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0海南)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引文的意思。辛弃疾认为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这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贫富差距不大,从中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项。南方“多末作以病农”,“兼并之患兴”,这是贫富差距的原因但并非根源,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到北方比南方更稳定,“末”指工商业,南方“多末”,说明南方商业经济发达,因此答案为C项。【答案】 C2.(
2、2010福建文综)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析】 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已,故排除A项;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项;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材料主要反
3、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答案】 B3.(2010浙江文综)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政策,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明朝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A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B、D两项都不符合史实。【答案】 C4.(20
4、10新课标全国卷)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上表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注意表格中数据变化的规律,以宝钞作为流通货币的契约数量逐年降低直至完全消失,这说明对宝钞的使用越来越少,故A项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符合题意。宝钞数量减少与社会经济衰退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C项表述本身虽然正确,但没有
5、体现表格数据的变化,不符合材料主旨,可以排除。在表格的第一个时期,宝钞使用最多,这一时期宝钞是主要流通货币,D项中“始终”二字表述错误。【答案】 A5.(2009宁夏、辽宁文综)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解析】 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选项更符合题意。【答案】 D6.(2009浙江文综)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
6、税至道末年(997年)2 408.11 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 641.23 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 021.35 117.228:72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A.B.C.D.【解析】 分析表格可知,随着时间的推进,农业税在国家税收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非农业税的比重上升了。这些信息说明北宋时工商业发展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农业税在国家税收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削弱了,因为历代封建王朝都重视农业生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
7、错误;说法不正确。本题选C。【答案】 C7. (2009广东文科基础)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解析】南宋时在国家的税收中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说明南宋时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而商业的发展又与政府的政策有关,故答案为C。A、B、D与史实不相符。【答案】 C8.(2009山东文综)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农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农产品加
8、工业兴起A.B.C.D.【解析】 烟草、木棉都属于经济作物,其大量种植不仅不反映农业的衰退,恰恰相反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导致了农村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加工业兴起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答案】 B9.(2008广东)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与居住区隔开 有专门官员管理 又叫草市 开市闭市有严格的时间规定A.B.C.D.【解析】 本题考查市的变迁。“市”是指城市中的商业区,而“草市”则出现在城郊和乡村,且汉代时草市并未产生,排除。符合题干要求。【答案】 C10.(2008江苏)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民族融合的加强
9、丝绸之路的畅通 文化政策的开放 古代商帮的推动A.B.C.D.【解析】 选项古代商帮的出现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而且与题干联系不大,故不选。选C项。【答案】 C11.(2010江苏)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明谢肇制五杂俎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唯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
10、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宋庄季裕鸡肋编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答案】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
11、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12.(2010海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答案】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从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