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乐记记载“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据
2、此可知,儒学A.以君王好恶来判断是非 B.强调对韵律的研究整理C.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能够有效约束周王行为2.史载,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不得休息”;朝廷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这体现了当时A.当政者以文书行政方式治国 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C.秦始皇具有勤政爱民的作风 D.郡县制度开始创立3.汉武帝时期,朝廷招募百姓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用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统一收购。私自煮盐者受钛左趾的刑罚,工具和产品没收入官。这一做法A.保障了煮盐业生产的规范性 B.限制了商人
3、势力的发展C.增强了煮盐领域的竞争意识 D.提高了百姓的就业机会4.据史书记载,秦汉以后,士大夫阶层中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图1是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投壶图。汉代画像石投壶图A.由于带有主观因素而实证性差 B.能够比较完整地还原历史真相C.可以与文字史料进行相互印证 D.艺术价值来自考古人员的发掘5.东汉末期,董卓“悉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尽收长安及洛阳铜人飞廉之属,以充鼓铸”。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称这种钱币“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且未经过打磨工艺处理。董卓铸钱的做法A.开启了私人铸造货币的先例 B.改变了政府的财税来源C.助长了拜金主义的不良风气 D.加速了社会经济
4、的崩溃6.南朝梁武帝时,建康城有佛寺五百多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饶。北魏北齐时,洛阳一地有佛寺1000多处,国家大寺47所,三公等寺840所,百姓所造寺3万余所,僧尼大众有200万人。北齐有佛寺4万余处,僧尼大众有300多万人。这一现象A.固化了人口比例结构 B.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消除了社会主要矛盾 D.加速了佛教本土化进程7.西晋实行占田荫客制,按照官吏的品级确定占田与荫亲族为佃客的数量;东晋有送兵制,州郡长官离任,官府以兵送给离职的官吏;北齐时,皇帝也常将大量人口送给官吏作为其劳动人口。这A.承认了私人依附人口的做法 B.消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因素C.有利于政府官员队伍的稳定
5、 D.促进了官僚阶层的均衡发展8.魏晋之时,南人崇尚洛阳遗风,南方上层人士普遍鄙弃自己的母语,改操中原洛阳之语音,甚至“乃有遭丧而学中国(中原)哭者”。作洛生咏(指洛阳书生的讽咏声),后来竟成为南方士人标榜身份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儒学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 B.南方的文化遭到重大摧残C.洛阳的语音更具有优越性 D.中原文化习俗向南方扩展9.唐初统治者知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反复强调要“以百姓心为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在这种理念之下,当政者定下了“抚民以静”的策略。据此可知,唐初统治者A.秉持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率先推行以德治国的方针C.突破了等级秩序的羁绊 D.推
6、崇以静制动的治国策略10.唐朝建立后,整顿治水机构,在沧州疏通无棣河、长芦河、漳河及衡河;在夏州朔方(今陕西横山)开延化渠,引乌水入库狄泽;在汴州陈留(今属河南)开观音陂。唐代水利建设A.解决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B.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C.避免了重大水灾的发生 D.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11.陈寅恪在其文章中写道:“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他意在强调科举制A.形成对官员的有效约束 B.反映了新旧势力间的
7、冲突C.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 D.给世家大族以毁灭性打击12.宋初,设转运使作为征讨大军的粮饷官,也是地方及新征服地区的财物运往朝廷的督运官,机构称转运使司,正副长官为转运使、副使、判官、寄禄官(宋代的一种官阶,有官名有待遇,但没有实际职事)官高者称都转运使,转运使的设置A.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动荡 D.解决了集权与分权的矛盾18.唐代韩愈创导的新儒学在北宋中叶重新兴起。如活跃在宋真宗和宋仁宗初年的晁迥,“通释、老书,以经传傅致(涂上、加上),为一家之说”。这说明,宋代新儒学A.丰富完善了儒学思想体系 B.重新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C.出现儒释道三教合
8、一趋势 D.完成儒家信仰体系的重建14.元初政府将从波斯湾到中国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连接到了一起。创造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商业路线(如用2)。元朝此举A.确立了元朝国际优势地位 B.开通了欧亚间贸易的新路径C.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15.元代,许多地方搭建了元曲演出的戏楼,每逢戏剧演出,热闹非凡。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描写真定的阳和戏楼时写到:“左右挟二瓦市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由此可见A.元曲全面吸收了中国戏曲精华 B.民间艺术迎合了当政者需要C.观看元曲成为社会各界的首选 D.戏剧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17
9、、1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9、20、2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3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治天下,必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一般虽止于县一级,但基层也建立了乡里行政组织。乡里依靠乡里代表性人物、宗族乡绅力量、乡规乡约协同国家治理。在乡村还树立道德人物形象,建立以年齿为中心的礼制秩序,听取并选拔乡村舆论所称颂的人物担任乡里官职。不晚于秦汉,政府在养老、救灾、济贫等方面都有相关制度措施。历史上曾有采取以年龄分层的政府养老救助制。政府大力提倡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政府给予老人较高的社
10、会地位,鼓励家庭养老。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材料二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国家行政权力与民间自治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历史来看,中央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既非“皇权不下县”的“地方自治”,也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集权控制”。中央集权体制的下移,以及地方民间秩序的自我运行,两者相辅而行,相互为用,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官民合治的治理模式。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7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早在
11、西汉时期,我国便与东南亚地区国家有了来往。下南洋的移民以闽、粤两省为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且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据汉书记载,早在公元1世纪时期,中国就与越南、泰国、缅甸等地有所往来。在南北朝时期,更多中原人士纷纷移居东南亚地区。唐朝后期,又因黄巢起兵袭击广州地区,广州人争相逃亡东南亚。摘编自吴玉成广东华侨史话材料二 自西汉至唐代,国家间的使节来往,国人经商出洋的情形屡见不鲜,但当时移民尚未形成规模。宋代以来,移居东南亚的华人迅速增加。华侨把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带到了南洋诸国,如婆罗洲的通波索人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华侨传去的耕耘工具和耕耘方法。在印尼和泰国,华侨在那
12、里建立了制瓷和造船中心。同时,华侨还把中国的文物典章制度、诸子百家学说和文化典籍、生活习俗带到了南洋,促进了当地各国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的剧烈变革。摘编自张天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与中华文化的南移(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华人大批移居南洋的历史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侨下南洋的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宋初教育沿旧制,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一度改名国子学。仁宗时设太学,神宗时开始实行三舍法、北宋末,太学生达3800人。又设武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专门学校。国子监为朝廷教育管理机关。地方教育有州县学和书
13、院、私学。由于印刷术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的发达远远超过前代。在乡村中,诸如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识字课本,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不少地区利用农闲举办冬学,教农家子弟识字。福州一地解试(注:唐、宋州府举行的考试),哲宗时每次参加者达3000人,孝宗时增至2万人;南宋时建宁府(今建瓯)每次参加解试者达1万余人,连只有三县的兴化军(今莆田)也达6000人。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结合宋代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任意一点或整体提出一观点,并对所提观点进行说明。(要求:观点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
14、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号一致,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材料 汉文帝即位后,屡诫百官守令劝课农桑,提倡节俭,并连续下诏令减轻农民的负担。政府对百姓鳏寡孤独穷乏之人举行赈贷。朝廷多次下诏提倡重视农业,并派遣使者到各地慰问孝悌、力田、三老等乡官和廉吏。在春耕时节还到京城的“籍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上举行皇帝亲耕仪式,称为“籍礼”(注:古代吉礼的一种。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向天下表示皇帝奖励力农。政府还招募天下民众,规定凡是能为国家提供粮食多的可以赐爵,可以赎罪。边塞粮食充足了,可以储备在郡县;郡县储足一
15、年所需的粮食,即可免收田租。文帝十二年,朝廷宣布免去当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六月,下诏免收天下田租。共免收全国田租十三年。文帝时期,粮价大大降低,史载每石“粟至十余钱”。而且,当时“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增殖”。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发展农业的举措。(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发展农业举措的意义。(6分)20.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材料 1939年夏季的欧洲,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已结成了同盟,战争已迫在眉睫。1939年3月灭亡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如何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已成为德国的战略目标。英德之间在进行着秘密
16、的接触谈判,德意日三国也在进行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苏联与英法的结盟谈判又陷入僵局。1939年8月23日,苏联为了自身安全,与纳粹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宣告了英法苏三国莫斯科谈判的失败,苏联不再提法西斯是发动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转而斥责英法是战争贩子。同时,苏联向德国输出了大批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苏联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了战争防备缓冲带。摘编自刘子靖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的影响。(6分)21.选修4:中外历史
17、人物评说(12分)材料 黄兴,1874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南善化县,原名黄轸,后来改名为兴,字克强,意即兴中华,克强敌。1902年,黄兴去日本留学。留日期间,他文武兼修,后追随孙中山走上了革命道路。归国后,进行反清宣传。1903年,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担任庶务。随后,黄兴在华南、长江流域策划和领导了十多次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兴还发动了“黄花岗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黄兴任陆军部总长、参谋总长。1913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后,孙中山力主武力讨袁,而黄兴则主张通过法律解决。1914年,孙中山改组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必须忠于领袖孙中山,入会按手印,遭到黄兴反对。1915年袁世凯称帝,为了民族和国家,黄兴与孙中山握手言和,共商讨袁事宜。1916年10月31日,黄兴因病去世。摘编自冯磊孙中山背后的英雄黄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兴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兴的革命活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