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402.50KB ,
资源ID:781950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8195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查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查内容:以先秦、秦汉史为主一.选择题1.周王将贵族连同他们的宗族分封到新征服土地上,而不像商代在原部族居地就地册封,这样各封国内就逐渐融合成以地缘为基础的新族体。这说明周初分封( )A. 导致宗法制趋向瓦解B.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 促进了国家形态的进步D. 淡化了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分封制使各封国内逐渐融合成以地缘为基础的新族体,这说明分封制促进了国家形态的进步,故选C项;周初宗法制并没有趋向瓦解,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周初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因此实

2、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血缘关系淡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2.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制造技术进步B. 法家思想影响C. 政治伦理规范D. 审美观念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周代的青铜器纹饰更多的体现了秩序和规整,而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变化反映了周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规范,C正确;青铜制造技术的变化不能构成纹饰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法家思想在西周并未出现,排除B;审美观念变化不是

3、纹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3.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A. 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C. 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D. 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知,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C项正确。西周时期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家国一体与官僚政治,B、D两项错误。4.有学者指出:诸子形同水火,各执一端,以极端化方式,最大限度地深化了家之言,“深刻的片

4、面”超越“平庸的全面”。各种片面学说,总体又形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在“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华的基调。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 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 集权政治加强C.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 社会变革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百家争鸣”本质上是社会变革转型的反映,故选D;AC不属于本质,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集权政治,排除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本质上反映”,联系所学“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理论分析解答。5.战国时期的公羊学派继承孟子的“用夏变夷”,创立了夷与夏可以

5、互变的可变体系;儒家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万物生成变化的过程,创立了以“天命道德”为核心的宇宙观。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 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B. 形成对立转化的辩证体系C. 思想同中求异的发展趋势D. 文化多元一体的兼容特质【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创立了夷与夏可以互变的可变体系创立了以生命道德为核心的宇宙观”可知公羊学派和儒家用文化进行华夷区分,突破了以种族划分民族的不可变性,反映了战国时期文化多元一体的兼容特质。D正确;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思想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与材料所述主旨华夷关系不符,A排除;道家思想形成对立转化的辩证体系,与材料主体“公羊学派

6、和儒家”无关,B排除;材料体现了对以种族划分民族的不可变性的突破,体现了思想同中求同的发展趋势,C排除。故选D。6.商代青铜礼器的装饰花纹充满了神秘性、幻想性和威慑性;西周中期以后,青铜礼器在装饰上多采用几何形花纹,追求典雅、朴素的美。这一变化反映出A. 周代青铜制造技艺已开始衰退B.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了重大改变C. 观念形态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D. 父子相袭的工官制度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古代青铜礼器装饰花纹从商代的“神秘性、幻想性和威慑性”特征发展到西周中期的“几何形花纹,追求典雅、朴素的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观念从重神事向重人事发展,C

7、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是青铜礼器“装饰花纹”变化,不能说明周代青铜制造技艺开始“衰退”,与青铜器的“功用”无关,更不能说明工官制度遭到了破坏,不再是父子相袭,ABD三项错误。7.工匠造物讲究的是“工匠精神”,并在专业、专注与专攻上只做好一件事。孔子对待这种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孔子的主张A. 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B. 阻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C. 主要基于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D. 反映其思想观点的保守顽固【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孔子对待“工匠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

8、想。”信息可知,孔子从对“工匠精神”的不认可,到提出“道器不离”的道器关系,甚至提出了做事、做学问只要有益于国家、社会,就应该被社会承认,孔子思想的变化体现了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C正确;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只是“道器不离”的关系解读,而没有涉及孔子精神态度的变化,A片面;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精神的积极意义,B、D说法错误。【点睛】“君子不器”意思是指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玩物丧志”是指玩弄无益之器物,易于丧失意志,贻误大事;“道器不离”即指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经世致用”可以理解为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8.战国产生了丝织

9、品和竹简、木简,西汉有了纸张,文字的存在形式直接以手写形式出现,汉字书写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把文字的书写工作从文物形式制作工艺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中解放了出来,成为独立的书法行为。在书写时可以追求简捷和随意,并融入书者的思想感情或个性化的东西及艺术审美的要求。材料说明了A. 文字载体的变革促进了书法发展B. 中国书法开始成为有意识的创作行为C. 字体简化推动了文化教育的传播D. 科技进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从丝织品和竹简、木简,到纸张,这体现的是汉字书写载体的变化,这是书法独立的条件,由此使得汉字的书写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书写载体的变化

10、促进的书法的发展,因此书法开始成为有意识的创作行为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汉字简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书法艺术的发展普及,故D项错误。9.诗经中周颂噫嘻描写了周王亲耕的仪式,小雅鹿鸣记述了周王宴请群臣的礼仪,大雅棫朴记载了文王征伐前的祭天之事和宗庙之祭。这反映出诗经A. 是研究周文化的重要史料B. 证实周朝王权与神权结合C. 凸显了浪漫主义创作风格D. 揭示了劳动者的日常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诗经记载了周王的亲耕的仪式、宴请群臣的礼仪等,是研究周文化的重要史料,故选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诗经是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周王的活动,排除D。【点睛

11、】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描写了周王亲耕的仪式”“记述了周王宴请群臣的礼仪”“记载了文王征伐前的祭天之事和宗庙之祭”,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0.如图描述是古代中国公元前769一公元前221年间发生的战争,其中横轴数字以10年为间隔,如4代表第4个10年。与其它类型的战争相比,姬姓国家间A. 战争次数在所有时间段均最少B. 战争减少说明姬姓封国己消亡C. 战争因礼乐制度得到有效遏制D. 战争并未因宗法血缘得以避免【答案】D【解析】【详解】由图中时间可知,图中现象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时诸侯争霸,即使是姬姓国家间,战争也较为频繁,这说明战争并未因宗法血缘关系得以避免,故选D。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

12、期,期间社会动荡,战争频繁,A项说法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图中尽管姬姓与非姬姓国家间的战争几乎持续到了最后,这说明姬姓封国并未消亡,排除B;C项如果成立,则不会有那么频繁的战争,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作选择类型的图表分析题时,学生可结合选项内容进行解读,须格外注意选项的程度用词。11.考工记认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是对A. 工匠精神绝佳阐释B. 社会产业分工的准确描述C. 地域经济的准确记载D. 产品制作所需条件的阐述【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手工制作只有达到了“天有时,地有气,

13、材有美,工有巧”才能算得上“良”。因此这是对产品制作所需条件的阐述,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工匠精神,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社会产业分工,故B错误;材料没有地域经济的信息,故C错误。1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这些举措A. 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B. 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C. 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D.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量入为出”的经济原则,其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满足争霸或统一战争的需要,故A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逐步形成,

14、并不是成熟阶段,排除B项;监督制度并未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均财节用”“量入为出”等信息不相符合,排除D项13.据管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布局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考古资料也显示,洛阳东周故城内还有大量农业用地。这说明当时A. 城市严格依据职业规划布局B. 农业仍是城市重要经济部门C. 出现了后世坊市制度雏形D. 城市职能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官员住在王宫附近,非官员和耕地的人住在城门附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住在市场附近,这与后来坊市制度类似,故C选项正确;A项“严格”说法片面,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

15、容没有强调农业的主导性,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城市职能,故D选项错误。14.钱穆认为中央集权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 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称赞它是“中国历史上无上成绩”。以下关于中央集权制度表述正确的有A.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因为当时中国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的B. 中央集权制度被公认为开启了世界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先河C. 不能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D. 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答案】D【解析】【详解】中央集权制度在统一前提下,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

16、济文化交流,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故D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由当时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决定,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并非秦始皇所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华文明领先世界的先河,故B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维护国家的统一完整,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5.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A. 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B. 有利于

17、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C. 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D. 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可知,郡县制制度下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民众是被管理者而非参与者,故A符合题意;据材料没有涉及“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B、C、D错误。16.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A.

18、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B. 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C. 以法治国,统治基础牢固D. 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可知,当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而严刑峻法,如肉刑、死刑等容易激化社会矛盾,隐含统治危机,D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社会秩序稳定,排除A;法律中多数是死刑、肉刑,明显不是宽严相济,排除B;推行严刑酷法,实行专制,不等于依法治国,秦朝二世而亡,统治基础并不牢固,排除C。17.汉武帝时,桑弘羊主持财政,首次实行平准政策,“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

19、番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材料表明汉代平准政策A. 使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 导致百姓赋税负担更加沉重C. 为解决边患创造有利条件D. 政府专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番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明确说明桑弘羊平准政策的作用,即为解决边患创造有利条件,C正确;平准物价,与商民争利,是重农抑商的表现,排除A;平准政策涉及商业,百姓赋税负担主要是农业,两者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B;汉代专卖主要是盐铁官营,平准政策不属于专卖政策,排除D。18.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这说明董仲舒

20、A. 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B. 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 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D. 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木胜土”可知,材料体现了重视民意的以民为本思想,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排除A;材料信息与礼乐制度、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木胜土”,进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9.古代国家把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编入一种特殊的户口,即“市籍”。西汉征发徭役时,先征发有“市籍”的人,然后征发父祖之代有“市籍”的人,最后征发无“市籍”的农民。这表明,西汉时期A.

21、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抑制商帮的形成C. 市民社会地位最低D. 商业地位无足轻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将商人另立“市籍”,优先征发徭役,说明西汉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符合题意;我国在明清时期才出现商帮,B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排除C;材料只是突出限制商人的信息,并非商业地位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20.汉初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影响,东西方各处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朝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A. 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B. 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C. 加快了边患问题的解决D. 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答案

22、】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在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的背景下实行的,郡国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治,是汉初给予东方社会的一种特殊政策。这种东西异制的政策缓解了文化冲突,有利于汉初统治的稳定,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为此汉朝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东西异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和东西方各处文化习俗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不能得出浓厚的家天下意识,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恢复一定程度出现地方割据的隐患,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故B选项错误;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中央集权,因此不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故C选项错误

23、。21.汉朝时期逐渐形成宫省制度,中央政府官员分成中朝官(也称宫中官)、省内官(也称禁省官)和外朝官(也称外廷官)三大系统,汉武帝开始,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这一变化( )A. 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B. 揭示出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C. 强调集体议决以防止大臣专权D. 有利于中枢权力体系的日趋完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开始,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可知,宫中官和禁省官与皇权关系密切,参与机要的频率较高,说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解决方式是不断削弱相权,选项B正确;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宫中官和禁省官议政不是集体议政,排除C;材料主旨是削弱

24、相权,与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无关,排除D。22.两汉时期,谏官主要职能是向君主陈明政务大事,此外还常常受于皇帝命令巡视各州,其监察权远远大于刺史。这说明,两汉时期A. 谏官行政权力扩大B. 监察体系完备C.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 谏官分割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向君主陈明政务大事其监察权远远大于刺史”可知,两汉时期,谏官为君主服务并听命于君主,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正确;谏官主要掌握监察权,没有体现谏官行政权的扩大,故A错误;B项中“体系完备”无法体现,故B错误;谏官为君主服务并听命于君主,材料未提及谏官分割皇权,故D错误。23.汉代实行“吏不数易”政策,不仅中央高级官吏一般都

25、任期较长,而且地方官吏也任期长久,如汉初萧何任相十三年,东汉时王霸任上谷太守二十余年。这一政策A. 助长了地方势力的膨胀B. 表明国家官吏数量不足C. 导致官吏腐败现象严重D. 利于各级官吏施展作为【答案】D【解析】【详解】汉代各级官吏久任,这样有利于官员在一个岗位上施展作为,D正确;题干还提到中央官吏久任,排除A;官员久任不等同于管理数量不足,排除B;官吏久任和官吏腐败现象不存在必然因果联系,排除C。24.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汉代曾颁布“左官律”,规定在诸侯国任官的为“左官”,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这一做法A. 限制了诸侯国扩张势力B. 废除了察举制度C.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

26、 推行了郡县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诸侯国任官地位较低,且不能进入中央任职,从而减少了诸侯国笼络高级人才的资本,从而限制了诸侯国扩张势力,故选A;诸侯国任官地位较低并不能代表废除察举制度,排除B;题意和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无关,排除C;郡县制的推行是在秦代,且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选A。25.东汉学者崔窘曾说,今天的地方长官随意违背诏书,诏书说得再恳切,甚至骂到极点也无动于衷。但地方所下公文却像霹雳一样震动,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的状况。这种现象说明A. 地方豪强对抗中央B. 察举制的弊端严重C. 贪污腐败愈演愈烈D. 王国问题死灰复燃【答案】B【解析】【

27、详解】材料“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意思是州、郡等地方长官的文告,可以雷厉风行地执行;皇帝的诏书,却搁在一边或缓慢地执行。两汉时期,地方官通过察举制操纵官员的选拔,对地方政治影响力大,故老百姓只对州郡长官有畏惧,故B符合题意;故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对抗中央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贪污腐败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王国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6.汉朝时期,政府对边疆请求”内附”的游牧民族采取容纳政策,让他们进入长城以内的指定地区居住,并让其上层人物继续统领部众。这种政策A. 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B. 改变迁入民族的生活方式C. 实现了边疆地区永久和平D.

28、使民族间的差异逐渐消失【答案】A【解析】【详解】汉政府安置请求内附的游牧民族,保持其内部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民族间的交融,A项正确;改变迁入民族的生活方式只是部分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错误;实现“永久和平”和“消除”民族间的差异,夸大了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CD两项错误。27.西汉自高祖始,经汉武帝、汉宣帝至汉成帝的二百年间,前后6次大规模地将关东强族豪杰迁徙于关中。汉武帝“元朔二年夏天,迁徙郡、国中的豪杰及費三百万以上者于茂陵”。汉成帝“鸿嘉二年夏,徙郡国豪杰費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汉代当政者的这些做法A. 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 遏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 客观上有利于自耕农

29、经济发展D. 促使庶族地主势力开始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西汉自高祖始,经汉武帝、汉宣帝至汉成帝的二百年间,大规模将关东强族豪杰迁徙至关中,而关中是政治中心地区,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对豪强的管理,不容易使其形成叛乱,另一方面,豪强的强制迁徙,减轻了豪强原居住区土地兼并的压力,客观上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C正确;迁徙豪强只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手段之一,因此不能通过这一项举措彻底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排除A;大土地所有制发展根源是土地私有和土地自由买卖,迁徙豪强只能缓解大土地所有制发展,不能遏制,排除B;庶族地主阶层在魏晋时期较为广泛,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开始”表述绝对,排除D。28.西

30、汉初年的户律规定,居民进行田宅买卖或者根据遗嘱分割田产,都要依法定籍(登记变更情况),并鼓励分割后独立建立户籍,如相关官吏故意为难拖延定籍,则给予处罚。这些规定意在A. 加强官吏的管理B. 抵制土地自由买卖C. 禁止农民的迁徙D. 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西汉初年稳定户籍的举措有利于保证国家赋税征收依据,进而保障政府赋税收入,故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对官吏的管理,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对土地买卖限制,排除B项;,稳定户籍措施有利于防止农民迁徙,但并非禁止农民迁徙,排除C项。故选D29. “春秋决狱”是指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

31、扬的伦理通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据此可知A.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 司法判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C. 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 基本上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通德),附会汉朝法谭,作为审判的依据”可以得出,汉代审理案件的时候将儒家经义和法律融合,体现了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统一,故A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审判依据的变化,没有体现司法被破坏,故B不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儒家思想对法制的影响,没有涉及汉代立法以儒家为依据,故C不正确;由材料“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可以得出

32、D不正确。30.学者指出,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孝伦理在汉译佛经中被提升到相当突出的地位,如梵文佛经六方礼经在汉译过程中增加了子女事亲尽孝的义务规范。据此可知A. 佛教逐渐儒家化发展B. 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C. 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D. 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佛教经典中出现了儒家思想,而且地位比较突出,表明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的趋势加强。A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对佛教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佛教吸收儒家思想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3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重要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像一幅都邑

33、图。那高大的陵墓封土及封土下的地下宫殿,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成阳官;陵墓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都邑的宫城及外郭城。兵马俑坑内有陶俑、陶马约八千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来保卫其在冥间世界的安全和维护一统的江山。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根据袁仲以秦兵马俑坑等整理材料二 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厩苑律、仓律等。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秦律十八种之司空律、金布律中均出现过“市”、 “市肆”、“南街”等名词。金布律有如下规定:

34、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有买(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在财政会计方面,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一一“上计制度”。如(田律规定:“乘马服牛廪,过二月弗廪、弗致者,皆止,勿廪致。” 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资料整理(注: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专家考证这些竹简写于战国晚期至秦朝初期。)材料三 (秦朝)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防线来。则北至阴山以南,南自五岭以南至海,秦始皇都认为应当收入版图。秦始皇的政治实在

35、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但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要顾及实际的情形的,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况且不必论理,六国夷灭,总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满怀着报仇的愤恨和复仇的希望。 摘缟自吕思勉中国通史(下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陵的整体设计思想。从历史和艺术两个角度简述兵马俑的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加强经济控制,维持经济秩序的措施。用一句话概括睡虎地秦墓竹简对研究秦朝经济历史的价值。(3)材料三中“一条防线”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答案】(1)思想: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模仿都城的建制;体现至高无上

36、的皇权理念。历史价值:生动再现了秦军扫灭六国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军阵场面,为研究秦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艺术价值: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体现出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2)措施:经济立法;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以钱、布为流通货币(或以金、布、钱为流通货币,笼统写统一货币不得分);商品买卖明码标价;确立“上计制度。价值:为研究秦朝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资料。(3)一条防线:长城。原因:秦朝暴政(写到修建长城、秦始皇陵,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等可得分);秦始皇的政策过于急进;六国君主、贵族的复仇。【解析】【详解】(

37、1)思想:根据材料“那高大的陵墓封土及封土下的地下宫殿,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咸阳宫”可知,陵墓涉及有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根据材料“陵墓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都邑的宫城及外郭城”可知,陵墓建造模仿都城的建制;根据材料“兵马俑坑内有陶俑、陶马约八千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来保卫其在冥间世界的安全和维护一统的江山”可知,陵墓陪葬的兵马俑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理念。历史价值:根据材料“兵马俑坑内有陶俑、陶马约八千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来保卫其在冥间世界的安全和维护一统的江山”可知,兵马俑生动再现了秦军扫灭六国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为研究秦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艺术价值:

38、根据材料“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可知,从艺术角度看,这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体现出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2)措施:根据材料“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厩苑律、仓律等”可知,秦朝在经济管理方面有立法;根据材料“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可知,秦朝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根据材料“金布律有如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可知,秦朝以钱、布为流通货币(或以金、布、钱为流通货币,笼统写统一货币不得分);根据材料“有买(卖)及买也,各婴其

39、贾(价)”可知,秦朝规定商品买卖明码标价;根据材料“在财政会计方面,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一一上计制度”可知,秦朝确立“上计制度。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睡虎地秦墓竹简是秦朝当时的法律、制度相关方面记载,是一手史料,为研究秦朝经济提供了丰富资料。(3)一条防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一条防线指的是秦朝修建的长城。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暴政;根据材料“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可知,秦始皇的政策过于急进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根据材料“六国夷灭,总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满怀着报仇的愤恨和复仇的希望”可知,六国君主、贵族的复仇是秦灭亡的原因之

40、一。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两幅图片信息概括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符合史实,逻辑正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中国古代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加强多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说明:根据图片“汉朝的路网”可以发现汉朝的国都修建了道路通往四川盆地和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修建通往西域的道路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域的军事和行政管理,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的交流。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与中原沟通不便,交通路网的建立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成都平原的管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

41、统一。因此西域和四川盆地的人口与其他边远地区相比较,人口相对集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图示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例如:第一. 根据图片“汉朝的路网”和“汉朝人口密度分布图”等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可归纳观点为中国古代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加强多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第二.论证:根据图片“汉朝的路网”可从道路交通状况、西域都护的设置等信息阐述交通

42、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加强多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总之,论证过程要史实正确,史论符合逻辑,言之有理即可。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的纲领”的“十四点原则”,涉及到有关列强瓜分世界的原则、战争与和平、建立国际组织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1920年1月20日,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生效。英、法、日等国追求的主要目标都已达到,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却遭到了失败。材料二 为了安排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1941年9月英国提出了“凯恩斯计划”,贬低黄金的作用;美国于1943年4月公布“怀特计划”,主张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取消外汇管制和对

43、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在1943年910月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被迫接受了“怀特计划”,并同意以此为依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上材料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20世纪上半期,美国先后提出规划世界秩序的“十四点原则”和“怀特计划”,其结果截然不同。试评析这一现象。【答案】示例:20世纪初,美国经济实力日益突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又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战争的结束欧洲列强普遍遭到削弱,美国提出“十四点原则”,试图挑战长期以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争夺世界霸权。然而,此举必然会遭到英、法等国的抵制。由于美国在综合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方面尚不能与英法相抗衡,威尔逊在国会中又未能得到多数人

44、的支持,所以该计划受到很大挫折。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欧洲普遍衰弱,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急剧膨胀。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美国在安排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问题上,成功抵制了老牌金融帝国英国的“凯恩斯计划”。此后,1914年7月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确认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元的霸权地位便确立了。20世纪上半期,国际上都面临着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秩序重建问题,美国两个计划一成一败。这既代表了美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利益的需求,更突出体现了国家实力在国际关系中决定性的作用。(考生若有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评析“十四点原则”和“怀特计划”结果不同的现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从一战使美国实力增加和欧洲列强普遍削弱、美国提出“十四点原则”试图争夺世界霸权、综合国力较低和美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使威尔逊遭受挫折和二战使美国综合国力急剧膨胀、美国凭借优势成功确立美元的霸权地位使“怀特计划”得以成功等方面进行评析,言之有理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