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256.50KB ,
资源ID:777444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7744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1(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1(含解析).doc

1、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好题考点自测1.2020江苏高考,1,3分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2019江苏高考,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

2、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3.2015全国卷,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4.2020陕西咸阳三模晋书世说新语等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做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如服饰用具等都被人刻意效拟。南方上层士人还改操中原洛阳之音。据此可知,东晋时()A.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B.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C.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

3、风尚D.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5.2016全国卷,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6.2017海南高考,6,2分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7.2018天津高考,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

4、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分)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

5、移”的具体表现。(2分)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8.2021江西临川二中月考左传定公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氏的工商业者

6、(部分见下表)。这说明当时()氏索长勺陶繁樊职业绳工酒器工陶工马缨工篱笆工A.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B.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D.职业和身份已开始世代相传9.2019北京高考,12,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10.2021天津一中月考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出土的铜车马,其各个部件先分别铸造,然后采用焊接、

7、粘接、子母扣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成一个整体。这说明当时()A.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B.金属冶炼水平居于世界的前列C.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D.官营手工业已出现标准化生产11.2018江苏高考,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12.2020北京高考,4,3分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

8、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13.2017全国卷,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4.2016全国卷,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

9、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15.2019全国卷,27,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16.2017江苏高考,21,7分(节选)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

10、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

11、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17.2019北京高考,14,4分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

12、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18.2020山东高考,2,3分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19.2016江苏高考,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

13、,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

14、“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考法帮变式训练1.2020天津高考,1,3分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2.2016全国卷,25,4分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

15、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3.2018海南高考,3,2分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4.2020安徽合肥质量检测明朝万历年间,佃户不愿耕作之田,可将田退还原主,其交的押租金由地主退还,“两相交付,不致留难”;无锡县农民“佃田者不输租”,萧山县农民“佃者逋(拖欠)田租而胁祸患”。由此可知,当时()A.土地所有权变更频繁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农业生产的利润微薄D.农民抗租现象非常普遍5.2021山西太原五中期中检测在中国早期历史

16、上,“这些生产单位(官营手工业)的规模都很大,可以进行内部的精细分工。统治者又以政治权力组织了技术力量,这些集聚在一起的技术人员发明更新生产工具和设备有系统地不断培训技术工人。这种种后果都透过各种方式,逐渐扩散至民间”。由此可见,当时官营手工业()A.垄断了优秀的工匠B.占据着主导的地位C.面向市场进行生产D.是经济发展的先导6.2020山东滨州二模南宋时江西景德镇有的瓷窑“器尚黄黑”,其产品“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瓷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其产品“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瓷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其产品“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由此可知()A.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B.市场需

17、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C.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D.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7.2021河北联考宋之前,人们择偶往往强调门第、身份、地位,严格遵从等级规定。而到了宋代,人们择偶则打破“门阀”等级的局限。宋仁宗下令,宗室嫁女时,“择士族之有行义者,敢以财冒为婚,御史台、街司察举之”。这一变迁主要源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强化D.程朱理学的影响8.2020海南高考,4,2分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

18、.官营手工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9.2021河南开封一模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叠加,改变了城市间联系的松散性、封闭性,同一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的城市,以经济为纽带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C.区域性市场网络逐步形成D.地区间长途贩运开始兴起10.2015全国卷,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11.2021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北宋时期,市镇的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

19、而同时代的江南地区相对较少,如苏州只有4个市镇。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市镇异军突起,临安府增至28个市镇,嘉兴府有15个市镇、苏州有19个市镇。这一变化反映出南宋时()A.黄河流域经济的萧条和衰败B.政治中心决定商业贸易的发展C.南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海外贸易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12.2020甘肃兰州二诊汉武帝时期,实行集中货币发行权和统一法币的政策,同时创立国家专营制度,国营专利的实业包括盐铁和酒等。这些政策的实施()A.巩固了西汉中央政权 B.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D.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13.2021山西太原五中期中检测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下令“敢有私下

20、诸番以互市者,必置之重法”。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疏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朝廷允准。这一变化说明()A.明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B.政府适时调整外贸政策C.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D.地方官员决定政策调整答 案1.C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工具。根据材料“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可知,商代青铜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这反映出当时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江西新干出土了青铜农具不代表青铜农具最早在此地出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商代的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且精耕细作属于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排除B

21、项;全国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转移到南方,排除D项。2.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两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崩坏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3.A由材料可知,一个农夫可以通过耕种土地养活好几口人,这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能较好地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促进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并非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大土地所

22、有制的问题,排除D项。4.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北方的经济文化水平高于南方,北方的文化对南方有较大的吸引力,故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南方上层士人改操洛阳之音,不能说明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A项排除。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并未完成南移,B项排除。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南方学习北方的先进文化,不能体现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D项排除。5.B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坊市制度方面的信息,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与史实不符。6.D由材料“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可知,这些

23、地区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项正确。“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等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A项错误;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粮食需求大大增加,B项错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有利于增加普通农户的收入,C项错误。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的图片可以看出,从战国中晚期到清前中期粮食平均亩产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逐渐加强,一些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重等方面分析我国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可根据材料分析其顽强的原因。第二小问可以结合古

24、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进行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知,对农业的重视推动了其发展,过度依赖农业又使其不堪重负,变革出现滞后性,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第二小问可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政府对农业的压迫以及重农抑商的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概况:粮食平均亩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外来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4分)(2)脆弱的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严重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顽强的原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5分)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2分

25、)(3)两面性:重视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过度依赖农业,对其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2分)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政府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产品,不利于产品积累;政府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5分)8.C根据材料中的氏对应的职业可以看出,周初手工业分工细化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已经出现了专业分工,C项正确;题干中所列的俘虏只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且材料中不涉及姓,因此不能断定这一时期姓氏与职业之间具备必然联系,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商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通过题干无法判断职业和身份是否是世代相传,排除D项。9.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楚国的

26、丝织品做工精良,已经远播新疆地区,故A项正确。B项史实错误,排除;“没有交往”表述绝对,排除C项;“生活方式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0.D材料“各个部件先分别铸造,然后采用焊接、粘接、子母扣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成一个整体”体现的是秦朝时官营手工业已出现标准化生产,D项正确,C项错误;A、B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1.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商人的地位。材料中民间商人由“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到“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即由“最初是不合法的”到后来纳过税就取得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从战国到清末,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C两项错误;材

27、料没有反映商业市镇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12.B本题通过“安史之乱”前后长安城的空间布局,考查唐代商业活动的发展。由材料中示意图可知,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长安城内“市”以外的商业区域明显增加,旅栈、娱乐场所、饮食服务业、零售与服务业等的分布较为分散,这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故B项符合题意。13.B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材料中明后期低级官员和普通人家使用玉器的社会现象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等级秩序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与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对应关系,A项错误;宋元时期

28、市民阶层兴起,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4.A本题考查明朝市镇经济的发展。材料表明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取得了发展,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15.C本题从关于商人资本的研究成果切入,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以白银作为统一计量单位,清代中期的大商人资本大体十倍于明代大商人资本,联系所学江南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帮的形成、清朝疆域的扩大等知识,可以得出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论,故C项正确。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

29、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16.【解析】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第(1)问,根据材料一“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等信息,结合所学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知识进行概括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一“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材料二“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即可。【

30、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4分)(3)作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3分)17.C本题考查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信息中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官府对农业的重视而非垄断商业的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副产品的多少及货币的使用情况,B项错误。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不能说明商人社会

31、地位愈加低下,故D项错误。18.B本题考查西汉政府的商业政策。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中期,中央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限制私营商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商人活动步入低谷,故B项正确。西汉政府不只是重视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还重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丝绸之路是连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商业道路,与山东东部地区没有太多的联系,故C项错误;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对商业发展虽有所影响,但不是山东东部地区商人活动步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19.【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概括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根据材料一中“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人

32、民可以进入山泽以补助生活”等概括汉文帝“惠商”政策的成效;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概括“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概括其经济后果。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商人们把求利看作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概述即可。第(3)问,从“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的地位及实施情况等方面说明即可。【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1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2分)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2分)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1分)(2)观念: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

33、求目标;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分)(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3分)1.D本题考查先秦时期井田制的有关内容。结合题中信息可知,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更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有份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D项正确。井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不允许自由买卖,A项错误,排除;材料不涉及私田收获物上缴情况,B项错误,排除;小农经济模式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C项与史料时间不符,排除。2.D本题从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切入,考查考生对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

34、理解。图片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与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符,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而这在图片中反映不出来,故B项错误。汉代已不存在土地公有制,故C项错误。题干时间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出现了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3.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故C项正确;人口南迁推动了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刺激了人口

35、南迁,D项因果倒置,错误。4.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万历年间,佃户有退佃的自由,这反映出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租佃制度,并不是土地买卖,无法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佃户与地主的关系,不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排除C项;D项由材料得不出来。5.D根据“这种种后果都透过各种方式,逐渐扩散至民间”等信息可得出,在中国早期历史上,官营手工业在生产工艺、技术工人培养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先导,D项正确。官营手工业垄断了优秀的工匠,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官营手工业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官营手工业不面向市场进行生产,排除C项。6.B由材

36、料信息可知,不同地域的人喜欢不同颜色和图案的瓷器,这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江西景德镇瓷窑的差异化发展,不是制瓷业的地域特征,排除A项;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未体现经营方式的根本变化,排除D项。7.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这促使人们的择偶观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门阀”,仁宗下令限制宗室嫁女以财产为标准,恰恰说明当时择偶更看重对方的经济情况,A项正确;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打击了门阀,但不是择偶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君主专制强化与择偶观变化无关,排除C项;程朱理学重义轻利,与题干中的择偶观

37、相反,排除D项。8.B本题考查北宋商业的繁荣。由“北宋都城汴京”“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动即百数”可知,当时汴京的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商业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这是北宋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B项正确。经济重心在北宋之前已开始南移,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的景象,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项错误。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当时这一政策并未发生改变,D项错误。9.C材料“同一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的城市,以经济为纽带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区域性市场网络逐步形成,C项正确;A项与材

38、料无关,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未涉及,B项可排除;地区间长途贩运贸易早在明清之前就已经开始了,D项可排除。10.C坊市制度瓦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而非经济重心转移的主要动力,A项错误;土地集中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B项错误;农业技术的进步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曲辕犁等工具的使用和推广使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从而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C项正确;海外贸易拓展只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D项错误。11.C南宋时,江南地区市镇发展迅速,这正是当时南方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南方经济发展不等于北方黄河流域经济萧条,

39、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排除;海外贸易并不能直接促进人口数量增加,排除D项。12.A由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统一的货币管理和专卖制度,这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盐铁酒专营制度是针对商业而言的,并非农业,无法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排除B项;汉代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当时并未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排除C项;盐铁酒专营制度限制了大商人对商业利润的垄断,但“遏制”一词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3.B从厉行海禁到部分开放海禁,反映的是政府适时调整外贸政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在古代中国始终没有改变,排除C项;地方官员不能决定国家的政策,排除D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