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61KB ,
资源ID:775328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7532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列表格内。1.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孔子强调的是A. 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B. 以道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C. 统治者应尊礼爱民,为政以德D. 以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答案】B【解析】题目材料的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

2、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说明孔子提倡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规范民众。材料说明孔子主张用道德引导民众,由礼规范民众,选B;A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矛盾,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尊礼”的信息,排除;C;孔子反对刑法,主张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规范民众,排除D。2.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感叹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以下对孔子言论的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A. 要想天下太平,诸侯大夫就不能执政B. 如果管理有序,百姓也不能议论朝政C. 如果依据道德治理国家,天下就太平了D. 孔子主张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孔子的言论是强调如果

3、天下有道的话那么政权就不会落到大夫手中,平民也不会随意议论政治,还是体现了他“克己复礼”,注重尊卑等级的观念,故选D项;AB项说法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孔子议论的不是国家治理的依据问题,排除C项。3.某校中学生守则中指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 这一守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是A. 仁者爱人B. 经世致用C. 克己复礼D. 民为邦本【答案】A【解析】【详解】“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体现出对父母的孝和对他人的友爱,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理念是仁者爱人,故选A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要有实用,克己复礼是指要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民为邦本是指人民是国家的根本,都和题意不符,排除BCD项

4、。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这一主张体现了A. 关注民生,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 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C. 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D. 强调权术、主张变革的法家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的观点强调的是要求民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体现了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故选C项;“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和关注民生、消除等级以及强调权术无关,排除ABD项。5.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楚威王慕庄子之名曾派人以钱财相位相邀,但庄子以祭牛为例,认为其蓄养多年衣着华丽无非是为了送

5、入太庙当祭品,还不如自由自在的小猪,在污泥中自得其乐。材料反映出庄子的人生态度是A. 齐物B. 逍遥C. 先义后利D. 重义轻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自由自在的小猪,在污泥中自得其乐”可知反映了庄子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故选B项;“齐物”指的是阐述万事万物永远是有对立面,如果只是局限在其中的一面,就会离真象越来越远,故排除A项;义利的讨论属于儒家思想,与庄子无关,排除CD项。6.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记载了一个“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的时期,这一时期A. 处于中央集权的鼎盛时期B.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学说C. 各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只有贵族子弟

6、享受教育权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打破贵族的垄断”、“以民本思潮”、“私学文化”可知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下移,在这一时期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学说,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形成鼎盛的中央集权,排除A项;C项与“打破贵族的垄断”的题意不符,排除C项;D项与“私学文化”的题意描述不符,排除。7.近年全国各地掀起“光盘行动”倡议,而早在战国时期的某一思想流派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A. 老子B. 墨子C. 荀子D. 韩非子【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节俭”、“节用”属于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故选B项;老子、荀子和韩非子分别是道家

7、、儒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故排除ACD项。8.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上述材料的共同点是A. 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民意B. 体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C. 体现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D. 强调人定胜天的进取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人为贵”、“关乎人文”、“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内容可知反映了人的中心地位,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而非统治者重视民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虽然强调了人的重要地

8、位,但没有指出人定胜天,排除D项。9.春秋战国割据战乱,诸子百家对待战争的态度也不一样。“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以上思想主张所属学派是A. 儒家B. 墨家C. 道家D. 法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反应了墨家反对战争的思想主张,故选B项;儒家、道家和法家对战争的态度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10.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

9、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A. 清净无为B. 以法治国C. 仁政治国D. 兼爱非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可知,该思想家反对暴政,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故C正确;A是道家的思想主张,B是法家的思想主张,D是墨家的思想主张,三者的思想都没涉及仁政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11.温家宝在谈到自己对儒学的理解时说道:“一是仁或者爱,仁者爱人;二是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是道德的基础;五是民本思想

1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上思想的核心是A. 无为而治B. 以人为本C. 人定胜天D. 改革变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仁者爱人”、“恻隐之心”、“民为贵”等信息可知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将人民看做是国家的根本,所以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以人为本,而非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人定胜天和改革变法,排除CD项。12.江西景德镇市现存浮梁古县衙,其大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二堂又名“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就是仁政教化以德治县。县衙大堂、二堂的设置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是A. 儒家的“仁政”B. 法家

11、严刑峻法C. 儒法相结合D. 道家无为而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大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就是仁政教化以德治县”可知县衙大堂的设置体现了法治思想,二堂的设置体现了仁政教化思想,所以大堂、二堂的设置体现了儒法结合,故选C项;AB项仅涵盖了题意的一个方面,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材料主旨与道家思想无关,排除D项。13.春秋繁露记载:“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是A. 无为而治B. 天人感应C. 严刑峻法D. 因果循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

12、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可知材料中的观点是将君主的行为与上天的变化对应起来,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故选B项;天人感应思想属于儒家主张,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严刑峻法属于法家思想,因果循环是佛教理论,故排除ACD项。14.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 对君权有一定限制作用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结合所学知识

13、可知,这属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家衰败在所难免,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故B排除。材料信息的重点也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15.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他向汉武帝提出A. 天人感应学说B. 君权神授学说C. 独尊儒术的建议D. 崇尚法制主张【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说明百家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此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14、故C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君权神授学说是针对神化皇权的思想,B错误;崇尚法制主张不符合材料统一思想的信息,D错误。16.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度众生的观世音、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对此年画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表述正确的是A. “三教合流”影响了民俗B. 西汉初年已初见端倪C. 极大程度上扼杀了人性D. 受明清变革儒学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普度众生属于佛教思想,忠义属于儒家思想,赵公明是道教神仙,观世音、关羽和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体现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故选A项;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不存在三教合一,排除B项;

15、扼杀人性的是理学,材料反映的是三教合流的思潮,并不能体现扼杀人性,排除C项;三教合流思潮在宋代就已经出现,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7. 宋明理学家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下列能体现“齐家而平天下”这一观点的主张是A.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存心或者存理,其灭欲的目的都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理,是从整个社会层面而

16、言的,也即维护社会秩序。格物或格心是手段,其落脚点还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理,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都以整个社会为个人努力的目标,D符合题意。AC是朱熹的观点;B是陆九渊的观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名师点睛】全面评价宋明理学(1)积极: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消极影响: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

17、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封建伦理,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18.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是A.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B.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C.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D.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答案】C【解析】【详解】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符合这一思想主张的是“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故选C项;A项属于陆王心学的内容,B项属于李贽的思想,D项属于天人感应思想,故排除。19.“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18、(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 知德合一B. 格物致知C. 穷理格物D. 致良知【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源,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要外求,“致良知”,故D项正确,A项排除;BC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2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这一思想反映了哪一阶层的要求A. 地主阶级B. 农民阶级C. 新兴市民阶层D. 新兴资产阶级【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是与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有关,故C项正确。地主阶级主张重农抑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农民阶级渴望土地

19、,发展农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黄宗羲的儒学思想家,没有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2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刘志琴说:“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这种“异质因素”指的是:( )A. 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B.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出现C. 挑战正统,抨击君主专制D. “发明本心”,心学的成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明清之际思想家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是儒学在明清时期的与时俱进的新发展,A错在“彻底否定”;早期思想启蒙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排除B;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

20、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C正确;D是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思想,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名师点睛】明清时期的新思想对儒学批判、继承和发展表现和意义:(1)批判儒学批判理学,批判三纲五常,批判存在理灭欲,批判君主专制。(2)“继承儒学”保留君主制度、以民本观念(或“民本思想意识”、“民贵君轻观点”)。(3)“提出新见”经世致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学术上: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宋明理学。2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

21、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对顾炎武思想原意理解正确的是A. 百姓应积极参与国家管理B. 王朝兴替关乎天下兴亡C. 百姓应关心民族兴衰存亡D.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可知顾炎武强调了百姓的社会责任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关心民族的兴衰存亡,故选C项;顾炎武强调的是百姓的社会责任感,而非强调百姓应积极参与国家管理,排除A项;顾炎武将亡国与亡天下做了区分,他并不认为王朝兴替关乎天下兴亡,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抨击君主专制的内容,排除D项。2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

22、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A.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B.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孟子在此情况下提出了“民贵君轻”;汉武帝执政前期,地方诸侯王势力庞大,边境匈奴为患,丞相权势很大,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以巩固君王的权威;明末清初之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君主专制不断加强,黄宗羲提出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此三中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A正确。孟子不否定君主专制,B错误。董仲舒的思想得到了汉

23、武帝的支持,C错误。董仲舒时期,社会未发生转型,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孟子、董仲舒、黄宗羲的主张,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题干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也是一定的时代背景的产物。24.杜维明在儒学创新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认识表明:A. 儒学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B. 东亚发展应建立在借鉴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之上C. 西方发展模式是当今东亚唯一的发展模式D. 东亚社会现代化照搬了西欧和美国的发展模式【

24、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儒家学说对塑造东亚传统起过重要作用,对于东亚现代文明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不能说东亚现代文明取决于儒家学说,A项排除;依据材料可知,东亚现代文明借鉴了东西方文明,B项正确;东亚现代文明的根源在东亚,CD两项排除。故选B。25.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

25、.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清明、理学盛行C. 分封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是指宗法制的等级森严;百家争鸣从不同的立场发表自己的思想主张,思想文化的活跃局面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故战国服饰体现了“清新”的特点;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富强,思想开放自信,体现在服饰上“丰满华丽”;理学强调主观意志、气节、品德等,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其观念体现在服饰上“理性美”,故D正确;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不符合宋代,故A错误;罢黜百家是西汉,不符合战国,故B错

26、误;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不符合宋代,故C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

27、,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材料三中表明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又有哪些新的思考?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答案】(1)

28、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和强力推行。(3)思考: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或经世致用。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4)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解析】【详解】(1)根据“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可知材料一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2)根据“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

29、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二强调了儒学的二重性,即维护封建礼教伦常和发展创新的双重特点,加之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汉武帝的接纳与推行是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3)结合所学内容,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应该从政治、经济、学术等角度进行总结概括。根源应该从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4)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应该结合所学内容从春秋战国、西汉、宋明和明清几个时间节点进行总结概括。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材料二 中国明清之际

30、确乎存在着一种其精神特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特质多少有些相似的思潮。但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则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极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

31、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材料三 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探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成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许倬云万古江河(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和王夫之思想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32、识,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答案】(1)不同: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性之中”,天理和人欲是一致的。(2)背景:明亡清兴,政治剧变的冲击;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强化,出现统治危机;程朱理学占主导,束缚人们思想。(3)进步: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儒学的变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冲击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的启迪;其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对晚清学风有重要影响。局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33、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天理和人欲是一致的等方面概括朱熹和王夫之思想的不同。(2)本题根据材料二“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探讨清廷严酷的成权压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明亡清兴政治剧变、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强化、程朱理学占主导等方面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3)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冲击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后世民主思潮启迪、

34、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影响是有限的等方面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28.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35、,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材料四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依据材料分析,其出发点是什么? (3) 依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4)结合孔子思想的具体主张,说明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会发出材料四中的呼吁?【答案】(1)主张:为政以德。 (2)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6、。出发点:维护大一统。 (3)差别:朱熹:格物致知;王守仁:致良知。 相同:二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都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4)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解析】【详解】(1)根据“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2)根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反映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根据“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其出发点是维护大一统。(3)根据“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根据“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4)结合所学内容,从孔子的思想主张的影响上来看待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呼吁,如孔子的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