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104KB ,
资源ID:77939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7939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八第2课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八第2课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2课*答司马谏议书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2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千秋岁引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一、字词积累1字音强聒(u)壬(rn)人胥(x)怨者 膏(o)泽怨谤(bn) 会晤(w)重(chn)念 卤(l)莽2通假字于反复不宜卤莽通“鲁”,粗野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3一词多义(1)恤(2)度(3)固(4)见(5)修(6)特4词类活用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作动词,做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形容词作名词,好事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5古今异义故今具道所以

2、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谦辞,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故略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刊登在报纸上。6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2)宾语前置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四游褒禅山记”2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知政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3相关知识“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

3、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一、结构图解二、内容研读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明确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皇上“欲变此”。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天下人“怨谤”;众人“汹汹然”。(2)他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问题王安石在文中是怎么解释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些做法其实是“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

4、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这样做的原因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王安石的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变法受阻的原因: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5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逐条驳斥对方的?明确关于侵官。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由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

5、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是侵官。关于生事。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司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关于征利。司马光等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是与民征利,王安石驳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财政,有利于整个国家,表现出政治家宏伟的韬略。关于拒谏。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不理会保守派的意见就是拒谏,王安石义正辞严,指出自己是抨击不正之理,驳斥不怀好意的人,证实自己光明磊落,坚持自己变法应有的态度。对所谓天下怨诽的问题,王安石举出历史事实,并分析说明保守派这些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6、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乃是他们因循守旧的腐败作风。王安石坚持不改变自己变法的态度,而且委婉地表示对司马光的说法“则非某之所敢知”。三、主旨归纳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四、写法鉴赏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

7、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2驳论有力,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依据,表示自己不因流言蜚语

8、而有所动摇,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3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之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是因为: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足。第二,擅用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比如说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如果您批评我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

9、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一、基础过关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谏议(jin)蒙教(mn)游处(ch) 怨谤(bn)B强聒(u) 卤莽(mn)辟邪说(p) 胥怨(x)C膏泽(o) 自媚(mi)会晤(w) 体恤(x)D壬人(rn) 汹汹然(xin)盘庚(y) 重念(chn)解析:选B。A.处读“ch”;C.膏读“o”;D.庚读“n”。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略:简略B故今具道所以 具:具备C不恤国事 恤:忧虑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是解析:选B。具:详细。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D.解析:选A。A.所

10、以,连词。B.以为,动词;因为,介词。C.的,助词;它(法度),代词。D.向,对,介词;在,介词。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解析:选A。古义:官职;今义:医生。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

11、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邪说,难壬人 辟:批驳B胥怨者民也 胥:相互C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D则非某之所敢知 知:明白解析:选D。知:领教。6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

1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为”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B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未能助上大有为解析:选B。A.是;C.因为;D.作为。7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说明王安石从“名实”入手表达自己的观点,展开有力辩驳的一组是()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ABCD解析:选C。说的是儒者不是王安石。说的是假设自己“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那么自己认罪,非说“名实”问题。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名实已明,而天

13、下之理得矣。译文:(2)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译文:答案:(1)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2)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六 国 论 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

14、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

15、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C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解析:选C。根据

16、语境意思及行文标志划分。10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世家, 世家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后指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C山东,和“山西”相对,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D窃,敬辞,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本文指自己。解析:选D。窃,是谦辞。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都是史论文,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

17、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道。C在作者看来,六国如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共存了。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解析:选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道,还在于如果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韩、魏从背后乘机攻打,就非常危险了。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译文:(2)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

18、于其间矣。译文:答案:(1)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其)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大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2)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参考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中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秦国与诸侯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地区,

19、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诸侯国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做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秦国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魏又会乘机从背

20、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其)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大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秦国的祸害了。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国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凭借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国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国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以至于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