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五单元 15 道 士 塔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133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五单元 15 道 士 塔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五单元 15 道 士 塔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五单元 15 道 士 塔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五单元 15 道 士 塔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五单元 15 道 士 塔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五单元 15 道 士 塔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五单元 15 道 士 塔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生用书P98(单独成册)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瑰丽/傀儡噱头/谑而不虐奢靡/所向披靡B诡计/桅杆 歼灭/三缄其口 蹊跷/下自成蹊C囹圄/龃龉 甄别/渐臻佳境 载体/千载难逢D脂肪/造诣 寤寐/毋庸置疑 裨益/无裨于事解析:选A。A项分别读u/ku,xu/xu,m/m;B项分别读u/wi,jin/jin,q/x;C项分别读y/y,zhn/zhn,zi/zi;D项分别读zh/y,w/w,b/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组是()A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B如果你不关心孩子,很少与孩子交流,那么你

2、企图说服孩子的所有努力都是对牛弹琴。C长年奋战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巡山队员们,深刻展现了可可西里人风餐露宿、不怕吃苦的担当精神。D小说红楼梦里,林黛玉貌若天仙,才华横溢,可是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体弱多病。解析:选A。“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此处属于望文生义。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日前,据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显示,近80%的老年人表示,在网络上阅读新闻可拓展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生活常识,拓展兴趣爱好。B与会专家指出,重点支持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C从短期看,

3、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引入社会资本,部分项目实施PPP模式,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融资成本,增强建设运营效率。D古代典籍尚书洪范认为,幸福就是享有“五福”,包括长寿富贵、健康安宁、敬修德性、老而善终等方面,这把幸福指向了各方面都好的生活。解析:选D。A项,句式杂糅,“据”和“显示”杂糅,应只保留其一。B项,语序不当,按照整个语句的逻辑发展,“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应改为“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C项,搭配不当,“减少”应改为“降低”,“增强”应改为“提高”。4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海面的巨浪猛烈地撞

4、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_;_,_;_,_。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击着灯塔下的石矶。有时又像远处的人声嘈杂继而又像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以至完全寂静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像森林呼啸ABCD解析:选D。横线前语境的落脚点为“像大炮轰发”,与“人声嘈杂”不吻合,排除C。与“长叹”或“呜咽”也不吻合,排除A。“再后来”和横线前的“有时”不吻合,排除B。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在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

5、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

6、比学问高低。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5文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的“古怪”的含义是什么?

7、答:_解析:“古怪”在这里应该是贬义词,结合这个道士的愚昧无知,乃至在外国强盗看来都不可思议理解即可。答案: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蠢人,这么一个对文物毫无知识的道士掌管敦煌的稀世之宝,是令人诧异的。6“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些“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答:_解析:结合上文的“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语句可知,这个前提是“敦煌是中国的,敦煌文物属于中国”。答案:敦煌在中国,敦煌文物属于中国,中国政府对敦煌拥有主权。7引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批洞窟文献送京的情景说明了哪些问题?答:_解析:那首诗是写给“火烧圆明园”的外国强

8、盗的,作者引用来表达对盗窃我国敦煌珍宝的外国侵略者的痛恨。洞窟文献送京的情况则反映了国内官员的昏聩无知。答案:(1)表达了作者对火烧圆明园、毁我敦煌国宝的外国强盗无比的愤恨,不惜一死,要跟强盗拼个死活。(2)“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说明清政府官员毫不珍惜这批无比珍贵的文物;另一方面,表现了官员极端贪婪自私,化公为私,作为个人收藏。揭示了当时中国官员的昏庸无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从何处走向大唐余秋雨巍巍大唐就在前面不远处了,中国,从哪条道路走近它?很多学者认为,顺着中国文化的原路走下去,就成,迟早能到。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事实并不是这样。走向大唐,需要一股浩荡之气。这气,

9、秦汉帝国曾经有过,尤其在秦始皇和汉武帝身上。但是,秦始皇耗于重重内斗和庞大工程,汉武帝耗于六十余年与匈奴的征战,元气散逸。到了后来骄奢无度又四分五裂的乱世,更是气息奄奄。尽管有魏晋名士王羲之、陶渊明他们延续着高贵的精神脉络,但是,越高贵也就越隐秘,越不能呼应天下。这种状态,怎么缔造得了一个大唐?浩荡之气来自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无法从宫廷和文苑产生,只能来自旷野。旷野之力,也就是未曾开化的蛮力。未曾开化的蛮力能够参与创建一个伟大的文化盛世吗?这就要看它能不能快速地自我开化。如果它能做到,那么,旷野之力也就可能成为支撑整个文明的脊梁。中国,及时地获得了这种旷野之力。这种旷野之力,来自大兴安

10、岭北部的东麓。一个仍然处于原始游牧状态的民族,鲜卑族,其中拓跋氏一支,渐有起色。当匈奴在汉武帝的征战下西迁和南移之后,鲜卑拓跋氏来到匈奴故地,以强势与匈奴余部联盟,战胜其他部落,称雄北方,建立王朝,史称北魏。此后,又经过半个世纪的征战,北魏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胜利,以及胜利后统治范围的扩大,使北魏的鲜卑族首领们不得不投入文化思考。最明显的问题是:汉族被战胜了,可以任意驱使,但汉族所代表的农耕文明,却不能由游牧文明的规则来任意驱使。要有效地领导农耕文明,必然要抑制豪强兼并,实行均田制、户籍制、赋税制、州郡制,而这些制度又牵动着一系列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重大改革。要么不改革,让中原沃土废耕为猎,

11、一起走回原始时代;要么改革,让被战胜者的文化来战胜自己,共同走向文明。鲜卑族的智者们,勇敢地选择了后者。从公元五世纪后期开始,经由冯太后,到孝文帝拓跋宏,开始实行一系列强有力的汉化措施。先在行政制度、农耕制度上动手,然后快速地把改革推向文化。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孝文帝拓跋宏强迫自己的部下皈依汉文化,却未曾约束他们把豪迈之气带入汉文化。或者说,只有当他们充分汉化了,豪迈之气才能真正植入汉文化。中华文化也就像骑上了草原骏马,鞭鸣蹄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鲁迅说“唐人大有胡气”,即是指此。事情还不仅仅是这样。自从孝文帝拓跋宏竭力推动鲜卑族和汉族通婚,一个血缘上的融合过程也全面展开了。请注意

12、,这不再是政治意义上,而是生命意义上的不分彼此,这是人类学范畴上的宏大和声。由此我要从更深邃的层面上来揭示造就大唐的秘密了:大唐皇家李氏,正是鲜卑族和汉族混血的结晶。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都是鲜卑人。李世民的皇后,也是鲜卑人。结果,唐高宗李治的血统,四分之三是鲜卑族,四分之一是汉族。一条通向大唐的路,这才真正打通了。路的开始有点小,有点偏,有点险,但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大道。通向大唐之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主持石窟建造的鲜卑族统治者不仅在这里展现了雄伟的旷野之美,而且还爽朗地在石窟中引进了更多、更远的别处文明。他们本身缺少文化厚度,还没有形成严密的文化

13、体系,这种弱点很快转化成了优点,他们因为较少排他性而成为多种文化融合的“当家人”。于是,真正的文化盛宴张罗起来了。这就是北魏的气魄。吞吐万汇,兼纳远近,几乎集中了世界上几大重要文化的精粹,熔铸一体,互相化育,烈烈扬扬。这种宏大,举世无匹。由此,大唐真的近了。大唐之所以成为大唐,正在于它的不纯净。大道周边,百方来朝。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主动靠近。这是一个云蒸霞蔚的文化图像,我每每想起总会产生无限惋叹。人类常常因为一次次的排他性分割,把本该频频出现的大气象,葬送了。人类总是太聪明,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之后就敏感地与别种文化划出一条条界线。结果,由自我卫护而陷入自我禁锢。如果放弃这样的聪明,一切都会

14、改观。想起了歌德说的一段话:人类凭着自己的聪明划出了一道道界限,最后又凭着爱,把它们全都推倒。推倒各种人为界限后的大地是一幅什么景象?北魏和大唐做出了回答。(选自新华文摘 2018年4期,有删改)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具体而鲜活的事实,驳斥了很多学者所认为的“顺着中国文化的原路”就能走向大唐的观点。B走向大唐,需要一种旷野之力,文章对这种旷野之力做了生动而细腻的描写,从而使文章的主旨更加鲜明。C文章写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运用了象征手法,主要是为了渲染北魏的气魄,照应了文章前面所写的“浩荡之气”和“旷野之力”。 D本文和道士塔都是以对中国历史的追

15、溯为主线,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在历史叙述中渗透了一种忧患意识。解析:选D。A项,“通过具体而鲜活的事实”错;B项,“做了生动而细腻的描写”错;C项,“运用了象征手法”错。9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是从何处走向大唐?原因是什么?答:_答案:北魏。北魏有一种旷野之力,不仅使自己快速地汉化,而且将豪迈之气植入汉文化。大唐皇家李氏是鲜卑族和汉族混血的结晶。北魏引进了更多、更远的别处文明。(或几乎集中了世界几大重要文化的精粹)10文章结尾说:“推倒各种人为界限后的大地是一幅什么景象?北魏和大唐做出了回答。”那么北魏和大唐分别是一幅什么景象?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答:_答案:(1)北魏:吞吐万汇,兼纳远

16、近的宏大景象;大唐:百方来朝,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主动靠近的文化图像。(2)运用设问结尾,引发读者思考,突出加强文化融合、打破文化隔阂的重要性,暗示北魏走向大唐的根本原因(揭示北魏和大唐的共性特征),有力地收束了全文。三、语言运用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为文中的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语句,使语意连贯。(只填序号)中华五千年悠悠文明,可以A_,可以触发深沉的思索,可以B_。你看,长城横亘万里,何其雄伟,熔铸了无数人的智慧与血汗;C_。圆明园断壁残垣,矗立斜阳,饱含了多少历史的耻辱与辛酸激起无限的赞叹增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解析:正确地选择句子并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应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要特别把

17、握句首与句尾的关键词,关注句中的语序词、代词等重要词语。根据语段中“可以触发深沉的思考”句,显然应填在A处;根据排比句先短后长的规律,可确定句分别在A、B处。根据“长城横亘万里”句,句显然应填在C处。答案:A.BC12请按情境要求完成下列各题。某学校团委组织全体高三学生于5月4日在学校大礼堂举行18岁成人仪式。(1)仪式程序为:面向国旗庄严宣誓;在团歌声中家长陪伴学生迈过成人门。请你写一段串词连接这两个程序,不超过80字。答:_(2)活动后的第二天,在校园里,一位高二的同学问你:“快要高考了,时间那么宝贵,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活动?”请你用得体的话语回答他,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答:_答案:(示例)(1)同学们,请牢记我们在国旗下的誓言!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在团歌优美的旋律中,盛装迈过成人门,接受最真挚的祝福,走向美好的明天! (注意前后衔接,指令清晰)(2)快要高考了,时间确实宝贵,但参加成人仪式受益匪浅。它能激发我们备考的斗志,能让我们收获感恩的心,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担当,努力奋斗。(围绕成人仪式的意义及其与高考关系作答,意思相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