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密启用前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B)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留存,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华民族历来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追求,把美的教育和传续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去重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缺对美的发现、体认和
2、表达。中华美育将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理念落实到个体生命的锤炼和升华过程,将生命感悟与生命终极意义追索结合起来,在美育中丰富和提升生命的哲学内涵。中华文化审美观不局限于形式美,更强调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只有富于“善”的意味,美才有更高价值。孔子在齐国观看韶之后,对乐舞大加赞赏,称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又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与之对应,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将美与善区别开来,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美的角度看是完满的东西,从善的角度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虽能给人以感官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统一。
3、“尽善尽美”从此成为中华美育的重要精神追求。长期以来,在中华美育符号体系中,真、善、美相统一,真是善之本,美是善之华,真、善与美相合相生。尽善尽美,是真善美融合的追求,需要美育力量来支持。(摘编自冯双白立德树人,美育大有可为)材料二:中华美育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和层次多样的概念,具有自身的特质,包含下列四种境界。第一,以美兴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的媒介、符号形式等感染,从自然境界的“顺才顺习”中兴腾起来,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第二,以美化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的形象体验,从功利境界的实际利益羁绊中解脱出来,向往无功利的自由境界。第三,以美立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意蕴的领悟,从一般
4、道德境界的束缚中超脱出来,力求在超道德境界中返身看待世界和自我,成就真正的完整人。第四,以美和天。这是让个体从审美与艺术的感发中最终达到与天和地和谐相处的境界。这是要求实现人与天地之间相互和谐。上面的四种美育境界诚然可以有由低向高之层级差异,也还有程度、品质等分别,但在实际的美育活动中,其中每种境界对个体来说也都有其必要性、重要性及独立价值,共同服务于完整人格的生成。中华美育精神,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方面,对当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美育工作,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首先,中华美育精神要求实现中华多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共存和相互共享,从而它本身就是
5、多民族团结共生的精神象征;其次,它注重审美与艺术对个体的兴发感动和感化作用,体现“诗教”或“风教”在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中的特殊作用;再次,它突出审美与艺术在个体的成人过程中的关键的滋润作用,表明不是能力展示而是人格涵养才是美育过程的核心;最后,它强调自身的最高境界并非培育勇于战胜他人和宇宙的自我式人格,而是涵养顺乎天地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共在或共生式人格,而这是与中华文化对“和”“中和”“同和”的尊崇传统相一致的,也是与塑造美好心灵的目标相一致的。今天重温中华美育精神传统,有助于澄清美育问题上的理论混乱或操作迷误,让美育回归于正确的轨道。(摘编自王一川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特质)材料三:诗教在中
6、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即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进入现代以后,诗教的社会文化语境及施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但是现代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
7、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现代美育以“立人”即塑造“完人”为最终目标,这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不过,古今诗教对“完人”有着很不一样的期许和取向,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
8、富于现时代特征,以回应急剧变化的历史语境。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从不缺少对美的认知,也重视美育中生命哲学内涵的丰富和提升,通过美育个体就能找到生命终极意义。B. 中华美育精神的四种境界有层级、程度和品质等的差别,但每种境界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立存在的,都是重要的。C. 自从朱光潜说过“诗教就是美育”这
9、句话,诗教就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行方式应做出相应改变。D. 材料一中“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理念”的落实与材料二中“共在或共生式人格”的涵养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2. 根据文中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统一是孔子提出的主张,是中华美育的特征,“美”指给人以感官愉快的形式方面,“善”强调的是内涵方面。B. 要消除当前美育问题上的理论混乱或操作迷误现象,就有厘清并重视中华美育的精神、特殊作用、核心问题和最高境界的必要。C. 在现代美育中,传统诗教需要调整、转换以增强适应性,它之所以还有用,是因为现代诗歌还没有找到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D. 对“完人”的期许和取
10、向不同,这决定了现代诗教培养“完人”不能局限于传统诗教所倡导的“仁”范围,而应当内涵更丰厚。3. 对于材料二的中华美育精神的四种境界,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读水浒传中鲁达的事迹,会产生“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的感慨,这是“以美兴人”的表现。B. 看话剧焦裕禄,人们被高尚的情怀、忘我的精神打动,心中升起“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感,这是“以美化人”的有力注解。C. 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生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和志向,这是“以美立人”的体现。D. 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打好蓝天保卫战;搞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宣传“绿水
11、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些是“以美和天”的实践。4. 这三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 中华美育在立德树人任务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D 2. C 3. D 4. 材料一交代了中华美育的基本情况,主要阐明了什么是中华美育;材料二论述了中华美育精神的特点和作用,主要论证了中华美育的价值:材料三阐述了诗教的作用,指出了中华美育的途径之一。(或者:全文围绕中华美育,三则材料分别论证了中华美育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践中华美育和怎样实行中华美育) 5. 中华美育重视“尽善尽美”,强调真、善、美相统一,以美育支持人格的完善。中华美育重视兴发感动和感化作用,注重
12、人格涵养,在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方面,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作为中华美育途径之一的诗教,有规训、引导和感召作用,能够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有拯救的力量,能弥合人心,能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通过美育个体就能找到生命终极意义”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将生命感悟与生命终极意义追索结合起来”,并不意味着“通过美育个体就能找到生命终极意义”;B项,“每种境界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立存在的”错误,原文说“其中每种境界对个体来说也都有其必要性、重要性及独立价值”,但不一定四种境界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立存在的”;C项,“自从朱光潜说
13、过诗教就是美育这句话,诗教就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朱光潜发现、提出诗教从属于美育的理论,“诗教从属于美育”是早已存在的,并不是说朱光潜说了这句话之后的才有的事;D项,材料二中说“它强调自身的最高境界并非培育勇于战胜他人和宇宙的自我式人格,而是涵养顺乎天地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共在或共生式人格”,不“战胜他人和宇宙”“涵养顺乎天地并与之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之意,所以是正确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C项,“它之所以还有用,是因为现代诗歌还没有找到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因果推理错误,原文只说“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
14、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并不是说它的用途仅限于“现代诗歌还没有找到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之时。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项,“以美兴人”指的是人从自然境界的“顺才顺习”中兴腾起来,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读水浒传中鲁达的事迹,能让人兴腾,产生助人的向上的力量。所以是正确的解读。B项,“以美化人”是让人从功利境界的实际利益羁绊中解脱出来,向往无功利的想象力的自由境界,看话剧焦裕禄,产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感,一种无功利的自由
15、境界。所以是正确的解读。C项,“以美立人”是让人从一般道德境界的束缚中超脱出来,力求在超道德境界中返身看待世界和自我,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生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和志向,就是超越了一般道德境界,进入了超道德境界,并以此境界审视世界与自我的关系。所以解读正确。D项,是错误解读。这四种境界,都有一个前提,即美育的前提,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的媒介、符号形式等感染、体验,而“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打好蓝天保卫战;搞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不是审美,也不是美育的内容,解读错误。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各材料侧重点的能力。材料一
16、是从中华传统美育的角度来阐发的,指出中华民族的美育的追求是“尽善尽美”“真、善、美相统一”,即中华美育究竟有什么样的内涵;材料二则是分别论述了中华美育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层次,指出“以美兴人”“以美化人”“以美立人”“以美和天”等境界对于完整人格的生成具有重大意义,并指出它对“推进美育工作,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即论证了其价值;材料三主要讲“诗教”,并根据朱光潜提出的“诗教就是美育”点出“诗教”的作用,即它是美育的一种重要途径。【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中华文化审美观不局限于形式美,更强调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在中华美育符号体
17、系中,真、善、美相统一,真是善之本,美是善之华,真、善与美相合相生。尽善尽美,是真善美融合的追求,需要美育力量来支持”可概括出;从材料二“中华美育精神,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方面,对当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美育工作,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可概括出;从材料三“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
18、运和位置”可概括出。(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枪挑紫金冠李修文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没来由想起了甘肃,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
19、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
20、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
21、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
22、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
23、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
24、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介绍小崆峒的秦腔演出时,展现了一老一少两个武生的形象,作者借小武生演戏失误的情节批评当今年轻艺人的不思进取。B. “我”观看赣剧白蛇传中小青与法海的表演,发出“正如生活中的对抗”“既认真,又厌倦”的感慨,意在表现演出的生动真实。C. 与别的戏剧里的关云长不同,作者看到的徽剧单刀会里的
25、关云长,不再是一种面具化的形象,而是反映了真实复杂的人性。D. 文章用“黑铁”比喻没有受到修饰篡改的单刀会之类的古剧留存,又引用“自将磨洗认前朝”之句,希望人们用心去发现。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谁要看这般的戏?”开头,表明了“我”的对古剧新编的态度,表达了传承传统戏剧的由衷愿望,情感率真而激昂。B. 文章对白素贞和许仙的表演进行了描摹,整句的运用,细腻地表现了“我”随剧情变化的紧张心理,意在表现“我”的如痴如醉。C. 最后一段反复运用“反正我有声光电”,表达了“我”对戏剧粗暴改编的反感,但没有退场说明“我”的忍耐力有了大的提高。D. 文章回忆了罗
26、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三场戏剧的演出,表达目的同中有异,写法也不尽相同,但都摇曳生姿,令人神往。8. 作者在叙述看戏的过程中用较大篇幅介绍梨园讲究戒律的情况,谈谈你对此的理解。9. 文章记叙、回忆了五次看戏的情景,你认为标题“枪挑紫金冠”能统摄全篇内容吗?请从内容方面说明你的理由。【答案】6. A 7. C 8. 介绍梨园讲究戒律的情况就是说明伶人过去地位的卑微、命运的悲惨。介绍梨园讲究戒律的情况就是说明伶人的尊严所自。介绍梨园讲究戒律的情况就是对所谓古戏新编的批判。 9. 能。作者通过回忆观看秦腔罗成带箭的演出,点明“枪挑紫金冠”的含义,即对待古戏不认真、不严肃会丢丑失态,诠释题目。文章开头和结
27、尾叙述改编古剧令人羞耻,应该让他们也出丑才行,紧扣题目。回忆中的后两场演出,作者赞美其严肃、纯粹的演出,反衬拙劣的古剧改编,从另一方面说明题目的含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批评当今年轻艺人不思进取”错误,作者是通过这场“惩戒”,告诉人们梨园行“规矩”“律法”的重要性,也更能与现代剧院中不伦不类的改编形成对比,从而批判现莫名其妙的“改编”风气,并非批判年轻艺人。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作者的忍耐力有了大的提高”错误,作者最后想象“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
28、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说明他对眼前的场景深恶痛绝,绝非“忍耐力有了大的提高”。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通过“我”看到年轻武生受罚而联想到梨园行的“戒律”,如此森严的戒律,其实是源于伶人悲惨的命运,第五段直接点出“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
29、寝”,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承受着残酷的戒律,还有受人歧视的地位和命运,可以说地位卑微、命运悲惨;第六段指出,“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这钢铁一般的戒律尽管冷酷、无情,但它却能够“赏你一碗饭”“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古代梨园行的种种戒律,乃至于草台班子也如此重视的不可违背的条条款款,却在现代剧院里统统被抛弃,人们肆意胡乱改编着古戏,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因此写自己所知的绍梨园讲究戒律的情况,其实就是对所谓古戏新编的批判。【9题详解】
3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标题“枪挑紫金冠”的含义,标题出处,来源于“我”观看罗成带箭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的一幕,这是老武生对不守规矩的小武生的训诫,作者用该标题,表达了对现代剧院胡乱改编的愤怒,希望能有一个英雄来挑落那些不伦不类改编剧中角色的“紫金冠”,狠狠训斥他们一番,流露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其次,结合全文分析其是否都与该标题有密切关系。文章开头写观看新编霸王别姬,结尾写观看新编战太平,对于他们丝毫不顾及梨园行种种戒律,媚俗迎合现代审美的行为,作者深恶痛绝,恨不能“枪挑紫金冠”,将他们统统打落马下,因此情节紧扣题
31、目。文章除了罗成带箭,还写了看白蛇传和单刀会感受,通过这些草台班子却始终严肃地遵循那些代代相传的“规矩”,因而留下令人难忘的“痴”的意境,残存下古朴的“文化印记”,以其古朴面貌来反衬现代剧院新编古剧的拙劣,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标题含义。故此分析,该标题能够统摄全文。【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
32、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父烈。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 太和中,授武骑侍郎,因赐名登。世宗即位,寻除左右侍郎。元禧之谋乱也,车驾在外,变起仓卒,未知所之也。忠进曰:“臣世蒙殊宠,乃心王室。臣父领军,付留守之重计,防遏有在,必无所虑。”世宗即遣忠驰骑观之,而烈分兵严备,果如所量。世宗还宫,抚背曰:“卿差强人意。”赐帛五百匹。又曰:“先帝赐卿名登,诚为美称,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父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迁司空长史。于时太
33、傅、录尚书、北海王详亲尊权重,将作大匠王遇多随详所欲而给之。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宁,详亦惭谢。寻迁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忠曰:“人生于世,自有定分,若应死于王手,避亦不免;若其不尔,王不能杀。”详因忠表让之际,密劝世宗以忠为列卿,令解左右,听其让爵。于是诏停其封,优进太府卿。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其器能,宜居其位。于是出授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既而悔之,复授卫尉卿,领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密遣中使诏曰
34、:“自比股肱褫落,心膂无寄。方任虽重,比此为轻。故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神龟元年,忠薨,年五十七,谥武敬公。(节选自魏书于忠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B. 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C. 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D. 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35、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车驾,古代指天子所乘坐的车,也用作天子的代称。文中“车驾”指的是魏世宗。B. 起复,原指古代官吏父母丧期未满期而任职,后也指服丧期满任职。在文中应是后一种意义。C. 将作大匠,古代官名,秦称将作少府,掌管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之职。D. 领,兼任官职,指高职兼任低职。文中“卫尉卿”职位应高于“左卫将军”的职位。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忠思虑周全。元禧谋反时,于忠料到父亲留守京城,定会有所防备,对于此事的结果世宗并不满意,但还是赐他五百匹帛。B. 于忠正直敢言。他在权臣面前劝说王遇不要趋炎附势,损害朝廷惠
36、及私人,这不但让王遇内心不安,也让权臣惭愧不已。C. 于忠正义凛然。面对北海王的威胁,他回应说,人生自有定数,如果该死,自己不会躲避;如若不然,北海王也奈何不了自己。D. 于忠深受忌恨。北海王劝世宗让王忠担任列卿,实际是将其调离皇帝身边;高肇为让他离开朝廷,也建议皇帝任命王忠要镇之职。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宗即遣忠驰骑观之,而烈分兵严备,果如所量。(2)故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14. 王忠深受皇帝的器重,从哪些事件可以体现出来?请简要说明。【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世宗立即派遣于忠骑马疾行去观察,而于烈分派兵力严
37、加防备,果然像于忠所估量的那样。(2)所以中止这一外任,把朝廷事务交付给你。你应当勤勉肃敬不要懈怠,符合我的寄托。 14. 先后被两位皇帝赐名。守丧期未满就官复原职。皇帝后悔他出任外官,不久将其调回身边。派遣密使特地嘱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意为:于忠二十岁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一职。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刑法政令很严厉,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过而获罪。于忠为人朴实正直,话又少,终究没有过错。“文明太后”作“临朝”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刑政”作“峻”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多”修饰“以微谴得罪”,指大多因为小错误而获罪,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
38、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起复后也指服丧期满任职。在文中应是后一种意义”错误,根据“父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推断,“起复”在文中应是“丧期未满而任职”之意。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对于此事的结果世宗并不满意”错,原文是“世宗还宫,抚背曰:卿差强人意”,“差强人意”的意思是比较令人满意。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驰骑:骑马疾驰;分兵严备:分派兵力严加防备;果:果然;量:估计。(2)辍兹:中止这一任务;委:交付,委托;称:符合;所寄:寄托。【1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39、题干要求找出王忠深受皇帝器重的事件,根据提示一一找出相关语句理解分析即可。如“太和中,授武骑侍郎,因赐名登先帝赐卿名登,诚为美称,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先后两位皇帝都赐名,足见他受到重视;“父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服丧期未满即被起复;“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其器能,宜居其位。于是出授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既而悔之,复授卫尉卿,领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他被人嫉妒,进谗言要皇帝让他外出做官,但皇帝派他外出后又后悔,再次召回他;“密遣中使诏曰:自比股肱褫落,心膂无寄。方任虽重,比此为轻。故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不但如此,皇帝还
40、特意派遣使者嘱托他不要辜负自己重视他的一番心意。这些都可看出他受到皇帝的重视,分点概括作答即可。参考译文: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父亲是于烈。于忠二十岁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一职。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刑法政令很严厉,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过而获罪。于忠为人朴实正直,话又少,终究没有过错。太和年间,于忠被授予武骑侍郎一职,因此被赐名为登。世宗即位,不久(于忠)任左右郎将。元禧谋反之际,世宗在外面,(由于)事变发生得急促,世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忠进言说:“我家世代蒙受特殊的恩宠,于是忠心于王室。我父亲统领军队,被托付留守的重任,一直注重防备镇遏,一定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世宗立即派遣于忠骑马疾
41、行去观察,而于烈分派兵力严加防备,果然像于忠所估量的那样。世宗回宫后,抚着于忠的脊背说:“你比较令人满意。”赐给他五百匹帛。(世宗)又说:“先帝赐给你名字为登,确实是好名字,我赞许你的忠诚,现在更改你的名字为忠。”于忠为父亲守丧而辞去官职。没过多久,又被起用恢复原职。升任司空长史。当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元详被(皇上)亲近敬重而权力大,将作大匠王遇经常按照元详的要求供给他。后来因为公事,于忠在元详面前对王遇说:“殿下如国家的周公,所需要的器用,自然应当先取圣旨,何至于阿谀奉承依附权势,损害国家的利益而使私人获利。”王遇心中不安,元详也惭愧道歉。不久升任散骑常侍,兼任武卫将军。于忠经常因为其刚正
42、不阿的气度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怨恨,元详当面责备于忠说:“我担心先看到你死,而不担心你看到我死的时候。”于忠说:“人生在世,自然有预定的命运,如果我应当死在您手里,逃避也不能幸免;如果天命不是这样,大王也不能杀死我。”元详趁着于忠上表辞让的时候,暗中劝世宗任命于忠为列卿,让世宗解除他近臣的职务,听任他辞让爵位。于是世宗下诏停止于忠的封拜,优待晋升他为太府卿。高肇忌妒于忠的为人,想要暗中把他排挤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重镇,捍卫它需要人才,凭于忠的才能,适合担当此任。于是世宗将于忠调出京城并任命他为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不久就后悔这样做了,再次任命他为卫尉卿,兼任左卫将军、恒州大中
43、正。(世宗)秘密派遣宫中的使者下达诏令说:“自从近来将你这位辅佐得力的大臣发落出去,我好比大腿和大臂被解下,心怀大计无人托付。地方的职责虽然很重要,与此相比是轻的。所以中止这一外任,把朝廷事务交付给你。你应当勤勉肃敬不要懈怠,符合我的寄托。”神龟元年,于忠去世,时年五十七岁,谥号武敬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感春(分司东都作)韩愈辛夷花房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和烟埃。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注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韩愈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
44、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职多为闲职。花房:花冠,花瓣的总称。耿耿:微明貌。环回:盘桓,徘徊。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说辛夷花开了,要经常来观赏,因为现在辛夷花开正盛但将会衰败。B. 清晨辛夷花在烛光和霞日的共同映照下光彩熠熠,傍晚却因烟埃而微明。C. 颈联承接颔联之意又进一步,想象辛夷花衰败之最象,那会更令人感叹D. 全诗将现实的辛夷花盛开与未来的辛夷花颓败作对比,表现出感春之意。16. 古人认为诗歌应有“味外之旨”,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味”和“旨”。【答案】15. B 16. 味:作者面对辛夷花的盛开和衰败别有感慨,发出谁肯留恋这株辛夷花,为它逗留片刻的追
45、问,表现出辛夷花无人欣赏的惆怅;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被闲置东都无人赏识的抑郁与怨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辛夷花在烛光和霞日的共同映照下”错,“烛”不是指烛光,而是动词“照亮”之意。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关键诗句的能力。首先理解什么是“味”和“旨”,所谓“味”,即诗歌的兴味,意境,带给人的感受;而“旨”是指作者想通过诗歌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尾联“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意思是,迎来繁盛的辛夷花与送走凋谢的花朵,让人心中别有一番滋味,谁又肯为了这凋谢的辛夷花而稍微回环留恋呢?透露出诗人对辛夷花无人欣赏的惆怅之情;“
46、旨”结合注释“韩愈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职多为闲职”可以看出,诗人感慨辛夷花无人欣赏,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的命运感慨伤怀,借物抒情,抒发自己受到诽谤,不得重用的抑郁愤懑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描写“_,_”来表达对沦陷区人民已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2)杜牧阿房宫赋中,“_,_”两句告诫大家要吸取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吸取教训将会重蹈覆辙。(3)李白在蜀道难中以“_,_”写出了蜀山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答案】 (1).
47、佛狸祠下 (2). 一片神鸦社鼓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飞湍瀑流争喧豗 (6). 砯崖转石万壑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关键字的书写:佛狸、鉴、豗、砯、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法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那些峰峦,名色繁多,有所谓“十八罗汉渡海”者,最逼肖。罗汉们或担簦,或横杖,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有回头作商量状者;有似两相耳语者;有似伸脚测水浅深者;有似临流踌躇露难色者。每个罗汉都是古貌苍颜,衣袂飘举,神态各异,栩栩欲活。我们下了天都,踏过一条很长的山脊,人如在鲤鱼背上行走,既无依傍,又下临无地,侧身翘趾,一
48、步一顿,幸舆夫出手相搀,不然,这数十丈的怪路恐渡不过去。那西海门是藏贮黄山深处的一个奇境,万山环抱,路转峰回,始得其门而入。我们连日身处高山,此时忽像一下子跌落到平地上。那东西两峰,屹然对立,有如雄关两座左右拱卫,又疑是万丈深海底涌起的两座仙山,这才知道“海门”二字叫得有意思,黄山因有前后海,又名黄海。你以为两门仅仅两座峰吗?不然,东西两门实由无数小峰攒聚而成,万石棱棱,如排签,如束笋,如熔精铁,如堆琼积玉,斜日映照,焕成金银宫阙,疑有无数仙灵飞翔上下,令人目眩头晕,但也令人气壮神旺。天公于黄山的布置,已将天地间灵秀瑰奇之气发泄殆尽,到此也不觉有点爱惜起来,不然他何以把西海门收藏得这么深密呢?
49、想不到我们黄山三日之行,饱览世间罕有的美景,最后还看到西海门这样伟丽的景光,等于观剧,这是一幕声容并茂的压轴;等于聆乐,这是一阕高唱入云的终奏;等于读文章,这是一个笔力万钧的收煞。啊,黄山,你太教人满意了。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A.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B.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C. 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测算出遥远的星星的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D. 他主持的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19. 文中和两处画横线句子都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但
50、表达目的和表达效果和并不同,请简要分析。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然他不会把西海门收藏得这么深密,我们黄山三日之行,看完了世间罕有的美景后,西海门这样伟丽的景光在这儿等着我们”。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 D 19. 处是列举峰峦与罗汉两者相似性的表现,目的是穷形尽相地描绘出山峰的形态:虽然运用排比,但语气舒缓,感情平稳;处表达的是游黄山最后见到西海门风景的惊异和兴奋,运用排比,增强气势,使语气炽烈,感情张扬。 20. 原文采用反问句式,强调了天公把西海门收藏得这么深密是有原因的,“想不到” 突出了作者意外收获的惊喜。原文“饱览”更形象,程度更
51、深。原文最后一句与下文叙述角度一致, 衔接更紧密,文脉更贯通。【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语段中的引号“海门”是表示特定称谓,这并不是真正的“海”。A项,表示反语,讽刺这些人卖国求荣的嘴脸。B项,表示引用,引用俗语。C项,表示特殊含义。D项,表特定称谓。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和目的的能力。处写“十八罗汉渡海”的峰峦风景,通过列举“回头作商量状”“似两相耳语”“似伸脚测水浅深”“似临流踌躇露难色”的峰峦描写,写出了山峰与罗汉的相似之处,也展现了山峰不同的姿态;此处的排比并无加强语气的作用,主要是列举。处写自己观赏黄山西海门之后的感受,分别把它
52、比作“观剧”的“压轴”,“聆乐”的“终奏”,“读文章”的“收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西海门带给自己的惊叹与震撼,此处的语气较为强烈,排比起到了增强气势,渲染情感的作用。【20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不然他何以把西海门收藏得这么深密呢”是一个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强调西海门被收藏得深密一定是因为连“天公”也禁不住“爱惜”起它来;而改句中“不然他不会把西海门收藏得这么深密”,只是普通陈述句,没有体现这种惊喜赞叹之情;“想不到我们黄山三日之行,饱览世间罕有的美景,最后还看到西海门这样伟丽的景光”中,“想不到”一词有惊喜之情,改句成为“我们黄山三日之行,看完了世间罕有的美景后,西海门
53、这样伟丽的景光在这儿等着我们”便显得太过于平铺直叙,且“饱览”一词与“看完”相比,前者更加形象生动,让人感受到作者欣赏美景后的满足喜悦之情,“看完”便显得平平淡淡,毫无喜悦之感;同时,原句主语是“我们”,与后句衔接恰当,如果改成“西海门这样伟丽的景光”,陈述对象便发生了变化,与后文“观剧”“聆乐”“读文章”等的陈述对象不一致,无法顺利衔接。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2020年7月10日,根据广东交通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港珠澳大桥5G通信网络建设圆满完成。目前港珠澳大桥上共设有24个5G基站,桥上5G网络平均速率超过600M/S以上。5G技术的运用是缓解
54、大桥安全检测与应急管控难题的重要支撑。5G网络全覆盖将为大桥开展沉浸式观光游览,高清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应用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并将携手北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国家重点研发,在开启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探索新阶段的同时,为相同类型的“生命线工程”提供支撑。【答案】删除“根据”或“称”;将“超过”改为“达到”或删除“以上”;将“缓解”改为“解决”;在“研发”后面加上“计划”“工程”或“项目”等名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病句的修改能力。“根据广东交通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把“根据,”“称”两套句式杂糅在一个句式里了,造成句式杂糅,删除“根据”或“称”。“桥上5
55、G网络平均速率超过600M/S以上”中“超过”和“以上”矛盾,“超过”后面跟整数来表示约数,若再跟约数只会造成表意不明,将“超过”改为“达到”或删除“以上”。“5G技术的运用是缓解大桥安全检测与应急管控难题的重要支撑”中“缓解”和“难题”不搭配,应把“缓解”改为“解决”。“并将携手北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国家重点研发”成分残缺,“融入”的应是“计划”等,应在“在“研发”后面加上“计划”“工程”或“项目”等名词。”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交通运输部今天表示,为探索交通强国建设的有效模式和路径,
56、我国目前已确定首批13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将围绕设施、技术、管理、服务4大领域,分地区、分主题、分批次开展22项试点任务。试点省市将通过培育若干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试点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出台一批政策规划、标准规范,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答案】我国已确定首批13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将围绕4大领域开展22项试点任务;形成经验和成果;出台政策规划和标准规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新闻类压缩语段,
57、可先看导语,找出最关键信息,或按照新闻六要素来筛选;再根据字数要求,从补充内容中筛选出较为重要信息分点概括。第一句为导语,其主要信息是“我国目前已确定首批13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第二句是“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开展方式,“围绕设施、技术、管理、服务4大领域”直接概括为“围绕四大领域”,“分地区、分主题、分批次开展22项试点任务”直接概括为“开展22项试点任务”即可;第三句介绍其作用效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概括为形成先进经验与成果;第四句说明其对政策的影响,“出台一批政策规划、标准规范”。最后把这些关键信息整合成句,再根据字数适当增删字词即可。【点睛】概括语段
58、要点技巧点拨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连缀,此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漏或断章取义。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或浏览的方
59、法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
60、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参考例文坚定与抗压乃成功之门运海抟扶,必借垂天之羽;乘流击太,必伫飞云之楫。而若要打造出一个完美人生,则需要两把钥匙:一为定力,二则为抗压之力。孔子家语中有云:“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还不芳。”我想,开在寂静深林中的芝兰,若要绽放,一是要靠内心的宁静和安定,不忘初心;二是要拥有在境界中生存的勇气,不因重复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可见,若要绽放出最美的自我,定力与抗压之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你是否还记得那位“格鲁尼亚”的功勋画家“Guram”?他被人们誉为“雪魔”。自小出生在木匠世家的“雪魔”因为父亲酗酒、母亲离家出走而家庭支离破碎。迫于生计的
61、他只能在杂货铺当学徒。他有一个爱好:画雪。在零下几摄氏度的冬天,当别人都在屋子里取暖时,他专注地拿着画笔在屋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静静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雪是冷的,但心是暖的。凭借他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在恶劣环境中不屈服的勇气,他成了“功勋画家”。若非如此,假如他在困境时没有“扼住命运的喉咙”,没有一颗坚定执着的心,恐怕他就无法呈现给我们如今的雪景图了吧。君不见褚时健在人生大起大落后,依然凭借一股热情潜心创业,使得“褚橙”出现;陈立雯在硕士毕业后,选择回到条件艰苦农村,一心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樊锦涛在人生最美的年纪,离乡留在了敦煌,专心致志对壁画进行修复。他们都是如此,既充满专心致志的坚定,又有处在
62、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勇气,“守得云开见月明”,最终缔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可是我们身处这个匆忙浮躁的社会,到底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些呢?天才史学生林嘉文,成绩斐然,可因不堪学业重负选择跳楼自杀;山东大学生徐玉玉因遭受资金诈骗承受不住致死。抗压之力的确会有限度,可是从生命安全方面来讲,他们的承受能力还是低了一些。“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尾生确有定力,最终却因溺水抱柱而亡。这又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靠一腔孤勇的定力与抗压之力,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我们,身为青少年,朝气蓬勃。在如今这个最美的青春年华,更要保持一颗坚定与抗压并存之心,视挫折为常态,但不要失去了前进的勇气,为以后的人生
63、之路铺设好基石,为祖国更繁荣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谁将声震人间?必是那长久坚定又不屈不挠的人!让我们以此为信条,不断努力,不断前行!【解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本题是属于材料作文写作,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审读材料和题干要求,材料阐释了诗人陈先发对儿子的人生劝勉蓄起“四力”,也即写作的四个关键词:眼力、思力、定力、抗压之力。从材料内容看,命题基点是“人生成长”、“完善人格”、“励志修身”。材料提示具体,写作任务明确,能引导考生关注当下、思考未来,启示考生深刻挖掘所选关键
64、词的内涵及两者间的有机关联,结合自身实际构思行文,亦可体现其文本架构能力。参考立意:(1)眼力观世界,思力闯人生: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洞察世事、拓宽眼界,而持续地思索省己能延展人生的深度,以此一步步跨越人生的阶梯,走向辉煌。(2)定力稳人生,抗压促成功:当下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在多种选择之中,人们时常迷茫,而真正的人生赢家往往是那些能坚定方向,并能在前行的过程中抵抗各种压力并锤炼出独特人格之人。(3)培养眼力,发展定力。眼力即为辨别是非的能力;定力是不为复杂影响的能力,真正的“眼力”,包含了一种“定力”,是通过与自身各种微妙隐蔽的心理作斗争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4)有了思力,便有了眼力
65、。思力是方法把握和思想的积淀,一个人有了判断问题的准确方法和深厚的思想,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行文结构:文章开篇引用逍遥游和离骚的典故,既见文采,又见积累;然后以格鲁尼亚”的功勋画家为例,假设论述,紧扣主题;紧接着,“君不见”的开头既引用了李白作品将进酒中的句式,又与前文“你是否还记得”相呼应,结构严谨;然后,笔锋一转,联系当下,尾生一例,对论点进行补充,思维严谨;最后提出希冀,与君共勉。写作素材:1.林徽因曾有言:“真正地平静不在于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这告诉了我们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海明威也曾留下“我可以被打
66、败,但不可以被毁灭”的豪言,这亦是在告诉我们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不因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也不因人生中的挫败而轻易放弃,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积蓄起定力与抗压之力。2.有句乡谚说:“当官靠提携,撑船真才子”。撑船的知识和技巧并不复杂,但要想从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中全身而退,却需要一种日积月累的,既与外境周旋,又与“我”周旋的真功夫。鉴定一事,实与撑船相近。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这里所谓的“骇”、“惑”、“欺”、“误”,都与“眼”无关,而与“心”有关。3. 刚愎自用无
67、疑是眼力的“毒药”。鉴定乃层层“掘进”之事业,需要不惮改过、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果被身份面子绑架,自护其短,不能虚心面对不同见解与前沿知识,自然无法做到吐故纳新,精进不已。而依赖与从众,则是固执的反面。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与其他人一起看东西的时候,或者高水平人士对某件作品已有明确看法,多会不自觉地产生“放松”的心理。据当事者回忆,早年古代书画鉴定七人小组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鉴定书画时,就常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鉴定数量庞大,一件书画拿上来后,只要一两个说话影响力大的人发表了观点,其他人除非发现有力证据,否则,多是随声附和。由贪婪而自欺,因畏难而避责,又是另一对矛盾。贪心一起,智商归零,这是世
68、上绝大多数骗局成立的理由。有些行家帮别人鉴定难得犯错,而自己买东西却时而“马失前蹄”,就是“捡漏”心理的作祟。“捡漏”之心一旦发动,通常八匹马拉不回来,贪念趋进,理性后撤,使劲寻找有利自己判断的“正面”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于此等处,可知“信息”与“外缘”其实无处不在,只是人心在做捡择。 4. 佛家云“八风吹不动”、“平常心是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些玄妙的哲理,都可以运用到鉴定的场合。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与撑船、写字一样,都可以成为一种“修行”。【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