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河北廊坊高三上历史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 在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广大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不同地区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随葬品,其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相似。与该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井田制D. 礼乐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不同地区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随葬品,其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相似”,说明西周分封制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故选B;材料现象与宗法制无关,排除A;井田制 、礼乐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2. 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
2、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A. 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B. 地方宗族势力强大C. 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D. 不拘一格选拔官吏【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可知,汉代中央通过县、乡三老对基层社会教化和治理,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宗族势力强大,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汉代中央的治国思想演变的过程,排除C;材料信息与选拔人才无关,排除D。【点睛】3. 学者王洪军根据相关史料,统计了唐朝政府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分布情况(见下表),据此可知时间工程总量(项)工程分布
3、南方北方唐前期1133182唐中后期776116A. 北方水利技术明显领先于南方B. 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C. 政府政策影响经济格局的变化D. 南方政治环境更安定【答案】C【解析】【详解】唐前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水利工程也多集中在北方;唐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北方开始出现繁镇割据,经济重心加速南移,因此水利工程多集中在南方,由此可知政府的政策会印象到经济格局的变化,故选C;材料只反映了水利工程的数量,无法体现技术的高低,排除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B;由表格内容无法说明南方政治环境更稳定,排除D。4. 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总结了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宋朝以法律形式建立
4、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反映唐宋时期A. 建立完善国家医药制度B. 医学观念不断发展C. 国家重视普及养生之道D. 医学理论体系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医书总结了公共卫生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而宋代政府在通过法律形式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由民间发展的政府,说明唐宋时期医学观念在不断进步,B正确;A中的“完善”表述绝对,而且题干主旨是公共卫生而非医药体系,排除A;重视公共卫生不等于普及养生之道,排除C;宋代涉及的是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理论体系无关,排除D。5. 明初,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后,面对奏章冗长的严重现象,诏令臣下必须精简奏章字数,并规定统一
5、格式。此举旨在A. 提高行政效率B. 加强君主专制C. 完善中枢体系D. 强化思想控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朱元璋诏令臣下必须精简奏章字数,并规定统一格式,避免奏章冗长的严重现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A;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强化思想控制,排除D。【点睛】6. 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谈判事宜,咸丰帝认为“来往会商,汝(奕沂)不值与该酋见面。”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咸丰帝同意奕诉与英法公使直接谈判。条约签订后,咸丰帝慨叹:“此次夷务.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这体现了咸丰帝A. 严格遵从传统礼仪规范B. 重视外交活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C. 深受传统华夷观的
6、影响D. 思想观念在战争的冲击下得到解放【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该酋”“夷务”“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可知,咸丰帝存在贵夏贱夷的传统华夷观,故选C;材料“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反映咸丰帝破坏传统的制度,排除A;咸丰帝不得已“致令夷酋面见朕弟”,无法体现外交活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咸丰帝思想解放,排除D。【点睛】7.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曾说:“国民党军队本来是有大体相同于今日的八路军的精神的。那是在1924年到1927年的时代”“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
7、部,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毛泽东旨在A. 说明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B. 强调军人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的重要C. 重申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D. 肯定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的斗争精神【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毛泽东指出国民党的军队在1924到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是团结的,充满革命精神的军队,所以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毛泽东的意思是战斗的胜利要靠军人爱国思想和革命思想,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黄埔军校内容,排除A;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内容是肯定1924到1927年国民党军队的斗争精神,D错误。8. 甘肃玉门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油矿,由西南联大等校毕业生边
8、学边干开发成功的:1942年生产汽油180多万加仑,供应西北军用交通和重庆工业与民用等需要。这说明A. 国民党政府实现了能源自给B. 玉门油田解决了军用和民用能源需求C. 抗战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D. 抗战需求促进西部地区重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是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等校的毕业生开发成功的玉门油田,供应西北军用交通和重庆工业与民用等需要,适应了抗战需要,也促进西部地区重工业的发展,故选D;AB夸大了玉门油田的作用,排除;仅从玉门油田不能说明中国的工业布局的改变,排除C。【点睛】9. 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专家杜润生曾指出:土地改革实质上是政治斗争,是为
9、建立农民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农村称霸一方的封建势力代表和国民党的武装匪徒扫除。如果不摧毁反动势力,就分配土地,光搞经济,不搞政治,群众就会感觉没有政治依靠。我们第一步先建立农会,第二步再分配土地。材料强调土地改革A. 完成了民主改革的基本任务B. 为新建乡村基层政权奠定了民意基础C. 解构了旧有的乡村统治秩序D. 是为恢复农业生产而制定的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杜润生认为土改的实质是政治斗争,通过土改来摧毁封建势力和国民党的武装匪徒,而且经过土改后,可以获得农民的支持,说明土改为新建乡村基层政权打下了民意基础,B正确;题干认为土改是政治斗争,因此不能认为土改完成了民主改革的任务,
10、排除A;题干认为土改瓦解了封建势力代表和国民党武装匪徒,这不等于解构旧有的乡村统治秩序,如宗族,排除C;根据材料“是为建立农民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可知,土改目的不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而制定的经济政策,排除D。10. 有学者认为:“在西方,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最早是由探险家们开始的,但殖民地的主权是由王室掌握,事实上西方航海家的愿望与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海洋不过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探索自然奧秘,他们在海洋探险中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由此可见,早期海外殖民扩张的特点是A. 通过航海突破对自然的认识B.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C. 王权扩张与商业利益的结合D. 海权意识服从专制皇权
11、【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认为在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商人为了商业利益和国家意志结合,正是这种结合极大的推动了早期的海外殖民扩张,C正确;A是早期殖民扩张的结果而非特点,排除;题干强调的是王权的政治意图和商人的经济利益追求的结合,因此不能认为早期殖民扩张中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排除B;题干认为海洋只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并未提出海权意识,排除D。11.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半期,革命与复辟、帝制与共和在法国反复登场,政局动荡,外会矛盾不断激化。这反映了A. 思想引领与专制制度的对抗B. 民族自立与外部干涉的冲突C. 浪漫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脱节D. 国家统治与社会松散的影响【答案】A【解
12、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促进思想解放,为法国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当时法国封建专制统治根深蒂固,因此,法国革命与复辟、帝制与共和在法国反复登场,政局动荡,反映了思想引领与专制制度的对抗,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外部干涉问题,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法国革命与复辟、帝制与共和在法国反复登场,无法体现社会松散,排除D。【点睛】12. 1848年英国颁布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853年法国政府实施巴黎城市规划,建成下水系统。材料说明A. 城市环境严重恶化B. 治理环境污染缺乏法律依据C. 城市建设杂乱无章D. 法律赋权政府进行城市治理【答案】D【解析】【分析】【详
13、解】根据“颁布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法国政府实施巴黎城市规划”可知,英法通过政府加强对城市的治理,故选D;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不符合“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排除;材料反映英法政府对城市治理,无法体现城市建设杂乱无章,排除C。【点睛】13. 罗斯福执政期间,国会通过颁布法律建立许多新的独立行政机构,并把部分立法权委托给这些机构,如“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据统计,1937年国会通过的所有公共立法议案2/3的创意是直接来自这些行政机构。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A. 国会与总统间权力的争夺B. 确保精英治国理念的落实C. 政治实践背离了宪法精神D. 国会不能独立行使立法权【答案】A【
14、解析】【分析】 【详解】根据“国会通过颁布法律建立许多新的独立行政机构,并把部分立法权委托给这些机构”可知,罗斯福新政期间,行政权力得到加强,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国会的立法权与总统行政权之间权力的争夺,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的现象没有违背美国宪法,排除C;国会掌握立法权,D表述错误。点睛】14. 1971年尼克松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黄金美元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意味着A. 美国的霸主地位进一步加强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C. 美国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 金本位制利于经济发展【答案】B【
15、解析】【详解】美元不再与黄金兑换,而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这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两挂钩一固定的货币体系瓦解,B正确;美元不再直接兑换黄金,说明美元的地位有所削弱,意味着美国的霸主地位遭受冲击,排除A;题干未体现出美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排除C;通过题干无法判断金本位制对经济的影响,排除D。15. 1953年赫鲁晓夫指出:“1940年粮食收购量为22.25亿普特,面1953年仅为19.5亿普待,同时,由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和实际工资的提高,谷物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多。”这表明赫鲁晓夫A. 下放中央企业的管理权B. 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C. 将把农业作为改
16、革重点D. 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赫鲁晓夫认为1953年的粮食收购量尚不及1940年,而随着苏联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粮食,由此可知,赫鲁晓夫对农业较为重视,即将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C正确;A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并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题干未涉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态度,排除B;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上台后就基本结束了,而且赫鲁晓夫口中的“收购”意味着当时依然是国家行政命令指导经济,排除D。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明朝中叶至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经过明朝纳银代役的“一条鞭法”到清初“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改革,增丁不
17、加赋,全国人口从明初的6000万增至1838年的4亿多人,同时期耕地面积只增加了50%。为了保障粮食稳产、高产,人们把豆、莱等植物渣滓做成饼肥,通过施肥以补充大量消耗的地力。为解决耕地短缺问题,人们向岭南地区、云南、贵州等地大规模迁徒,使这些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粮食增产起了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多样化。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受到冲击的主要因素。【答案】(1)表现:耕地大量拓展;农
18、业精耕细作技术深化;劳动投入增加;高产农作物传入;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形成系统的农学总结和指导。(2)主要因素:人口快速增长和大规模流动;农业生产大规模扩张;农业生产经营的商品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赋税制度改革;农业生产区域拓展;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经济联系加强。【解析】【分析】【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全国人口从明初的6000万增至1838年的4亿多人,同时期耕地面积只增加了50%”可知,耕地大量拓展;根据材料“为了保障粮食稳产、高产,人们把豆、莱等植物渣滓做成饼肥,通过施肥以补充大量消耗的地力”可知,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深化;根据材料“为解决耕地短缺问题,人
19、们向岭南地区、云南、贵州等地大规模迁徒,使这些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可知,劳动投入增加;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粮食增产起了重要作用”可知,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和高产作物的传播使得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根据材料“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多样化”可知,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形成系统的农学总结和指导。(2)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全国人口从明初的6000万增至1838年的4亿多人,同时期耕地面积只增加了50%”可知,人口快速增长和大规模流动;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大规模扩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以后,农业生产
20、经营的商品化、专业化程度加深;根据材料“经过明朝纳银代役的一条鞭法到清初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改革,增丁不加赋”可知,赋税制度改革;根据材料“为解决耕地短缺问题,人们向岭南地区、云南、贵州等地大规模迁徒,使这些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可知,农业生产区域拓展;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以后,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社会大变革需要有稳定的秩序,力求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睦的周边环境;坚持独立自主、排除任何外来干预,以便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建
21、设和社会改造。材料: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变化一览表(部分)时间外交方针、政策主要内容1949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亚非国家求同和团结,中国在坚守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亚非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70年代一条线、大片为对付苏联,建立一个最为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是反霸的主力;第二世界(发达国家)是争取和联合的力量;在反对美苏争霸时,为了集中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美国成为一支可以利用乃
22、至联合的力量。1982年对外开放、不结盟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对于一切国际问题,中国将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论述:1949年以来,新中国在外交上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等外交政策。在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冲突愈演愈烈,美国敌视新中国,阻扰西方国家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进行军
23、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央人民政府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按平等原则与他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国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某些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孤立新中国的企图,抵制帝国宝义侵略,为恢复经济建设争取了和平环境。5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发挥重大影响;朝鲜停战,远东和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为了争取时间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积极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广泛关系,努力拓展处交空间: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明确了国际争端可以通过和平协商的方法争取解决的外交指导原则,新中国步
24、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60年代既反苏又反美。中苏意识形态分歧和苏联政府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不结盟运动兴起;我国推行“两个拳头出击”的外交方针,团结亚非拉人民进行反殖反箱的斗争,与亚非拉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70年代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第三世界国家力量明显增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有88个国家与中国建交;美苏争霸、矛盾尖锐,苏攻美守,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对外扩张、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空前提高,从根本上改变60年代后期严峻的外交局势,为后来
25、实行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80年代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强调不结盟和在联合国主导下的多边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根据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而进行调整;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党和政府根据国家利益需要,准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外交政策,应对复杂、多元的世界局势变化,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备注:若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特色”“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平与发展”等角度立论、论证亦可。【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53年1955年中国在坚守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亚非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70年代第二世界(发达国家)是争取和联合的力量;在反对美苏争霸时,为了集中对付苏联霸权主义“1982年中国将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可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建国初、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及外交政策的体现进行阐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