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224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游褒禅山记本课话题志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强调了一个“志”字,他认为,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尽了自己的志向,尽管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是可以无怨无悔的。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走进小莫扎特的房间,只见这个金发蓬松、天真无邪的孩子正专心致志地在五线纸上写着什么,就问:“莫扎特,你在写什么呀?”父亲随手拿起他写的东西一看,暗吃一惊。儿子竟在谱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很合规范。父亲故意跟他开玩笑说:“可是你要知道,你这个曲子是不能演奏的啊?”小

2、莫扎特有点生气,说:“我知道,爸爸,可是你说过哪个曲子正式演奏之前,不要练习,不要修改的啊!”5岁的莫扎特就这样立下了坚定的志向: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将来当一名出色的音乐家。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4志当存高远。诸葛亮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华山(Hu)庐冢(zhng) 窈然(yo)褒禅山(chn) 音谬(mi) 萧君圭(gu)无物以相之(xing) 舍于其址(sh) 仆道(p)王回深父(f)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

3、的美称)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道(2)穷(3)观(4)名(5)文(6)其(7)以(8)于(9)焉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5)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的人)(6)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的地方)(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9)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10

4、)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所见的景象)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于是余有叹焉古义:对这种情况,是两个单音词。今义:合用为连词。(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凡。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墓旁盖的房舍。(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

5、)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句)译文: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句)译文: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5)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译文:我又因(此)叹息那古代书籍的失传。(6)有碑仆道。(省略句)译文: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7)其孰能讥之乎?(固定句。“其乎”解释为“难道吗”)译文: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常识速览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

6、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

7、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平常人家的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整体感知本文作者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

8、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文脉梳理深思慎取尽志无悔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列各项属于褒禅山命名原因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解析】A项,是褒禅山名字的来历;B项,是慧空禅院名字的来历;C项,是华山洞名字的来历;D项,是介绍褒禅山的本名。【答案】A2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

9、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B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C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这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D本段行文顺序是:别名由来及证明不是本名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解析】D项,本段行文顺序应是:不是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答案】D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下列句子中,属于总结“余亦悔”根本原因的一项是()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

10、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解析】A项,是记叙“余”游览到的位置;B项,是作者推测洞深处游览人数的情况;C项,是作者总结“我”有足够的条件进入,是“余亦悔”的根本原因;D项,是有人责怪想出来的人,是“余亦悔”的外部原因。【答案】C4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距离华山洞五六里的地方。B略写后洞,较详细地写了前洞的特点以及游前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C本段在记游洞时多处对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

11、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D本段记游为后文的议论做了铺垫,“后悔”也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解析】B项,应为“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答案】B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12、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解析】D项,不是游览体会,而是对于“仆碑”的感慨。【答案】D6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先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然后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B本段还阐述了宏伟目标和险远的道路与“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C作者在本段还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力,虽然力量足,但没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

13、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D本段与前文相互照应。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与第2自然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照应;“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与第2自然段中的“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相照应。【解析】C项,应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

14、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答案】C四、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 “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解析】“父”通“甫”,古代人名用字。【答案】D8下列句子中,能体现作者在本文中的第二个心得体会的一项是()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解析】A

15、、B两项是针对上文碑文文字模糊和“花山”误传而说,D项是古代游记格式。【答案】C9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4自然段中的“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与第1自然段中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相照应。B作者从第1自然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的情况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C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

16、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D第5自然段是插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可使行文简捷紧凑。【解析】D项,第5自然段是“补叙”。【答案】D话题互动话题:王安石在随众出洞之后,说“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与其前行会遭遇未知的危险,不如及早返回。做学问亦如此,如果不辨明方向与结果,一味蛮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学生甲:对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如果从探幽寻胜本身来讲,深入洞内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不深入洞内,就探寻不到更奇妙的景观。如果从生命意识上来讲,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如

17、果继续深入洞中会有人身危险,那么还是不要继续深入为宜。我的观点:【答案】如果要说到做学问,“蛮干”当然不行,文章作者并没有谈及“蛮干”的问题,作者只是想说“有志”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有志”固然重要,但是不顾客观的“力”与“物”的条件,就硬来、乱来,是会失败的。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叙议结合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由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与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做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这样

18、使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融为一体。2写法指导运用叙议结合“三注意”叙议结合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之一。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若只叙不议,则是论据的堆砌;若只议不叙,又会流于空洞的说教。好的议论文,往往要做到叙议结合,即把叙事与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句子或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更真实,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或者某件事或某个人或某个环境的特点。叙议结合主要有三种表达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

19、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法。运用叙议结合时要注意:(1)讲究条理。一个论证段落,是由叙带出议,还是由议带出叙,怎样巧妙地引出,动笔之前应该考虑清楚,有序地阐述。(2)讲究照应。即达到叙议照应周全,论述全面,逻辑严密。(3)讲究交融。议论要紧扣叙述的内容而展开,叙述要紧扣议论观点进行,否则叙归叙,议归议,叙议完全脱节。3迁移应用以“舍得”为题,写一段叙议结合的文字,120字左右。【参考例文】舍得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必将有“舍弃”才会有“获得”。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常常需要“舍弃”。有一次,我和妈妈下象棋。形势对我越来越不利,我艰难地走着每一步,忽然灵机一动,拿起“车”便冲进了妈妈设计的圈

20、套里,果不其然,她吃了我的“车”,中计了!“将军!”我以胜利者的姿态高喊道。看着妈妈沮丧的神色,我不禁得意洋洋。后来我才明白:其实舍得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你坦然地“舍弃”过吗?你能做到坦然面对“舍弃”和“获得”吗?你能悟透“舍得”蕴含的智慧吗?你有达到“舍得”这个人生境界的勇气吗?其实,舍得是对荣辱成败的超越,是对名利金钱的抵制,是比获取更为艰难的抉择,是一种更为智慧的处世方式。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人生要有目标王安石游历了华山洞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在他看来,成功在于有目标、坚持和有外物相助。其中目标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来源。王安石所说的“志”正是我这里所说的“目标”,首先

21、,“志”的选取是尤为重要的。有了一个坚定的“志”后,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需努力的方向,然后为其拼搏。【应用角度】“人生的目标”“拼搏”“努力的方向”“目标与成功”等。2精彩应用列宁曾经说过:“人没有理想就成了动物,理想推动着进步。”由此看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理想、志向,就是人生的目标,就是人生征程中的指路明灯。有一群土著居住在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中,他们从没走出过沙漠,因为每次他们都会迷途,最终又回到出发的地方,一位探险家用了三天时间走进了绿洲,他交给土著人一匹骆驼,让它带着他们一直向着北边最亮的那颗星星走,千万不要偏离方向。果然三天后,土著走出了沙漠。土著们一开始没有一个明确的

22、目标,因此会在沙漠中迷途,在原地打转。而后来,正是北极星给土著指引了方向,人们才有了明确的目标,最后走出了那片茫茫的沙漠。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在生活面前处处碰壁。人生有了目标,生活才会充实,日子才会过得快乐。人生有了目标,才会有方向,才会一步步地迈向成功。佳作领悟爆竹声中一岁除李国文每逢岁末年初,冬去春来,旧时的中国文人总是要写上几首应景的诗,已成惯例。说得好听些,是风雅,说得刻薄些,是毛病。因为只要写了,必定拿出来,名曰献芹,实为邀好,那是令对方很尴尬的事。说好吧,真不好,说坏吧,又怕他脸上挂不住。因为这类应景诗,几百几千年写下来,成千上万人写下来,很难突破,很难创新。这

23、种游名胜必题诗,逢年过节必凑句,只是属于文人恶习而已。所以,历代的各种诗选里,如唐诗三百首,如千家诗,如唐诗别裁,如宋诗别裁,基本上是看不到这类诗作的。但是,一定要在这样一个很难出彩、很难超越的领域里,找出一位写应景诗的出色人物,那么,非北宋诗人王安石莫属。对稍知一些旧体诗的当代读者来说,在这个年头岁尾,欲暖还寒,除旧布新,一元复始的时候,若是脑海里忽然涌上来一点诗意,诗兴,或者诗情,斯时斯刻,我想王安石的元日诗,必是首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旧时的诗人,不知写了多少有关大年初一的诗,没有一首能比得上王安石的元日影响大,传播广。因为这首极凡俗,然而极

24、质朴的诗句中,所表达出来的节日气氛,其兴高采烈,其欢乐热闹,可以说洋溢到纸面以外。虽然那是北宋时期的元日,却让你感受到如同当下度过不平凡的每一年以后,迎来下一年的元日那样,是同样快乐的过年气氛。王安石笔下的元日,肯定是一个街区,一个村落,一个市镇,一个城池里的,大家共同享受着的这样一个快乐日子。你无妨设想一下,假如你也置身其中,那爆竹的噼啪响声,那屠苏的沁人芳香,那日光的眩目亮度,那春风的无比温馨,给你以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的全面冲击。新年伊始的这种新气象,你肯定顿生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王安石的厉害,就是他抓住了这个整体感觉,而且是基本上属于大家的共同感觉。中国诗人通常只关注自己,不大关注

25、群体,只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不大关注百姓的悲欢离合。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如此简洁,又如此完美;如此平易,又如此震撼的点睛之笔,把元日景象热火朝天地烘托出来,这就是大师的艺术魅力了。所以,时至今日,在写每年头一天的应景诗上,王安石的元日诗,是魁首之作,谁也超不过。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改革家,其次才是文学家。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以其诗文而留存在记忆中。政治这东西,休看显赫一时,生命力其实短暂。无论在历史上划出过多深的刻痕,产生过多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有点像北方的寒冬,煞有介事,而且尾巴拖得很长很长,迟迟不肯离去,可最后的最后,冰消雪化,了无踪迹。可文

26、学呢?更像南方的春天,那一派触目皆绿,满眼生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强大的生命力,会一代一代永无止境地赓续下去。应该说,王安石笔下的“春风送暖入屠苏”,是绝对江南色彩的元日印象。第一,屠苏,是一种香辛科草本植物,只产于南方。第二,大年初一,就有了春风送暖的感觉,在地理纬度上,应该稍稍偏南,是长江流域一带的风光。而黄河流域,华北平原的季节温差,相比之与南方,大概要晚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样子。北方的冬季,那尾巴的确会拖得很长,和煦的春风,至少要到阳历的三月末、四月初,才在刚刚软化的柳枝上,抬不起头的草尖上,飘浮着碎冰的碧水上,仍留着残雪的田野上,透出一丝端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西长安街红墙

27、外的玉兰花,先在枝干上冒出骨朵,然后,小骨朵变大骨朵,应该说是京城来得最早的春天使者。休看时令为春,京城里根本谈不上春天的一点感觉;甚至玉兰花绽放了,凋谢了,时离五一节也不远了,一眼望去,仍是老树枯枝,草萎地黄,对京城人而言,盎然绿意,仍是一份奢望。真到了一望皆绿的那一天,而且,马上就会绿到浓得化不开的程度,绝对便是夏天了。在北京人心目中,初春与残冬,无甚差异。20世纪20年代,居住在西城阜内八道湾的鲁迅先生,也有这种观感。他在鸭的喜剧里这样说过,“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由此可知,对于春天的信息,北人和南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伟大的作品,传世的作品,令我们高山仰止的作品,令我

28、们心存敬畏的作品,通常在读者的想象空间里,会构成一个完美的文学世界。当我们徜徉其中,经度的时差,纬度的温差,其实是不存在的。甚至,细微的缺失,偶尔的疏漏,也都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好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横跨千古,好的诗篇,总能得到共鸣,家传户诵,这就如同在新春季节里,那覆盖一切的“绿”,夺走你全部视线一样,你在尽情享受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其他。这种文学的极致境地,也许就是我们理应追求的目标吧?1学开头这篇文章的开头极尽铺陈,详细地论述了“写应景诗的出色人物”难寻,顺理成章地过渡到第二段中引出王安石。2悟思路作者先点出王安石是“写应景诗的出色人物”,然后引出他的元日诗,接着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由此引出自己对文学极致境地的探究。3学对比作者通过写王安石笔下江南色彩的元日,联想到北方的春天景象,通过对比,得出“对于春天的信息,北人和南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的结论。4悟递进为了论述“春风送暖入屠苏”是绝对江南色彩的元日印象,作者先说“屠苏”的由来,然后从季节上来分析南北的异同,条理清晰,分析透彻。5学结尾这篇散文层层论述,步步展开,最后顺理成章,点明观点,指出“这种文学的极致境地”,也是我们所应追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