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作品结构板块一分析文章思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有墙薜荔朱以撒在滋润的水乡小镇上行走,目的是很模糊的。这种没有目的的行走,使人步履徐缓,包括心绪。那些急冲冲的步调,一眼便知受着时间的限制,欣赏必须抓紧。实际上,在他们奔向另一个景点的过程中,一些很值得品味的外延被忽视了。这时,我看到了一堵过去的墙。墙体爬满了薜荔。薜荔是我小时候在草莽风格的家园里常见的木本植物。它旺盛而坚韧,吸附于墙上很难分离。它的果实从茎上拗断时,溢出如乳一般的白色汁液,研磨成团粘稠无比。在屈赋里,薜荔表示了清高和芳洁;更多的诗文,薜荔则是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有许多场景,要以特定的意义
2、展示、营造氛围,薜荔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无数的墙,这是我们每一日目光都在触及的。好几个黄昏,我从墙边过,回家。我判断出没有哪一面墙是洁净的。许多的政策靠固定的墙体传播,在雪白的墙体上挥动油漆刷子。大红的政策文字的空隙,就是许多微型广告,粘上去就揭不下来。现在的城市墙面,就是这般展开的,在墙边闲站片刻,就足以品味出这个城市正在为生存激烈地竞争着。城市里高大的墙可以成为牢固的护卫,不过我要说,一点也没有什么欣赏价值。除了上边说的那些人工行为之外,看不到时光停滞或走动的迹象,这使许多墙内人生,遮蔽得严严实实。我一直保留着对女墙的兴趣。显然是村里人钱囊空缺,多年来一直放任着风雨侵入。人走过去,矮的稍稍
3、踮起脚尖,可以看到里边的动静。乡间,许多秘密就是这样泄露出来。总是有些举动让邻人偷窥,谈笑中脱口而出。乡间对于秘密的保守仍处于孩童状态,许多事就是明摆着的,毋须在意,笑笑了事。这也是睦邻的基础许多的篱墙、土墙,风雨中稀疏了,残缺了,不见主人行动;有些墙修高了,秘密被严实地保护着,疏远了邻里,疏远了与质朴相随的情调。和城里不长一根草的高墙相比,这堵墙被薜荔持抱不放,肯定是有缘由的周边的湿气,墙体的粗砺,以及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都纵容了薜荔家族的疯狂攀爬。不管是密雨斜侵还是骄日高照,四季更迭无损于它的顽固和青绿。庭院在无主人的状态下悄悄生变,这使好事者途经时好奇地贴着开裂的门缝,窥视天井里杂草摇曳
4、着枯黄,落叶被雨水浸泡得失去本色;虔诚的香案上尘泥积满,梁上燕雀营巢,队进队出。作为庭院的门面,墙体率先表达了时光的推移,薜荔长了这么多,钢筋铁爪一般勾连,主人怕是不回来了。许多的墙正在材料的使用上下功夫,甚至就是一面巨大的玻璃,反射的光线,让人眩目迷乱。材料越来越考究的结果是,除了空中的尘屑,其他生命难以附着于上。它的威严和冷漠,显示了一个机构的独立和庞大,在这样的墙体面前,只有众多铮亮的小轿车,一字儿摆开,才生出气派。遥远的薜荔墙下,很巧,每天黄昏,都有一些老者不约而同地来,丝竹管弦陈杂,南音吴曲相替什么样的环境都有与之相协调的成分出现,像古道西风里配着嶙峋的瘦马,汉苑秦陵上落下了霏霏暗雨
5、,构成一幅无言的画图。如果不是一堵薜荔旧墙作为背景展开,难说这些弹唱有什么韵味,或者品位。恰恰因为和谐,素来苛求的听者,品头论足之声戛然而止,静静地欣赏吧。越来越少人谈起薜荔了。许多荒凉地正在消失,它对于墙体的眷恋,是它逐渐走出我们视线的缘由随着旧墙的拆毁而消亡。若干年后,再来细读柳宗元的“密雨斜侵薜荔墙”,恐怕就要花费一番口舌了。在都市的后人眼里,作为野生木本植物,薜荔并不难懂,而墙,都市就是墙体隔离成的世界。只是,二者结合而成的词组,薜荔墙它所具有的苍凉、寂寞、感伤,尤其是二者持抱不放的关系,会有不少人为之惶惑,成为生存的现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摘自俯仰之间,有改动)1文中段描述了城市之墙
6、与乡村女墙的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4分)答:_答案(1)城市之墙:墙面都不干净,透出激烈的竞争气氛;高大的墙可作牢固的防卫,但体现不出时光的迁移;遮掩着墙内人生的秘密。(2)乡村女墙:墙体低矮,泄漏着墙内人生的秘密;墙体残缺,经历着岁月的风雨。2结合全文,简析第段中描述玻璃墙特点的作用?(4分)答:_答案这些描述表现出作者对玻璃墙的厌恶之情,反衬了薜荔旧墙作为背景与弹唱艺术的协调之美,从而抒发作者对薜荔墙的喜爱之情。3作者欣赏薜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它的消失,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感情?(4分)答:_答案因为薜荔墙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古典文化的意蕴,是古典艺术存在的恰当背景。对于薜荔墙的消失
7、,作者有一种悲伤之情,并为后人不能理解“薜荔墙”感到遗憾和惋惜。4文章是围绕“薜荔墙”逐层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答:_答案作者以旅途中的一堵“薜荔墙”为触发点,首先通过联想分写“薜荔”和“墙”各自的特点,之后回到眼前细致描述“薜荔墙”的特点,最后对“薜荔墙”的消失表达慨叹之情。板块二分析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分享如秋光闫琰我曾到过9月的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呈现出淋漓尽致的收获景象。路两旁盛放着九月菊,粉的、紫的、白的,在风中轻轻摇摆。金黄色的稻田绵延铺展,9月温暖的阳光把一切镀上一层金黄,这样饱满的色泽让人想起油画里令人沉醉的田园风光,美得让人说不出话
8、来。我也曾体会过南方的秋,含蓄又明媚。天空高远,树木青黛,迟开的花儿开得从容而又倔强;秋水波澜不惊,湖面清透如镜。驱散最后一缕暑热,清新的空气浸润着人们身上的每一个毛孔。人们客居城市,纷繁杂扰的生活使我们忽略了生命的真相,过多的注意力被倾注到结果上。人们计算对枝繁叶茂的失去,计算有没有获得谷粒满仓的收获,计算收割了多少别人所给予的爱。人们总在盘算得与失,消耗着我们的安宁与真实。我们的内心总逃不过俗世生活的困扰。我们会情不自禁拿别人的生活跟自己比较,根据优劣来决定自己幸福的心情;有时是我们匆忙的赶路,忽然间丢失了曾经的同伴和自己。也有时是因为我们完美的理想主义,却每次触碰到现实的坚硬和残缺而不堪
9、一击。不知不觉中,我们在负重前行,疲惫不堪。在生命这条单行道上,我们疲惫前行,一路索取算计,只把自己走到最终,剩下形影相吊。是我们忘记了。且看看这个季节,春生夏长以后,秋季来得自在恬然。古人说秋三月是为容平,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季节,丰饶却宽容,春夏努力过的物种都能在这个季节得到相应的回报,自然间最本真的规则在这个季节得到完美体现。在做不到“出世”之前,且让我们恬然地“入世”。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狭义者的良药,也是不得志者的坦途。没人责怪一个人的努力向上,就像没人责怪生命朝向太阳。“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唯思利及人”,儒家传世千年,这一点说得极好。尚书明确了人生的境界:不
10、是为生活回报了我们什么,而是我们给予了什么,给这个世界分享了什么。母亲从老家过来住,有她的邮件寄来,很平实的一个信封,是母亲拜的书法老师寄过来的作品,叠得整整齐齐。听母亲说,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享有全国知名书法家的美名,只是身体不好。他总鼓励母亲说,你没事就常带作品过来吧,我这个身体只能用“苟延残喘”来形容,有今天不一定有明天,能指导一点是一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慢慢展开作品,只见豪迈苍劲的字体,挥洒的英武而又潇洒,两行大字为“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我仿佛看到一个老人步履维艰地爬楼,挥毫泼墨后,又顶着烈日下楼去邮寄。想象里的老人身影和着幽幽墨香,像秋天一般,淡泊宁静。这正是秋
11、天的独特气质,淡薄而从容,分享而喜悦。一个已向人生之秋的老人,以仅有的生命尽享给予、分享之乐。这种力量,突破躯体的局限,在人群中蔓延开来,让我们隔着遥远的距离,就能感受到它的温暖,如沐秋阳。心不是别人的跑马场,也不是只做加减计算的名利场。秋天到来之时,在纷纷扰扰中开辟出一点属于心灵的空间,带着一颗安宁的心去感受彼此灵魂的微光,灌溉心的土壤。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当我站在秋天的路口,看着红叶漫天,落叶纷纷抽离枝头,怀抱着一丝丝秋凉,怀想那些春日里发芽的梦想,夏日里激扬的青春。在秋天,放下渴望收获的心,去静养心灵,分享四季。我看到缓缓流淌在体内的真实和宁静,不为获得才去给予,不为喝
12、彩与人分享,慢慢体味这样一种清甜的香味,远远地弥漫出来,淡淡的,就是灵魂的香味。这也是一种坚强。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义。(1)纷繁杂扰的生活使我们忽略了生命的真相。答:_(2)心不是别人的跑马场。答:_答案(1)生命的真相:分享生命过程中的安宁与真实。(答淡泊、从容、恬然等亦可)(2)心不是别人的跑马场:摆脱俗世的困扰,开辟属于自我的心灵的空间。6文章第两段写到了母亲收到书法老师的作品,这样写有何作用?答:_答案作用:在内容上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给人温暖的老人形象,一如秋光的分享,以此来彰显文章主旨;同时在结构上为下文引出作者的观点作铺垫,让行文更起伏多变。7请结合
13、文章具体语句,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写法上的特点。答:_答案修辞:运用了引用、夸张的修辞方式,写出了秋光之美,同时引发了对分享的具体描述。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既有对秋日里分享四季之美的生动描写,又有对分享秋日的赞美和对秋日分享内涵的深刻感悟。8联系全文,理解“分享如秋光”的含义,并探讨你从中获得的启示。答:_答案含义:秋天具有独特气质,淡薄而从容,分享而喜悦。秋日的分享像作者母亲的老师那样,给人温暖,让人如沐秋阳;人生的秋季里,人人都要用一颗安静的心,不带功利性地去和他人分享四季。启示:生活中我们需要敞开胸怀,与人分享世界的美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真心地不带功利性地与人分享风
14、景、亲情、快乐,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温情,让我们的世界撒满阳光。板块三分析句子作用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水的行走沈念水,从四面八方走来,汇聚成湖湘大地上鼎鼎有名的洞庭湖。一湖水,给了这城市灵性、厚重、声名,也给了这城市刁难、悲痛、漂泊。七八年前,城市滨水的岸线建起了风光旖旎的沿湖风光带。每天都有休闲的人、散步的人、看湖的人层出不穷地光顾这里。他们共同目睹过圆鼓鼓的太阳,从远处湖洲的芦苇丛中,纠结着朦胧的雾气,浮上来,或沉下去。斑驳的云影,褐黄的苇穗,随着习习的风,遥遥地与没有边际的水光呼应,注视着水的行走,人的行走。水的行走翻开尘封的史册。原为古云梦泽一部分(春秋时,梦在楚方言中为“
15、湖泽”之意)的洞庭湖,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记载中。北魏郦道元水经作注指出,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盛弘之荆州记中描绘,“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青草就是当时洞庭湖的通称。可这些历史的文字中,谁也没道出湖的生命几时诞生。这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地壳运动造就了它,历史传说解密了它。刘海戏金蟾、东方朔盗饮仙酒、舜帝二妃万里寻夫的民间传说都源于此。湖区广为流传的是,农历二月二日,龙王为下嫁湖区恶毒财主家的三公主所遭历的不幸报仇雪恨。“龙抬头”,地裂天崩,方圆八百里陷落积水成湖。当地百姓把二月二日定为龙的纪念日,也把这一天当成了洞庭湖形成纪念日。湖没有源头,又
16、有源头。远眺这个以马蹄形盆地出现的湖泊,但见湖湘儿女的母亲河湘江滔滔北去,万里长江滚滚东逝,湖湘大地上众多有名无名的河流情牵此地。没有哪一座湖泊具有它这般的包容。她就像覆盖源头支流的树冠,苍翠葱茏,茂盛蓬勃。汨罗江是湖的源头支流之一。和朋友谈起曾逐水而沉的屈原,这位两千多年前的行吟诗人,笔下洞庭那么神奇。湘君和湘夫人这一对美貌的恋爱之神,乘轻快如飞的桂舟,在娓娓动听的箫声中,飘曳于秋风袅袅的洞庭秋波之上。再回溯时光深处,李白、杜甫、韩愈那些伟大诗人的脚步、诗情,曾经跟着水流一起行走、涌动。慈氏塔、岳阳楼、怀甫亭、仙梅亭、吕仙祠这些见证历史的建筑,至今还依湖而望,以建筑的语言续写着湖的人生,铸造
17、着湖湘大地地域文化的符号与标志。水的行走书写无声的言说。人赖以生存的湖,也有过狂躁和残暴。湖波翻滚,洪水滔天,挣脱困缚的龙王爷怒发冲冠,湖堤破溃,一片片砖屋瓦舍与粮棉作物被夷为平地。仓皇的人们只有收拾仅存的家当,迁往垸外的高地。这些年来的退耕还湖,三峡大坝的筑立,留下的是一道道高筑的坚堤。沿堤看湖,倒变成了欣赏湖区最美风景的理想之地。水的行走打开幻想的空间。和朋友拍落白日行走的疲乏,闲坐新修成的岳阳楼景区仿古城墙内的茶肆,漫谈湖的前世今生。这湖,夜色中是那么地从容,不急不缓日夜不息地奔流着,有谁知道它背负了多少堆弃的污浊,承载了多少强加的痛苦,宽容了多少恶意的索取。可她仍像母亲对孩子一样对待着
18、湖边栖居的人们,无怨无悔。愈深愈黑的夜,极目难定远近。你看不清湖的面孔,只有凭着聪敏的听力去获知,让湖风悄悄地拂动你的思绪,告诉你想知晓的一切。黑暗里包藏的事物、记忆,与流淌的水波一同飘逝。我们隐隐听见水声,是湖波拍击堤岸,又像是来自远方的湖底梦语。水不是流在湖里,而是流在一种叫”黑”的色彩里。沿湖的灯火投到水面,成了满湖的星子。湖波奔流,人事皆非。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凝重呼吸就深深地植入浩渺的湖波里。清凉的湖风中夜色渐浓,这一湖奔流不息的逝水,将赴向何方?一丝一缕纠缠的生命的困惑奔袭而来,岁月的沧桑,宇宙的浩瀚,人生的苦难思绪如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飘摇,飘摇。我对朋友说我不是湖边常客,我更习惯远
19、远地听,倾听湖的心语,思索湖的前世今生,想象湖的将来(选自文艺报2011年度优秀散文,有删节)9请简要赏析文中“思绪如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飘摇,飘摇” 一句的语言之美。答:_答案这句话将作者夜色中的思绪比作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在飘摇,表现了思绪的广阔无边;运用比喻,化虚为实,具有形象美;作者将“飘摇”一词叠唱(反复),带给读者欣赏的时间和空间,使语言具有韵律美。10作者在文中说,“一湖水,给了这城市灵性、厚重、声名”,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这一湖水,给了这座城市哪些“灵性”? 答:_答案带给城市美丽的风光;带给城市深厚的人文情怀;带给市民优美的休闲享受;带给市民深沉的思索与丰富的想象。11.作者在
20、文中说:“湖没有源头,又有源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答案从历史记载来看,洞庭湖,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记载中,可这些历史的文字中,谁也没道出湖的生命几时诞生,并且这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是,当地百姓把二月二日定为龙的纪念日,也把这一天当成了洞庭湖形成纪念日;并且洞庭湖包容了湖湘大地上众多有名无名的河流。所以说,“湖没有源头,又有源头”。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联结(承上启下或者虚实相连)的作用,将文中关于洞庭湖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和眼前实景紧密地联系起来了。12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中说:“湖波奔流,人事皆非。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凝重呼吸就深深地植入浩渺的湖波里。
21、清凉的湖风中夜色渐浓,这一湖奔流不息的逝水,将赴向何方?”请联系全文谈谈这几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答:_答案包含的情感有:(1)对洞庭湖源远流长、情牵湖湘大地的赞美;(2)对洞庭湖美丽的传说及地域文化的喜爱;(3)对湖堤破溃,带来洪灾的惋惜;(4)对给洞庭湖“堆弃的污浊,强加的痛苦,恶意的索取”的不满;(5)对洞庭湖未来环境的担忧。板块四分析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被春天染红的小溪莫景春不知有多久没回桂西北的故乡了。春天来了,故乡突然像刚冒出地面的青草在心底疯长起来,思念溢满整个心窝。于是沐着习习的春风,回老家住了几天。村前有一条弯弯的小溪,像故乡的一条脐
22、带,从村后的大山里潺潺流出。溪水清澈见底,即使是狂风暴雨的夏天,也绝没有那种狂奔怒流的混黄,总是那样的文文静静,只是在寒冷的冬天有些消瘦,但蓬勃的春天一来临,它便盈盈地丰满起来。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小溪边捧一把清水,肆意地泼到脸上,让那种清凉淌满整个脸,让自己和故乡作最亲密的接触,再跟大伯大婶们聊聊,听听他们亲切的话语,感受久违的乡情。一个春意盎然的早上,我惊呆了。小溪变了,那清亮可人的脸不见了,换成了粉红的脸,满溪满沟的粉红,红得让我心跳加快,又让我心里暖暖的。我伏到溪边的青石上,端详这一奇异的变化。那红红的溪水,缓缓流着,不再清澈的水倒映不出我的脸了。将脸再凑近些,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着
23、,丝丝入鼻。我情不自禁地想将手伸进那缓缓流动的粉红,捧上一把细细品玩,又不忍心搅动溪水,也在担心那片红会不会是什么污染物。再看看早起的大伯大婶,他们若无其事地在那里洗脸洗菜。一位大伯似乎看出了我的迟疑和惊讶,跟我搭腔:“娃儿,没什么奇怪的,那漂在水上的是桃花。”什么?桃花?我心里猛然出现一片迷人的桃花灿烂的画面。“那是你家邻居大叔前两年在后山种的桃树落下的桃花。”接着他便告诉我邻居家大叔全家到村后的荒山上开垦桃林的事。听着大伯的叙说,手迫不及待地伸进了溪水,满满地捧了一把,扑到脸上,那样的清凉芬芳,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便急急地往山后赶去。桂西北很多地方九分石头一分土,满是怪石嶙峋,只在石缝中
24、窝着一点泥土。辛勤的乡亲们便在这石缝间抠出一点点泥土,连成巴掌大的地,便一窝一窝地种下玉米。由于土浅坡瘦,保不住水,若是十天半月没淋过一场雨,那玉米可能就枯黄了。近着小溪的可以挑上几桶水浇浇,远的只能望天兴叹,眼睁睁看着庄稼活活枯死。平日,便靠着养点羊、砍柴烧点木炭来补贴家用。乡亲们的日子就这样缓慢而沉重地过着。沿着小溪往上走,香气越来越浓。徜徉在迷人的芬芳中,我陶醉了,不知不觉间,眼前闪现出一片迷人的粉红世界。只见一棵棵粉红的桃树,枝连着枝,遮住了身下那高高低低的石头。尽管有的树花瓣已凋谢,青翠欲滴的嫩芽探头探脑的,但一眼望去,仍是迷人的粉红。哦,原先放牛的山谷变成桃花源啦!鸟儿在树林间鸣声
25、不断,吱吱喳喳上下翻飞,真是一片热闹的海洋。我情不自禁地扑进了这片粉红。 “回来啦,小春。”丛林深处传来熟悉的喊声。哦,是给果树打药的大叔。他放下喷雾器,满脸笑容地迎上来。原先乡亲们总是愁眉苦脸的,恨自己“生不逢地”。我也是在这种恨意中苦苦读书考到山外的,想不到如今他们变得神采飞扬。大叔眉飞色舞地说:“今年村里有收成的果园有好几个呢!我们这样的山地种别的都不行,种点果还不错。明年把路修一修,开个农家乐,让城里人到山里来亲自摘果观光。”多美好的想法呀!说话间,一阵温暖的春风轻轻拂来。桃树们兴奋起来,传电般地颤抖着,桃花像雪花般飞舞,纷纷扬扬的。霎时间,眼前满是迷乱的粉红,像是下起了一场桃花雨。我
26、的头上身上都飘满了桃花,被淋成了一个粉红的桃花人。大叔花白的头发深蓝的衣服不见了,变成一个粉红的桃花人。香气更浓了,我们俩相视而笑,尽情地享受这桃花雨的芬芳。小溪被染得更红了,“叮叮咚咚”地跑着,快快乐乐地要跑出山外了。(选自文艺报2012年8月3日,有删改)13.小溪是本文重要的叙写对象,简要分析小溪在本文中的作用。答:_答案小溪是全文的线索,把我对家乡的描摹、赞美串在一起。小溪是家乡的缩影,形象地反映出家乡的变化;小溪是情感的载体,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14本文赞美了故乡发生的可喜变化,请结合全文说说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答:_答案清澈的小溪在春天被染成了粉红色;贫瘠的山谷变成桃花源;缓慢而沉重的生活有了转机;乡亲们由愁眉苦脸变得神采飞扬;由恨“生不逢地”变为积极建设家乡。15第段写得生动形象,请分析该段的表达特色。答:_答案用拟人手法写小溪的变化;从视觉、嗅觉角度描写了小溪的色彩和芬芳;用心理描写刻画“我”看到小溪变红后的心理活动;语言优美,富有韵味。16第到自然段意境优美。请探究这几段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答:_答案意境:通过桃花纷飞,人披桃花,小溪欢歌等秀美图景,营造了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效果:诗意的场景让人真切感受到故乡的变化;大叔的欢笑生动反映了家乡人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小溪的欢唱含蓄预示了家乡未来会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