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三单元时空坐标单元概述辽宋夏金元是又一个北方民族活跃的时期,分为 3 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西夏对峙,元朝统一。宋朝强化专制集权,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成就突出。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第 9 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程标准: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课标解读:1.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2.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
2、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3.了解宋代同辽、西夏和金的关系,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代民族关系的特点。课前自主预习 一、北宋建立960 年,后周禁军统帅发动兵变夺取帝位,这就是宋朝,定都,史称北宋。赵匡胤即为。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原因(1)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赵匡胤东京宋太祖2措施(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逐渐变为虚衔。设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文官节度使诸路转运司禁军(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
3、互相牵制。在中央,由专掌军政,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为副相。又与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枢密院禁军四监司通判(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文官文治3影响(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
4、,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知识点拨 宋代的轻武政策宋代的轻武政策,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将领的拥兵自重,巩固了中央集权,但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因此,在对辽、西夏、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只能屈辱忍让、纳币求和。三、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疆压力(1)辽与北宋的和战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
5、,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2财政危机(1)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2)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3)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养兵和养官四、王安石变法1庆历新政(1)宗旨: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一次以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2)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整顿官僚机构官僚集团2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 年,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目的:富国强兵。(3)主要内容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管理和军事训练,
6、希望借以逐渐恢复“”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宋神宗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编制兵农合一(4)影响积极:总体而言,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2)消极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知识点拨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 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
7、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五、南宋的偏安1北宋灭亡:1127 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攻灭。2南宋建立1127 年,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3宋金对峙(1)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2)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金朝知识点拨 南宋和金的对峙课堂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重文轻武”宋代文官政治史料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
8、”“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 134 位宰相,其中有 123 人出身科举,涌现学者型官员。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信息解读 依据史料关键信息“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就说李
9、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两宋共有 134 位宰相,其中有 123 人出身科举,涌现学者型官员”,可得出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提示 统治者重文;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参与决策和劝谏;削弱相权,维护皇权;官员文化素质提高。对两宋文官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局限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典例 1】有学者
10、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审题指导 定时空: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抓关键:“县官职位空缺”是关键。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 项北宋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无人履职的现象。正确B 项宋代文化教育并不落后。错误C 项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士人大多通过科举做官,而且北宋官员众多。错误D 项经济重心南移与县官职位空缺关系不密切。错误答案 A探究点二王安石变法史料 王安
11、石大部分的变法都遭到极大的挫折与障碍,到哲宗即位旧党执政时乃全遭罢除。变法是针对时弊的救国大计,然而何以会失败呢?原来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是纯从立法的本身着想,而忽视了执法时在技术上的问题与人事上的障碍。换言之,王安石的变法是偏重于“理想”,而忽略“现实”;王安石的个性执拗,他不愿谋求人事上的谅解与妥协,而一意孤行,导致以往拥护王安石的人也变为反对党,造成众论汹汹,孤军作战的局面。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其富国太着重于开源而忽视节流。对于开源的办法,是想得无所不至,虽然在政府并没有聚敛的意思,但在官吏推行时,出入之际,就是难免不发生聚敛之弊。王安石一味重视变法的理论,而忽视吏法,吏治不良,
12、何以行法?科举的改革与太学三舍法都是一种进步的措施,但颁布三经新义于学府,实乃多此一举。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第五卷宋辽金史前编思考:(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其指导思想。(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信息解读(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北宋国力、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宋朝政局特点进行阐述;第二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目的进行概括。(2)根据史料“忽视了执法时在技术上的问题与人事上的障碍王安石的个性执拗太着重于开源而忽视节流官吏推行时,出入之际,就是重视变法的理论,而忽视吏法,吏治不良颁布三经新义于学府,实乃多此一举。”从改革的指导思想、执行情况、
13、用人、内部矛盾及个人因素进行概括归纳即可。提示(1)背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严重;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大官僚大地主势力(保守势力)强大。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富国强兵,偏重理财)。(2)原因:改革指导思想与措施实行的偏差;保守派反对,党争严重;用人不当;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王安石个人因素(一意孤行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及评价(1)历史背景社会危机a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b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c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
14、出。有利条件a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b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改革评价历史作用a积极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b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历史教训a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b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c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d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典例 2】公元 997 年,宋廷岁收 2200 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至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
15、已高达 11000 多万缗,收支却亏 1500 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三冗”问题审题指导 定时空: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抓关键:“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 11000 多万缗,收支却亏 1500 多万缗”是关键。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 项北宋经济并未衰退,农业、手工业、商业均有发展。错误B 项起义频繁不是北宋财政入不敷出的主要原因。错误C 项北宋有“冗兵”的特点,不是兵力不足。错误D 项是因为北宋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财政负担过重。正确答案 D思维能力升华 宋代文官政治得以确立的原因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
16、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其主要原因如下:1经济结构上引起社会结构变动: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确立,诱发社会结构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2科举制发展:科举制削弱了门第血统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3重文轻武的国策:宋朝建立初,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制定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以儒立国”的政治格局,为宋代士大夫政治的确立提供了保障。4教育事业的发展:宋代官学、私学数量及规模均超过前代,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课堂归纳小结网络构建教材必背1宋初统治者“守内虚外”“重文轻武”,大力加强中央集权。2辽与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3北宋时期,为挽救统治危机,王安石进行变法,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4南宋偏安江南,宋金对峙维持较长时间。请做:随堂巩固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