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寡人之于国也本课话题保护环境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些主张体现了孟子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这种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在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愈益显示出其现实意义。链接生活中的素材1物种迅速灭绝由于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2吕氏春秋中的环保思想吕氏春秋义赏提出“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
2、,非长术也。”反对“竭泽而渔”,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背诵相关名言警句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粟米()弃甲曳兵()数罟()()洿池() 鱼鳖() 鸡豚()狗彘() 庠序() 孝悌()饿莩()【答案】sycwbitnzhxintpio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
3、”通“毋”,不要)(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之(2)以(3)数(4)发(5)直(6)胜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填然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2)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3)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用作动词)穿(5)王无罪岁(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6)养生丧死无憾(名词作动词)为办丧事(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8)谨庠序之教(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这里
4、指认真从事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靠)。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做了)却。今义:转折连词,然而。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省略句)译文:(那些人)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译文:(做到)这样却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4)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译文:
5、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常识速览“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受业于孔子之门人子思(孔子孙,名伋),得孔子嫡传。通儒学经典,在百家学术中独尊孔子。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儒学大家。他对儒家理论的新贡献是“性善论”。以此为理论基础,他在政治上倡导“仁政”,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孟子还特别重视“民”的作用,他强调人民在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6、;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后果,因此,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包括孟子在内的贤者数人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在多次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整体感知本文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文脉梳理_【答案】
7、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道之始,王道之成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能表现梁惠王对国家治理“尽心焉耳矣”的具体做法的一句是()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解析】A项,梁惠王对自己的评价;C项,梁惠王和邻国相比;D项,梁惠王和邻国相比后的疑惑。B项,“移民移粟”是具体做法。【答案】B2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时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自己,自己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理想,所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大力宣传了“仁政
8、”思想。B梁惠王拿自己的国家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却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这样说比直接指责他的过失含蓄,使对方容易接受。C孟子用“弃甲曳兵而走”“以五十步笑百步”等情况对比,让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D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这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解析】A项,“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大力宣传了仁政思想”错,本部分只是引出下文的“仁政”思想。【答案】A二、阅读课文第57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3.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
9、之人”,表示自谦之意,又有无上的权力和高处不胜寒之感,所以自称“寡人”。B“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陕西西南部。黄河流经陕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陕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C“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D庠、序,古代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来“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解析】B项,“陕西”应为“山西”。【答案】B4下面句子属于孟子认为要使“民加多”需要“教民”的一句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项,是教民的结果;B项,是养民的措施;D项,是王道成功
10、。【答案】C5对本部分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5自然段孟子提出要发展生产需要按农时耕种、不滥捕鱼鳖、不滥伐山林,这样就会粮食有余、鱼鳖有余、材木有余。B第6自然段中孟子提出养民的三种措施鼓励种桑、鼓励饲养、按时耕种,采取这些措施后就会有衣穿、有肉吃、有饭吃。这三种措施与第5自然段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C“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说明统治者并没有“尽心”。D孟子认为统治者把老百姓饿死归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军队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解
11、析】D项,“杀了人归罪于军队一样”错,“非我也,兵也”中的“兵”是兵器。【答案】D话题互动话题:学习了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你是怎样认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请从现代社会的角度谈一下你的观点。学生甲:孟子所说的“王道之始”首先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其次是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他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我的观点:【答案】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
12、古人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状况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于:对于。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其:代指河内。其:代指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然:这样。察:考察。政:当权者。无如:没有像。之:用于主谓之间,取
13、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民:百姓。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以:用。喻:打比方,做说明。填然:咚咚地。填,拟声词,模拟鼓声。然,形容词词尾。鼓:名词用作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兵:兵器、武器。刃:锋刃。既:已经。接:接触、交锋。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或:有的人。罟():网。洿(w):深。斤:锛子。以时:按一定的季节。养生:供(n)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动词,穿。帛(b):丝织品。豚(tn): 小猪。彘(zh):猪。畜(x):畜养。无:通“毋”。夺:错过。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xin)
14、、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悌(t):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黎民:百姓。食:动词,吃。食:名词,指食物。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饿莩(pio):饿死的人。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岁:年成。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生动形象的比喻定义: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作用:(1)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2)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3)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
15、来。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例如,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揭穿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的说法,说他同别的国君一样,只是程度不同,并无本质区别。在文章的最后也是运用比喻,而且所用比喻都在“王好战,请以战喻”的范围内,言辞犀利,前后呼应。2写法指导运用比喻“三要”(1)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2)要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3)要通俗、形象。一般来说,是
16、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3迁移应用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书写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承载了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汉字不仅形体优美,而且内涵丰富。请写一段文字以表现汉字之美。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参考示例】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甲骨文行笔如画,恰似远古的梵音回荡在历史的天空;篆体古朴精致,犹如一道佳肴令人回味悠长;隶书端庄敦厚,楷书隽秀大方,行书玉树临风,草书笔走龙蛇。汉字之美,美在灵性如诗,横竖点撇捺钩,每一个符号都是性格的精灵,所组成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片神奇的天空。美哉,汉字!你是一幅巨大无边的历史画卷,你是一曲震撼宇宙
17、的交响乐曲,你是一首意味无穷的美妙华章。你更是一根无形的绳,连着历史与未来,连着浓浓的华夏血脉亲情;你是东方沃土上永不移动的河床,承载着炎黄百姓的生活情感和人间理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深厚灿烂的民族文化。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遵循自然规律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告诫梁惠王要遵循自然规律,爱惜民力,与民休息,让物类繁殖,从而达到丰衣足食的目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子就已经认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并且看到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习孟子这种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身体力行。因为任
18、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应用角度】“自然规律”“和谐与发展”“环保”等。2精彩应用遵循自然的规律,它会给科学引领正确的方向,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个“常”就是自然规律。当门捷列夫用扑克牌排成最早的元素周期表时,在场的科学家鲜有认同。但当门捷列夫预测的元素一一被发现且性质相近时,面对人们的惊奇,门捷列夫却只微微一笑:“这不过是自然的规律。”是啊,门捷列夫不过是发现了简单的自然规律,可正是遵循着这些自然规律,人们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元素。孟子曾给梁惠王提出“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等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其实也是遵循自然规
19、律的做法。合理地运用自然规律,必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反之,若不遵循自然规律,则必然会酿成失败的苦果。工业化时期,贪婪的人们不断地生产,全然不顾工业废气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于是,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酸雨等灾难接踵而至。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犯下的“滔天大罪”,开始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生产,减少对自然的危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佳作领悟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在字里行间中寻访,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这是一个秉持忧患
20、、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他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21、忧。”孟子的话精髓而深情。锲而不舍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着,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了岁月的回声。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的做人,影响着我们的做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是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
22、样四个字:浩然正气。他在文字中说到了,他在生活中做到了。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23、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1学拟题文章运用比喻手法拟题,形象生动地概括出孟子其人的丰富文化内涵。2学总领开头段总领全文。“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从四个方面概括出孟子这座“文化宝藏”的内涵,总领全文。3学引用第段及全文都大量引用孟子的经典名句,好处有三:第一,引用名句增添文章文采,使整篇文章的语言文采飞扬;第二,丰富文章内容,所引名句多是千百年来孟子的浓缩和精华,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第三,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权威性。4学整句全文大量使用整句,如第段的“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句式整齐,声韵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文章流光溢彩,活力四射,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5学结构文章主体部分运用了排比式结构,五个“这是一个的孟子”分别作为五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放在段首,内容明晰,层次井然,结构优美。6学总结第段的四个“作为”照应了开头提到的四个方面,总结有力,首尾呼应,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