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103KB ,
资源ID:77934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7934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常青藤实验中学高二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纲要.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常青藤实验中学高二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纲要.doc

1、江苏省常青藤实验中学高二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纲要必修一 地理(一)宇宙中的地球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 体系统 天体系统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级别:总星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 河外星系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十分相似 普通性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有许多共同之处 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外部因素 稳定的太阳光照 特殊性(存在生命) 距离适中 地球表面均温22内部因素 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 水多以液态存在 体积与质量适中 大气层的存在3,了解太

2、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维持地球表面温度,促进表层物质运动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类型:黑子, 耀斑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地球的影响 产生磁暴, 极光 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 周期: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角速度:每小时15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速度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周期:回归年:

3、365日5时48分46秒角速度:1度/天,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近日点快,远日点慢线速度:30千米/秒6,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自转:赤道平面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公转:赤道平面7,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地方时 换算:经度没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换算原则:东加西减时区的划分: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区时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区时换算: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线 向西过日界线

4、加一天北京时间=东8区时=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8,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偏转原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 赤道:不偏转偏转 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 举例: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9,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四季的更替 空间分布 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明显气候四季:3, 4, 5月春季(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和能量交换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外部圈层:位于地

5、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圈层结构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结构: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地壳上层: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分层: 地壳下层: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地壳 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2,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3,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被斜:常形成山岭,被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褶皱向斜:常形成谷地和盆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4,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

6、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流水作用: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地貌 风力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沙丘、沙垄冰川作用:冰川U谷,刃脊、冰斗、角峰5,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吸收 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热量损失 最简单的形式:热环流力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空气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

7、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高低气压:无论在上空还是在近地面, “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即一般相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近地面,一般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就某处气压大小而言,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且高低空的气压名称相对6,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分布: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6个风带形成与分布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季节移动: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概念:盛行

8、风向随季节做有规律变化的风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亚季风成因 气压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南亚西南季风7,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冷锋过境时的天气:阴天、刮风、下雨过境后的天气: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 转 好锋面系统:分类 定义:暖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冷锋过境时的天气:阴雨天气过境后的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 转 好 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气旋(低压) 垂直气流:上升气旋与反气旋 天气: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反气旋(高压) 垂直气流:下沉 天气:晴朗天气8,知

9、道水循环的概念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定义: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循环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意义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改造地表形态,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之一9,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 类型 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中纬

10、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分布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洋流 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暖流:增温、增湿 对气候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意义 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对航运的影响: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

11、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各要环境素与总体特征的的协调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 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意义:如厄而尼诺与全球气候,秘鲁渔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3,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重要作用水平地域分异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自然带南

12、北延伸,东西更替,受水分控制,中纬度比较明显地域分异规律 原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垂直地域分异 表现: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如乞力马扎罗山(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路线分布的影响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河流较多的平原地区:多呈带状地区: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古代城市的分布 原因: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平原: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形高原: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地河谷低地:山区城市的分布地帆船马车运输时代:河流大道汇合处交通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公路、铁路枢纽

13、及沿线高速公路和航空时代:城市分布模式将有更大变化,各个时代城市主导区位不同2,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植被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导致 海平面的上升 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3,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采猎文明阶段:数量影响小,质量影响大农业文明阶段: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 变化工业文明阶段: 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4,结合实例

14、,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概念: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自然灾害 类型:台风、 洪水、 干旱 、地震、 火山 滑坡 泥石流定义: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洪水 成因:强降水 冰雪融化 河道堵塞 堤坝溃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直接损失:淹没农田 村镇 工厂 造成人畜伤亡等危害间接损失:交通 能源供应中断,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的紊乱必修二、地理(一)人口与城市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原始低增长阶段: 农业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原因:丰收或

15、灾荒,战争或瘟疫影响加速增长阶段: 工业化初期;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原因:科技发展和某些疾病得到控制增长减速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降至低水平,人口增长减缓;原因:生活水平提高,观念的转变,保险福利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低速增长阶段:现代的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快,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4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常迁移流动人类社会早期原

16、因:食物、土地、灾荒、战乱、宗教迫害长达数百年大规模移民浪潮地理大发现二战 原因:地理大发现,人口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永久性移民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现代(二战今天) 表现: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兴城市、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人口迁移原因: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3,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人口合理容量: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标准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4,结合

17、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结合实例,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城市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竞争,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积聚,形成城市功能区住宅区:最基本的功能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功能区比较 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多呈团块状或条状,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是城市的核心区城市中不同地区地租水平不同,同时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也不相同,不同地区有不同功能功能区分布: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及次高地区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成住宅区;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5,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

18、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城市对区域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城市体系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中心地”理论 上海(最高一级):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商贸中心、国际投资中心 南京、杭州(第二层次):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苏、锡、常、宁波(第三层次):制造业功能突出,受上海影响较大 镇江、扬州、南通、湖州(更次一级层次): 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6,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理解城

19、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7,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对城市和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建筑景观和格局上)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建筑景观:纽约、芝加哥:市中心摩天大楼,四周筑物错落其间,欧洲:保持传统风格,高楼很少 格局:杭州是典

20、型的山水城市,北京:皇宫雄踞中心,其他建筑物沿城市中轴线排列,华盛顿:以国会大厦西向)和白宫(南北向)两条轴线及交汇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测试点一农业区位因素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产品种植的本身条件:、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社会经济条件:地价、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等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

21、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土壤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科学技术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

22、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

23、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个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商品谷物农业的 生产规模大

24、,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澳大利亚小麦牧羊混合经营的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有效地时间安排;灵活的农业生产规模安排大牧场放牧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25、上发展大牧场牧牛业有利的区位条件(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2)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低,为牧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3)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乳畜业、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 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1,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主要因素:土地 原料 动力 水源 交通 劳动力 市场 政策 原料:工业发展早期,原料和市场市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的影响下降影响工

26、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交通:交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劳动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对其素质要求提高了 环境标准、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2,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形成过程: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产品方面的联系 工业联系地理空间上的联系信息上的联系现象: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多出现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集聚 原因: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影响: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

27、 堵塞、原料燃料等问题 多出现在工业化后期 工业扩散 原因:工业过分集聚带来的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 堵塞、原料燃料等问题 ;3,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强度过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 农业生产发展引起植被、地表环境、地表辐射特性、碳循环等发生改变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过牧、不合理灌溉 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产生影响的原因:工业生产对原材料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突出工业地理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4, 结合实例

28、,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物质流通和信息交流日益重要。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需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并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从而形成前所未有、更加广泛、频繁的地域联系。随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不断加强,偌大的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5,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世界各地城乡聚落形态各异,大致可分为:块状、带状、形状等。在从乡村演变为城市的进程中,交通运输布局和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扩展

29、方向。例如,历史上水运为主的时代,江、河是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城市沿河道伸展,聚落形态多呈带状,现代快捷交通运输方式(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赋予城市形态以更多、更灵活的变化。6,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交通便利的地方,商业比较容易得到发展。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通过交通枢纽集散周围地区的各种产品。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些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

30、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谋求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必修三、地理(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

31、区别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区域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地形、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2,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

32、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

33、,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以英国和日本为例相似性:两国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都地处中纬,气候比较湿润 产生原因: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侧,地理位置和地形等不同自然环境的比较 差异性 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可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要素入手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 产生原因:经济发展起步早晚和发展过程方面的差异,加上人口

34、数量悬殊,自然环境差异,文化传统不同经济发展的比较 差异性 可比较的要素是: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及其布局、农业人口与城市等3,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早期 :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

35、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工商业的发展 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 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特点 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初期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地关系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 特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污染

36、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转型阶段: 特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区域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失业率增高,人口减少人地关系:加剧恶化再生阶段: 特点:一方面,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4,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A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念。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B. 运用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

37、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C. 运用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入区和产业迁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D.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对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历了两次工业结构调整,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工业结构调整。每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的转换,同时伴随着原来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

38、。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例如,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发展重化工业,至80年代初,已基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5,结合实例,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积极意义: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 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还水将会上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 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 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

39、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通过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列举有关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a: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

40、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b: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积极意义: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长江径流量的减少 泥沙淤积加重 水质容易受到污染对生物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二)区域可持续发展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危害其表现为

41、使黄河泥沙巨增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1,合理利用土地,挑战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水土流失治理2,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具体措施: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即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2,结合实例,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自然环境地貌类型齐全,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水资源居全国首位 矿产资源种类

42、丰水能资源森林和旅游资源开发重点是水能资源 上游地区整治措施是生态保护长江流域的中游地区 资源优势:平原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开发与整治 长江下游地区: 以平原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密集,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下游地区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是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任务3,结合实例,了解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其布局特点和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结合实例,了解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 :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

43、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分析其布局的特点和主要问题,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玉米由南向北减少,小麦和大豆由南向北增多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

44、东北红牛问题: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退化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 :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4,结合实例,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环境恶化

45、:主要环境问题有固体废气物污染,大量热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破坏原因: 1,煤炭开采深度加大,人工成本过高,进口原料更便宜;石油、核能利用,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使煤炭工业衰落传统工业衰落2,煤炭成本上升,钢铁工业成本提高;产钢、出口钢国家增多,钢替代品广泛使用,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使钢铁工业衰落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 3,主导产业煤炭钢铁工业衰落,从而导致机械、电力、化工等产业的衰落表现:从业人员减少,人口失业严重,钢铁生产向国外转移,产量下降1,改造传统工业,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测试要点44、

46、遥感技术1. 知道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2. 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3. 知道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1)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

47、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2)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GPS汽车导航装置可显示城市道路图和该车的位置。驾驶员辅入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从系统显示的可行路线中选择其中的一条。系统除动态显示该车的位置L还通过语音提示 引导驾驶员把车开到目的地。4. 知道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和功能。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

48、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评价。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5.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如110指挥系统、119火警指挥系统,120急救指挥系统等。6.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