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谈中国诗诗海拾贝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是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虽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上当时诗人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树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这首诗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气氛,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
2、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理位置,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孤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语林撷英1.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个对手,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而最强的对手则是自己。最难的挑战则是打败自己心中的惰性。当你还在安于现状碌碌无为时,不妨去看看身边那些正在拼搏的人。2.多一点慈善之心。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苦难,有太多可怜无助的人,按圣经上说,他们都是你的兄弟姊妹,需要你的关爱和帮助。当你有能力去帮助他们的时候,就应该力所能及,给他们一点温暖与爱心。这样,当你也需要帮助
3、的时候,别人也会来帮助你。关爱他人,也是在关爱自己。3.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人的利益与生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不要只为了一己之利而以邻为壑,你死我活,幸灾乐祸。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4.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无规矩不成方圆。人不能太放纵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受到多大诱惑,遭遇多大困难,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否则可能会阴沟翻船,后悔莫及。5.如果说友谊是一棵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作者卡片姓名钱钟书生卒年19101998字号称谓字
4、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籍贯江苏无锡相关材料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学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集。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背景呈现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根据自己于1945年
5、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作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本文的听众是美国朋友,所以本文在阐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时,主要是引用西方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西方的诗歌来作比较,用的是比较文学的立场。钱钟书指出,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科学。知识链接1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2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史诗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传统史诗”
6、或“原始史诗”,主要是以口头流传的形式世代相传,随着时间而增添情节,最后被整理、加工,以文字记载成为一部统一的作品。这类史诗的代表有荷马的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另一种为文学作家以特定的观念目的有意识地编写而成的“文学史诗”,这类史诗的代表有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和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精髓(su)轻鸢剪掠(yun)颦蹙(pn)(c) 深挚(zh)梵文(Fn) 羡妒(d)咻咻然(xi) 无垠(yn)饶恕(sh)2多音字薄单薄(b)秘深秘(m)薄脆(bo)秘鲁(B)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1悠远 悠扬悠远: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2情调 情绪情调:思
7、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情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指不愉快的情感。四、词语积累1数见不鲜:屡次见到并不感到新鲜稀罕。2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3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4轻鸢剪影:轻盈的鸢(鹰隼类猛禽)掠过空中留下轮廓。1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并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我的理解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适配“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
8、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2文脉梳理1作者为什么认为“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我的理解这句话是作者针对发问者的立场来说的。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他会辨别,但不会笼统地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印象。“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很难形成整体印象,绝不会发生这个问题。只有读过外国诗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才会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去求证这个问题。2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运用具体的例子和大量丰富生动的比喻,使文章“雅而不奥,俗而不庸”,显示出作者特
9、有的幽默和睿智。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意和表达作用。(1)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2)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3)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我的理解(1)这个句子用“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巧妙地比喻了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的“高”,也写出了它没有什么根基。(2)这两句话里,作者用“闪电战”“轻鸢剪掠”形象地写出了阅读中国诗的“快”和中国诗的“短”。(3)这一连串的比喻,使
10、人很直观地了解作者要阐明的“中国诗笔力轻淡”这一观点。3“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作者为什么要“换个说法”?“怀孕的静默”应怎样理解?我的理解这句话前面的“暗示”已经比较形象地表现出中国诗歌的特点了,而作者竟然还能创造出更形象、更生活化、更准确的词句:“怀孕的静默”,这样就更加形象生动。言外之意不说出来,所以叫“静默”,而这种言外之意,已经由说出来的话加以暗示了,正像胎儿在母体之中了。这里用这种生活中的现象比喻诗歌的暗示性分外妥帖,且别具幽默感。4第4、5段中,作者引用大量的中外诗歌名句的作用是什么?我的理解作者旁征博引,通过比较,既论证了中外诗歌都有暗示的佳作,但中国诗人尤其
11、注意含蓄之美的特点,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5文章第三至十段,阐述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请在下列表格中总结出来。我的理解第三段篇幅短小,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第四、五、六七、八段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第九段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第十段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6.有人认为课文最后一段是赘笔,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说明理由。我的理解这一段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在做总结,得出文章的结论:“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指出中国诗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
12、,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读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钱钟书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新文化,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人们对他存有不同看法。你是怎么看待的?我的理解(观点1)钱钟书用的还是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未开一代风气,因而算不得学术大师;钱钟书缺乏现实关怀,因而算不得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对此我有同感。因此我也赞同述评一书中关于钱钟书的说法:一个学术时代,随着他的离去,宣告了最后的终结。(骆玉明)(观点2)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
13、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写法指导本文题目是“谈中国诗”,但作者并不仅仅是就中国诗而谈,而是时时与外国诗作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中国诗的特点及风格;如谈中国诗以抒情诗为主时,与外国史诗、戏剧诗比较;谈中国诗篇幅短小时,与外国的长诗作比;谈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时和西洋的雄厚、沉重、豪放作比较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对比,把中国诗的独特风格描写出来的。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
14、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范文示例恒,是事业的基础,是任何事业成功者的法宝。有恒,才有了司马迁含垢忍辱苦著而成的史记;有恒,才有了“陈氏定理”的诞生;有恒,才有了几十吨矿渣中提取的几克镭。没有恒,哪里会有顾炎武那万字如一的蝇头小楷?没有恒,白炽灯也只能永远是个神话;没有恒,任何人都永不会有事业的成功!一个“恒”字,催化着事业的成功!钱钟书的拒绝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
15、竭诚邀请钱钟书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偕夫人同往,只希望由钱钟书每两星期授一次课,每次40分钟,半年讲12次课,实际授课时间只相当于一个工作日。像这样的价码,着实让人咋舌,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对校方的特使说:“你们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与钱钟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约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方便时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都摇头婉拒。他说:
16、“我现在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适用话题寂静钱钟书周云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一片烛光隐隐。人群伫立无语,只有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清华大学的几十名师生,在这里追思10年前去世的老学长钱钟书先生。同学们冒着严寒自发前来,手捧蜡烛在钱先生相片前围成“心”形图案,并井然有序地在先生相片前鞠躬后献上白菊。烛光前没有一丝的人声嘈杂,面对烛火后面照片上那张澄静温厚的脸庞,人们一点一滴地回想起了眼前这位大师曾带给我们的好奇、惊叹与深深的崇敬。他的人生,本不寂静。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他19岁一入清华便立下“横扫图书
17、馆”的志向,每日只从图书馆抱回一大堆书,边看边用又粗又黑的笔划下佳句。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而且但凡他看过的书,只消阅读一遍,基本就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对于这种“照相机式的记忆能力”,同窗们自叹弗如。当年的同窗许振德回忆说:“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能与钱兄相比者,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当追思会现场主持人问“谁知道钱钟书先生最著名的学术著作是什么”时,几十人中只有寥寥数人能答上来。答上来者,也未必晓得这部鸿篇巨著所记为何。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甚至面对生活的困苦境遇,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试图淡忘周遭的悲情。“文革”时他被送去劳改,每日只能看马列著作。但他只要
18、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后来,第一批“老弱病残”被“大赦”回京,名单上却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文革”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参加追思活动的一名清华大学博士生说,他初读围城时,也只觉得如书中所言,人生处处会遇着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人类的“围城困境”。后来他读
19、到第三遍时,忽然间明白了:“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作茧自缚之下,活得怎能不虚伪沉重。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清华学生在先生离世后曾谱曲写词以为纪念:“我总觉得,每次去图书馆,还能看到先生的背影,也许,先生刚走,茶还没有凉”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只是满道的纸鹤飘飞,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10年前,杨绛先生在电话里说:“清华是有情的。”10年后她说:“代问清华同学好。”烛光在寒夜的清华园里摇曳,来往的车匆匆而过,时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问一句:“这是谁?”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
20、但也正是在这种我们看来是需要“忍受”的“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更无法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只惊叹“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记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和墨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寂静。不要奇怪为什么钱先生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才是他心底所愿,才是他一生的格调。钱钟书先生逝世时,一个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赏评这篇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文中的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
21、烈烈而不“寂静”,但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地恪守着完整的人格;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让大学生经济独立,这事儿靠谱吗?18岁,是很多人跨入大学校园的年纪,而满18岁也意味着成年。按照成年人的标准,大学生应该逐渐学会独立生活,既包括独立思考、独立决策,也包括经济独立。相对于独立思考,经济独立似乎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国外的大学生,或者中国的留学生要靠在外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但国内类似的情况却不多。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在美国等很多西方国家,上大学的费用很高,有的大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可能接近一名中产阶级整整一年
22、的收入,如果申请不到奖学金,仅靠家庭收入支撑实在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学生不得不通过打工贴补生活费和学费。而在中国,学费相对低一些,大多数家庭还能承担。而且,家长长期以来习惯于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大包大揽,即便手头拮据也会想办法凑钱供孩子上学,除非迫不得已,不会让孩子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费发愁。另一方面,在中国,学生打工的文化传统尚未建立起来,学生往往被当作廉价劳动力,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打工收入都低得可怜,相对于日常学习生活开销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偶尔有待遇稍微高一些的工作,往往又要挤占学生大部分时间,很难做到学习和打工两不耽误。除了打工之外,学生独立获得经济来源的渠道少之又少。相对于欧
23、美国家完善的奖学金制度,中国大学的奖学金种类十分有限,除了每个学院成绩前几名的学生之外,大多数人都无缘染指。而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往往只提供给家庭困难的个别学生。近年来,随着网络借贷的兴起,一些金融机构将目光投向了有资金需求的在校大学生,为他们提供贷款业务。本来,这对于实现大学生经济独立有所助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学生债务违约难追责与借贷平台利率高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滋生出了诸如“裸条借贷”等各种不规范、甚至违法乱象,让大学生网贷渐渐成了一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坑”。可见,让大学生在学校渐渐学会经济独立的技能,这个愿望是好的,但在目前很难成行。这既需要父母逐步转变“奶妈”式的教育培养思维,也
24、需要高校和企业建立更加顺畅的协同、协作机制,政府拓展学生的资金融通渠道。让大学生经济独立,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眼前的成长,也为其逐步适应社会,甚至独立创业打下坚固的基础。一、基础考查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梵文(Fn)倾轧(y)轻鸢剪掠(yun) 引吭高歌(kng)B颦蹙(pn c) 给予(j)吞声咽理(yn) 应运而生(yng)C缄默(qin) 精髓(su)呶呶不休(no) 数见不鲜(shu)D叫嚣(xio) 熨帖(yn)了不足奇(lio) 一蹴而就(c)解析:选B。A项,吭hng;C项,缄jin;D项,熨y。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高临远 妨碍穷边涯际 言
25、有尽而意无穷B遥思远怅 譬如流毒无穷 解识无声弦指妙C凌风出尘 羡妒惊天动地 欲辩已忘言D明朗圆满 间隔尖刻斩截 卓然自成风会解析:选C。C项中“欲辩已忘言”中的“辩”应为“辨”。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真正的写实,是要在生活中有属于自己的全新的发现,而不是用“生活”去_已被预设了的俗套化想象。有些作品虽然“生活气息”很浓,写农村的老屋、农民的吃食,等等,看上去都_、栩栩如生,但那其实只是“真实”地再现了老屋和吃食,更像是一种民俗式的文学_,而与真正的中国现实_没什么关系。A填写入木三分调查反正B充实 谨小慎微 体验 然而C填补 无微不至 考查 竟然D填充 细致入微 考察
26、反而解析:选D。填写:在表格、契据等的空白处,按照格式写上必要的文字或数字。充实:使充足;富足。填补:补足空白。填充:填补(某个空间)。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现多比喻议论、见解很深刻。谨小慎微:非常小心。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细致入微:指描写、表演非常细腻,细小之处也充分表现出来;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调查: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多指现场)。体验:通过实践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实地观察调查。反正:表示情况虽然不同而结果并无区别。“然而”“竟然”表转折。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
27、确的一项是()A然而实际上语言文字究竟是不免要用的一种“方便”,记录的文字自然越近实际的、直接的说话越好。B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C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的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D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解析:选A。B.冒号改为破折号;C.句末句号放在引号外;D.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学阶段,消费观教育不可忽视。中学生能否自觉抵制不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树立正确
28、的审美标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B民俗学者表示,如果仅仅把过中秋节看成是3天假期,那就误解了国家将其设定为法定节假日,中秋节还有很多美好的习俗。C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不是私家小路,而是一条开放共赢之路;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D更多的中国人如果能够多读书,能够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能在这里慢慢找到幸福感并且找到自己的话,中国就会变得更好。解析:选C。A项,搭配不当。“树立生活方式”不搭配,应在“良好”前加“养成”。B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可在“法定节假日”后加上“的初衷”。D项,语序不当,把“如果”调到“更多的中国人”前。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9、69题。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钱钟书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旧唐书元行冲传),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
30、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于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position),旁人难于意会。释袾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这其实是生活里的平常情况,
31、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种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这些文体仿佛台阶或梯级,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
32、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全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话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略有改动)6第一段中,“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这句话中的“当局”者和“傍(旁)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的是什么?答: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这句话是
33、说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和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作品的态度。答案:“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傍(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迷”是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7第二段里“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这两句话”指的是哪两句话?“水米无干”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答: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这”是一个关键词,可见“这两句话”应在上文中寻找。“水米无干”的“干”是“关系”,“水米”是比喻的喻体,找出它的本体即可。答案:“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
34、”。“水米无干”指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是散文用来“载道”,诗歌用来“言志”。8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谁?批评什么?答: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章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针对新传统里的批评家的偏见而展开议论的。据此回答即可。答案:作者在文中主要批评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主要是批评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有见林而不见树的偏差。9结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与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的语言特点。答:解析:这是一个由课内牵引到课外的拓展型题目,回答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即可。答案:善于使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如文中以“
35、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生动幽默。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三、语言表达1020世纪80年代,国外某汉学家读了围城后非常钦佩作者钱钟书先生。这位汉学家在北京参加国际研讨会时打电话给钱钟书先生,表达了希望拜访他的意思。下面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钱钟书:你吃过鸡蛋吗?汉学家:吃过。钱钟书:你吃过鸡蛋以后有没有想过要认识那只下蛋的
36、母鸡呢?汉学家:没有想过。钱钟书:那你也就不必见我了。如果你是这位汉学家,在遭到钱钟书巧妙谢绝后仍然想拜访他,你怎样表达你的想法呢?要求仍然以“鸡”和“蛋”为喻体写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想法。答:解析:注意分析文中钱钟书回答汉学家时用的比喻。如果你是这位汉学家,要表达还想拜访的意愿,也要用“鸡蛋”与“母鸡”这个比喻。答案:(示例)这次吃的“鸡蛋”味道非常特别,所以很想见一见那只非凡的“母鸡”。11下面是钱钟书谈中国诗中的一段话。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60字。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
37、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答: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先指出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从内容上指出表达效果。答案:(示例)以微雕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简短,以生活之中的看东西来形容中国诗的精练微妙,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巧妙,形象逼真。12取名是一种文化行为,中国人的名字往往会含有文化典故,寓有深刻内涵。像陈省身的名字便源于论语的“吾日三省吾身”,蕴含“严于自省、不断进步”之意。据此,请你在下面四个名字中任选两个说出其出处的原句并解释其深刻内涵,每一处内涵解释的字数不超过10个字。李若水钱谦益楚图南任贤齐(1)名字:_原句:_内涵:_(2)名字:_原句:_内涵:_解析:要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联想和想象,找到名字的出处。对内涵的解释要合情合理,具有正能量。答案:(示例1)(1)名字:李若水原句:“上善若水”(道德经)内涵: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2)名字:钱谦益原句:“满招损,谦受/得益”(尚书)内涵:谦虚(让人)内敛,不自满(示例2)(1)名字:楚图南原句:“而后乃今将图南/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内涵:目标远大,不断向上/进取(2)名字:任贤齐原句:“见贤思齐焉”(论语)内涵:修身养德,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