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709KB ,
资源ID:7767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7679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知能演练强化闯关:第七单元第13讲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知能演练强化闯关:第七单元第13讲 WORD版含解析.doc

1、1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A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C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解析:选A。殷墟是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在里面记载了春夏秋冬作物生长的情况,由此可见A项正确。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故B项错误。中国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故D项错误。2(2013广州模拟)魏晋时期的著名思想

2、家傅玄在马(钧)先生传中记载,“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_,令童女儿转之,而溉水自复,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材料中横线处的灌溉工具是()A筒车B风力水车C水排 D翻车解析:选D。题干中“魏晋时期”“马钧”是有效信息,据此可以判断出他发明的水利工具是翻车。3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插图。对该图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的“井渠”B该装置的发明人是东汉的杜诗C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进行灌溉D该设施始见于明代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图片反映的灌溉工具是水转翻车,它运用水力作为动力,将水提到高处灌溉农田,故C项正确。4(2013莆田模

3、拟)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引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社会分工 B经济制度C生产力水平 D劳动力短缺解析:选C。材料译文:男子不织布却有衣穿,妇女不种田却有饭吃,男女交换劳动所得以维持生活。这是圣人的法度。所以,要慎守农时,爱惜光阴,不是年老不得停止劳作,不是患病不得休息,不到死日不得弃舍农事。这种男耕女织的生产关系是由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决定的。故C项正确。5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获得重大发展,下列各项中属于该时期重要成就的是()A瓷器制作技术成熟 B纺织技术已经萌芽C人工冶炼铁器出

4、现 D青铜铸造达到很高水准解析:选B。关键信息是“新石器时代”,当时中国的纺织业已经萌芽,故B项正确。A项是在汉代;C项是在西周;D项是在商周时期。6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于()A民间私营手工业B外国贡品C家庭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解析:选D。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代表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

5、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1)材料1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材料2: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2)据材料2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解析:第(1)问考查了古代手工业形态,分析材料可知,官窑指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指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第(2)问根据材料2,回答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新特点,从“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可理解到

6、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从“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可理解到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根据“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了解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答案:(1)官窑: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民营(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2)新特点: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答出三点即可)1(2013吉林质检)史记周本纪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这说明()A周朝实行分封制B部族兴起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C

7、西周盛行井田制D周部落重农抑商解析:选B。材料中包含的核心信息是周人先祖公刘重视农业促使周部落兴起,据此可知B项正确。2(2013茂名一模)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均田制破坏 B土地兼并C赋税沉重 D重农抑商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可知当时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所以才会引来限田、均田的争论,故B项正确。3. (2013龙岩市高三质检)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

8、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解析:选B。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在汉代就出现了,因此,A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C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C;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D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4常德澧县城头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其中发现的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这一考古发现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一特点()A精耕细作,男耕女织B各地区农

9、业发展不平衡性C独立发展,自成体系D南稻北粟的作物分布结构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根据题干信息“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及其意义分析,说明我国农业发展较早,之后自成体系,因此应选C项。其余各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5(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做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A。分析材料可了解到张安世虽为公侯,食邑万户,但仍创办了规模很

10、大的纺织作坊,积累起庞大的财富,富裕程度超过当时的大将军霍光。联系教材有关知识点,B项出现在明代;C项与材料不符;D项与所学不符,本题应选A项。6(2013佛山质检)宋代的温州地区“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B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C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的手工业的区域分工D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的分布影响较大解析:选D。从题干中可知,宋代的温州是不宜桑与漆的,却在当时成为了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说明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和手

11、工业的区域分工出现,D项说法错误。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朝代南方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人口占全国比例西汉247068519.80%998575880.20%唐朝392041543.20%514852956.80%北宋1122476062.90%662429637.10%杨远西汉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材料2: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仗东南财富,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底。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渭南文集(1)依据材料1,简述中国从西汉到北宋人口的变化情况。(2)材料2中主要观点是什么?其所说“故都”指何地?请简述你的理由。(3)材料1、2从人口数量、财政收入两个视角为哪一观点提供了证据?除此

12、之外,还可从哪些视角寻找证据说明这个观点?列出视角及有关证据。解析:第(1)问从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加以概括。第(2)问可以从材料2概括为财政收入、粮仓和政治中心等几个方面。第(3)问可以从农业视角和商品经济视角加以考虑。答案:(1)西汉时期,北方人口远多于南方人口;到唐朝,南方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但依然略逊于北方;北宋时期,南方人口已经大大超过北方。(2)观点:北宋时期朝廷的财政收入依赖江南地区,太湖流域已经成为重要的粮仓。“故都”指开封。依据:因为陆游是南宋诗人,故其所言“故都”指开封。(3)观点:经济重心南移。农业视角:各地耕地的开辟、南方普遍种植经济作物、桑蚕业中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商品经济视角:民间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手工业视角:纺织业、造船业、制瓷业的发展。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