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233KB ,
资源ID:7789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7894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部分重点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A卷)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部分重点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A卷)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2018-2019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部分重点学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A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罗素认为,“许多人确实有一种倾向于战争的本能”许多原因导致战争,但是,随着所有市民欢迎战争爆发,受挫的情绪是战争狂热的主要原因”。罗素的观点A. 代表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普遍认识B. 不符合唯物史观对战争的正确认识C. 反映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立场D. 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素认为市民的狂热情绪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不符合唯物史观对战争的认识,B正确。罗素的观点属于学者个人的认识,不能代表整个欧

2、洲和英国统治阶级,AC排除。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D排除。2.在历史上,日本曾一度是以德国为师的,明治维新基本上就照搬了普鲁士的样本,但在一战中,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立即撤退在日本及中国海上的一切德国军舰,不能撤退者,立即解除武装”。这一变化旨在A. 争夺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B. 遏制俄国在环太平洋的势力C. 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D. 维护英日在远东的共同权益【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日本曾一度是以德国为师的但在一战中,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立即撤退在日本及中国海上的一切德国军舰,不能撤退者,立即解除武装”可以得出,日本的着眼点是要维护本国的

3、利益。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前英日是同盟关系,故D正确。A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B错在“俄国”,因为俄国显然不可能在环太平洋扩张势力,排除。作为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不是要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排除C。3.列宁指出:“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这表明该体系A. 加强了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B. 带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C. 形成了稳定的国际关系秩序D. 解决了法德之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可以看出

4、凡尔赛体系具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凡尔赛体系的世界影响,不是强调对英国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凡尔赛体系具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这就会加剧被奴役地区的反抗,不利于国际关系的稳定,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公开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无论战时与和平时期,公海航行绝对自由;尽可能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这表明A. 国联成为各国谋求和平的讲坛B. 世界和平时代的到来C. 世界性的战争得到有效地遏制D. 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5、,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体现了美国要插手欧洲事务、争夺世界霸权的企图,其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故D正确。国联实际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排除A;凡尔赛体系不可能根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造成世界新的动荡,排除BC。故选:D。5.1920年,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宣称将在五年内建造137艘军舰;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日本则公布了规模巨大的八八舰队计划。这些现象足以证明A. 日本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B. 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必要性C. 英国开始丧

6、失世界霸主地位D. 五国条约成为一纸空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的行为可以看出美国、英国以及日本在军舰数量上的意见不统一,矛盾加剧,因此1921年各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缓解矛盾,说明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必要性,故B项正确。A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项是四国条约的签订,排除。D项是1921年签订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6.1934-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但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允许其它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这一变化A. 有利于

7、英国欧洲战场上作战B. 表明美国实际上已与苏联结盟C. 代表着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D. 与德军发起西线进攻密切相关【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在德军发起东线进攻背景下做出的决定,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其后德国不断向东进攻,矛头指向苏联,其中英国占据当时的海上霸权,军火自行运输的决定有利于英国,故A正确。美国当时没参战,也没与苏联结成同盟,排除B。美国在当时没有放弃孤立政策,排除C。德军发起西线进攻是在1940年,说法错误,排除D。7.如下图为名为“希特勒、墨索里尼和狗”的漫画。漫画中希特勒对墨索里尼说:“你知道有些狗是只会吠而不会咬人的吗?”这幅漫画讽刺了A. 亚非的

8、局部反法西斯战争B. 西班牙内战C. 英法的绥靖政策D. 苏联的中立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有些狗是只会吠而不会咬人”指的是英法只是口头反对德国侵略,但不会采取行动,这是英法绥靖政策的反映,故C项正确;而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和西班牙内战的失败是绥靖政策的产物,故AB错误;D项实质上是绥靖政策的体现,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错误。8.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罗马尼亚希腊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苏联90%10%50%50%75%英国10%90%50%50%25%A. 苏联与英国企图避开美国瓜分东欧B.

9、冷战事实上在二战后期已经开始C. 苏联与英国势力相当D.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答案】D【解析】希腊不是东欧国家,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英国和苏联划分势力范围,不涉及双方冷战,故B项错误;苏联与英国势力相当在材料无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英国和苏联划分对某些欧洲国家的战后控制权,践踏了这些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故D项正确。9.1947年苏联向中共提供了价值1.51亿卢布的各种武器、设备和战略材料;1948年苏援增至3.35亿卢布,1949年进一步增至4.206亿卢布。与此同时,美国也向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这反映了A. 中苏两国关系走向破裂B. 冷战从欧洲蔓延至中国

10、C. 世界局势影响解放战争D. 美苏两国主导国共内战【答案】C【解析】1947年到1949年,处于美苏冷战、中国解放战争时期,苏联向中共提供援助,美国向国民政府提供援助,这说明世界局势影响解放战争,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苏两国关系走向破裂,故A错误;当时中国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不是冷战,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美苏两国主导国共内战,故D错误。故选C。10.1955年12月27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给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信中表示:“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当然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和我极为重视的一种趋势”,“美国准备对任何旨在进一步加强欧洲一体化的有益建议表示欢迎”。美国的这一表态A. 出于全球战略需要的考虑

11、B. 对欧共同体的作用估计过高C. 有利于推进德国统一进程D. 忽视了苏联对欧洲一体化的敌视【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对欧洲一体化表示欢迎,它的这种表态主要是想借助欧洲一体化防范苏联,是由于全球战略需要的考虑,故A正确;当时欧共体尚未形成,故B错误;美国的这一表态会遭到苏联的反对,加剧东德、西德的对峙,故C错误;美国此举的目的就是防范苏联,并没有忽视苏联对欧洲一体化的敌视,故D错误。11.北约建立时,政治协商制已成为北约成员国联合与合作的重要纽带。然而,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

12、件的进展。由此看出A. 政治协商制受制于成员国力量对比B. 北约成员国合作的基础丧失C. 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既合作又斗争D. 西欧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激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和“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中可知,在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中政治协商制充斥着不对等的力量对比,发展不平衡,故选A。北约政治协商制的形成是个动态过程,在北约建立后不断发展、完善,故B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既合作又斗争”的信息,故排除C。D显然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没有提到双方矛盾激化的信

13、息,排除D。12.2019年3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到访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举行会谈,并签署公告正式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占有A. 履行了联合国的有关决议B. 有利于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C. 是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结果D. 符合“以土地换和平”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戈兰高地是叙利亚领土,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故C正确。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占有是践踏联合国的有关决议,排除A;以色列军事冒险行为不利于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排除B;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占有只会造成新的冲突,是对现有和平的破坏,不符合符合“以土地换和平”原则,排除D。13.王玉哲在中华

14、远古史中讲到,“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并立,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这说明A. 周公东征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B. 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D. 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目关键词“商汤前后”“ 民族并立”“地位是平等”可知相互之间并立平等关系,“周公东征”“创立分封制”“君臣上下隶属”逐渐形成,可知此时形成了君臣上下隶属关系,相比较商汤前后并立平等关系,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

15、,故C项正确。夏就是第一个国家,在周王东征以前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分封制只是形成君臣上下隶属关系,层层分封,无法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主要依靠宗法制来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 世袭制从夏朝开始,故D项错误。所以选C。14.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A. 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B. 认为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D. 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

16、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可以得出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故答案为A项;材料主旨是周是中心,辐射地区是地方,与中华民族的形成无关,B项排除;西周政治制度尚未实现中央集权,C项排除;材料主旨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而非其弊端,D项排除。15.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这说明宗法制旨在A. 强化专制集权B. 巩固宗族团结C. 稳定统治秩序D. 维护社会和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

17、起到了宗族团结的作用,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专制集权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宗族团结而非稳定统治秩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宗族和谐而非社会和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6.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答案】A【解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有利于加强

18、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故A选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替代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故排除B选项;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排除C选项;土地私有制替代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D选项。17.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个体成员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材料中所述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巨额的军事、行政开支B. 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C. 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D. “大一统”的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从材料来看,中国的消费水平与特点

19、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尤其是皇权政治的特点。A选项只是第一个消费体现出的特点;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D选项符合这一特点。18.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 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资格限制放宽了,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正确;A不符合“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

20、报名参加考试”,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错误。19.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军政体系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监督,并不是利用转运使监督行政长官,排除A 。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财政,并非军政,排除B。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了

21、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选C。材料所述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并非支持,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本题要认真读取材料,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对转运使进行监督”,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20.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史料出处(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南唐书张易传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四库全书后村集据此可以断定的是A. 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 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C. 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 通判发挥

22、过地方监察作用【答案】D【解析】从材料“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督经总制钱为职业”中可以看出,“通判”在地方上发挥过监察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说明A项错误;材料“督经总制钱为职业”说明通判对知州及所属官吏拥有监察权,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在财经上实行监督,故B项错误;C项错误,通判行使的是对地方监察权。21.元代的中书省只是国家最重要的执行机关和政令上传下达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并不是中原王朝传统宰相机构的自然发展,而是大蒙古国时期大断事官机构的延续,元代官员都以君主家臣和奴婢身份出现。这说明中书省的本质

23、A. 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B. 只是君主威权的延伸C. 有力制约君主的权限D. 保留大量蒙古制残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代官员都以君主家臣和奴婢身份出现”可知强调是君主专制的权威,B选项符合题意。中书省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属于表现,A选项排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上,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大量蒙古制的残余,D选项排除。22.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A. 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B.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 注重考查监察官员

24、素质D. 监察机构日益膨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明代监察御史的来源主要是科举,但没有表明所有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故排除A项;明代监察御史的出身来源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故排除B项;根据“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知当时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故选C项;根据题意内容无法得出监察机构日益膨胀的结论,故排除D项。23.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人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A. 内阁成为法定

25、的行政机构B. 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C. 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D. 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答案】D【解析】由材料“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再经内阁下达部院”,可见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故选D;结合所学,内阁并非法定的行政机构,排除A;内阁不过是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故排除B;材料并非由突出六部的权力的变化,排除C。24.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据材料可推知军机处A. 对皇权具有一定制

26、约B. 成为清朝正式机构C. 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D. 全面取代内阁职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权力范围不断扩大,以及所掌握权力的重要性来看,乾隆时期的军机处已成为全国的政事中枢,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故A项错误;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军机处与内阁六部的关系,排除D项。25.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

27、清朝即被推翻。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A. 通过建省移民解决人地矛盾B. 试图通过改制加强君主专制C.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D. 以巩固边疆来抵制国内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描述了清政府自1884年起进行地方管理体制改革,将军府制、将军辖区改为省,并尝试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尝试打破民族差异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故C项正确。解决人地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增强民族国家观念,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层面,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内革命信息,故D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

28、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材料二 摧毁了纳粹政权的时候,我曾自问,对这个生灵涂炭民穷财尽的欧洲大陆的兄弟公民们,我能向他们提出

29、什么最好的建议呢?我的建议可概括成一句话:联合起来。创造欧洲家庭的第一步必须是法国和德国建立一种伙伴关系。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不能被并入或同化。由于我们处于英帝国和英联邦的中心地位,并在英语世界里与美国有兄弟般的关系,因此,我们不能接受欧洲联邦制度中充分成员国的地位。丘吉尔欧洲的悲剧材料三 1949年9月25日戴高乐在波尔多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一个协议。只要法国不居领导地位,欧洲就无法形成、我所说的是一个站起来的、不受牵制的法国。”戴高乐演讲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30、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吉尔和戴高乐“欧洲观”的异同。【答案】(1)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2)相同点:丘吉尔和戴高乐都认为要欧洲要联合,且必须以法国和德国的和解为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不同点:丘吉尔试图象在19世纪那样凌驾和超越欧陆之外去影响和干预欧洲事务;戴高乐法国要当统一的联合起来欧洲的领袖。【解析】【详解】(1)未能实现“欧洲联邦”必然与各国的利益诉求有关,利益诉求不一致,才会出现联合方案不被关注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1929年爆

31、发的经济大危机,以及二战前欧洲局势的复杂性都是“欧洲联邦”无法实现的原因。(2)相同点,由材料“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一个协议”“联合起来。创造欧洲家庭的第一步必须是法国和德国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可见丘吉尔和戴高乐都认为要欧洲要联合,且必须以法国和德国的和解为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不同点,由材料“我们处于英帝国和英联邦的中心地位,并在英语世界里与美国有兄弟般的关系,因此,我们不能接受欧洲联邦制度中充分成员国的地位。”,可见是丘吉尔试图象在19世纪那样凌驾和超越欧陆之外去影响和干预欧洲事务;由材料“只要法国不居领导地位,欧洲就无法形成”,可见戴高乐法国要当

32、统一的联合起来欧洲的领袖。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材料二 杜鲁门参加波茨坦会议本来首要目的是力争苏联如期对日作战,会议最初几天,杜鲁门就得到斯大林决心如期对日作战的秘密保证,可是,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美国一反常态,由迫切希望苏联参战迅速转为不愿苏联介入对日战争。1948年下半年起,鉴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的急剧变化,美国重新调整远东战略,支持日本复兴经济,被捕战犯被大批释放,完全终止战争赔款,默许右翼势力重返政坛,支持日本政府加强警察力量等等。摘编自美国通史第6卷(刘绪贻主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盟国对德、日两国军事占领的不同之处。指出美国在苏联对日作战问题上态度转

33、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其远东战略的调整,简析调整的影响。【答案】(1)不同之处:对法西斯分子的惩罚力度不同,日本小于德国;对两国领土占领方式不同,德国分区占领,日本则被美国单独占领;对法西斯政府的处置不同,德国被彻底摧毁,日本保留了天皇制。迫切希望苏联参战的原因: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不愿苏联介入对日战争的原因: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国战后势力膨胀,苏联成为唯一和法西斯势力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2)调整:大力扶植日本。影响:有利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得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侵略的据点;为日本法西斯抬头创造

34、条件,影响世界和平;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不同之处”,可以从对法西斯分子的惩罚力度、对德日两国领土占领方式不同和对法西斯政府的处置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原因”,从国家利益角度来看,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所以需要苏联的支持;另外,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来看,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而不愿苏联介入对日战争,要从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苏联威胁美国的霸权政策实现;从根本来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2)第一小问“调整”,依据材料二“美国重新调整远东战略,支持日本复兴经济,被捕战犯被大批释放,完全终止战争赔款,默许右翼势力重返政坛,支持日本政府

35、加强警察力量等等”可以得出调整是大力扶植日本。第二小问“影响”,从美国角度而言,强大起来日本成便于成为美国在亚洲侵略的据点;对日本而言,伴随日本的强大,日本法西斯抬头,从而威胁世界和平;从美苏争霸格局来看,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刚在国共内战中获胜的毛泽东,把杜鲁门的宣告视为反映出美国人害怕共产主义阴谋,色厉内荏;他把它解读为,美国开始想采取行动,扭转共产主义在中国内战得胜的局面。杜鲁门保护台湾,等于是支持美国仍然承认为中国合法政府的国民党政府。美国逐步加强援助越南,北京视之为资本主包围中国的行径,凡此种种加起来,都促使北京采取美方最不愿见到的措施。

36、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结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经常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反美浪潮此起彼伏,而美国国内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也严重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形象。1960年,肯尼迪在他的竞选演讲中提到,苏联援外人员在不发达国家工作,并为世界共产主义事业不惜在海外度过一生,艾森豪威尔的外交人员在训练有素的苏联援外人员面前败下阵来他认为只有愿意为自由事业服务的美国青年男女用他们的技术和奉献精神献身于自由事业,才能回击并完全有能力制止赫鲁晓夫先生的使者削弱自由世界的

37、尝试。1961年3月1日,肯尼迪总统签署了建立和平队的特别行政命令,和平队成立的最初四个月里,总部共向加纳、尼日利亚印度、巴基斯坦等九个国家派遣了124名志愿者,包括地质学家、测量员、土木工程师、教师和医生等,和平队的历程由此拉开帷幕。摘编自(美)凯琳史薇姿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和平队的口述史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采取美方最不愿见到的措施”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这样做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组建“和平队”目的,并分析其作用。【答案】(1)措施:进行抗美援朝(或参加朝鲜战争)。原因: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

38、围;巩固新中国政权和保卫国家安全。(2)维护美国战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增进了国际合作,促进了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解析】【详解】(1)据材料“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结论。”可知措施是进行抗美援朝(或参加朝鲜战争)。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去分析。从国际关系而言,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尖锐对抗;从美国角度而言,美帝国主义扼杀新中国;从中国角度而言,要巩固新中国政权和保卫国家安全。(2)由材料“艾森豪威尔政府经常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导致了发

39、展中国家的反美浪潮此起彼伏,而美国国内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也严重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形象”,可见美国提出建立和平队的策略,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国际形象和霸主地位;由材料“等九个国家派遣了124名志愿者,包括地质学家、测量员、土木工程师、教师和医生等”,可见有利于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关系的缓和,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

40、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材料二 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士手段,机会均等,公开考试。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西方结合当时的工业革命和民主、人权的需要,考试将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实用技能、心理素质,统统纳入考试的内容。除了笔试方式,欧美“科

41、举”中最重要的是口试和面试制度的确立,比中国的“殿试”,由皇帝一人御笔钦点手段,更为完善和科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隋朝到清末科举制度兴盛和废止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举制对英国的影响及西方在选官制度方面的新发展。【答案】(1)隋朝兴起的原因:以前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奠定基础,隋朝统一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隋朝时期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崛起。清末废止的原因:八股考试不适应政治要求,近代民主政治不断发展。(2)影响:促进英国选官制度的改革;考试选官,有利于公平公正;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和执政水平,促进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发展

42、:整体制度设计上讲究民主化;内容上科学化;考试途径上多元化;考试主体上大众化。【解析】【详解】(1)本小问的原因,隋朝兴起科举制与当时地主阶级内部的结构变化有关系,即隋朝时期士族土地主衰落,庶地主崛起也与隋朝的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关,除此之外,也受到察举制改革的影响。清末废止的原因是八股取士不适应政治要求,近代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也要注意到,科举制虽然被废除,但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依然存在。(2)第一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二“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士手段,机会均等,公开考试。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西方结合当时的工业革命和民主、人权的需要,考试将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实用技能、心理素质,统统纳入考试的内容。除了笔试方式,欧美“科举”中最重要的是口试和面试制度的确立,比中国的“殿试”,由皇帝一人御笔钦点手段,更为完善和科学”,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促进英国选官制度的改革;考试选官,有利于公平公正;通过考试方式选拨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和执政水平,促进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第二小问的发展,依据材料二可以从整体制度设计上、内容上、考试途径上和考试主体上等方面说明。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