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二单元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 8 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3.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前自主预习 课标版历史必
2、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过程(1)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佛教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3)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4)唐朝统治者奉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5)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儒学三教并行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佛教盛行的影响(1)佛教盛行,
3、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2)不断有人出来反佛。其中南朝无神论思想家是最杰出的代表。(3)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范缜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问题探究 1: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佛教盛行:当时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们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2)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道家的“无为”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信徒。(3)儒学本身存在问题和缺陷。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文学艺术1
4、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文学、东晋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和“”。建安陶渊明诗仙诗圣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艺术(1)书法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体和体最为有名。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书圣颜柳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
5、)绘画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为代表。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画生活气息浓厚,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被尊为“画圣”。(3)石窟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山西大同石窟、河南洛阳石窟、甘肃敦煌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顾恺之宗教人物山水、花鸟吴道子云冈龙门莫高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拨 汉字的发展演变(1)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发展字体形成发展特点著名书法家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秦代:李斯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形结构平衡对
6、称,整齐安定/楷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字体形成发展特点著名书法家行书晋代开始盛行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东晋:王羲之(“书圣”);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草书形成于汉代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东晋:王羲之;唐代:怀素和张旭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三、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1)南 朝 祖 冲 之 精 确 地 算 出 圆 周 率 是 在 3.1415926 3.1415927 之间。(2)北朝贾思勰著述的,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西晋
7、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隋唐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1)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2)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最早的火药武器。(3)唐朝天文学家,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4)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唐高宗时编修的,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唐末火箭僧一行千金方唐本草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四、中外文化交流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1)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翻译成汉字。(2)当时为
8、了求得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佛经佛教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1)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2)唐朝高僧6 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3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同样活跃,尤以唐朝为盛。日本、新罗空海鉴真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问题探究 2:唐朝文化有哪些特点?提示:(1)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2)能够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带有佛教文化的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开放风气。(3)总结过去,开拓未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反映了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历史背景。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堂互动探究 课
9、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探究点一儒学的与时俱进三教合流史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韩愈原道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史料二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流行。公元 819 年,韩愈向唐宪宗上论佛骨表,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乞以此骨(佛舍利)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
10、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思考:(1)史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2)概括史料二中韩愈的观点。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信息解读(1)注意史料中的时间信息“秦”“汉”“晋、魏、梁、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儒学在秦代、汉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从三教合一的角度分析隋唐时“不入于老,则归于佛”的原因。(2)从史料中“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可得出韩愈的观点。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11、(上册)提示(1)儒学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2)观点:佛教是外来之物,与中国传统不合;反对崇佛(或要求禁绝佛教)。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入儒来更新儒学,最终发展为“三教合一”。(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
12、儒学迫在眉睫。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典例 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的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审题指导 定时空:本题考查唐代儒、佛、道的发展。抓关键:材料关键信息体现了唐代政治地位变化较大的是佛教和道教。析选项: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 项皇帝的好恶不可能决定宗教的兴亡。错误B 项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错误C 项三个时期只有儒教地
13、位相对稳固。正确D 项材料不能体现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错误答案 C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三辨备选项一辨:是否符合历史史实;观点是否正确。二辨: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与材料无关或与材料主旨相左的排除)。三辨: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探究点二兼收并蓄唐代文化的繁荣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史料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
14、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考:依据史料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信息解读 依据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可得出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原因从国家政策、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提示 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1)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
15、环境。(2)唐朝的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广泛地吸收各族文化,丰富了文化的内容。(3)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融合,也丰富了唐文化的内容。(4)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5)多种多样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典例 2】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
16、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审题指导 定时空:本题考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抓关键:材料中“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是关键。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 项皇帝的好恶不能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错误B 项任何艺术成就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不断发展,艺术成就会不断被“超越”。错误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选项排查分析正误C 项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因此,王羲之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受到推崇
17、,除了其自身的艺术水平外也是盛唐气象的产物。正确D 项真正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的是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而不是朝代更替。错误答案 C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能力升华 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时代特征对艺术风格的影响艺术风格时代特征先秦兼容并包、宽容开放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秦汉恢弘大度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迅速发展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隋唐兼容并蓄、全面繁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宋元平民化、世俗化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明清承古萌新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堂归纳小结网络构建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材必背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发展。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唐朝达到高峰。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4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课标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请做:随堂巩固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