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课件配套习题 专题六 专题高效测评.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021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课件配套习题 专题六 专题高效测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课件配套习题 专题六 专题高效测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课件配套习题 专题六 专题高效测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课件配套习题 专题六 专题高效测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课件配套习题 专题六 专题高效测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授课提示:对应高效作业(十三)一、选择题1按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C出生率D死亡率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答案:B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营养、空间、气候和无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tNot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

2、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解析: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没有天敌,适应当地环境才能呈“J”型增长。如果该生物不能适应当地环境就会被淘汰。答案:B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A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中的部分能量C是指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中蕴含的能量D一般情况下,之和为的10%20%解析:生产者的同化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来自初级消费者,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

3、养级,是其遗体残骸中蕴含的能量;一般情况下,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答案:B4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68只鼠,标志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志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采用样方法,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即在被调查

4、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答案:B5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解析:光线的明暗是物理信息,A正确;蟑螂作为低等动物,对人类的语言等信息刺激是不能作出反应的,D错误。虽然B、C选项本身正确的,但不是题干信息的直接推论。

5、答案:A6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解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在abcd食物链中,b增加导致a减小,短时间内b增加导致c、d增加;若m15m2则a、b间能量传递效率大于20%,长此以往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

6、m1、m2、m3、m4为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总能量,并非生物个体所含的有机物量。一般营养级高的生物个体较大所含的有机物的量大。答案:D7.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坐标曲线图是高考中出现的比较多的一种图,它可以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解题时注意起点、转折点和终点等含义。由图形可以看出,t0t1时该种鱼的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t1时种群数

7、量为K/2,此时为捕捞的最佳时期,t2时种群数量为K。答案:B8(2010年高考全国卷)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B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C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D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解析: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呈“J”型增长曲线,A项错;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在分裂间期完成复制(n2n),在分裂后期又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2nn),不会从“O”点开始,也不会维持在一定水平,B项错;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酶促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增加呈直线上升,C项错;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在开始阶段随C

8、O2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由于植物叶肉细胞的内在因素(如C5的含量、酶的数量等)的限制,在CO2含量增大到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上升,D项对。答案:D二、非选择题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营养物质充裕的相同培养液培养枯草杆菌,一段时间后,将培养液均分为两组并分别标记为A、B,在这两组培养液中分别接种等量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相近的甲、乙两种原生动物。将它们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测培养液中枯草杆菌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两组培养液中枯草杆菌的数量最终都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_。(2)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单独培养甲、乙两种原生动物时,它们的种群数量呈_型曲线增长。

9、(3)如果将甲、乙两种动物放在同一培养液中培养,生存状况最好的是_,判断的理由是_。(4)当枯草杆菌最终达到数量稳定时,其种群的出生率较加入原生动物前_(高或低)。(5)请在原题图中绘制混合培养两动物时培养液中枯草杆菌数量变化曲线。(6)有同学认为,混合培养时,生存状况好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而影响其正常生存。请你设计一个证明其观点正确与否的实验思路。解析:(1)(2)种群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的数量的变化呈“S”型,最终数量会趋于稳定,这个稳定值就叫环境容纳量。(3)两种具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放在一起培养,竞争力强的往往能获得充足的食物而生存得较好。而据图所知,相同时间内B培养液里的枯草杆

10、菌减少的多,说明B培养液中乙生物吃的多。(4)当枯草杆菌最终达到数量稳定时,说明二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了,所以各方面能力都要比放入原生动物前要强。(5)混合培养两种动物比一种动物单独培养时消耗的枯草杆菌多,所以曲线应在B曲线以下。(6)设计实验时不要忘记对照实验,与直接单独培养的甲乙数量相比较,如果数量少了就证明假设成立。答案:(1)环境容纳量(2)S(3)乙相同时间内消耗的食物(枯草杆菌)多,竞争能力强(4)高(5)要点:在B培养液曲线之下,变化趋势相似(6)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混合培养甲、乙动物的培养液加入到新的培养液中单独培养动物甲,检测其数量的变化并与最初单独培养时的数量进行比较。

11、10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发生灾难性影响。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年份植物20012002200320042005A10.09.286.85.5B3.02.11.10.30.1C0.30.61.11.52.3D3.02.00.400E3.22.81.71.30.5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_,请在给出的坐标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2)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侵入该地区后,Aa

12、个体为48%,aa个体为16%。则该物种在入侵后的基因频率_。(填增大、减小、不变)(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_的调查。(4)该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都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区域号区域植株数荚果数/植株数每个荚果中种子数1208.36.02406.85.93603.96.24802.75.951002.16.0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你还能

13、得出的结论是_。解析:(1)物种入侵时由于环境资源充足,数量增加很快,呈“J”型曲线。(2)由于环境资源充足,而又没有天敌等,所以自然选择对入侵种群没有作用,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3)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地面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4)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目越多,平均利用资源就越少。答案:(1)C如图(2)不变(3)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4)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11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

14、。“”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2)若消耗生产者10 000 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kg。(3)图甲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4)图乙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_。(5)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_;_。解析:(1)图甲显示E为生产者,A为大气中的CO2库,C为分解者,

15、故AE以CO2形式流动,DB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2)最多增加则按20%计算,B为最高营养级,即增重为10 00020%20%20%80 kg。(3)捕食关系中,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为对方提供有用信息,则信息传递的作用为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图乙显示,此曲线为种群“S”型增长曲线,t1时期增长率最大,故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2时期后,增长率为零,则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5)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虫剂,会选择性地使抗药个体的抗药性逐年增加,其天敌大量减少。答案:(1)CO2、含碳有机物(2)80(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增长不变(5)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