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的文学常识2掌握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宾语前置能力目标1.学习通过对话与场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把握刘兰芝的形象特点情感目标理解焦仲卿、刘兰芝婚姻悲剧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知作者编者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
2、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玉台新咏是继昭明文选之后,于公元六世纪编成的一部上继诗经楚辞,下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 1卷,共为10卷。除第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于春秋战国之间外,其余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内容中多收录男女感情的记述表达,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画出古代女子丰富的感情世界,也展示出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汉族文化内涵。知背景故事取材于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
3、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封建家长的淫威下,正是由于“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致使恩爱夫妻分离,男女主人公殉情。知常识1初七及下九初七,即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用针做各种游戏)。下九,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2时辰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鸡鸣是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时到3时),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到21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到23时)。3五更我
4、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辰,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等。五更,指平旦,是寅时,相当于现在的3点到5点。4古代的“床”古代的“床”与现代的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是供人坐的。先秦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式,但直接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所以很早就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到了南北朝,“床”作为坐具在南北方就极为普遍了。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孔雀东南飞 并序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
5、爱情和反抗精神。一、阅读诗歌的小序及第12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步骤一 基础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守节情不移古义:遵守府里的规矩。 今义:妇女不改变节操。(2)妾不堪驱使古义:使唤。 今义: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1)为为仲卿母所遣(介词,被)(非为织作迟(动词,是)(2)故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大人故嫌迟(副词,仍旧)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偏“作”,劳作)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孔雀东南飞(名词作状语,向东南)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1)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译文:
6、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2)非为织作迟。(判断句)译文:并不是织得慢。步骤二 文意理解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刘兰芝“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一组是(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A B C D解析:选C 是表现刘兰芝的勤劳;是反映刘兰芝婆婆的蛮横不讲道理。7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言多是在作品前面的用来对作品进行介绍评价、陈述写作宗旨或写作意图的文字。这首诗的诗前小序主要叙述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和成诗的经过。B“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起兴手法,为下文奠定了哀婉缠绵、
7、徘徊顾恋的感情基调,其主要作用是提挈全篇,引起下文,其主要目的是照应标题的需要。C第2段兰芝从“十三”自诉到“十七”,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D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兰芝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解析:选B 乐府诗一般没有题目,往往用首句充当题目;再者,本诗的原标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所以“其主要目的是照应标题的需要”错。二、阅读第312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步骤一 基础梳理1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终老不
8、复取(“取”通“娶”,娶妻) (2)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共事二三年古义:一起过日子。 今义:在一起工作。(2)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3)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或同情。(4)勿复重纷纭古义:麻烦。 今义:多而杂乱。(5)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6)感君区区怀古义:情意真挚。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1)举举世皆浊我独清(形容词,全,整个)(举言谓新妇(动词,发出)(2)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动词,料想,想到)(恐
9、不任我意(名词,心意)(3)见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夜缒而出,见秦伯(动词,拜见)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1)槌床便大怒(名词作动词,拍,敲击)(2)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取名,名叫)(3)以此下心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委屈)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1)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译文:还说什么再回来。(2)誓天不相负。(宾语前置)译文:我发誓一定不会辜负你。(3)君既若见录。(宾语前置)译文:你既然如此记得我。(4)今日被驱遣。(被动句)译文:今天被赶回娘家。(5)汝是大家子。(判断句)译文: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宾 语 前 置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
10、(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2)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厌之有”应理解为“有何满足的”。 步骤二 文意理解6对“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节是精彩的人物肖
11、像描写,运用了铺陈手法,突出了人物“精妙世无双”的特点。B这一节是描写兰芝着重装饰自己,一方面在婆婆面前示威,一方面给丈夫以安慰。C这一节按“妆束容颜姿态”的顺序描写,表现刘兰芝的沉着冷静,赞美她的美丽。D这一节属正面描写,但它也从侧面反衬了焦母的无理,使人愈加同情刘兰芝的遭遇。解析:选B 这一节描写的作用为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并不是在婆婆面前示威,也不是给丈夫以安慰。7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一“拜”一“怒”,表现刘兰芝礼节周到和焦母的蛮横无理。B“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表
12、现了焦母家长制的专横。C“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这一“涕落”既有不忍别离的悲伤又有不得不别的怨恨。D从第11、12两节可看出焦刘二人感情深笃,决心以死来向封建家长专制提出抗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解析:选D “决心以死来向封建家长专制提出抗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错,本部分还没有表现出来。三、阅读第1322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步骤一 基础梳理1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嘱咐)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1)自可断来信古义:来做媒的人。 今义:寄来的书信。(2)承籍有宦官古义:官宦,做官的人。 今义:太监。(3)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安排。今义:对
13、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4)便利此月内古义:认为吉利。 今义:方便。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1)令莫令事不举(动词,使,让)(便言多令才(形容词,美好)(2)谢阿母谢媒人(动词,谢绝,推辞)(谢家来贵门(动词,辞别)(3)适适彼乐土(动词,到,往)(适得府君书(副词,刚才)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1)理实如兄言(名词作状语,按道理)(2)谢家事夫婿(名词作动词,侍奉,服侍)(3)交广市鲑珍(名词作动词,买,购买)(4)足以荣汝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华)(5)便利此月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最吉利)步骤二 文意理解5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4、)A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所以才有刘兰芝“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也反映了这一现实。B一些很有地位的人接踵而来向刘兰芝求婚,这一情节跟前面的被遣回家形成对比,衬托出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突出刘兰芝的无辜被遣,也侧面衬托出焦母的专断无知。C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在不动声色中拿定了主意。D刘兰芝没有想到婚期这么快,也没有想到结婚的场面这么壮大,所以她心情很沉重,才会有“郁郁登郡门”之句。解析:选D “刘兰芝没有想到婚期这么快,也没有想到
15、结婚的场面这么壮大,所以她心情很沉重”错,“郁郁登郡门”写的是护送彩礼的仆人。四、阅读第2332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步骤一 基础梳理1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2)儿今日冥冥(“冥冥”通“暝暝”,日落)(3)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蹑履相逢迎古义:迎接,迎着。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2)人事不可量古义:人事变化。今义:关于人员的录用、调配、培养、奖惩等工作。(3)生人作死别古义:活着的人。 今义:陌生的人。(4)奄奄黄昏后古义: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绝。(5)叶叶相交通
16、古义:交互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6)多谢后世人古义:多多告诫。 今义:非常感谢。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自举止自专由(代词,自己)(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偏义复词。(1)其日牛马嘶(偏“马”)(2)逼迫兼弟兄(偏“兄”,哥哥)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1)手巾掩口啼(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2)卿当日胜贵(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3)朝成绣夹裙(名词作状语,在早上)(4)戒之慎勿忘(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警戒)(5)千万不复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6)逆以煎我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7)仕宦于台阁(名词作动词,做官)(8)窈窕艳城郭
17、(形容词作动词,长得最美)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1)渐见愁煎迫。(被动句)译文:心中被忧愁煎迫一阵更比一阵紧。(2)徘徊庭树下。(状语后置)译文:在院中的树下徘徊。(3)出置南窗下。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出置(于)南窗下”译文:移出来放在南面的窗下。步骤二 文意理解7下列句子中最能表现刘兰芝刚烈坚强的一项是( )A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B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C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D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解析:选D A项,是刘兰芝对焦仲卿解释再嫁的原因;B项,是焦仲卿责怪刘兰芝的话;C项,是刘兰芝准备以死殉情的决心,有“刚烈坚强”的意味,但不如D项强烈。8对本
18、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由这些可以看出刘兰芝的心态是无奈,是痛苦,是一种屈服于现实,做了违心的事情。B磐石和蒲苇的比喻,出自兰芝口时,表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重复出自焦仲卿之口,原来的共通点由于误会而变成分歧点,对于情节的发展和性格的刻画,有很大作用。C焦仲卿对着即将要嫁给别人的刘兰芝道出:“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焦仲卿提出了殉情的意愿,而且是要独自去殉情!这“独”字表明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情不仅是强烈、专注的,更是不求回报、不讲条件的。D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
19、“举身赴清池”。而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这与上文情节不符,因为殉情是焦仲卿提出的。解析:选D “这与上文情节不符,因为殉情是焦仲卿提出的”错,仲卿“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符合焦仲卿的性格特点,因为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兰芝和仲卿在这个世界上无法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到另一个世界去找寻长相厮守的爱情了。对他们的死,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观点1:他们二人死得不值。他们虽然遇到了阻力,但不至于非死不可。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兰芝是一个通情达理、有
20、思想、有见识的人。像这样的贤良女性,不应该做出这样的蠢事。观点2:他们的死是属于个人性格的悲剧。因为他们缺乏一种抗争的精神,一个惟命是从,一个没有主见。其实他们二人有很多理由活着,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观点3:我认为他们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环境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旧制度(封建礼教)蚕食的弱者。双线并行的结构1剪裁得体,叙事中体现情理本诗开篇以鸟飞起兴,直入主题(未按常规,交代两家缘起),中间叙事以兰芝为中心,焦母、刘兄等人参差其间,寥寥数语,人物声貌跃然纸上。诗中三事铺饰:“赠奁”“严妆”“迎娶”,正是“华缛”“
21、炫目”之笔,与其情事,构成了“五色”之“陆离”。全诗详其所详,略其该略,不枝不蔓,剪裁得体。先后描绘的十余幅生活画面中,又体现着不同的情与理:如同是“告别”,兰芝在焦母面前只有礼节性辞别,而在小姑面前却“泪落连珠子”,在丈夫面前更是殷殷陈情,依依不舍;面对“逼嫁”,兰芝“含泪答”阿母,却“仰头答”阿兄;同是“殉情”,兰芝死前“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到时“举身赴清池”,义无反顾,而仲卿死前明告母,“愁煎迫”“徘徊庭树下”,别有一番思想斗争等等。这是因为人不同,性有别,情不同,理各异。2双线并行的结构首尾绾合本诗采用了“叙事”与“叙情”双线并行、首尾绾合、交递推进式结构,使全诗“水
22、复山重,曲折入妙”(吴诗集览引),始终弥漫着浓重的悲剧气氛,读来使人回肠荡气,耳目一新。以封建家长压迫与青年男女的反抗为主要矛盾,展示双方的斗争,这是主线。在这条线索中,矛盾的两方面屡次交锋,逐浪推进,直到焦刘以死抗争,进入悲剧的高潮。焦、刘生死不渝的爱情,似一根红线,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串成一体。它是对主线情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动因。本诗通过兰芝“诉苦”、仲卿“询母”、“拒遣”、“赠奁”、“严妆”、“送别”、“逼嫁”、“迎娶”、“情深”、“殉情”等多幅生活画面的描述与铺饰,歌颂了刘焦二人用生命保证对爱情的忠贞,不向封建势力低头的反抗精神。结句两家合葬、鸳鸯合鸣与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
23、徊”所奠定的依恋、缠绵感情基调,一脉相承,首尾照应。 素材主题瞬间与永恒课内提炼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让我们真正领略了一番感情的忠贞与圣洁。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感情的忠贞,他们用生命拒绝了物质、权势的诱惑,他们用生命写下了如歌如泣的爱情。一段美丽的佳话就这样瞬间结束,但是这一瞬间已成为永恒,耀眼在历史的星河中永不熄灭课外延伸116秒的抉择16秒的抉择,是保全自己,还是几千村民的平安。这一刻,他李剑英,想到了国家的利益,想到了人民的平安,生命的天平在这关键时刻倾向了正义。他勇敢地站了出来,一种威严和凛然包围着他,更让人感动于心,他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
24、地,魂归长天。作为一位令人尊敬的驾机员,人民养育了他22个年头,他在这生命最后16秒拥抱了人民。他崇高的大义凛然却传为佳话。他就像一闪即逝的流星看到的是短暂,留下的是永恒。2依米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独特并不仅仅在此,还在于它只有一条根,蜿蜒伸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才在地面叶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尤其让人们叹惋的是,这种极难成长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便随同母株一起香消玉殒。3名言警句(1)莫扎特从不为永恒作曲,但是正因为这个理由,所以他的
25、许多作品均是永恒的。爱因斯坦(2)只有美德是永恒的名声。彼特拉克(3)一天是永恒的缩影。爱默生(4)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艾青(5)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弗莱彻运用点拨“瞬间与永恒”是矛盾的统一。瞬间的生命与永恒追求是不变的话题。总会有那么一句话,那么一件事,那么一滴泪刺痛着我们的某根神经,给予了我们不懈进取的力量。这种力量促使我们去书写生命美丽的篇章。于是,这一瞬间在生命中即成了永恒。瞬间成就了永恒,永恒见证于瞬间。瞬间的美丽,也许时间不长,但光辉照人。永恒的存在,也许意义不深远,但却能造成深远影响。瞬间诠释了永恒,永恒见证于瞬间。
26、(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终老不复取 B贱妾留空房C蒲苇纫如丝 D箱帘六七十解析:选B A项,取,通“娶”;C项,纫,通“韧”;D项,帘,通“奁”。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告诉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C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故:故意D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信:书信解析:选D “信”,这里指媒人。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B.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C.伯
27、乐学相马(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解析:选B 都是介词,和,跟,同。A项,副词,暂且/副词,将要;C项,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动词,观察;D项,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动词,会见。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卿当日胜贵 B手巾掩口啼C交广市鲑珍 D朝成绣夹裙解析:选C 市,名词作动词,采办购买。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府吏见丁宁B还必相迎取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大王来何操解析:选C C项为定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二
28、、阅读鉴赏(22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11分)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B“明月何皎皎”运用了比兴手法。C“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两句画龙点睛,点明主题。D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E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余味无穷。解析:选AB A项,“五言律诗”错,应是五言诗;B项,“比兴手法”错,应是白描手法。7本诗的动作描写非常突出,请试从这一角度赏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6分)答:
29、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久居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或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诗人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11分)白 头 吟汉乐府民歌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8本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加以分析。(5分)答: 答案:前两句运用起兴,是说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
30、无瑕的,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应该是光明永恒的,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这是反面起兴,欲抑先扬,为下文写丈夫的变心和自己的痛苦做铺垫。9分析诗中女子形象,说说本诗的主旨是什么。(6分)答: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重视情义、鄙夷金钱、要求对爱情专一的弃妇形象。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婚姻悲剧,而且着力歌颂了女主人公和她的美好情操,表现出妇女自身的人格尊严。三、语言运用(13分)10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刘兰芝这个人物形象。请用一个单句对这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不超过25字。(4分)刘兰芝是一位 形象。答案:(刘兰芝是一位)善良体贴、通情达理、忠贞坚
31、强(或心灵手巧、外柔内刚、不为威逼所屈、不为荣华所动)的妇女形象。11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请仿照示例,写出下列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爱情观。要求: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符合人物身份或思想性格。 (4分)示例:上邪的女主人公的爱情是一团熊熊的烈火,即使“山无陵、天地合”,也要继续燃烧,至死不渝。孔雀东南飞 答案: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的爱情是一条坚韧的蒲苇,即使“兄长逼迫,他人求婚”,也要紧紧地缠绕在磐石上,永不分离。12下图为漫画有感于“孔雀东南飞”,请描述漫画的内容及寓意。(5分)答: 答案:内容:在西部这片干涸贫瘠的土地上,天空中有一只凤凰正往东南方向飞翔,地上的一只麻雀看到这种情景后,对
32、另外一只麻雀说:“哥们儿,要不咱也跟着飞。”寓意:西部留人难,别说凤凰,现在连麻雀都要向东南飞了。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及五言诗的特点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读懂诗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目标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品味涉江采芙蓉的情感美,曹操诗歌的慷慨之气,陶渊明诗的农家生活之美知作者1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
33、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其诗大致分两类:一类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代表作蒿里行等;一类主要表现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代表作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2陶渊明(352或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
34、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作品:陶渊明集。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知背景1涉江采芙蓉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之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流。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志愿无成和相思离别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废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2短歌行曹操巩固
35、了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活动。曹操深感今后的敌人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扩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层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使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3归园田居(其一)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
36、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课文选的是第一首。知常识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2建安风骨“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
37、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这一时代风格。1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契阔谈 (“”通“宴”)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同心而离居古义:感情深厚。 今义:齐心。(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古义:(人才)光耀。今义:副词,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古义:轻柔而缓慢地飘升。今义:留恋,不忍离开。(5)复得返自然古义: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今义:自然界。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1)顾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大行不顾细谨(顾及,考虑)(2)适适得府
38、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适合,依照)(3)归返璞归真(复归,回复)(不图子自归(回家、回娘家)(4)之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1)对酒当歌(名词作动词,唱歌)(2)鼓瑟吹笙(名词作动词,弹奏)(3)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4)天下归心(使动用法,使归顺)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宾语前置)译文:问我何物可消忧?唯酒可以消愁。(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省略句,状语后置)译文: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的顶端鸣叫。一、了解行文脉络1涉江采芙蓉 2短歌
39、行3归园田居(其一)二、把握文章主旨1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采摘芙蓉想送给在外的丈夫,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花草无从寄出的痛苦与惆怅之情。2短歌行曹操的这首诗是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流露出对朋友的怀念和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3归园田居(其一)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对归返田园的生活进行了赞美,这就鲜明地表现了“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的品性和喜悦。一、阅读涉江采芙蓉,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答: 提示:“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主人公孤独、
40、忧愁、惆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2本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答: 提示:主要意象是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3人们总认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们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这最能烘托人物的凄凉心境。但涉江采芙蓉在这一点上却表现得与众不同。借助此诗的前四句来分析一下此诗表达的凄凉心境的特别之处。答: 提示:这首诗采取
41、了与众不同的烘托方式。诗的前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作者先营造了一个热闹的场景,在此热闹的场景之中,有女子发出了感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当姑娘个个竞相采摘荷花,声言要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远在天涯。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人群当中,往往更令人感到自身孤独、寂寞之可怕!以“乐”衬“哀”,正是此诗表现人物的凄清的独特之处。二、阅读短歌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4下面的句子各有什么比喻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乌鹊南飞(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3)山不厌高答: 提示:(1)“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出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2)“绕树三匝,
42、何枝可依”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3)“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5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答: 提示: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忧叹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6作者把人生短暂比作“朝露”,表达自己的忧思,
43、因而借酒消愁。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答: 提示:作者并没有因人生苦短而消沉。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贤纳才,为己所用,建功立业。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知识解读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这是它与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野。评价是在分析概括之上的审视,允许考生有自己的看法。高考试题中,对此考点的设题相对少一些,但同样是难点,有必要给予适当的重视。答题指导(1)了解作者,了解诗词的背景材料,把握诗词的情感。(2)注意抒
44、情、议论性的文字,因为它往往是体现主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性文字。如归园田居中最后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是点睛的抒情句。(3)应凭借诗词创设的意境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如理解涉江采芙蓉中的情感态度,则要结合“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来联想和想象,体会思念之情。(4)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社会,注意作品的风格流派,准确地思考作品的意旨,评价作品的思想态度。如曹操的诗往往是沉郁雄浑的,而陶渊明的诗则是清新淡雅的。(5)注意用典。作者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作品的情感倾向还要从辨析用典入手。如理解短歌行中诗人的思想感情,则要弄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出处,才能理解诗中对
45、贤才的渴慕之情。三、阅读归园田居(其一),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7“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什么写这样的景象?答: 提示:(1)描写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景象;(2)为了表达自己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8“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没有写人,试想象一下这里生活的情景是怎样的?答: 提示:虽没有写人,但写出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可让读者想象出那里住有一些生活朴素、怡然自得的人。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无奈的妥协和投降的意味,是知其不可而求其次的做法,不应该拔高他归隐的意义。你认为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请谈谈你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观点1: 观点2: 观点
46、3: 答案:观点1:陶渊明深知官场的黑暗,故选择了退守田园,以诗酒自娱,追求自由和本真,而不是选择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归隐值得肯定。观点2:古代优秀的知识分子无不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明哲保身”的成分,故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宜拔高。观点3:儒家知识分子信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陶渊明出仕,说明了他对知识分子使命的认识;退守田园,保持本真,追求自由,并在艰难的生活中始终如一,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遭遇“穷”境时高尚的道德情操观。情景交融课内回扣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运用了“情景交融”
47、的表现手法。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课外拓展“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与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指先抒情,后写景。借景抒情指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是较为常见的写作方法。在写作中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选择景物。你想要表现什么样的心情,就选择最能表现你心情的特点的
48、景物来写。同样一束花,心情高兴的人看到的是怒放的花朵,忧郁的人可能更会关注那些凋零的花瓣,孤傲的人可能选择那素雅的白,奔放的人也许钟情于热烈的红。什么景物最能传达出你想要传达的情绪,就选择什么样的景物来写。景物的哪一个侧面的特点最吻合你的情绪的特点,就抓住哪一个侧面进行描写。(2)营造意境。选定了你所要描写的景物之后,就应该开始着力刻画这些景物的相关特点。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景物描写能否成功地传递出情感,具有生命力,不再是冷冰冰的死物,就看这个环节的功夫。使用适当的修辞。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拟人。选择不同的喻体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比如,将河水比喻成“无边的跳动的水银”,自有一股轻快之气
49、,如若将其比喻成“不时闪现出微光的幽灵”,神秘之感便会油然而生。拟人是促成情景交融的最佳方式。将人的情感直接赋予景物,用人所熟知的情感直接写景,花儿笑了则喜,花儿哭了则悲。简单易行。使用带有情感倾向的修饰语。同样写白云,你可以使用不同的修饰语:惨白的、洁白的、苍白的、雪白的很明显,由于修饰语本身具有的一定的感情倾向,所以我们在接受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感染。迁移运用请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文字,300字以内。 写作示例:下雪了,在这婀娜多姿的江南,透过模糊的玻璃窗,看到的一切是如此的安详。从北方来到南方这几年,我一直在奢求着是否还能看到雪,那个豪放粗犷的鹅毛大雪,这是我北方一族的性情温柔的
50、雪花,爬满静悄悄的屋顶,不张扬,显得委婉。这就是南方,连雪都是如此的温文儒雅。大街上少了许多吵闹,灰蒙蒙的云层把天压得很低很低,仿佛能看见雪究竟是从哪里掉下来一样。这么地静,让人产生一种寂寥。不知此时的家乡会是怎样?我在想,它此刻定包裹着白色的大袄,站在凛冽的风中驻望我这个思乡的人儿,深情地默念道,儿啊,你何时能归? 素材主题尊重人才课内提炼尊重并珍惜人才是领导者的必备素质。你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要不是发自真心的热切接待,又怎能让天下人心悦诚服;你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孟德月下对酒当歌,深情呼唤才子的到来。在风云变幻的年代,正是唯才是举,招贤纳士的策略,丰富扩充了其帐下的智囊团,以
51、助他北定中原,成就伟业。因为尊重人才,他多了一双审时度势、辨明是非的眼睛;因为尊重人才,他多了一只支持陪伴、携手共进的臂膀;因为尊重人才,他多了一面发现过错、矫正自我的明镜。课外延伸1曹操与许攸许攸少时曾与曹操为友,后为袁绍谋士,因向袁绍献奇计,未被采纳,又受审被迫害,于是投奔曹操。曹操对许攸的态度就截然不同,对之倒屣相迎,许攸向曹操献计先断袁绍乌巢之粮,致使袁绍败绩,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立下了绝大功劳。2为了人才买公司有一次福特公司的一台马达坏了,公司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一个人能修复,公司只得另请高明。几经寻找,找到了坦因曼思。他到了现场后,在马达旁听了听,要了把梯子,一会儿爬上一会儿爬下,
52、最后在马达的一个部位用粉笔画一道线,写上几个字“这儿的线圈多了16圈”。果然把多余的线圈去掉,马达立即恢复正常。亨利福特非常赏识坦因曼思的才华,就邀请他来福特公司工作,但坦因曼思却说:“我现在的公司对我很好,我不能忘恩负义。”福特马上说: “我把你供职的公司买下来,你就可以来工作了。”福特为了得到一个人才不惜买下一个公司,其对人才的渴求到了如此急切的程度。3名言警句(1)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孙中山(2)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邓小平(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4)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魏源(5)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袁
53、枚(6)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吕不韦运用点拨要尊重人才,要认识到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队伍是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时时激励人才、时时保护人才、积极抓住人才,要做到吸引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 (时间:40分钟 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17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欲遗谁(赠送) 还顾望旧乡(看)B但为君故(但是) 何时可掇(收获)C少无适俗韵(迎合) 山不厌高(满足)D桃李罗堂前(罗列) 复得返自然(重新)解析:选B “但”,只是,仅仅;“掇”,拾取,采取。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
54、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采之欲遗谁) B.何以解忧(忧伤以终老)C.忍尤而攘诟(同心而离居)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思在远道)解析:选D 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A项,代词,代“芙蓉”/助词,的;B项,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凭借、依靠;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和。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同心而离居 B人生几何C沉吟至今 D误落尘网中解析:选D “尘网”古今同义,尘世的罗网。A项,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B项,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C项,古义,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今义,低声吟咏或迟疑不决,低声自语。4下列各句中
55、,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 B开荒南野际C马之千里者 D狗吠深巷中解析:选C 定语后置句,“千里”修饰前面的“马”。A、B、D三项是省略句,都省略了介词“于”。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运用比喻、对偶的手法,表达渴望摆脱束缚,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的诗句是: , 。(2)短歌行中用读书人的衣着来代指有学识的人,表达对人才的渴慕的句子是: ,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背景中的句子是: 。答案:(1)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暧暧远人村二、阅读鉴赏(22分)(一
5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11分)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注。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萦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注 滋:繁盛。6下列对诗歌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的前两句是对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繁叶茂,尤其那花开得十分茂盛,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B三、四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那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于是扳着树枝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花,准备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人。C五、六句写主人公得到花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襟怀和衣袖,但遗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人离得太远,根本无法送到其手中。D最后两句写出了主人
57、公深深的痛苦:这枝美丽的花是何等的珍贵啊,只是他让我想起长久分别以来的往事,内心更加伤感。E主人公看到奇树时,心情高兴,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亲人,闻到花香时兴奋到了极点,但一想到无法送达,心情又跌落下来。解析:选DE D项,解读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表达怀念之情罢了”;E项,“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亲人”错,折花的目的就是要送给思念的人。7简要分析这首诗与涉江采芙蓉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6分)答: 答案:都是通过采花香的方式,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都抒发了因路远无法将鲜花送达的痛苦心情。(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归田园居(其
58、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8.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 答案: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9“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6分)答: 答案: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三、语言运用(16分)10下面文段中,画线的语句有一处不连贯,请调整其语序,使句式协调,语意连贯。(4分)中国文人隐居时都希望是这样的:最好有重叠的山,无路可通,在山的白云深处结一庐
59、,后面立着百丈松,前面临着深渊,瀑布和怪石分布左右。他坐在庐中,或笑傲,或弹琴,与世人永远隔绝。答: 答案:“瀑布和怪石分布左右”改为“左边挂着瀑布,右边耸着怪石”。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_。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_,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_,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答: 答案: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或:陶渊明便是最看重理趣的) 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出发 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主
60、语必须是“他的诗”)12假设涉江采芙蓉中“采芙蓉”的是一女子,请展开合理的联想,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下面的句子,描述要有文采。(6分)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答: 答案:春夏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和日丽,一群农家女子荡着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叫人心醉。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不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萦绕在船头,然后随风而逝。(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一、基础巩
61、固(17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前来,到这儿来)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来到上面)C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D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互相)解析:选D “渠”,他。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桑之未落 采之欲遗谁B竞周容以为度 以我应他人C物物各自异 不图子自归D枝枝相覆盖 怅然遥相望解析:选B 均为介词,把。A项,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指芙蓉。C项,助词,无实义;代词,自己。D项,副词,互相;副词,偏指一方。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吾独穷困乎此时也B我
62、有亲父兄C叶叶相交通D余独好修以为常解析:选D A项,走投无路;B项,哥哥;C项,交错相通。这三项均与现代汉语不同。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B“六合”,指结婚的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这叫“六合”。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离骚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比喻希望得到有才学的人。D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63、一)中的“一去三十年”,指陶渊明自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初做江州祭酒,到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一共三十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也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解析:选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中的诗句。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诗经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期一起愉快玩耍、尽情说笑的句子是: , 。(2)离骚一文中表达屈原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语句是: , 。(3)短歌行中,描写宾主久别重逢,欢饮畅谈的一句是: 。答案:(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3)契阔谈二、阅读鉴赏(4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
64、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为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
65、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到达统治阶级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
66、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方爱着男方,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
67、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6.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作为封建教化的工具
68、。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簪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作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解析:选A 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的含意”错。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69、)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解析:选C 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
70、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解析:选B 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到达统治阶级的耳中”,这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11分)
71、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 将:岂。胜:美。纪:经营。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解析:选DE A项,开头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适合登高赋诗,而后文写的是诗人的田园乐趣,而非全在写佳日登高赋诗;
72、B项,写的是邻居路过门前,热情地打招呼、劝酒;C项,写的是想念时就披上衣服,去找人谈心。10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6分)答: 答案:乐趣:这种乐趣是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表现:运用白描手法。“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进行描述:邻居路过门前,热情地打招呼、劝酒,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想念时就披上衣服,去找人谈心,说说笑笑没有满足之时。(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11分)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
73、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B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C“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D归园田居(其一)着重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而本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E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
74、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解析:选BD B项,中间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D项,归园田居(其一)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之情。12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来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答: 答案:喜乡间生活宁静,没有俗事俗人打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喜与乡邻关系友好淳厚。“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澄澈明
75、净的,令人喜悦。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11分)杂 诗曹 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1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B三、四句写佳人的行踪,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举止。C五、六
76、句说世俗之人接近佳人时显得有些轻薄,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D七、八句用“俯仰”一词形象地写出时光飞逝,随后写佳人容颜难以持久也就水到渠成。E前人认为此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于悲慨之中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寻味。解析:选BC B项,三、四句是说“佳人”的迁徙不定,境遇不好,不是表现她的举止不凡。C项,“薄”作动词用,鄙薄、不看重的意思,而不是轻薄;“佳人”虽艳若桃李,但世俗不看重红颜美貌,她又能为谁去启齿歌唱呢?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佳人的居无定所、不为世俗赏识等遭遇和青春盛颜难以久持的悲叹,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77、寄寓了诗人盛年时抱负不得施展的深沉慨叹。三、语言运用(11分)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3分)诗歌的原则就是以简括体现丰富。中国诗歌经常用典,即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为用一个典故,_,是符合诗的精练原则的。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就字面上是浅显的,_。用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伍子胥因进谏吴王夫差而被杀,临死前他矢志悬首国门以证明他所谏之不妄。懂得了这一点,_。答: 答案: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 但其中就有典故才能领略这句诗的更深沉的含意16请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结合课文所学内容,完成下面两副对联的上联或下联。
78、(4分)(1)上联:心系楚国愿到处美人香草下联: (离骚)(2)上联:人间无情夫妻不得相厮守下联: (孔雀东南飞 并序)答案:(1)情牵怀王抒满腹别怨离骚(2)黄泉有义鸳鸯总能共枕眠17(全国卷)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根据示例可以知道,处“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
79、激发好奇心”是对“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的否定,由此分析,给出的语料中的“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两个推断犯了说法过于绝对的错误。所以,处问题应该是“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处问题应该是“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答案: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四、写作(5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莫拉莱斯辍学到矿场干苦力。他干得很卖力。老板请当地记者采访他。看见自己的照片上了报,莫拉莱斯感到很自豪,决心这辈子也要把采矿坚持下去!当时,邻省搞种植很赚钱。有人邀请他,他依旧留在矿场
80、。一天,他筋疲力尽地爬出矿井,一位妇女,端着个相机正准备抓拍他。莫拉莱斯对她说:“如果你想替我拍照登在报上,我很乐意合作。”妇女说:“真对不起!我有个儿子,也像你一样从小不爱念书,我偷拍你的狼狈相,是想用来提醒他要发愤图强,不然,就会落得像你这样的下场!”不久,他也到邻省搞种植发了财,还参加了垦殖者工会组织,2006年1月当选为玻利维亚总统,是该国历史上首位印第安土著人总统。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从多角度立意。根据材料,可提炼这样一些观点:坚持,需
81、要正确的方向;自我反省比埋头苦干更重要;人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执着、勤奋、善于变通是走向成功的三件法宝;直面客观现实,摒弃虚名假利;“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等。当然,还会有其他观点,只要符合题意就行。写作议论文,宜辩证分析,比如一方面承认“坚持”“埋头苦干”重要,另一方面强调“正确的方向”“自我反省”更不可少;论证方法上可以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写作记叙文,可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写自己通过对事情前后不同的认识来发表感悟,阐明观点。写抒情散文,可设置一个“由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识,抒发情感,阐明事理。参考例文风雪下山路天色渐晚。下山,有很长的路要走。“你坚持要步行下山?”她笑
82、着问,神情却诡异而神秘。“嗯!”“那你自己走好了,我先歇会儿。”她是我的表姐。我一点都不喜欢她。我和她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遇上她,算我倒了八辈子霉。说得好好的,早上九点去爬山,到达山顶后,再到寺庙去祈愿。可她偏偏要拖到下午。现在好了,困在山上了。我急着要下山,她却一脸的不在乎,真把人给气坏了。我不想跟她多说一个字。我步行下山,多半只是跟她赌气。雪天路滑,山路难走,可是为了面子,我顾不了这么多。我咬咬牙,踏上了下山的路。初春的积雪还没来得及融化,耀眼的白,太阳已经落山,但,雪的反光淡褪了夜的黑幕。下山还有时间,我想。我加快了脚步。山路越往前走,行人就越发稀少,最后一个个都鬼似的没了踪影,只剩我一
83、个。四周一片死寂。夜的黑幕铺天盖地地笼罩下来,天似乎一下子暗淡了许多,晚风很冷,树木光秃秃的,立在路旁。我分明能够清晰地听见自己粗重的喘息声和脚踩积雪的咯吱声。我有点沮丧,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几弯山路。山路蜿蜒,消失在夜色之中。我开始感到恐惧,对黑暗的恐惧,对无助的恐惧。下山还得一个小时!我顿感身心疲惫,无力前行。终于,我瘫坐在雪地上,任由无助与恐惧漫过我的身躯。我茫然盯着路的尽头,让思绪消失在视野之中。“这是我人生最黑暗的一个晚上。”后来,谈起那个晚上,我常常说,“我真以为要在山上过一晚上呢!”突然,两束灯光刺破了夜的黑暗。越来越近了,像是一只山神灵兽,穿梭于丛林之间。车,在我面前停了;车
84、门打开了。“快上车吧!”表姐从副驾驶的位置伸出头来说。“小伙子,你走得真快呀,害得我们一路好找。”说话的是司机,一位陌生的中年男人。“叫你走,你就真走哇,你这头犟牛。”表姐说,“都这么晚了,不搭顺风车,你准备在路上过夜呀!还不谢谢叔叔。”我不想和表姐争论,也许是我累得没有力气说话,也许是我认为表姐是对的。我头倚靠着车窗,无意间看到了路旁的一块里程碑,上面赫然写着“6 km”。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竟然坚持走这样一条下山的路。点评 本文作者熟谙叙事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思严密。前文有伏笔,后文有照应。第二段表姐“笑着问,神情却诡异而神秘”,看是闲笔,实则为下文顺风车的到来做铺垫。(2)景物描写简短而精要,或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或使情节的发生、发展更加合理;或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而本文作者似乎也有意无意地对主题进行模糊处理。尽管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但作者并不跳到台前对事件进行议论和评判,而是交由读者去判断,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