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劝学*师说巩固达标 (45分钟48分)一、基础过关(28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木直中绳中:符合,合乎B.善假于物也假:借助C.是故无贵无贱无:无论,不分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精通【解析】选D。通:全面。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C.善假于物也于其身也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皆出于此乎【解析】选A。A项“之”皆为助词,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而”,表转折的连词;表修饰的连词。C项“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对于。D项“其”,代词,他
2、;表揣测语气,大概。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解析】选A。B项,古义:寄身,托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C项,古义:传授道,文中指传授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授宗教思想。D项,古义:在文中指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4.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马之千里者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解析】选
3、C。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A项,状语后置;B项,宾语前置;D项,判断句。5.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解析】选C。C项,应为“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3分)译文:(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分)译文:答案:(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2)那孩子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句读,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解释疑惑的老师。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的观点是相同的。(3)韩愈在师说中谈及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答案:(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5、谀(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812题。(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6、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
7、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解析】选C。句中,“居必择乡”与“游必就士”两个句子各自语意明确,不可断开,两句又是并列的句子,中间需要断开。排除A、B、D三项。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君
8、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9.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C.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影响深远。D.经传,经是指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著作,传就是解释儒家和道家经书的著作。【解析】选D。D项,“经传”的表述错误,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10.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师说选段运用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
9、“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受业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C.劝学选段(一)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段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解析】选C。C项,“选段(一)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分析错误。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思考比不上片刻的学习,可见没有强调要思考。喻证法有误,这里不是比喻论证,“不如”是“比不上”的意思。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0、)(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答案:(1)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生、异、假)(2)我赞许他能够履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师说赠送给他。(嘉、行、贻)12.劝学选段(二)谈论的也是学习,请分析荀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强调了什么道理?(3分)答:答案:选段(二),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自然能健康成长;以“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和“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的环境里,也会受污秽环境影响而变坏。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强调的道理是:环境对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影响。附【译文】(二)
11、蓬草生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直挺。白沙混进了黑土里,便和黑土一样黑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再亲近它,百姓不再佩戴它,艾本身的品质不是不美好,而是因为所浸泡的臭水造成的。所以君子居住必定会选择好的环境,交友必定接近有道德的士人,以此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道。提升培优 (50分钟56分)一、阅读鉴赏(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
12、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
13、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选自宋史列
14、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解析】选A。本题中画波浪线句的意思是“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吠噬”与“狂走”是“数州之犬”发出的动作,“吠噬”与“狂走”这两个词语内部不能断开,排除B项和D项
15、;“累日”表示时间,意思是好几天;“至无雪”意思是直到没有雪的时候,也是表示时间的一个词;在“至无雪”前断开,排除C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摘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解析】选B。B项,“对前辈的尊称”说法错
16、误,先达,应该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错误。不一样,“先哲”是尊称已经死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是已故的有才德的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顶着世俗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颖学习,一天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解
17、析】选B。B项,“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错误,原文“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意思是“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这里的“病”是“辱骂”的意思,应该是“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辱骂而顾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译文:(2)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译文:答案:(1)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2)一天(
18、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一尺深了。5.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答:答案:揭露当时不尊师从师,对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社会现实。附【译文】第一篇: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顶着世俗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了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
19、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群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狂咬乱叫
20、的只是那些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第二篇:我小的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的圣贤的学说。又忧虑不能与学问渊博的老师和有名的学者交往,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
21、满了一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来辨解;等待他高兴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第三篇: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这个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善写文章,年龄稍大一点,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已经失传的学问,黄河、洛水流域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
22、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为程颢摆下灵位,在内室门边哭吊,又用书信讣告一同求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一尺深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劝学(节选)荀子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
23、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注】数:数术,即方法、途径。没:通“殁”,死亡。大分:大要,要领。箸:通“著”,显明。蠕:微动。傲:浮躁。:形容言语烦碎。向:通“响”,回音。方:效仿。6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解析】选B。“君子之学”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宜断开,“也”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后面断开,可排除A、C。“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根据句式的对称性,可排除D。本题中画波浪线句的意思是“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25、项是(3分)()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B.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说。D.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解析】选D。D项,“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错误,
26、学者,指求学的人。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方法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解析】选C。C项,“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意思是“到阅读礼记为止”。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译文:(2)君子之学
27、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译文:答案:(1)所以从学习的方法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10.本文在分析说理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三段“学莫便乎近其人”的观点和师说中的哪些说法意思相近?(3分)答:答案: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有理有据,说理透彻。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思维严密,观点给人以启迪。“学莫便乎近其人”强调向良师益友学习的重要性,和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意思相近。附【译文】学习从哪
28、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方法来说,是从诵读经文开始,到阅读礼记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死亡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方法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记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记就到头了,这可以叫作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记肃敬而有文饰,乐记中正而又和谐,诗经尚书内容渊博,春秋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
29、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浮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言语烦碎。浮躁,是不对的;言语烦碎,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礼记乐记虽记载了法律制度,却没有详细阐明其中的道理;诗经尚书虽记载了古
30、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字简约,因而不能使人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仿效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培养出崇高的品质,学到广博的知识,通晓天地人间的事理。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二、语言运用(16分)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功课的教学,都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_,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就触及教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_?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
31、会学生怎么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_,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精辟的话,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据上文“像交付一件东西”和下文“你收到了”可知,此处应填“把东西交付出去了”之类的内容;据上文“根本问题”和下文“无非是教师”可知,应填和教师的作用有关的内容;据上文“不是”可知,应填“而是”,内容上强调学习的方法。另外,要注意字数限制。答案:我把东西交付出去了教师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或“教师应该怎么教”或“教师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12.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
32、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4分)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答:答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该题难点和亮点在“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需要交换叙述角度。)13.每逢佳节,许多同学总忘不了给老师、同学送贺卡,以优美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请根据要求,给两张贺卡各写一段话,每段文字都要用一种修辞手法。每段不超过60字。(6分)(1)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2)写给和自己闹过误会的同学:答案(示例):(1)老师,在我失意的时候,您像柔和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您的教导如一缕春风,吹散我心灵的阴霾,感谢您,亲爱的老师。(2)让爱的扁舟越过误会的冰川,到达你心灵的彼岸。让我们抛开“误会”的背包,乘着友谊编织的小船去遨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