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B)、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道:“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由此推知,萧何此举A. 促成了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B. 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C. 开创了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典籍先河D. 实现了对地方政府有效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体现后来汉初设计者对秦朝制度继承与借鉴,即汉承秦制,故答案B正确;A为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C错在“开创”;D与题干无关。2. 1928年,考古学家在龟兹国遗址发现“
2、龟兹五铢钱”,外形酷似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正面铸案书“五铢”,背面铸龟兹文符号,因兼用汉文和龟兹文,又称汉龟二体钱。这说明汉武帝时铸造的五铢钱 龟兹五铢钱A. 龟兹地区接受中央政权管辖B. 西域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C. 中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广泛D. 丝绸之路开辟促进商业流通【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龟兹五铢钱”外形酷似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说明龟兹国(西域政权)认同汉文化,故选B;仅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龟兹地区接受中央政权管辖,排除A;龟兹国属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属于外国,排除C;D材料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3. 220年,魏王曹丕设立中正官取代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
3、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这一政策意在A. 巩固门阀士族势力B. 提升官员的道德与才能C.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D. 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答案】C【解析】【详解】三国时期,曹魏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度规定,“中正”由“朝官”担任,吏部选官时参考中正对地方士人考评的品级,意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C项正确;曹魏政权让朝官品评士人品级,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目的不是为了巩固门阀士族势力,A项错误;提升官员的道德与才能不是朝官考评地方士人品级的目的,B项错误;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4. 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北魏洛阳佛寺
4、及与之相关的名人铁事、奇谈异闻,其中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股卓”。材料反映了A. 魏晋战乱对洛阳的影响较小B. 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社会发展C. 社会动荡推动佛教迅速传播D. 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繁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股卓”,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融合,材料反映了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社会发展,故选B;材料强调洛阳经济富庶,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佛教迅速传播,排除C;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排除D。【点睛】5. (唐律疏议职制):“道言有数而署置过限及不应置而置,一人杖三百,一人加等,十人徒两年。”据此可知唐代A. 以法制强化官员监察B. 任人唯贤以提高效能C. 以律令推进机构精简D. 想治贪官以肃清吏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署置过限及不应置而置,一人杖三百,一人加等,十人徒两年”可知,唐朝以律令规定官署人员设置,推进机构精简,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对官员监察的信息,排除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机构精简,与惩治贪官无关,排除D。【点睛】6. 下为1912年1月2日北洋将领联名电请内阁代奏的电文。北洋将领的真正意图在于()
6、我北方将士十余万人均主君宪。现奉懿旨,将君主民主付诸公决。然革党强横,断不容有正式选举,则必循少数人私见,偏主共和。我将士往返电征意见,均主死战.A. 督促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B. 向清政府表示效忠决心C. 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D. 使袁世凯获取清政府实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洋将领表面上主张君主立宪,但又指责革命党强横、偏主共和,实质上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维护自身利益,故选C;材料不能体现北洋将领督促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且1908年清政府就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故排除A;向清政府表示效忠决心,只是表象,并非真正根本意图,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北洋将领想使袁世凯获取清政府实
7、权,真正意图在于担心南方革命政权威胁自身利益,故排除D。7. 北洋政府文官考核除考试外,另有甄别,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检验其文凭、调查其经历、检査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別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北洋政府实行甄別制的用意在于A. 推动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B. 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C. 为守旧官僚暗开绿色通道D. 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合格者授予甄別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可得出,北洋政府加强对官员的考核,注重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D项正确;A项是客观影响,而不是其主观用意,排除A;北洋政府不会
8、维护旧的专制制度,排除B;C项与主旨不符合,排除。8.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多时间中,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和各项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积累了民主生活的经验。这意味着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B.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趋于成熟C. 民主政治建设有了一定基础D. 社会主义制度受到普遍欢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强调在完成相关任务后,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这积累了民主生活的经验,为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的基础,故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于1954年,与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这一时间不符合,排除A;趋于成熟的说法
9、不符合史实,排除B;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D。9. 据统计,从1979年起至2008年2月底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法律229件;国务院制定的现行有效行政法规600余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7000余件。这些法律和法规的制定A. 促进了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B. 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C. 保障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 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的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1979年至2008年止,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人大等制定了相当多的法律和法
10、规,这些法律和法规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选D项;“依法治国”理念是1997年提出来的,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故排除A项;B项属于因果倒置,故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期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对国家的民主法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C项属于因果倒置,故排除C项。10.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 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B. 符合我国具体
11、国情C. 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D. 推动西部地区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实行的,所以B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11. 1977年中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21个,1989年增加到37个,同期中国参加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由71个增加到677个。到1997年,两者分别增加到52个和1163个。1977年中国
12、签署或宣布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有45项,至1991年增加到112项。这说明中国A. 改革开放后积极融入国际体系B. 全方位外交提高了国际地位C. 为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中国方案D. 受国际时局影响对外韬光养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参加的政府间以及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中国签署或宣布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数量显著增长,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积极融入国际体系走向世界,故选A;全方位外交应包括以联合国和其他各种国际组织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以及各种双边外交,B不符合题意,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12. 1516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素瓦一世同教皇签订波伦亚
13、条约,规定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年,弗朗索瓦一世下令全国各省均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A. 推动法国建立等级君主制B.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C. 进一步强化封君封臣制度D. 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可知有利于国家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形成民族国家,故选B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封君封臣制度强调天主教的至高地位,材料削弱天主教影响,排除C项;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排除D项。【点睛】13. 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
14、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A. 有利于政治运行的稳定B. 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形成C. 削弱并杜绝了政府腐败D. 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经改革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益性经济活动”,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排除B;英国文官制度不能杜绝英国政府的腐败,排除C;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并非党派制度,排除D。14. 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
15、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法典为法律渊源,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法律渊源,以习惯法基础上的普通法为主,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A. 地理环境影响了法律体系的特点B. 两大法律体系在渊源上有相同点C. 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D. 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欧洲存在着两大法律体系,其中大陆法系源于罗马法,英美法系并非源于罗马法,故选D,排除B;两大法律体系的特点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大,排除A;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15. 国际法学家们(如科德尔赫尔)就曾正确地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性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
16、由国际经济机能失调引起的。具体地说,是保护主义关税、不公平经济竞争、获得原材料的途径有限、政府闭关自守的政策引起的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便使美国致力于建立某种有利于满足西方资本主义需要的国际新秩序。这说明国际法学家们A. 主张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 看到了危机对国际秩序的积极影响C. 成功找到经济危机经常爆发的根源D. 呼吁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这些法学家反对经济危机后各国应对危机的措施,说明他们主张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是不可能消除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反对危机对国际秩序的消极影响,故B项错
17、误;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危机的根源,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5分。)16. 以下三幅图是周、西汉、明代所面临的军事威胁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 图2图3分別取三幅图中所面临的军事威胁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1:中原政权受到西北及北部犬戎等少数民部力威胁,中原王朝进行了一定的防御斗争,但未构筑长城等防御体系,这与周王朝面临来自西北威胁相一致,据此判定型为周代。图2:中原王朝的军事威助主要来自北方,在北部边境构筑有效的军事防御体系,出现了军事重镇,并对匈奴进行了主动反击。这与秦汉时期北击匈奴相一致,据此判定图2为西汉时期。图3:中原王朝所面临的军事威胁
18、来自东南沿海与北方,并在北方构筑军事防御体系,这与明代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和防御北方瓦剌鞑靼相一致,据此判定图3为明代。【解析】【详解】根据图1“镐京、卫、申、犬戎”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镐京是西周的都城,西周时期中原政权受到西北及北部犬戎等少数民部力威胁,中原王朝进行了一定的防御斗争,但这时期未构筑长城等防御体系,据此判定型为周代。根据图2“长安、匈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的主要威胁是北方的匈奴,汉朝以北方作为防御匈奴的重点,在北部边境构筑有效的军事防御体系,出现了军事重镇,并对匈奴进行了主动反击,这与秦汉时期北击匈奴相一致,据此判定图2为西汉时期。根据图3“京师”及威胁来源可知,明朝时期北方
19、有游牧民族侵扰边境,东南有倭寇骚扰沿海,因此明朝时期北方构筑军事防御体系,东南沿海地区防御倭寇,这与明代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和防御北方瓦剌鞑靼相一致,据此判定图3为明代。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02年清政府任命精通中国传统法律和西方法律的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論令“接照所陈各节”,“修改别并”但“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庶以维天理民彝不蔽”。在这次修订法律工作中,沈家本等秉承“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规定禁止刑讯,删减死罪条目,改革行刑旧制、禁革买卖人口、删除奴婢旧制、统一满汉刑律、变通秋审制度,还制定了商律、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新刑律、国籍
20、法、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读律草、大清现行刑律等新律,以上十个新律虽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法文化,如引入西方的陪审员制度和律师制度,但由于清政府的迅速垮台,其中大部分只是布而未及实施即告废止.清未修宪与沈家本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清末修律进行评述。【答案】叙述:针对清末统治危机,清政府在法学领域展开自救运动,任命兼顾中西 的修订法律大臣,秉承“洋为中用”原则,废除部分陈旧法律, 引进西方法律文化,但仍保留封建纲常伦理。评价:清末修律客观上有利于民主化、法制化;因其保留纲常伦理,近代化色彩大 打折扣;由于清政府迅速垮台,并未真正实施。【解析】【分析】【详解】叙述:根据“1902年
21、清政府任命精通中国传统法律和西方法律的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洋为中用”“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引入西方的陪审员制度和律师制度”得出针对清末统治危机,清政府在法学领域展开自救运动,任命兼顾中西的修订法律大臣,秉承“洋为中用”原则,废除部分陈旧法律,引进西方法律文化,但仍保留封建纲常伦理。评价:根据“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得出因其保留纲常伦理,近代化色彩大打折扣;根据“由于清政府的迅速垮台,其中大部分只是布而未及实施即告废止”得出由于清政府迅速垮台,并未真正实施;还可从清末修律客观上有利于民主化、法制化等角度分析总结。【点睛】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梁漱溟等人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梁漱溟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伦理本位,职业分立。所谓“伦理本位”,照梁漱溟的看法:中国自秦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人伦、情谊和义务关系。在经济上,中国社会“隐然有一种共产”,并以“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在政治上,“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由是,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
23、理想摘编自礼彦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答案】叙述:梁漱溟针对 20 世纪初中国乡村破坏的现实,基于对传统社会的分析,希望通 过改良方式,发挥儒家文化作用,以乡村建设来拯救中国。评价:“乡村建设运动”有利于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为后来我国农村改革和 建设提供借鉴;但他没有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采取改良手段导致拯 救中国的目标没有实现。【解析】【分析】【详解】叙述:根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伦理本位”“通过改良的办法”“来拯救乡村”得出梁漱溟针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破坏的现实,基于对传统社会的
24、分析,希望通过改良方式,发挥儒家文化作用,以乡村建设来拯救中国。评价:结合所学,可从“乡村建设运动”有利于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为后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建设提供借鉴;但他没有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采取改良手段导致拯救中国的目标没有实现等角度分析总结。【点睛】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策率先推行金本位制,规定英镑含金量为7.3224克。其他欧洲国家也相继效仿,19世纪7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形成。英国由此主导了世界金融体系。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一直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优势逐渐削弱,英国的黄金储备也因战
25、争大量流失,1931年英格兰银行宣布不再承担黄金兑换得责任,放弃金本位制。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英的国际地位最终被美元取代摘编自于永臻、李明慧美元、日元和英镑国际化历程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评析英镑国际地位变化。【答案】变化:一战前英镑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一战后英镑地位削弱,二战后被美元取代。评析: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济实力强大,随着国际金本位制形成,以及海外 贸易殖民扩张推动,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一战后英国国力衰退,英镑的国际地位受到削弱;二战导致英国国力严重削弱,美 国国力增强,英镑的国际地位最终被美元取代。【解析】【分析】【详解】变化:根据“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一直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优势逐渐削弱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英的国际地位最终被美元取代”得出一战前英镑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一战后英镑地位削弱,二战后被美元取代。评析:结合所学,可从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济实力强大,随着国际金本位制形成,以及海外贸易殖民扩张推动,说明英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原因;可从一战后英国国力衰退说明英镑的国际地位受到削弱的原因;可从二战导致英国国力严重削弱,美国国力增强,说明英镑的国际地位最终被美元取代的原因。【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