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526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解析》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 商朝诸王常以鬼神、排序等意思的字取名,如辛、乙、丁等;而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A. 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挑战B. 王权打破了当时的宗教权威C. 贵族的人伦观念明显淡化D. 政治生活中德治观念的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而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可知,这体现了周代诸王重视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商朝到西周诸王起名特征的变化,不能说明文化传承受

2、到严重挑战,没有涉及宗教权威被打破的信息,更与人伦观念没有必然联系,ABC错误。2. 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认为,周是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之所以我要谈西周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根,找到我们文明历史的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是西周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故D项正确;A 选项是宗法制相配合的一个制度,不能是最深远,排除;B项是指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

3、经瓦解排除;C项在秦代的时候就已经改变,排除。3.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A.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B. 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C. 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D. 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分封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说明祖宗不忘的原因是宗法制的因素,故D项正确;“维系亲情延续”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家族内部等级的观念,故B项错误。

4、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名师点睛】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由于被封的诸侯王在封地上有很大的独立性,所以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宗法制是权力继承制度,以血缘关系亲疏划分权力分配使其本质特征,是分封制的依据。两者互为表里。宗法制对中国的姓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都有一定的影响,高考对宗法制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上。2015年高考浙江卷就从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等角度考查宗法制及其影响。预计在2016年高考命题中,仍有可能从宗法制的内容、对后

5、世的影响、与分封制的关系等角度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4.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5.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秦朝中央职官除三公

6、九卿外,还有上卿级别的前后左右将军,负责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负责修筑宮廷的将作少府等等。这些职官不由世袭而来,而由皇帝亲自任命。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C. 开创官僚政治的运行模式D. 表明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中央官职由皇帝直接任命,各官职职责明确,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情况,与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无关,排除A;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6. 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

7、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B.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C.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到“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说明天子地位提高,即君臣关系的强化,故答案为C项;宗族关系强调的是血缘,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皇宫的位置,不是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皇宫的位置,不是宫殿模式,排除D项。7. 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

8、,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A. 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 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C. 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D. 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巡边、羁縻州”说明唐朝时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D正确;“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不符合这一时期的事实,属于以后的影响,排除A;唐玄宗设“采访使”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控制,采访使是监察权、不是行政权,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君主权威问题,排除C。故选D。8. 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

9、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B.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C.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D.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可知,士大夫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体现了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故选D;宋代实行的仍是君主专制,不存在集体统治的说法,排除A;舆论监督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并不能起到有效防止的作用,排除B;士大夫不等于丞相,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9.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

10、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最终被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所替代。这种变化的结果是A.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 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C. 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D. 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科举制下平民子弟也拥有了入仕的机会,这就导致士族阶层衰落,由此可知是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科举制度主要有利于政治方面变化,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是郡县制确立,故项错误。10. 西周铜器铭文中有“应监”、“艾监”等称呼。在西周王朝的政治体制中,监是由王朝中央派出,负责监督地方的特殊官

11、员。下列官职(或机构)的职能与西周的“监”最为接近的是A. 汉武帝时的刺史B. 唐代的门下省C. 宋代的三司使D. 明朝的内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汉武帝时的刺史是中央派出机构,负责监察地方,故A正确;门下省是中央行政机构,不负责监察,排除B;三司使负责财政,排除C;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排除D。11. 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反映了A. 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B. 儒家学说主流地位的确立C. 古代民本思想源远流长D.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很重要【答案】C【解析】【详解】周公提出

12、了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孔子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荀子提出“君舟民水”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思想理念都是民本思想,这也反映出古代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故C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故A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主流地位开始确立,故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故D错误。12. 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墨家则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他们的主张相同之处在于A. 建立集权制度B. 实现富国强兵C. 完善人才选拔体制D. 打破原有政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法家和墨家都主张选拔贤

13、能之士,这是传统贵族政治的冲击,D正确;AB是法家的主张,排除;C错在完善,当时仍然是贵族政治,排除。故选D。13. 下表是据汉书地理志整理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南方地区与全国郡国数量、人口数量的分布状况。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南方全国江南岭南郡国数量(个)77103人口数量(人)2507188136929059594978A. 政治和经济重心均在北方B. 南方交通发展相对滞后C. 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受阻D. 北方商品经济较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表格数据可知,西汉时期,南方的郡国数量、人口数量较少;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尚未得到开发,因此南方的行政

14、单位以及人口数量少,故A项正确;“南方交通发展相对滞后”不是该地区郡国数量、人口数量少的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西汉是大一统王朝,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是畅通的,故C项错误;“北方商品经济较发达”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14. 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计帐文书记载,在西魏的均田制下,课税户分为上、中、下三等,调的负担一样,租有所区別、上户一夫一妇纳租四石,下户两石。户内如有丁婢、耕牛,相应增加租调。这反映出西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的根本出发点是A. 调整土地关系B. 缓和社会矛盾C. 方便政府征收租调D. 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在西魏的均田制下,课税户分为上、中、

15、下三等,调的负担一样,租有所区別、上户一夫一妇纳租四石,下户两石。户内如有丁婢、耕牛,相应增加租调”,可得出,在均田制下,农户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承担相应的赋税,西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征收租调,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调整土地关系”是均田制的本质,故A项错误;“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北方各种民族封建化”是西魏推行均田制的影响,故B、D项错误。15. 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类型来源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A. 继承了九品中

16、正制的优点B. 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唯一途径C. 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D. 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唐朝科举考试考生来源有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自学考试合格者、被举荐者,说明唐朝科举考试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故选D;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官,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B“唯一”表述太绝对,排除;C不符合制举的类型,排除。【点睛】16. 论语子路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楚国令尹叶公对孔子说:“我的邻里有个名叫躬的正直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就去告发。”孔子说:“我的邻里的正直人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这表明孔子A. 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B

17、. 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C. 认为法治存在地域性D. 主张以仁政代替法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我的邻里的正直人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表明孔子强调家庭内部的伦理有序,子不能去告父,否则就有违伦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家的思想,而是在讲儒家的理论,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法的地域差别,排除C项;仁政是孟子的主张,不会出现在论语里,排除D项。17. 唐代在遇到重大复杂的军国大事,御前会议和宰相会议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时,往往由皇帝指令或宰相请求,召开百官决策会议。据此可知唐代A. 决策机制趋于完备B. 政权架构呈现民主性C. 政治运行严谨高效D. 专制

18、皇权具有开明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唐代在遇到重大事务时需要集体决策,凸显的是专制皇权下的开明性,D正确;A错在“完备”,排除;民主性的说法不符合封建专制的史实,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8.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土大夫身上极为度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宗法纲常的束缚B. 专制制度的强化C. 小农经济的发展D. 科举制度的僵化【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说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

19、权力分庭抗礼”,后来就不具有这样的特点了,这是因为之后中国就演变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由于这一制度的专制色彩,导致了上述变化,故B项正确;宗法纲常属于专制皇权的衍生物,故排除A;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产生并发展了,所以不能解释之后士阶层的特点变化,故排除C;科举制度的僵化是在明清时期,而题干中提到变化在春秋战国之后就出现了,故排除D。19. 如图是出土于山东嘉祥县的东汉画像石。图中左边拄拐杖的老者是老子,对面躬身捧雁问礼者是孔子,其身后所随四人为颜回、子路等弟子,此类画像石出土约30余幅。这些画像石并不出自上层贵族墓葬,其墓主多属拥有一定土地和经济基础的社会群体。这反映了东汉A.

20、 治国理念的变化B. 绘画水平的提高C. 学术派别的交流D. 儒学下移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东汉时期,原本是上层贵族墓葬中的孔子问礼图,多出现于拥有一定土地和经济基础的社会阶层的墓葬中,这反映了东汉儒学下移,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治国理念的变化,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绘画水平的提高和学术派别的交流,故BC错误。20. 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B. 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C. 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

21、从夏至周统治者由天下盟主演变为天下宗主,反映了西周实行宗法制以巩固统治秩序,使西周政治统治呈现宗法伦理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信息未反映部族文化融合现象,排除。先秦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统治集团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BD两项。21.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这说明先秦儒学A. 强调仁义礼法B. 成为主流思想C. 主张中央集权D. 蕴含统一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孔孟“礼仁”目标是建立“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

22、”,荀子试图通过“礼法”“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两者都立足于建立统一的、秩序稳定的国家,蕴含统一思想,D正确;孔孟强调礼仁,荀子强调礼法,A只是表象,排除;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重视,儒家遭遇冷落,汉武帝以后成为主流,排除B;孔孟并未主张中央集权,排除C。22. 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 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比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

23、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制度变革层面上的进步表现为,三省长官分工协作,使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服务于君主专制,使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与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中央集权不符,A项错误;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与三省六部制使“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不符,C项错误;隋唐时期促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的是科举制,不是三省六部制,D项错误。23. 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 成为开拓疆

24、土的主要手段C.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D. 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所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

25、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24. 东汉初年,光武帝因“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于是下令进行“度田”,即在各州、郡丈量土地和清查户口。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保障土地合法买卖B. 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C. 打击地方豪强地主D. 为实施均田制做准备【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在各州、郡丈量土地和清查户口”反映的是汉光武帝为了核实“天下垦田”“户口”而实行度田制,这有利于打击地方豪强地主。故答案为C项。

26、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买卖是否合法的问题,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自耕农的负担主要来自赋税和地租,材料未涉及向农民征收赋税、地租的信息点,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与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不符,排除。25. 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

27、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 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 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C. 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D.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答案】C【解析】【详解】抑商倾向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梁氏认为抑商倾向并非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A项错误;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举入仕并非梁氏认为的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B项错误;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并非是因为受到社会歧视,而是“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导致英国商人势力强,所以中国商人势力较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较为安定,政府对商人的依赖较小,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

28、意无关,排除。26. “博士”一词战国时就已出现,至秦朝,“博士”指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由此可知,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A. 全面继承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B. 权力运行过程带有民主色彩C. 强化了对六国地区的行政控制D. 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实际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由材料可知,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将熟悉东方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士人纳入参政辅政集团,适应了当时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实际需要,故选D项

29、;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只是对战国时期的“博士”有一定沿袭,并未全面继承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博士官虽然可以参议朝政,但并不能说明权力运行过程带有民主色彩,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博士议政制度只是有利于强化对六国地区的控制,但仅凭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其最终强化了对六国地区的行政控制的结论,故排除C项。27. 董仲舒高扬“崇儒更化”旗帜,寻找到与地主制经济最相契合的文化形态一涵盖阴阳家及法家的新儒学。之后,汉代帝王在实际运用中,大都儒法兼采,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由此可知汉代儒学A. 具有包容性和政治张力B. 尚未确立天下独尊的地位C.

30、 适应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 无法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等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由材料“涵盖阴阳家及法家的新儒学”“汉代帝王在实际运用中,大都儒法兼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具有包容性和政治张力,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已经确立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儒学内容的变化,并未体现与农业经济的联系,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儒学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故排除D项。28. 行梁传记载:“(西周)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候,不正其外交、故

31、弗与朝也、”而到了春秋时期,诸侯朝见天子比之西周多了许多随意性,或不朝、或携私意朝王,或朝于非时,或朝于非所。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 周天子权威消退C. 尊祖敬宗意识淡薄D. 君臣间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春秋时,诸侯朝见天子比西周多了许多随意性,有时不朝见周王,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在消退,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春秋战国史实,排除;C项和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无法表明君臣矛盾激化,故D项错误。29. 考古专家在龟兹国遗址中发现了“龟兹五铢钱”,其外形酷似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正面铸篆书“五铢”,背面铸龟弦文符号,故又称“汉龟二体钱”。这一史实可以用来说

32、明A. 吐蕃风情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B. 中外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C. 西域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趋势D. 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原因【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知西域政权在钱币铸造方面与汉中原政权的钱币相似,体现了西域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趋势,故C项正确;龟兹国不是吐蕃,故A项错误;龟兹国不属于外国,B项说法错误;材料无法反映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故D项错误。30. 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多种唐朝时期流行的佛经题材的变文(讲唱的话本)有目连变文(讲述佛教弟子目连救母出地狱)伍子胥变文、舜子至孝变文、西征记变文(叙说唐朝时事)这些变文语言通俗,故事曲折,和尚在讲唱时、说唱并用。这反映了唐代A. 佛教思想开

33、始本土化B. 实现了对边疆有效治理C. 儒释思想融合的趋势D. 传统社会结构发生异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佛经题材的变文,记述了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体现了当时儒佛思想融合交流的趋势,故C项正确;佛教思想开始本土化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唐政府实现了对边疆的有效治理,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传统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异变,故D项错误。【点睛】31. 下表为我国远古之乐(部分)主旨内容的概括。据此可知,远古之乐创作者内容伏羲氏朴实地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用网罟捕鸟、捕鱼的情形朱襄氏用五弦瑟作乐,调和阴阳,求雨抗旱,期盼获得收成葛天氏歌颂草木与五谷繁盛生长,

34、诉说尊重自然规律的心愿炎帝歌颂神农教人种植、区分农作物和测定农时的功德A. 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系B. 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C. 受到了巫术观念的影响D. 滲透了一定的美学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远古音乐艺术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表格所示的伏羲氏之乐、朱襄氏之乐、葛天氏之乐和炎帝之乐都体现了远古人类生产劳作的状态,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捕鸟捕鱼、求雨抗旱、五谷繁盛、教人种植等,这表明远古之乐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故选B项;表格反映了远古之乐的主要内容,但不能据此得出其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系,故排除A项;远古确实宗教巫术观念盛行,但材料信息得不出此结论,故

35、排除C项;材料也未体现远古之乐的美学思想,故排除D项。32. 战国时期,周、郑、曹、许等地的共同语逐渐发展成为黄河乃至长江流域的大区域共同语;西汉初期,各地方言在语法方面更趋于接近,汉族的共同语言逐步形成。这一现象的出现A. 适应了经济发展要求B. 说明地域差别已经消失C. 表明语言风格已相同D. 反映出政治秩序的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战国至西汉时期汉族语言的形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战国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了大区域共同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融合与文化交流;西汉初期,由于政治、经济良好局面的初步形

36、成,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汉族共同语言的逐步形成,因此,这一现象的出现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A项;地域差别在西汉时期尚未消失,故排除B项;战国至西汉时期,共同语言的形成并不意味着语言风格已经相同,各地仍然保留着独特的语言风格,故排除C项;战国时期,战争频繁,西汉初期,政治局势动荡,故排除D。33. 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景帝时期部分匈奴人人附受封的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姓名封爵汉书所载户数史记所载户数于军安陵侯一千五百五十户千五百一十七户李隆强遒侯五千五百七十户五千五百六十九户徐卢容城侯七百户七百户仆黥易侯一千一百一十户未载范代范阳靖侯六千二百户六千一百九十七户A. 史记所载

37、更为可信B. 汉书反映民间意志C. 历史事实应多方证实D. 文献史料主观臆断普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书与史记关于汉景帝时期部分匈奴人人附受封的记载存在差异,这表明历史事实应多方证实,故C项正确;史记所载是否比汉书可信,仅根据文献资料无法辨别,故A项错误;汉书是官修史书,故B项错误;“文献资料主观臆断普遍”的说法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34. 中国古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但和平形态是主要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部分少数民族演进及发展史实(部分)匈奴战国时期崛起,逐渐强大。秦始皇命蒙恬出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巩固北部边防。西汉

38、初,鉴于国力有限,汉朝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对匈奴展开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派张骞出使西域以配合对匈奴作战。东汉,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出兵大败北匈奴。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匈奴等少数民族加快内迁西南夷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开辟“五尺道”,设置官员;西汉武帝时,在南越设郡管理;东汉初年,重新并入汉版图藏族(吐蕃)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政权;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初期,中宗将金成公主嫁与尺带珠丹;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元朝,设宣政院管理,成为行政区;明朝,称乌思藏,设卫所,用藏人管理,建立僧官制度;清初顺治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时,

39、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设驻藏大臣蒙古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此后,先后灭掉西夏、金、南宋;1271年,定国号元;1279年,统一全国;1368年,元朝灭;14世纪,分裂为鞑靼、瓦刺等部;1449年,瓦刺攻明,鞑靼与明和好,在边境开设互市;明末清初,分裂为漠南、漠北、漠西;康熙时平定漠西噶尔丹叛乱;1771年乾隆年间,漠西土尔扈特部东归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整理根据材料,概括在和平形态下,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各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并概述其积极作用。【答案】方式:和亲,如西汉、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或政治宗教首领),如唐朝、清朝;设立专门的军事、行政管理机构,如

40、西汉、明朝、清朝;设立与内地一样的行政管理机构,如秦、汉、元;边境贸易、会盟,如唐朝、宋代、明代;人口迁徙,如西晋、清朝。积极作用:促进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共同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或答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或答有利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化);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解析】【详解】方式:据材料“西汉初,鉴于国力有限,汉朝与匈奴和亲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初期,中宗将金成公主嫁与尺带珠丹”可知,采取和亲,如西汉、唐朝;据材料“清初顺治时,册

41、封达赖喇嘛;康熙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可知,实行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或政治宗教首领),如唐朝、清朝;据材料“元朝,设宣政院管理,成为行政区;明朝,称乌思藏,设卫所,用藏人管理,建立僧官制度”可知,设立专门的军事、行政管理机构,如西汉、明朝、清朝;据材料“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开辟“五尺道”,设置官员;西汉武帝时,在南越设郡管理;东汉初年,重新并入汉版图”可知,设立与内地一样的行政管理机构,如秦、汉、元;据材料“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可知,边境贸易、会盟,如唐朝、宋代、明代;据材料“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匈奴等少数民族加快内迁”可知,人口迁徙,如西晋、清朝。积极作用:据所学可从促进中

42、华民族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共同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或答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或答有利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化)、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回答。35. 博物馆中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由封国到帝国的历史缩影与实物佐证,是秦文明的名片,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由李斯依惯例主持规划设计,章郸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秦始皇陵有76个故宫那么大,有数百个陪葬坑。出土的三个坑,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

43、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人数最多时近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在出土的陶俑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兵马俑一共有七个部分组成,部分零件是相通的,达到了“模件化”生产。兵马俑的制造团队高达千余人,是“规模化”生产。兵马俑组装好之后,还要涉及到细节和肖像处理,做到了“千人千面”。搞编自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简介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秦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信息提取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材料选自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兵马俑简介。兵马俑博物馆兵马俑简介,是二手史料。材料内容由封

44、国到帝国,反映了秦由分封到到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可用于研究秦国到秦朝的政治制度。兵马俑简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了秦的历史。兵马俑是秦历史的一个缩影。秦始皇陵规模大,征集修陵墓的人力多,说明有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保障。出土的俑群构成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反映了秦的军队强大。可用于研究秦的统一。兵马俑制作刻有陶工名,达到了“模件化”、“规模化”生产、“千人千面”,反映了秦手工业生产、管理,文明和疆域广大。可用于研究秦的手工业生产,秦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秦律,秦的疆诫。.【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并提取材料有关信息;然后,说明材料对研究秦历

45、史的史料价值。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选准角度,可从材料来源和材料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如内容方面的信息,由封国到帝国反映了秦由分封到到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秦始皇陵规模大,征集修陵墓的人力多,说明有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保障;出土的俑群构成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反映了秦的军队强大;兵马俑制作刻有陶工名,达到了“模件化”、“规模化”生产、“千人千面”,反映了秦手工业生产、管理,文明和疆域广大。“史料价值”,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史料可用于研究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有助于全面认识秦朝。36. 13世纪,一位意大利人来到中国,记录下了他在泉州的观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上帝的保佑下我们来到

46、了中国的领土,到达了刺桐城。这个地区,当地的人把它叫做泉州这一年是羊年当地人给年份取了动物的名字,如龙年、牛年、蛇年等江面上充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有大批其他国家的船只,装载着各种货物。就在我们抵达的那天,江面上至少有15000艘船中国的商船有的有6层桅杆,4层甲板,12张大帆,可以装载1000多人。这些船不仅拥有精确得近乎奇迹般的航线图,而且,还有那些熟练运用天然磁石的人,通过它,他们可以找到通往陆上世界尽头的路商人在此可以赚取巨额利润,作为自由国家的城市和港口,所有的商人均免除交纳各种贡赋和税收实际上构成这个城市的居住区与周围的村镇看上去是联为一体,建筑物的数量非常多每个城门口有市场,

47、有水果市场、鲜花市场等。这里也不存在什么宵禁城中还有一个地方,叫做瓦市,那里有说书的、卖唱的人,至少有一百个剧团。摘自(意)德安科纳1271年的泉州一位欧洲商人的亲历记(1)材料中的哪些方面的记载应该是真实的?(2)指出材料中其中一处有违历史真实的记录,并说明理由。【答案】(1)真实的记载:居民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习俗;海上贸易繁荣;航海技术先进;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市民娱乐活动丰富。(2)不真实的说法及理由:“江面上至少有15000艘船”,数量之多违背常理;商人可以免除所有税赋,南宋市舶司征收贸易税。【解析】【详解】(1)方面: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居民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习俗;海上贸易繁荣;航海技术先进;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市民娱乐活动丰富都与宋朝社会发展的史实相符合。(2)不真实的说法及理由:从材料中的船只数量来看,数量过多不符合常理;材料认为商人可以免除所有税赋,但是南宋市舶司征收贸易税。-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