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95.50KB ,
资源ID:78230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823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政治文明历程&新课标必修1).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政治文明历程&新课标必修1).doc

1、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扫描】(特别说明:为选修部分考点)考纲内容课标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2、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单元导航】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可分两个时期来把握:(1)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2)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战国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空前强化达到顶峰。)【考点概要】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2)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

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内容: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4)瓦解: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5)影响: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

4、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2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3)作用: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

5、后世。(4)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2)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等级森严。(3)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点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1变法大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有: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

6、诸侯。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目的/宗旨:富国强兵3性质:一次较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运动。4内容:(1)经济改革:以农求富。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对努力耕织的人进行奖励,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者进行惩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

7、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政治改革: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全国划分为41个县,县的令、丞由国君任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定秦律,严格刑罚:在乡里和军队中推行连坐制度,并规定轻罪重刑。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但后来产生暴政。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3)军事改革: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扩大了统治基础。(4)文化改革:加强思想控制。“燔诗

8、书而明法令”。实质是文化专制。(5)风俗改革: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融合。5作用:(1)积极: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秦后来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2)消极: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思想文化的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9、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并适合秦国国情(最主要);措施全面,赏罚分明,百姓拥护;法家思想的传播,秦孝公的重用,商鞅改革的坚毅精神等。商鞅死因:触动旧贵族利益。考点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1背景或条件(1)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2)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3)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4)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5)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

10、,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1)皇帝制度的建立“始皇帝”的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内涵及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2)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

11、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地方:郡县制起源:源于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建立: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特点

12、: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意义: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b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归纳总结】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主体措施

13、: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直道,开灵渠;移民。统一文字;焚书坑儒。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积极: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2)消极: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考点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

14、演变(一)汉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七国之乱:西汉初年,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政治措施:建立中朝:中朝,任用布衣为相,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设置刺史: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酎金

15、夺爵(剥夺列侯爵位)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注重人才道德(“举孝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2)经济措施: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3)军事措施:出击匈奴。(4)文化措施: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教育上: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3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16、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71499年)1背景: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社会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不断,改革迫在眉睫。2改革的过程及内容(1)前期(471490年):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主要措施: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推行均田制。作用: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加强民族融合。设立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征徭役和兵役。推行租调制: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2)

17、后期(490499年):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主要措施:迁都洛阳。原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气候恶劣,位置偏,受柔然骚扰,不安全。作用: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3性质:少数民族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4改革作用: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措施得

18、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行政机构。2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四)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9、注意从中央分割相权、地方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把握)1背景: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巩固统治。2主要措施:(1)收精兵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和平削权,集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中央:将禁军统领权归三衙,设枢密院行使调兵权。兵权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强干弱枝,保证中央对地方军事优势。(2)削实权集中行政权:中央: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被三分: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和三衙分割军政权,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三司使被称为“计相”。(中书门下、

20、枢密院和三司合称“二府三司”)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做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直接向朝廷奏报。(3)制钱谷集中财政权:中央: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地方: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3影响:积极: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消极: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即“三冗二积”) 。教训:改革必须结合实际,精兵简政,等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五)元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一省制:

21、即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相权反弹,严重威胁皇权。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地方:行省制度(1)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2)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但行政权力是受到中央的节制,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3)影响: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六)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2、1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以称“世官制”)2战国至秦朝:军功爵制。代表: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3两汉: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4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5隋唐:科举制。概况: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

23、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6明清:八股取士。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既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考点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

24、力都严加控制。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后,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政务负担繁重。(2)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度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太祖仍亲自主持政务。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

25、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3)监察制度: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进行监察。(4)文化专制:八股取士。2清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1)雍正帝设军机处设立: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起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影响: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

26、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以致近代中国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近代科技的落后,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结束:191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

27、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实行代议制共和制。【知能拓展】最早从理论上提出、最早从理论上否定、最早在实践上开创、最早在实践上完成否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分别是:韩非子 秦始皇 黄宗羲 康有为 孙中山 毛泽东 A BC D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过关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过关检测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一单项选择题:5分1260分。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2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布衣卿相,礼贤下士”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崩溃

28、 C郡县制瓦解 D宗法制崩溃 3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4礼记大传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 别子之后也。”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5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说明了古代那一种制度的特征 A选贤举能 B兄终弟及 C嫡长子继承 D选贤禅让6下列对西周宗法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原始社会

29、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B是分封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C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 D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7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这说明西周礼乐制度的实质是A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C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D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8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A分

30、封制B宗法制C皇帝制D郡县制9“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10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 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 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 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A B C D11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

31、未尝无相类似的制度。”他所说的“贵族政体”应该是指A西周分封制 B秦朝郡县制 C元朝行省制 D明朝内阁制12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启(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利工具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原因 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二非选择题:40分1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 礼记

32、王制篇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材料四 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春秋后期和

33、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当时受益于该制度的有哪些人?(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过关检测二】商鞅变法、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单项选择题:4分1560分

34、。1商鞅主张并实行了“连坐法”、“鼓励告奸”、“轻罪重刑”、“刑用于将过”、“不赦不宥”等法令,反映了商鞅A主张推行严酷的法律 B坚决贯彻法治 C以人人监督强化法治 D推行法律具有随意性2(2010南通高三期末)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3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A便于发布命令 B增强皇帝的神圣感 C便于控制兵权 D否定周王的权威4史记集解:“秦以

35、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5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A确立皇权至上 B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此采取的最主要的举措是A制定律例 B全国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36、,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之所趋”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8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9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

37、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10(2010吉水高三模拟)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刺史制度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11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监察制度 D统一货币12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A B C D13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

38、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14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1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过关检测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一单项选择题:2分2550分。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设置中朝 D设置刺史2(2010合肥模拟题)从汉景帝

39、到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A推行郡国并行制 B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C实行州县两级制 D大力实施行省制度3(2010温州十校高三期中联考)“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中的“州官”,其最初的职能是 A代表中央巡察地方 B管理地方行政 C管理地方军事 D管理地方财政4(2010台山测验)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列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A东汉察举制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弟子才识多平庸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5唐太宗说:“以天下

40、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6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7(2010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A绩孝廉门第才 B才孝廉门第绩C才门第绩孝廉 D孝廉绩才门第8(2010泰兴高三模拟)西汉察举制和

41、隋唐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9(2009年南通二调)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10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42、: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 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A B C D11北宋制钱谷,对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B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避免了地方官吏的贪污 D使北宋政府有足够的财政同辽等议和12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13(2010荆州高三期中)某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想了解浙江省和安徽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研究发现,浙江省古代隶属于“江浙行省”管辖,而安徽省古代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管辖

43、。“江浙行省”和“河南江北行省”这两个省级行政区划设置,最早应出现在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1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15(2010合肥高三模拟)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B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16(2009年江苏四市二调)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这里

44、的“我朝”是指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17(2010温州十校高三期中联考)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18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

45、军政权和财政权明太祖时废除了中书省A B C D19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参知政事的设置 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 B C D20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21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分散地方管理权力,防止割据 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 B C D2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压制

46、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是导致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 A B C D2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4(2010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一)一般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最主要的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5下列词句:休养生息 杯酒释兵权 犯颜直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

47、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A B C D二非选择题:50分1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朝将新创的制度推向全国。(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2)材料二反映唐代推行的哪种制度?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材料三 新唐

48、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3)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4)本朝指的是哪朝?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中“尽夺藩镇之权”的表现。对此,材料四作者有何看法?材料五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5)材料五反映元朝中央和地方各实行怎样的制度?其地方制度实行的原因

49、和意义分别是什么?材料六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祖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6)高祖皇帝罢丞相后,明成祖为解决政务繁忙问题,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什么?材料七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7)材料七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8)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9)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秦汉至明清的政治机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改革有何借鉴意义?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50、第一轮复习过关检测参考答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过关检测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一、单项选择题:5分1260分。1B 2B 3A 4B 5C 6B 7C 8B 9B 10A 11A 12B二、非选择题:40分140分。13、参考答案要点:(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受益人: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积极作用:分封制巩固统治,扩大周朝疆域;宗法制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4)历史现象:分封制,宗法

51、制遭破坏。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候国实力增强。(5)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等级森严;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最高统治集团未形成集权。【过关检测二】商鞅变法、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单项选择题:4分1560分。1A 2D 3B 4B 5D 6B 7C 8A 9C 10B 11B 12D 13D14B 15C【过关检测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一、单项选择题:2分2550分。1A 2B 3A 4A 5A 6A 7A 8B 9D 10B 11B 12D 13

52、C14C 15B 16D 17C 18D 19D 20D 21C 22D 23D 24A 25C二、非选择题:50分150分。26参考答案要点:(1)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影响:积极:巩固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祖国疆域形成和中华民族形成;奠定两千多年政治格局的基础。局限:易致暴政,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自由发展。(2)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3)措施: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频繁任免丞相,任用布衣为相;唐朝实行三省制,分散相权;北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权,三司分割财权;明太祖

53、废除了丞相制度。(4)朝代:北宋。表现:收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禁军一半守京城,一半分驻各地,保证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收财权: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基础。收行政权:州郡直属中央,文臣做知州,通判监察。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5)制度:中央:中书一省制,地方:行省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意义: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6)制度:内阁制。特点:可协助皇帝票拟。(7)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作用: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时代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8)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服从中央。(9)借鉴意义: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要注意进行民主化改革。(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