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91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重点)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和斗争史实,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难点)一、三元里抗英1原因:英国对广州三元里的侵略,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掠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3意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思维点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具有自发性,它主要任务是抵御外来

2、侵略,彰显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民族意识尚未真正萌发。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概况(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2)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3)1877年,消灭阿古柏的主力,攻克喀什噶尔。(4)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2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3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舰队的偷袭。(2)概况:黄海海战中,以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为代表的北洋舰队将士同仇敌忾,英勇奋战,迫使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3、(3)结果: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由于李鸿章“避战保船”,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起因: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易错提醒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而不是由于敌强我弱。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并不是十分悬殊,尤其在海军实力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战争之所以以清政府的战败告终,其原因完全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四、义和团反帝运动1

4、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发展(1)兴起:义和团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2)转移:1899年底,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并向京津地区发展。(3)顶峰:1900年,在落垡、廊坊围攻八国联军;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清政府对外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了顶峰。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4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斗争。5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历史认识面对列强侵略,清政府与广大爱国军民的反侵略态度截然不同。清政府屈膝求和,避战自保,以至于被动挨打,影响了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因此在反侵略的同时应推翻腐朽的清朝反动统治。思维点拨义和

5、团失败的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提不出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斗争方式落后。主题一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史料如下图台湾军民在痛击日本侵略军思考(1)史料反映了什么事件?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上述史料表达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答案(1)事件: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2)显示出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主题二全面认识义和团运动史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6、。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史料二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思考(1)据史料一,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其活动?(2)据史料二,义和团运动最大的意义是什么?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评价: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但却带有盲目、笼统排外的性质。(2)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全面评价义和团运动(1)进步性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沉重打击了外国侵

7、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2)局限性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领导,对清政府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主要特征(1)阶层的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等。(2)组织的多样性:既有政府组织的军事斗争,又有人民自发组织的反抗行动。(3)眼界的开放性:这是因为列强在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4)结果大多以失败而告终。(5)斗争的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反侵略为主,表现为直接对外,原因是列强的侵华方式表现为直接的、公开的武装

8、侵略。辛丑条约签订后,则往往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原因是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1“初十日(1841年5月30日)辰刻,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C义和团运动 D反割台斗争答案A解析从时间“1841年”可知描述的是三元里抗英斗争,故选A。B、C、D都是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2“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A清军平定回部叛乱B左宗棠收复新疆C清政府镇压起义军D刘永福黑旗军在河内大败法军答案B解析由诗句中的“湖湘弟子”“天山”“玉关”可推断此

9、诗反映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件,故B项为正确选项。3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天京保卫战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近代前期、保卫国土,不令倭得。A项是中国人民的抗英斗争,可排除;黄海海战是中日海战,但不符合“纵使片土之剩不令倭得”,故排除B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符合题干要求,故C项正确;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为保卫天京进行的防御战,故排除D项。4“它的经济基础始终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里,所以它是一个无组织的原始的农民之反帝国主义暴动徒有其冲动

10、的反抗热情,而没有看到历史的进化趋势,不了解科学的革命方法,所以终于失败”。“它”指的是()A鸦片战争 B黄海海战C义和团运动 D左宗棠收复新疆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失败的农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A、B、D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农民的反帝爱国斗争,他们盲目排外,徒有“冲动的反抗热情”,缺乏科学理论指导。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割台的噩耗传到台湾,全岛为之震栗,“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人们奔走相告,游行集会,鸣锣罢市,愤怒抗议卖国罪行。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服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

11、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材料三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指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赫德中国实测论(1)材料一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台湾人民除了“抗议卖国罪行”,还进行了哪些抗击侵略的行动?(2)材料二、三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3)据材料二、三,结

12、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意义。答案(1)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开展反割台斗争。(2)两者都肯定了义和团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激励作用。同时又看到了其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和局限性。(3)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对点练知识点1三元里抗英1鸦片战争时期三元古庙(如图)周围众多群众曾经在这里誓师抗英,并打败英军。现在的“三元古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在()A福建 B广东C上海 D北京答案B解析1841年5月,占据广州的英军到三元里一带抢掠,三元里人民奋起反抗,大败英军。三元里位于广州北,

13、属于广东,B正确。2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这说明()A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B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C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D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C解析A项中的“殖民统治”说法不对,广州此时仅是通商口岸;清政府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但人民对外国人毫无畏惧,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D项说法错误。知识点2左宗棠收复新疆3新疆有一座

14、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A曾国藩 B左宗棠C李鸿章 D张之洞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时抓住关键信息“新疆”“晚清”“定中外”等,再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此人为左宗棠。4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所设地,而割弃使为别国,此坐自遗患。”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A派兵收复新疆 B设置新疆行省C在哈密建立抗俄基地 D签订了改订条约答案 B解析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知识点3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5光绪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

15、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牺牲是在()A三元里抗英中 B黄海海战中C威海卫战役中 D淮海战役中答案B解析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下令中炮后倾斜的“致远”舰去撞击日舰,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6(2017烟台高一检测)定征清战略一诗云:“作战先开第一期,直前扫荡北洋师。幄中夙有筹边策,渤海湾头树旭旗。”该诗描绘了()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北洋师”“渤海湾头”等信息可判断是中日甲午战争。7“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志士邱

16、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A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B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答案A解析从诗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作者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故选A项。B项与题干内容不相关,可排除;诗歌内容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山河被割裂的伤感和无力,排除C项;诗中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没有提及,排除D项。知识点4义和团反帝运动8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答案C解

17、析从材料信息看,义和团运动时期,凡是和洋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如铅笔、洋纸、火柴等,都遭到仇视,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极端排外情结,故选C项。9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答案C解析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它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但作为一场农民运动,它并没有阻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是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从此开始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因此C项是最佳答案。10庚子诗鉴载,190

18、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义和团痛恨西方列强侵略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D农民阶级展开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体现的是义和团认为西方国家残忍,因而痛恨并加以反抗,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故B项错误;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影响,故C项错误;义和团没有反封建,故D项错误。能力练11阅读下表,由此可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项目参战舰艇

19、(艘)火炮(门)兵力(人)舰艇损失伤亡人数中方101912 0525艘沉没1 200日方122723 5665艘重伤300A.日本海军损失惨重B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灭C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D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日方舰船只有5艘重伤,可知日本海军损失较北洋海军轻,故A错误;根据题干中北洋水师舰艇参战10艘,其中5艘沉没的数据,可知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并未全军覆没,故B错误,C正确;题干表格并不能表现出黄海海域制海权的归属,故D错误。12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

20、”认识比较正确的是()A是唐景崧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脱离祖国而独立的主张B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C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和其他列强对台湾的侵略D是一个仿效美国而建立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岛被割让。“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实际是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举措。故选B项。13打鬼烧书图是19世纪末流传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宣传画,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它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这种斗争具有笼统排外的性质体现了山东人民的反帝精神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使它们退出了山东A BC D答案C解析

21、19世纪末,山东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严重侵略,中外矛盾异常尖锐,最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由图可知:杀洋人、烧洋书,体现了义和团仇视外来事物,不加区别,盲目排外。虽然义和团运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来势力,但最终失败了,外国势力没有退出山东,故答案为C项。14“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

22、神;题干材料中的“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保守的阶级局限性,故正确答案为C项。15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这说明()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A B C D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不能说明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排除;由主张“扶清灭洋”,反对“革命排满”可知正确,有误。16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是近代史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8年孙中山说:“扶清灭洋之义和

23、拳为千古所未闻,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同时又说:“清廷有排外之举,假拳党以自卫,有杀洋人、围使馆之事发生,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顾则徐清末民初思想领袖评价义和团总览材料二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造成义和拳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五:一道教,二佛教,三孔教,四中国戏(剧),五仇视新学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的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若是不希望义和拳再发生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1918年陈独秀克林德碑材料三以下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流传很广的一首揭帖:神助拳,义和

24、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拳匪纪事卷二匪乱纪闻(1)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的观点,指出这种观点与其革命主张的联系。(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陈独秀否定义和团的原因。(3)美国学者包瑞德说:“中国历史学者收集和分析义和团资料的工作绝不能使盲目排外主义延续下去,而外国研究者也不应当为外国人、外国机构和外国政府进行辩护。”包氏认为对义和团的研究应坚持怎样的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一篇短文,谈谈你

25、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答案(1)观点: 一方面肯定了义和团的英勇精神,另一方面又认为义和团是清朝排外的工具,并招致了列强的入侵。联系:这种观点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暴力革命,坚持反清的革命主张。(2)原因:一是义和团存在“盲目排外”等倾向;二是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倡导民主与科学,否定传统文化。(3)原则: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短文应体现以下要点:爱国,具有反侵略的性质;愚昧迷信,斗争手段落后,不了解世界情况;盲目排外,敌视工业文明,与近代化的潮流相悖;扶清,对清政府的统治缺乏明确认识。形成结论: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由于小生产者的落后性,决定了这场运动必然走向失败。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持肯定态度,“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说明孙中山认为义和团存在局限性;根据义和团运动和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共同点分析其之间存在的联系。第(2)问,从义和团的局限性分析,其“盲目排外”的主张不符合陈独秀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要求。第(3)问,注意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论述,根据义和团的爱国反帝性质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革命性,根据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落后性,对义和团运动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