学传统,既包括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也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等。D.

6、 早期网络文学对新文络现实主义兴起之后,新文学传统对其影响才开始逐渐加深。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体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通俗文学和新文络文学的影响。B. 承认网络文学具有文学属性,是论证中国网络文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一观点的前提。C. 文章第三、四段从古典文学传统、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两个方面,论述中国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学与通俗文学传统的继承。D. 文章第四段所列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通俗文络文学之间存在市民通俗文学“古今联系链”。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网络文学雅俗兼容,题

7、材丰富,手法多样,展现出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积极传承和发展。B. 中国网络文学虽然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逻辑,但中国传统文学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C. 中国古典文学与通俗文络文学的影响最深,应该与它们有着更为丰富的可借鉴资源有关。D. 与网络穿越历史小说相比,网络现实小说更能体现新文学的“个体自我”价值观。【答案】1. C 2. D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

8、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A项,“制约着网络文学的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于文无据,依据原文“而网络文络属性,除了网生性特质之外,也影响了文学的商品属性与文络文络属性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没有提到制约。B项,偷换概念,依据原文“这里说的文学传统,并非仅为古典文学,而是广义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可知,影响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应是“中国古典传统文学”而非“传统经典古文”。C项,正确。D项,“网络现实主义兴起之后,新文学传统对其影响才开始逐渐加深”理解有误,原文是“随着网络文学不断发育,特别是网络现实主义兴起,新文学的影响也日渐加深。”说明新文学传统的影响并非随着

9、网络现实主义的兴起才开始逐渐加深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通俗文络文学之间存在市民通俗文学古今联系链”说法错误。文章第四段所列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网络文学在文学类型和文类笔法两个方面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

10、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D项,“更能体现新文学的个体自我价值观”于文无据。文中并未就二者体现五四新文学的“个体自我”价值观进行比较。故选D。【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

11、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

12、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积极开展工业化和发展经济,把国民经济引入正轨,是首要任务。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尚未成规模兴起的上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并开启了被誉为新中国初期四大水利工程的治理海河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工程和治理黄河工程。1952年10月底至11月初,毛泽东同志考察黄河,并发出了伟大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4年10月,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摘编自中国共产党

13、领导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人民网2019年9月30日)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横跨我国地理三大阶梯,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河源区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和水源补给功能,被誉为“中华水塔”;上中游以其有限的水资源改善黄土高原和荒漠戈壁的脆弱生态环境;下游为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客水资源。同时,黄河流

14、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13个粮食主产区有4个分布在此,有18个地市的53个县列入全国产粮大县,国家规划建设的5大重点能源基地中有3个位于该区域。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直接关系我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摘编自培根增绿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8日)材料三:疫情期间,云台山景区直播的汉服花朝节播放量近亿次;白云山推出云端婚礼游,引来众多年轻人参加爱情之约疫情之下我省文化旅游业的应对之策,让我们再次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璀璨夺目,像美国密西西比河、欧洲多瑙河、俄罗斯伏尔加河等大河流域一样,河南发展文化旅游潜力无穷,只要

15、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原就有望成为吸引境内外游客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的对外开放高地。黄河是河南的根脉,发展文化旅游,我们的最大优势是黄河文化,最有竞争力、号召力和吸引力的也是黄河文化。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让很多网友想来看看“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以“长江黄河共战疫,轩辕黄帝佑中华”为主旨的网上拜祖,吸引海内外中华儿女20多亿人次祭拜祈福。由此上溯,一部电影少林寺让登封少林名扬全球,一场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再现北宋繁华的历史画卷(摘自让黄河文化成为我们的超级IP,河南日报2020年5月13日)材料四:治黄初期,人们曾梦想通过蓄水拦沙让千

16、古黄河变清。20世纪60年代初,黄河干流上的第一座水库三门峡下闸蓄水,不料一年半后15亿吨泥沙淤积库区,回水倒灌关中平原,危及西安。水库不得不改变运用方式,连带着下游规划的几座大坝也被迫下马。三门峡水库建设走了弯路,但正是吸取了这一教训,后期的小浪底工程在设计时就预留了75亿立方的淤积库容,并通过一系列试验,最终利用小浪底工程成功实现对黄河调水调沙。新时期,黄河治理委员会加快信息化赶超步伐,稳步推进“数字黄河”向“智慧黄河”升级发展。“黄河一张图”“一个数据库”等信息化“六个一”工程建设取得明显实效,“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格局初步形成,有力推动了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

17、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科技进步及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游荡性河道整治、水生态保护、水文测报等治黄关键技术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振动式测沙仪等一大批先进实用的设备得到推广。(摘自黄河治理70年:一句谚语退出历史人民日报2019年9月18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疫情期间,云台山等景区推出的线上活动,可视作传播黄河文化的成功案例,为推动我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借鉴。B. 电影少林寺让登封少林名扬全球,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再现北宋汴梁繁华胜景,这都体现出文化因素对旅游的助推作用。C. 治黄初期,由于淤积库容的预留不足蓄水拦沙的方法以失败告终,三门峡水库连同它下游

18、的几座大坝都受到了严重冲击。D. 水文测报等治黄关键技术的新突破和一大批先进实用设备的推广,是我国从传统治河走向现代治河的重要体现之一。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启了包括治理黄河工程在内的新中国初期四大水利工程,体现出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B. 从地理位置上看,黄河河源区的水源补给很充足,而上中游的水资源较为匮乏,这是黄河所流经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导致的。C. 我省文化旅游业在疫情期间的应对之策,表明文化旅游业应主动适应社会突发情况,通过网络传播走出发展新路径。D. 信息化“六个一”工程和“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格局,

19、都是新时期治黄工作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治黄能力的整体提升。6. 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们应从哪些方面着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C 5. B 6. 黄河生态保护方面:国家要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治理;黄河文化旅游方面:发展黄河文化旅游,讲好“黄河故事”,弘扬璀璨的黄河文化;黄河治理方面:运用现代科技推动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黄河流域的安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方面:发展沿岸经济,注重黄河流域重要的经济带建设,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

20、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理解有误。材料四“水库不得不改变运用方式,连带着下游规划的几座大坝也被迫下马。”说明当时下游的水库还是在规划中,并没有建成,所以不能说下游的几座大坝也受到了严重冲击,故排除;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题干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21、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这是黄河所流经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导致的”于文无据,材料二原文表述为“上中游以其有限的水资源改善黄土高原和荒漠戈壁的脆弱生态环境”,故排除;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一着重写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启了治理黄河工程。材料二写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

22、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认为黄河发展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同时强调了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直接关系我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材料三通过具体事例写如何发展黄河文化旅游及发展黄河文化旅游的重要性。材料四写黄河发展应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在新时期,黄河治理应加快信息化赶超步伐,稳步推进“数字黄河”向“智慧黄河”升级发展。现代科技的运用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此,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黄河生态保护方面:国家要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程,坚

23、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治理;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发展黄河文化由关内容,发展黄河还要大力发展黄河文化旅游,讲好“黄河故事”,弘扬璀璨的黄河文化;根据材料二“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性“可知要发展黄河沿岸经济,注重黄河流域重要的经济带建设,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根据材料四可知,治理黄河,要能运用现代科技推动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黄河流域的安全。最后将以上内容加以归纳整理即可。【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

24、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在河西走廊聆听苏沧桑从江南到河西走廊,从东海边到祁连山下,地势渐渐隆起,水汽渐渐稀薄,渐渐稀薄的还有人间烟火。面对广袤,轻微缺氧的头脑有点混沌,耳朵却变得灵敏,或并非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张掖丹霞地貌的壮丽中。骆驼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打了一个响鼻,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耳语,从骆驼刺和蓬蓬草的叶尖涌出地面,汇集成浩瀚的绿意,幻化成远古时代的汪洋。光阴煮海,熬成这片地貌,糖

25、果般多彩,冰川般肃穆。经过峡谷某个拐角处时,骆驼和我一起向上仰望,我顺着它的视线伸出手,在红色崖壁的沙砾中摸到一颗极小的贝壳。亿万年来,这颗小小的贝壳,经历了陨石雨,沸腾的岩浆,汹涌的海水,生命诞生,人类进化,金戈铁马直到此刻,它和大海一起被时间定格成无边的静美。站在彩色丘陵的高处,我听到猎猎风声里响起苍凉悠远的乐声,嘟嘟克笛孤独的音色,如游刃穿行于风中,引领着长号、提琴、定音鼓等,如泣如诉的旋律渐渐恢弘。眼前一层一层的山浪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天上一层一层的白云也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像一支支队伍在雄浑的音乐里行进,时光之河浩浩荡荡穿过河西走廊。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骞开启

26、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策马扬鞭,年轻的玄奘独自踏上西行的生死旅途,年轻的一行行驼队掠过地平线上的落日,足印迅速被风沙吹老。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文明之光在这里闪耀。时间深处,日夜萦绕着一曲曲动人的音律。古为河西四郡之一的张掖是丝绸之路重镇,这里荒漠与绿洲共存,南国风韵与塞上风情共生,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没有国界的音乐语言成为交流的使者。上下两千年纵横近万里的时空里,河西走廊成为一个音乐的长廊。音乐的交流,是人心的交流。物质经过漫长时光与无数组合,才产生了生命,地球经历了四十多亿年的沧海桑田,才产生了人类。人类历史于无垠的时间,短暂只如一瞬,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何不争

27、分夺秒去爱?焉支山下,山丹军马场,我不知道一匹解甲归田的军马,是否愿意和我聊聊祖先辉煌的曾经。它通身黝黑发亮,偶尔抖一下耳朵,眨着长睫毛,安静地承受着人类好奇的抚摸,却不知从哪里透着一副不羁的神情。我试图去识别一匹马的耳语。我将脸贴近它的脸,蹭到了粗糙而柔软的鬃毛,看到了长睫毛下它的瞳孔里浮现祖先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画面,听到了它的耳蜗里响彻金戈铁马之声。九月的焉支山下,大马营草原上万马奔腾,一道道马脊如一望无垠的麦浪起起伏伏,传递着李白的朗声吟诵:“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群山偃旗息鼓,人们放马归山,马和诗歌的耳语里有一个相同的暗号:回家。在

28、离军马场一百多公里的民乐,夕阳斜照进一个酒库,一个个巨大的棕色酒缸上,覆盖着一块块异常鲜亮的红缎子,像盖着红盖头的新娘。一个小勺伸进了酒缸,睡了三十年的酒醒了,叹了一口气,吐出一串咕咚咕咚的耳语,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我看见清澈的酒里凝结着浓稠的历史,是与江南的黄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骨。我想,从前,它一定是出征酒,万马嘶鸣,尘土飞扬,一碗碗烈酒被仰脖喝尽,一只只酒碗被摔得粉碎;它也是庆功酒,团圆酒,被百战归来的人群痛饮,化作眼泪飙飞,化作一场场思念的雪。此刻,它是一杯沁入了寻常百姓日子的酒,像一个静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着,眼神安详。我浅尝几口酒便醉了,歪在飞驰的面包车里,车窗外夜色降临,

29、耳蜗里似乎又有别的耳语响起,却是我熟悉的乡音。东海边江南小院里,想必七旬母亲正双手合十,喃喃祈祷,每一个晨昏,她心中的话总是:国泰民安。世界安宁,我们才能听得见亲人们的耳语。母亲的耳语是一个涟漪,传给了千万里之外的我,传给了我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得到了它的回应。于是,我听见整个河西走廊上,响着悠长的声声驼铃。(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耳朵却变得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既写出作者初到河西走廊的真实状态,也为下文写作者的“聆听”张本。B. 文章写河西走廊历史上曾是音乐长廊,既突出了河西走廊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反衬

30、出现代人缺乏通过音乐进行交流的心理困境。C. 文章描写民乐的陈年老酒,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酒的历史悠久和丰富韵味,洋溢着作者对塞外老酒的赞美之情。D. 文章以听到九月风中的驼铃开始,以听见整个河西走廊悠长的声声驼铃结尾,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画面感和文化气息。8. 文章题为“在河西走廊聆听”,作者“聆听”到了什么?并从中各自感受到了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文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表达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 B 8. 聆听到河西走廊古老土地上泉水的“耳语”,作者抚今思昔,感叹历史的沧桑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聆听到苍凉悠远的乐声,

31、作者想到历史上穿过河西走廊的文明使者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赞叹河西走廊的文化纽带作用;聆听到解甲归田的军马(和李白的诗歌),作者听到共同的暗语“回家”,表达对和平安定环境的期许和赞叹;聆听到陈年老酒吐出的“耳语”,作者看到酒里凝结着的浓稠历史,感慨、赞美它与江南黄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骨;聆听到千万里之外母亲的耳语,作者感到心神宁静,并赞叹祖国大地的安宁和人们生活的安定,也期盼着世界的安宁。聆听到河西走廊上悠长的声声驼铃,作者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祥和与安宁。 9.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展示河西走廊的历史和风貌以及独特的魅力;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更好表现出河西走廊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利于作者在历史时空中思考现

32、实问题;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曲折有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唤起读者情感共鸣。【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B项,“也反衬出现代人缺乏通过音乐进行交流的心理困境”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人类历史于无垠的时间,短暂只如一瞬,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何不争分夺秒去爱”可知,文章只是感叹人类历史相对于无垠的时间很短暂,人类应该争分夺秒地去爱。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认真阅读文本,锁定

33、答题区间,然后概括得出答案。文章题为“在河西走廊聆听”,作者“聆听”到了什么?并从中各自感受到了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根据文本“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耳语,从骆驼刺和蓬蓬草的叶尖涌出地面,汇集成浩瀚的绿意,幻化成远古时代的汪洋”可知,聆听到河西走廊古老土地上泉水的“耳语”,作者抚今思昔,感叹历史的沧桑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根据文本“站在彩色丘陵的高处,我听到猎猎风声里响起苍凉悠远的乐声,嘟嘟克笛孤独的音色,如游刃穿行于风中,引领着长号、提琴、定音鼓等,如泣如诉的旋律渐渐恢弘”可知,聆听到苍凉悠远的乐声,作者想到历史上穿过河西走廊的文明使者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赞

34、叹河西走廊的文化纽带作用;根据文本“我将脸贴近它的脸,蹭到了粗糙而柔软的鬃毛,看到了长睫毛下它的瞳孔里浮现祖先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画面,听到了它的耳蜗里响彻金戈铁马之声”“群山偃旗息鼓,人们放马归山,马和诗歌的耳语里有一个相同的暗号:回家”可知,聆听到解甲归田的军马(和李白的诗歌),作者听到共同的暗语“回家”,表达对和平安定环境的期许和赞叹;根据文本“一个小勺伸进了酒缸,睡了三十年的酒醒了,叹了一口气,吐出一串咕咚咕咚的耳语,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可知,聆听到陈年老酒吐出的“耳语”,作者看到酒里凝结着的浓稠历史,感慨、赞美它与江南黄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骨;根据文本“东海边江南小院里,想必七旬

35、母亲正双手合十,喃喃祈祷,每一个晨昏,她心中的话总是:国泰民安”可知,聆听到千万里之外母亲的耳语,作者感到心神宁静,并赞叹祖国大地的安宁和人们生活的安定,也期盼着世界的安宁。根据文本“于是,我听见整个河西走廊上,响着悠长的声声驼铃”可知,聆听到河西走廊上悠长的声声驼铃,作者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祥和与安宁。【9题详解】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确定答题区间,从内容、结构、主旨、特殊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用。文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表达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从内容的角度考虑: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完整,丰富。用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交织叙述,可以在更开阔

36、的背景、以更丰富的角度来立体展示河西走廊的历史和风貌,体现出河西走廊独特的魅力;从主旨的角度考虑:用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交织叙述,可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将河西走廊的相关历史资料和作者现实中所见所闻融为一体,既凸显出河西走廊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利于作者在历史时空中思考现实问题;从结构的角度考虑:用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交织叙述,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曲折有致,富有张力;从特殊效果的角度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想象,唤起读者情感共鸣。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欧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及冠,

37、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

38、师,谥曰文忠。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洵)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节选自苏洵上欧阳内翰

39、第一书【注】)【注】本文创作于嘉佑元年(1056年),欧阳内翰即欧阳修。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B. 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C. 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D. 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

40、转输于策为便/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东,古指黄河以东地区。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故山西境内黄河以东为河东。B. 场屋,又称“科场”,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引申指科举考试。C. 布衣,古代平民穿布制的衣服,不能穿精美鲜艳的丝制品,故常用布衣借指平民。D. 执事,古人对自己的谦称。常用于对话或书信中,如“敢以烦执事”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欧阳修颖悟超群,文章冠天下。欧阳修幼年聪敏过人,刚成年时就享有极高声誉;参加科举荣登甲科,与梅尧臣作诗酬答,文章天下闻名。B. 欧阳修才能卓异,受朝廷器重。仁宗任用天下名

41、士时,欧阳修首先入选;他枢密院任职时,与曾公亮重新编制军事地图和士兵名册。C. 欧阳修奖掖后进,慧眼识人才。欧阳修赏识举荐的后进大多成为名士;曾巩、王安石和苏父子不为人知时,欧阳修广为游说,他们才名闻于世。D. 苏洵博观慎书,希望遇伯乐。苏洵苦读文章,历经从惶然到胸中有言而书之的过程;后写成洪范论等文章呈给欧阳修,期望能被了解。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2)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认为范仲淹有理而被放逐,(世人都)

42、视他们为“党人”。(2)等到时间长了,(我)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中,“兵”,指兵力,作“分”的宾语,“驻并”是动词,译为驻扎合并,“诸堡”是名词,作“驻并”的宾语,故应在“兵”后断开,在“诸堡”之后断开,排除BC两项;“省”,译为节省,后面应接宾语,“转输”应指物资运送,作“省”的宾语,应在“输”后断开,排

43、除D。故选A。【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项,“古人对自己的谦称”理解有误,执事是古人对对方的敬称。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

44、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欧阳修广为游说,他们才名闻于世”理解有误,原文是“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游”意为揄扬、称赞。意思是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 “直”,认为有理、正当、正确、对;“见逐”,被放逐;“目”,把视作、看作。全句译为:欧阳修与尹洙、余

45、靖都因认为范仲淹有理而被放逐,(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2)中,“其”,我的;“固”,应该、本来;“然”,这样。全句译为:等到时间长了,(我)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46、”。参考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年幼的时候敏捷聪悟过人,等到成年的时候,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参加礼部会试名列第一,被选拔列入甲科(进士)。与梅尧臣交往,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庆历三年,掌管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换,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当初范仲淹被贬去饶州时,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认为范仲淹有理而被放逐,(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他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议事者想要舍弃麟州来节省粮饷。欧阳修说:“麟州,是天然地势险要的地方,不可放弃;如果放弃了,那么黄河以东的郡县

47、(受到震动),老百姓都不能安稳居住生活了。不如分散一部分麟州的兵力,驻扎合并到黄河以东的各个堡垒,遇到紧急情况了还可以相互支援,并且平时还可以减少物资运送,在谋略方面是适宜的。”因此麟州得以保留下来。主持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当时的读书人推崇写新奇怪癖的文章,欧阳修极力排斥贬抑,凡是写这样的文章的读书人就摒弃(不予录取)。科举考试(写新奇怪癖文章)的风气,从此就转变了。欧阳修在枢密院时,和曾公亮一起考查全国的军队数量以及河北、河东、陕西三路驻守军队的多少、地理方位的远近,重新编制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熙宁五年,去世,被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奖励推荐后进,唯恐不及

48、,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还是隐蔽于民间的布衣百姓时,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我(苏洵)取出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的文章,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这些文章,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开始的时候,深入钻研它们的实际内容,感到迷惑烦恼,浏览多了那些文章,又令人吃惊。等到时间长了,(我)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觉得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然而,就是这样也还不敢写出我想要说的话。时间久了,胸中积累的话越来越多,不能自我控制,就试着把它们写下来

49、。然后反复诵读古人的书便觉得文思泉涌,写起来容易多了,然而就是这样也不敢自以为是。近来所写的洪范论、史论总共七篇,您看怎么样?唉!我一个小人物,这样自我介绍,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是在夸赞自己,用来求得别人的赏识。我只是希望您理解我多年来的苦心,像我这样做绝不是偶然的,愿您察明我的心意。(节选自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莎衣【注】杨朴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莎衣:即蓑衣。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50、首联写诗人身穿色彩鲜艳、质地柔软的蓑衣,倚船吟诗垂钓,透露出清静淡泊的情韵。B. 颔联“蒹葭影里”“菡萏香中”妙用烘托,用富有诗意的环境来表现诗人雅致超然的情怀。C. 颈联“狂脱”“乱堆”两个动作描写,表现诗人醉后狂放自在之态和晴时无拘无束的渔人生活之乐。D. 尾联“紫绶”是紫色绶带,“金章”为黄金印章,作者用它们来比喻享受高官厚禄的富贵生活。15. 本诗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在结构章法和思想感情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结构章法上:都是卒章显志。莎衣前三联集中写莎衣,首联总写,颔联和颈联分述,表现了作者对莎衣的喜爱之情,尾联写不愿以蓑衣换取官服,表明作者的情操;梦游

51、天姥吟留别先写越人谈起了天姥山,接着写绚丽奇特的梦境,然后写世间行乐亦如这梦境倏忽不存,诗的结尾转入抒情,点出这首诗的主旨。思想情感上:都表现出对仕途的鄙弃和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莎衣借莎衣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了它的;表达了诗人视官爵如蔽屣、追求隐逸自由的思想感情;梦游天姥吟留别借梦境抒发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感。【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

52、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比喻”说法有误,此联含义为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蓑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代指荣华富贵,以“莎衣”代指平淡自由的生活。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不是比喻。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的结构章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注意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其次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然后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方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53、。结构章法:律诗的章法(绝句亦如此),主要由起、承、转、合四大础梁作为情感表达的纵横捭阖的手段。而起承转合这四项任务,一般由律诗的四联分别来承担。这就是律诗的首联又叫起首联、颔联又叫承接联、颈联又叫转折联、尾联又叫结尾(关合)联的内在规律所在。分析两首诗歌的篇章布局,莎衣首联写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写出渔人爱蓑衣;颔联叙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披着蓑衣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御着雨,写了渔人披蓑衣;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

54、、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写“脱”。 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表明作者的情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构是先写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雄伟高峻,表明入梦的缘由。然后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和醒来的惆怅。最后写梦醒后的感叹,表示蔑视权贵、绝不折腰趋奉的高傲态度;点明全篇主旨,作为留别赠言。两首作品都是在结尾点明提题旨,卒章显志。思想感情:莎衣尾联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

55、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追求隐逸自由的思想感情。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古体抒情诗,整首诗歌脱尽时空拘束,任由想象驰骋,把一个天姥山写成一个洞天大开,祥云缭绕,神仙群集的仙境。自始至终贯穿着诗人要远离污秽浊世,要追求自由理想的美好情操。两首作品在感情方面的共同点是都表现出对仕途的鄙弃和对个性自由的追求。【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

56、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_,_”两句,写出了隐居处的清幽环境,也写出了诗人与山林作伴、与尘世隔绝的恬淡超然。(2)杜甫阁夜中“_,_”两句抒发人生感慨,既表达了诗人对宇宙

57、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叹,也写出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伤。(3)杜牧阿房宫赋善用比喻手法刻画宫廷生活细节,如用“_”喻宫人打开了梳妆镜,用“_”喻宫车驰过。【答案】 (1). 岩扉松径长寂寥 (2). 惟有幽人自来去 (3). 卧龙跃马终黄土 (4). 人事音书漫寂寥 (5). 明星荧荧 (6). 雷霆乍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扉,径,寂寥,惟,幽人,漫,荧,雷霆。【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

58、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任务一:为增强高中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学校学生会计划制作一个主题为“保护野生动物,共建美好家园”的宣传展板。假如你是校学生会宣传部门负责人,由你负责此次展板的文字统筹工作,请依次完成下列任务。展板中有一个版块是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文字内容,部门成员搜集到几段文字,但大家对其中一些词句的使用存在争议,请你在大家讨论后形成的四种意见

59、中选取恰当的一种。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拒食野味、保护野生动物,不单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是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纵观人类历史,不管是对野生动物生存领地的侵蚀和剥夺,还是人类食用野生动物,都使人类接触动物大幅增加。这不仅导致越来越多曾与人类相伴的物种濒临灭绝,甚至相继 在历史长河中,同时还给病原体,包括各种烈性病毒,从野生动物向人类群体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人类从狩猎社会发展到农业社会,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驯养了动物。而人类驯化动物的过程也是不断制服它们身上各种病原体的过程。而那些从未被人类驯化的野生动物,它们身上所携带的病原体更是对人类健康的 。SARS疫情的出现,让很多人对野生动

60、物传播传染病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增强了防范意识,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增强,各地相关部门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进行 查处。可时间一长,人们似乎忘记了当年的伤痛。17年过去了,有些地方吃野味的陋习还没有彻底改变,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屡屡发生,甚至成为新疫情再次出现的 。人类与野生动物本应有一个安全距离。距离产生美,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是屏蔽人类免受寄生在野生动物个体身上的各种病原体侵扰的屏障。随着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张,( ),人类不仅侵占了动物的生存空间,也把极大的风险带给了人类自身。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纵观人

61、类历史,人类不管是食用野生动物,还是对野生动物生存领地的侵蚀和剥夺,都使人类与动物的接触面大幅增加。B. 纵观人类历史,不管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生存领地的侵蚀和剥夺,还是食用野生动物,都使人类与动物的接触面大幅增长。C. 纵观人类历史,不管是食用野生动物,还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生存领地的侵蚀和剥夺,都使人类与动物的接触面大幅增加。D. 纵观人类历史,不管是食用野生动物,还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生存领地的侵蚀和剥夺,都使人类与动物的接触面大幅增长。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湮灭 潜在挑战 严格 爆发点B. 淹没 巨大威胁 严厉 爆发点C. 湮灭 潜在挑战 严厉 导火索D.

62、淹没 巨大威胁 严格 导火索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中间屏障逐渐消失B. 野生动物接触得越来越频繁,使得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中间屏障逐渐消失C. 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越来越频繁,逐渐消除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中间屏障D. 人与野生动物越来越频繁的接触,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中间屏障也逐渐消失【答案】17. C 18. C 1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

63、答即可。A项,逻辑混乱,“人类都使人类与动物”错,去掉“使人类”;B项,语序不当,“不管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生存领地的侵蚀和剥夺,还是食用野生动物”错,调换一下语序;搭配不当,“接触面”与“增长”不搭,把“增长”改成“增加”;D项,搭配不当,“接触面”与“增长”不搭,把“增长”改成“增加”。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词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第一组,“湮灭”指埋没消失;“淹没”指(大水)浸没。原文陈述对象为“物种”,选“湮灭”。第二组,“潜

64、在挑战”指需要应付、处理的局面或难题;“巨大威胁”指遭遇的危险。原文此空的前边有一个词语“不断制服”,所以对于“未被人类驯化的野生动物,它们身上所携带的病原体更是对人类健康”选“潜在挑战”合适,和“制服”正好相对。第三组,“严格”指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严厉”指严肃而厉害。从语法结构看,此空应是动词“查处”修饰语,所以选“严厉”合适。第四组,“爆发点”指突然发作或事件突然发生的地方;“导火索”比喻直接引起事变爆发的事件。“新疫情再次出现”是事件,不是地点,所以选“导火索”。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

65、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此空的前文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张”B项,应该是“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句子残缺“与”;此外“使得”使句子残缺主语。C项,残缺主语,应该是“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中间屏障逐渐消失”。D项,依据前文“范围扩展”,后文应对应“接触越来越频繁”,而不是“越来越频繁的接触”,此外后文改成“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屏障”,表达更准确。故选A。【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词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词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

66、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任务二:20. 为了让同学们对保护野生动物这一理念有更直观的认识,展板中拟展出一幅漫画,并配上相关的文字。请结合所选取的这幅漫画的内容,完成相关的文字撰写。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妈妈,我长牙了!简要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并针对漫画所反映的问题写一条宣传语。要求语意明确,句子通顺。(1)画面的主要内容(不超过80字)(2)宣传语(不超过30字)【答案】答案示例:(1)画面内容:小象向妈妈展示自己新长出的牙齿,一脸兴奋地说:“妈妈,我长牙了!”象妈妈瞪大眼睛,一脸担忧(愁容满面)

67、,她的脑子里自然地想到人类的猎枪可恶的猎枪,正是为象牙而来。(2)宣传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立法,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为了那些与人类有着同等生存权利的大象们,请对象牙制品说“不”。【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漫画题,要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背景、人物(包括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语言)、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抓住能反映画面特征的信息进行详细描绘,描述时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或深层含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读图,分析构图元素,图中有一大一小两只大象,小象的样子看起来很

68、兴奋,翘起两个前腿朝向大象,大象则是瞪大了眼睛,满脸愁容,图的左上方有一把猎枪,通过符合的方向可知,这是大象想象的内容。再结合题干中的题目妈妈,我长牙了!就可以概括出漫画的主要内容:小象向妈妈展示自己新长出的牙齿,一脸兴奋地说:“妈妈,我长牙了!”象妈妈瞪大眼睛,一脸担忧(愁容满面),她的脑子里自然地想到人类的猎枪可恶的猎枪,正是为象牙而来。而本题的另一小问要求针对漫画所反映的问题写一条宣传语,宣传语的内容应该是基于漫画的寓意,此漫画主要阐释的是保护野生动物,呼吁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不经营、不购买野生动物,拒烹、拒食野生动物。不能随意买卖象牙和象牙制品。再加之图片中的枪支这些信息则可写出这

69、样的宣传语,如: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立法,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为了那些与人类有着同等生存权利的大象们,请对象牙制品说“不”。任务三:21. 展板中拟展示一份保护野生动物的倡议书,部门成员草拟了一份倡议书的提纲,请组织大家讨论并解决倡议书中用语不得体的问题。下面是草拟的倡议书的提纲要点,其中有五处不够准确得体,请找出并修改。保护野生动物从餐桌做起,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并告诚亲朋禁食野生动物;自觉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参与并自觉抵制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行为,为野生动物营造和谐的休息环境;谢绝观赏野生动物表演,不将野生动物作为宠物养,不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不随意放生、丢弃野生动物,不虐待野生动物

70、,尽量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拒绝购买、贩卖等野生动物交易活动,如果发现非法捕猎、售卖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应立即向执法部门报告。 改为 ; 改为 ; 改为 ; 改为 ; 改为 ;【答案】“告诫”改为“劝诫”、“劝告”或“劝说”;“休息”改为“栖息”或“生存”;“养”改为 “饲养”或“喂养”;(或将整句改为“不饲养野生动物”。)“尽量”应去掉或改为“做到”;“报告”改为“举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语言使用的场所,进而把握语言使用的要求。如本题是“倡议书”的提纲,作为倡议书,用语要庄重、规范,一般使用书面语,同时用语要准确、扼要,不能模棱两可。“告

71、诫”语气过重,可改为“劝诫”、“劝告”或“劝说”;“休息”不合对象,野生动物应用“栖息”或“生存”;“养”是口语,不符合倡议书的书面语体,应改成“饲养”或“喂养”;(或将整句改为“不饲养野生动物”。)“尽量”使用不当,其解释为“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而语段要表达的是要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应去掉或改为“做到”;“报告”不符合对象,“报告”指把事情或意见正式告诉上级或群众,或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上级或群众所做的正式陈述。此处是让市民向执法部门反映这些违法行为,可以改为“举报”。【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

72、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四、作文22.阅读下面

73、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月31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了202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钟南山院士在典礼上做了主题演讲。跨越17年,经历过两次疫情,钟南山院士对个人与家国的联结有了更深的体会。他在演讲中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钟院士认为,国家、世界是一个大我,而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小我,个人要怎样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为这个大我做出一些贡献,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小我和大我”不是单纯体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个人和全世界的关系上。同时,他还认为,“小我和大我”的理念不单对世界如此,对自然界亦然,我们应该时刻考虑人类应

74、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写一篇准备班会课上发言用的发言稿,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小我”与“大我”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我对“小我”与“大我”关系的理解。身处世间,我们一直在“大我”与“小我”之间不停地摇摆,一时错误的抉择,可能造就一世的骂名,或错失不复重来的良机。“小我”与“大我”的追寻方向,是多么飘忽不定,宛如天边的云彩,看似触手可及,可伸出手时,才发现遥不可及。中国文人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矛盾,在多少代的困苦感伤

75、、痛定思痛中,终于涅槃出了内圣外王之道。而在社会与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飞驰的时代,如何使“小我”与“大我”密切牵手,成为了世人重要的人生命题。就像米兰昆德拉笔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萨宾娜,因为无法忍受生活的媚俗与祖国的孱弱,选择一味地逃避、放浪形骸,她背叛了一切,逃离了一切,不敢也不愿去面对改变了的一切。这使她的生命变得极轻,终致一无所有、客死他乡。萨宾娜过分强调“小我”, 使她的生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成为一朵“失根的兰花”。或如索尔仁尼琴所写下的古拉格群岛, 将苏联劳改制度比作古拉格,将苏联比作海洋,只是这片海洋上充斥着肆虐的暴力与残忍的折磨,深刻地描写了苏联集权制度与集权暴力驱使下的人

76、性之恶。在苏联黄金时代的万丈光芒下,作家敏锐地感受到了其隐藏中的黑暗:过分的“大我”沦为极权主义,招致扼杀人性,消隐“小我”的后果。追求个体生命的日趋完善虽无可厚非,但在“小我”与“大我”矛盾时,将个体生命融入更大的舞台,将获得“小我”无法企及的生命的深度与广度。就像那总爱朝着太阳张开脸庞的向日葵,只有成群结队地靠在一起,彼此相互扶持,才能度过风雨,最终结出饱满的果实。在世间众多杂念面前,人生到底需要怎样的精彩?是在春风中一枝独秀大放异彩来得轻狂,还是在夜空中群星竞相闪烁来得炫目?或许已经不言而喻了吧。斜阳西下的光晕,染红了大地与苍穹。空气中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清晰与透明,一颗颗躁动的心重新回归到

77、温柔的律动。同学们,让我们都从自我做起,使“小我”与“大我”密切牵手,使国家强盛了、世界和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根据所给的材料分析可知,钟南山院士的演讲提到的关键词有“个人与国家的联结”“小我和大我”,个人与国家是小我与大我的一个层面,因此审题关键词可归结

78、为“小我与大我”。考生在写作时,还要注意到钟院士关于“小我与大我”内涵的阐释: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全世界、人与自然。要注重写出辩证性:有时“小我”和“大我”存在矛盾,有些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不惜损害自身之外的其他人和事物,有时为了“大我”的实现需要有一些“小我”的牺牲,但这种矛盾是局部的、暂时的;“小我”和“大我”的统一是常态,“小我”的小幸福是建立在“大我”的大实现的基础上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无论是国家强盛了、世界和谐了,还是自然生机勃勃了,对于“小我”来说都是幸福感、价值感的重要基础。考生还要注意任务情境:班会课上的发言,要写成发言稿的形式,交流的对象是同龄人

79、,是当代的青年,因此要倡导同班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小我”和“大我”的统一,把“小我”的实现与“大我”的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审题立意:追求“小我”和“大我”的统一“小我”与“大我”密切牵手论“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每个人心中住着“小我”与“大我”写作素材:1.表面上来看,小我就是借代一个只为自己着想,不为他人着想的自私的人;大我就是借代一个只为他人着想,不为自己着想的人。而一般,我们提到“大我”和“小我”, 通常会想到相对应的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我们的人生经历中,必然有过团结起来追求集体利益的时候,也有过为了个人利益拼搏的体验。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

80、平行时,这两种追求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更多时候,是大我和小我密切牵手的过程。2.“大我”和“小我”如何密切签手呢?个人存在于集体中,那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必然也有相冲突矛盾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知道,必然是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的。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冲在前面而忽视了集体利益,甚至损害了集体利益,那么身在集体中的个人,必定深受其害,这是“一损俱损”的联系。所以。要想达到“一荣俱荣”的局面。“大我”获得了它必须获得的利益,“小我”失去了他必须失去的利益;“大我”给予了“小我”他认为应当给与的嘉奖,“小我”得到了期望中或意料外的来自于“大我”的表彰。在这样和谐的气氛中,大我和小我才能得到更好

81、的发展。3.小我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大我是对社会集体所做的贡献。并没有人阻挡我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但是对社会集体所做的贡献,则是更大的价值体现。现实生活中多是“大我”与“小我”牵手并肩的画面,社会才能和谐进步。自我与他我的区分,遵循着平等的原则。大我与小我的称谓,就像是一种不平等的划分了。平心而论,小我、大我的存在,是一件客观的事实。4.人类是大我,个体是小我;民族是大我,自我是小我。是由无数小我汇聚而成的。不过,在旧时代,大我和小我常常是阶级差别的结果,两者之间有尊贵和谦卑、崇高和低下的分别。今天,在传统的戏剧中,还可以听到大人、小人,老爷、小女子的称呼。随着社会的进步,名分上的差异已经不

82、再那么可怕,大我和小我所具有的价值论色彩便凸现出来了。精神道德高尚的,称之为大我;精神道德低下的,称之为小我。如果抛开以上种种情况不论,人们在心理上常常还会有大我或小我的感觉。这是自我对自己的不同评价,是得意时和沮丧时不同心理意识的转换。5. 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一个人不可能只有一种性格,一种思想。人是有两面的。我的身体也有两个自我大我和小我。这是我身上存在的两面。小我,让我保存天真、纯洁的回忆;大我,带我一步步走向成熟,不知什么时候,大我渐渐主宰了我,占据了原来属于小我的地方,但小我却始终存在。但是当大我与小我发生矛盾冲突时候,小我则要服从大我。写作结构:首段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大我与小我要密切牵手”,然后列举萨宾娜事例论述过分强调“小我”,使人的生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然后列举索尔仁尼琴事例论述过分的“大我”沦为极权主义,招致扼杀人性,消隐“小我”的后果;最后论述“小我”与“大我”密切牵手,回扣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