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735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2020浙江1月选考,4,2分)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答案A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材料“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说明宰相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多人,体现了相权的分散,故A项正确。2.(2019浙江4月选考,7,2分)有学者

2、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答案B理解题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干主要考查对相权的调整。宋代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旨在分散宰相的权力,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故B项正确。世官制和察举制均属于选官制度,不属于相权调整的范畴,故A、D两项排除。“外朝”是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与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中朝”相对应,强化“外朝”的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3.(2018浙江4月选考,5,2分)元

3、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本题考查行省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本题选B。必备知识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1.设置: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2.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内容:唐代中央设

4、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职能:三省职能有别,各司其职。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3.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1.宰相: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2.分割相权: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四、元朝的行省制

5、度1.设立: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2.职能(1)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2)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3)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

6、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1.特点(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六、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主要内容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唐朝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

7、察御史复按2.评价(1)积极: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关贪赃枉法的情形也司空见惯。七、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2.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3.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1)形式:以官举士,权操于上。(2)特点: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体现出封闭性。4.九品中正制(1)

8、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2)特点: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5.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1)开创:隋朝。(2)认识: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关键能力1.示意图法:通过示意图,比较直观感受、理解唐宋时期的行政机构的职能划分及运作程序。(1)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的结构及工作流程图(2)宋代中央的权力结构2.时空定位法:通过元朝行省图,感受

9、元代的统辖范围以及行省制实施的必要性,领悟古代行政区域演变的特点和趋势。3.知识归纳法:通过知识归纳,寻找历史规律和演变趋势,感受历史发展脉络。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演变历程秦代:郡、县。东汉:州、郡、县。唐代:道、州、县。宋代:路、州、县。元代:省、路、府、州、县。(2)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自主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特点和影响1.过程(1)西周:推行分封制,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2)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汉朝: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

10、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4)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5)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改道为路。(6)元朝:地方推行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7)明朝:废除行省制度,设立三司管理地方。2.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管理者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

11、程。3.影响: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1.变化和趋势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才能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才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才学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2.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

12、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为国家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1.(2019浙江绍兴3月适考)唐初规定:民始生为黄,四岁至十五岁为小,男子十六岁至二十岁为中,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为丁,六十岁以上为老。每年造一次人口帐,三年造一次户籍。这是最重要的法令,也是均田法和租庸调法实行的法令依据。唐朝中央官制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直接管理这

13、些工作或执行这些法令的部门是()A.门下省B.工部C.中书省D.户部答案D门下省负责审核、颁发皇帝的政令,A项排除。工部负责工程建设,B项排除。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C项排除。根据材料“每年造一次人口帐,三年造一次户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部主要掌管土地户口和赋税财政等工作,D项符合题意。2.(2019浙江宁波“十校联考”)“(元代)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A.中书省与行省制B.中书省与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D.行省制与御史

14、台答案B本题可用排除法,行省制始于元朝,故A、D两项错误;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置的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本题选B项。考点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2020浙江1月选考,6,2分)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罢除丞相设立内阁设司礼监六部直属皇帝A.B.C.D.答案D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助理机构;后来皇帝担心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由此可知,废除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15、设立内阁、设司礼监均属于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变化,故D项正确。2.(2018浙江11月选考,7,2分)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A.建立通政司B.建立密折制C.设立枢密院D.设立军机处答案B清代雍正皇帝在通常的奏章之外,实行密折制,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符合材料中的“密陈朕前”“为朕之耳目”,故B正确。通政司、枢密院和军机处与材料所述不符,故A、C、D错误。必备知识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1.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明太

16、祖朱元璋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大大加强了皇权。但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2)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2.内阁的特点(1)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2)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3)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4)皇帝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3.实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4.影响(1)加强了君主专制。(2)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二、清朝军机处1.设立:雍正帝为

17、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2.职权: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4.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造成皇权高度膨胀,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2.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四、清朝的边疆政策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2.重大举措

18、(1)设理藩院:清朝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位与六部相同;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2)改土归流: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 3.重要作用(1)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主要包括新疆、蒙古、西藏、西南地区)(2)近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3)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关键能力1.漫画解读法:通过不同时期君臣之间的关系漫画,理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演变的规律趋

19、势。该图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封建社会初期,宰相可以坐着奏事(左侧);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宰相只能站着奏事(中部);当皇帝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废除了宰相制度,大臣只能跪着奏事(右侧)。从秦汉至明清,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显地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的轨迹。2.列表比较法:通过列表方式比较历史概念,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1)明代内阁与清代军机处比较项内阁军机处不同点朝代明朝清朝设置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权限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拥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特

20、点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人员简单;行事快捷;外界干涉少相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都无决策权(2)宰相与内阁的比较宰相内阁相同(相似)点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同点地位百官之首仅备顾问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影响制约皇权无制约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4)体现了时

21、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1)积极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文化、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消极影响从目的看,它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从措施看,它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违背了时代潮流,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1.(2019浙江温州2月选考测试)明代内阁大学士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

22、曹之职掌,终以贾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皇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据此可以看出明代()内阁大臣地位始终低下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君主专制的强化司礼监制约并控制内阁A.B.C.D.答案B“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说明内阁大臣地位并非始终低下,故错误;“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皇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说明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并且内阁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故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司礼监,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2.(2020浙江温州11月选考适应性测试)有学者认为:“满清之绝对专制,在雍正

23、帝时代,完全确立。雍正帝英明果断,裁抑宗室,亲揽大权,达到了绝对专制的最高峰。”下列能支持其观点的有()推行密折制创立“秘密建储”制度设置军机处完成“改土归流”任务A.B.C.D.答案C雍正帝推行密折制,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也加强君主专制,故正确;雍正帝创立“秘密建储”制度,加强对皇位传位的控制,故正确;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加强,故正确;乾隆帝时期完成“改土归流”的任务,不符合时间限制,故错误,C项符合题意。主题一封建国家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史料呈现 史料1(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史料2宋代地方行

24、政机构示意图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 史料3元史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读史指导史料1“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是指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史料2“路”“通判”说明宋代对地方行政进一步细化。宋代在地方军、政、财、刑罚等方面设置官员,直属中央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的威胁史料3“凡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反映出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等事权;“与都省为表里”表明行省

25、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元朝通过创设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问题思考(1)依据史料1、2,分析封建国家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特点。提示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中央集权逐步强化。(2)元代行省制的创立,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走向完善的标志。综合以上三则史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认识。提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但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主题二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及影响史料呈现 史料1(先秦)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 史料2(汉代)察举制

26、“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 史料3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它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读史指导史料1引自礼记,其中关键信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说明先秦推行的是世官制,这难以选拔出真正为国所用的人才史料2主要介绍了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其中信息“德

27、行”“学通”反映出察举制下选拔官吏把道德、品行、才学作为举荐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拔出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但由于教育的不公平,真正的寒门子弟少有被选中的机会史料3该史料为后世学者对科举制的评价,其中信息“扩大了”“冲破了”指出了科举选官的范围、标准的变化。“开放性”指的是科举选官原则的变化,也反映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问题思考(1)依据史料1、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官制、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提示世官制与察举制都是以官举士,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2)综合以上三则史料,分析科举选官的积极作用。提示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

28、权力从地方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题三探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史料呈现 史料1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2雍正年间,因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内廷设立军机处,其全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 史料3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读史指导(1)史料1引自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黄宗羲认为“有明之无善治”是因为“高皇帝罢丞相”,这表明相权对皇权能起到一定

29、的制约作用。(2)史料2主要介绍了清代军机处设立的起因,其中信息“西北用兵”体现了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太远”“不便亲授机宜”反映了清代设立军机处的直接目的是适应军务需要。(3)史料3中的关键信息“积成样本四巨册”“惟揣摹此样本为急”说明官员拘泥规则,缺乏参政主动性、灵活变通性,揭示了君主专制造成体制僵化的弊端。问题思考(1)依据史料1、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强化君权的措施。提示明初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清朝设立军机处。(2)依据史料2、3,分析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提示军机大臣都由皇帝钦定,他们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清代设立军机处

30、,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为彻底的主仆关系。一、选择题1.(2020浙江1月选考)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D.“别黑白而定一尊”答案A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职能。“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表达的是军机处只能按照皇帝旨意撰写传达,不可有所更改,反映军机处主要职能为秉承皇帝旨意办

31、事,体现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B项为顾炎武的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指的是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错误;“别黑白而定一尊”指的是皇帝制度,D项错误。2.(2019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3月适考)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此材料中的“宣政院”()A.为中书省派出的地方官署B.为管理元大都周边地区的机构C.下设路、府、州、县四级D.有权主管藏族军民政教等事务答案D宣政院是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排除A;B描述的是中书省,排除;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四级,宣政院无此行政划分,排除C。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

32、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选D。3.(2019浙江温州2月选考测试)宋史职官志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据此解读正确的是()A.宋代政治制度沿袭唐代,基本没有发展变化B.政事掌握在三省手里,三省长官拥有实权C.君权被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架空D.宋代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分散答案D“宋承唐制,抑又甚焉”说明宋代政治制度在沿袭唐代制度的同时又有所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

33、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说明政事并未掌握在三省手里,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宋代职官制度的设计意图是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材料信息“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说明宋代设立了二府三司,这使得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分散,故D项正确。4.(2019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有学者在论述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材料意在说明()A.国家人才选拔以财

34、力作为基础B.文人学士集团成为贵族阶层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被改变D.中国社会已经形成重学之风气答案C材料只说明该制度有利于“有足够财力”的阶层,不能说明人才选拔以财力为基础,A错在偷换概念;根据材料“这并不意味着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文人学士集团”可知B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B;依据“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通过考试选官的科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社会已经形成重学之风气,排除D。5.(2018浙江温州8月选考测试)据石林燕语记载:“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以后,刘

35、祎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因名北门学士。”“北门学士”主要分了哪一机构之权()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答案A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而枢密院始置于唐代后朝,至宋代为主掌军务的机构。“北门学士”的“时宣召草制”体现了其有草拟诏令的职能,故B、C、D三项错误,A项正确。6.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汉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D.士

36、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答案CA项所述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察举选官方式的变化而非察举制的目的,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可知,察举制不仅注重道德,还注重才能,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士族门阀,故D项错误。7.(2017浙江11月选考)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汉刺史制B.宋参知政事C.明内阁制D.清军机处答案B汉设刺史,是为了监察地方政治,故A项错误。宋设参知政事,旨在通过分宰相之权以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明设内阁和清设军机处均在丞相制度被废

37、除之后,不存在分宰相之权,故C、D两项错误。8.(2018浙江衢州、湖州、丽水教学质量检测)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C.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D.解决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答案A通过题干可知明朝的布政司、按察司、都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该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A项正确;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地方

38、上实行三司分治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提高地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三司分治并不一定能确保地方决策的科学性,故C项错误;为解决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措施是设置殿阁大学士,故D项错误。9.(2016浙江文综)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答案B据题意可知要求判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据所学分析,唐代政事堂是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

39、国大政的场所,宋代中书门下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长官行使宰相权力,故B项符合题意。东周诸侯国具有很大独立性,而元行省是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A项;西汉州刺史是地方监察长官,明监察御史是中央一级监察长官,排除C项;宋提点刑狱司是中央派出机构,明通政司是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10.(2018浙江十校联盟3月选考模拟)帝尝召缙等曰:“尔七人朝夕侍左右,朕嘉尔勤慎因各赐五品服。”又以立春日赐缙等金绮衣,与尚书埒(等同),缙等入谢。帝曰:“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据此判断,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说法正确的是()A.材料中的两个“帝”是指明太祖B.内阁官员与六部尚书地位相

40、等C.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重要机构D.内阁代替皇帝处理机密事务答案C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故A错误;材料只提到对内阁官员的赏赐与尚书相同,并未体现地位相等,故B错误;明代内阁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但不能代替皇帝处理机密事务,故C正确,D错误。11.(2018浙江十校联盟3月选考模拟)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下列能佐证其观点的有()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监督行省官员,实行省官互迁全国宗教事务均需呈报枢密院A.B.C.D.答案A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行省权力的制

41、约,所述都能体现中央对行省的节制;元朝时全国宗教事务需呈报宣政院,故错误。12.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了当时()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答案D材料看不出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A项表述不准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元朝的宣政院并未管辖部分外交事务,与理藩院在职能上存在区别,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清朝理藩院的职责主要是管理少数民族和部分外交事务,说明清朝统治者把外交事务与少数民族事务相等同,这是“天朝上

42、国”观念的体现,故D项正确。13.(拓展题)(2018江苏单科)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中央和地方机关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唐代前期,尚书省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书省、门下省的信息,排除A项;起草诏令是中书省的职权,排除B项;尚书省管辖全国行政

43、,有利于加强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14.(拓展题)(2018课标)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以大大降低宰相专权乱政的风险,有利于皇帝更全面地控制朝政,故C项正确。武则天改变了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并未扩大其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机构名称的变化,与为官员晋升提供机会无关,B项错误;D项中“强

44、化”表述有误。15.(拓展题)(2018天津文综)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元朝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地方官吏的选用由中央负责,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权力,而非缺乏实际权力,A项正确,B项错误;地方官吏由中央负责选用,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行省权力没有集中专断,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错

45、误。16.(拓展题)(2017天津文综)“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制存在的历史条件。题干材料表明支撑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其意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故D项正确。A、

46、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图。二、非选择题17.(2019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礼夏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材料二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使之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

47、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拉近了与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间的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从空间角度简述秦始皇开拓“天下”的主要史实。(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4分)答案(1)内容:天下主要指王朝统治的中原区

48、域(华夏为中心);并延伸到周边地区。史实:平定六国;收回河套地区;统一岭南;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2)消除了“三北”边患;改善蒙、藏、满、汉等民族的关系;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18.(2015浙江10月选考)(节选)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2)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4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答案(2)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倾向于:儒生因科举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士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倾向于: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以考选官,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