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437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调研试卷高三 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 变化莫测。A. 情投意合清澈跌宕起伏 B. 志趣相投清新跌宕起伏C. 情投意合清新此起彼伏 D. 志趣相投清澈此起彼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第一空所说的交往是君子之交,因此应填志趣相投,情投意合是合适男女之爱。第二处空格所填词说的是作画,清新:1.清爽新鲜; 2.清美新颖“清澈”的适用对象是河水。清澈:形容清而透明,澈

2、:透明了。因此应该用“清新”。第三处空格说的是写文章,此起彼伏:指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这边起来,那边伏倒,这边伏倒,那边起来。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用来表示频繁地出现或产生。该成语不适合语境。跌宕起伏:跌宕形容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起伏形容不断变化的样子。点睛: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还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来帮助我们判断。比如本题中,情投意合适用对象是有爱情的男女之间,志趣相投则用于志趣兴趣相合之人。2. 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解释不正确的一

3、项是A.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比喻B.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夸张C. 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赵壹刺世疾邪赋)夸张D.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班婕妤怨歌行)比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比喻,有势力的人,他们的唾沫都成了珍珠或像珍珠一样宝贵。使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3. 下列各项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 谷雨惊蛰白露大雪小雪B. 上元清明寒食七夕重阳C. 鸡鸣平旦日出日中黄昏D.

4、志学弱冠而立花甲不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小雪在大雪前 B寒食在清明前 D不惑在花甲前。中国二十四节气,按时间顺序排列,可以用这个二十四节气歌表达: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点睛:做这种排序题,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知道其由来,具体表现,时间。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

5、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 , , ,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但这已经不重要了A. B. C. D. 【答案】A【

6、解析】试题分析:句“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紧承前面一句内容。“这”指句内容,但表示转折,转而写永和九年暮春之初那天的意义,先整体从时间的角度写,后面应跟,然后再从作家的角度写,后应跟,承句讲,“转眼没有了踪影”,“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点睛:做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

7、两句有重复的词语。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确保内容上的前后照应。比如该题中句“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紧承前面一句内容中的接力内容。5. 对下面一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A. 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B. 人是与周围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C. 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 D. 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材料中的句子是“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解释人生阴影形成的原因,而阴影是比喻人生的困境,人生陷入困境是自己的心态造成的。这句话的潜在含义是想表

8、达寻找摆脱困境的办法,要从自己入手,从心态入手,也就是答案D。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汤义仍先生文集序钱谦益临川汤义仍文集若干卷,吴人许子洽生以万历乙卯谒义仍于玉茗堂,而手钞之以归者也。 义仍告许生曰:“吾少学为文,已知訾警王、李,駢枝俪叶,从事于六朝。久而厌之,是亦王、李之朋徒耳。汜滥词曲,荡涤放志者数年,始读乡先正之书,有志于曾、王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子归,以吾文视受之,不蕲其知吾之所就,而蕲其知吾所未就也。知吾之所就,所 谓王、李之朋徒耳;知吾之所未就,精思而深造之,古文之道,其有兴乎?”余闻义仍之语,退而读其文,未尝不喟然太息也。义仍官留都,王弇州艳其

9、名,先往造门,义仍不与相见,尽出其所评抹弇州集,散置几案。弇州信手翻阅,掩卷而去。弇州没,义仍之名益高。海内訾警王、李者,无不望走临川,而义仍自守泊如也。以义仍之才力,由前而言之,岂不能与言秦、汉者争为撏撦割剥?由后而言之,岂不能与言排秦、汉者争为叫嚣隳突?深心易气,退而愿学于曾、王,顾又不自有,以其所未就者勖余。呜呼!此可以知义仍之所存矣。易曰:言有物。又曰:修词立其诚。记曰:不诚无物。今之人,耳佣目僦,降而剽贼,如弇州四部之书,充栋宇而汗牛马,即而视之,无所有也。义仍晚年之文,意象萌茁,根荄屈 蟠,其源汩汩然,其质熊熊然,盖义仍之于古文,可谓变而得正,而于词可谓己出者也。其学曾、 王也,自

10、以为未就,譬之金丹家,虽未至于九转大还,然其火候,不可谓不力,而铅汞药物,不可 谓不具也。后有君子,好学深思,从事于义仍之文,得其所谓有物者,而察识其所未至。因以探 极指要,而知古文兴复之几。义仍已矣,庶几后有子云也哉?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 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循览遗编,追惟其末后郑重相属之语,而为叙之如此。(节选自牧斋初学集,有删改)注王李:指王世贞(王弇州)和李攀龙,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推行拟古之风,批评王安石、曾巩等人的散文。曾王:指王安石、曾巩,王安石为临川人,曾巩也长期居住临川,两人名列“唐宋八大家”。6. 对下列加

11、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蕲其知吾之所就 蕲:求B. 弇州信手翻阅 信:随意C. 以其所未就者勖余 勖:勉励D. 追惟其末后郑重相属之语 属:撰写7. 下列各组壻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是亦王、李之朋徒耳 义仍之名益高B. 以吾文视受之 以其所未就者勖余C. 其有兴乎 其学曾、王也D. 而义仍自守泊如也 充栋宇而汗牛马8. 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志于曾、王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2)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9. 汤义仍对王弇州(王世贞)之文持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答案】6. D

12、 7. B 8. (1)(我)有志于学习曾巩、王安石的散文,但是年纪已经老了,向他们学习却没能成功。(2)我感伤义仍的文章不能在现世很好显扬,而世上表面仰慕义仍的人,对于他写作的意图,没有能真正了解。 9. 批评(不满意、看不起)。少学为文,已知訾謷王李之文王弇州去拜见,义仍将评抹的诗集散置于桌而不见。【解析】6. 试题分析: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

13、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D项中“郑重相属之语”,意思是郑重嘱托的话语,此处的“属”通“嘱”,嘱托的意思。点睛: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

14、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该题中的D项“属”字即是通假,通“嘱”。7. 试题分析:B项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拿”“用”,A代词“这一类”和助词“

15、的”,C副词“大概”和代词“他”,D连词表转折“但是”和连词表并列“并且”。对于文言文中的重要虚词,考生必须对其每种用法都能熟知,结合语境分析判断。8. 试题分析: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该题第一句中“有志于”的意思是有志于学习,“

16、学之”的“学”是向他们学习,“就”是成功的意思。第二句中第一“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浮慕”意思是表面上仰慕,这些词都要特别留意。9. 试题分析:该题问汤义仍对王弇州(王世贞)之文持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要点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通读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概括的时侯注意用词要准确,用形容词。第一节中“吾少学为文,已知訾警王、李 ,駢枝俪叶,从事于六朝”,“訾”就是批评的意思。附参考译文:临川汤义仍(汤显祖)有文集若干卷,万历乙卯年间吴人许子洽在玉茗堂拜见义仍,手抄

17、文集后把它带回来。义仍告诉许生说:“我年少时学习写作诗文,已经知道批评指责王世贞、李攀龙,他们非常用力地写偶句俪辞,追随六朝的文风。时间久了,也就讨厌再批评指责这样做了,如此一来,我也成了王李之类一样的人罢了。我在泛滥的骈俪词曲中放纵心志好多年,才读到乡先正的书籍,有志于学习曾巩、王安石的散文,但是我年纪已经老了,向他们学习却没能成功。你回去后,把我的文章给钱谦益看,不希望他知道我成功的地方,希望他能知道我不成功的地方。知道我成功的地方,也就只能成为王李之类人罢了,如果知道我不成功的地方,精心思考,更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那么古文之道,大概可以复兴吧?”我听了义仍的话,回去再读他的文章,没有不因感

18、慨而深深地叹息。义仍在留都为官,王弇州仰慕他的名声,登门拜访,义仍不肯与他见面,把自己所评抹的弇州集全部拿出来散置在几案上。弇州随手翻阅后,合上书本(惭愧地)离开了。弇州死后,义仍的名声更加响亮。海内批评指责王李文风的人,无不景仰义仍,奔走至临川,但是义仍坚守自己的本分操守,恬淡无欲。凭义仍的才力,往前说,难道不能与推崇秦汉文学的人争相写文章辩论?(在各自的文章中对他人著作肆意割裂取用)往后说,难道不能与反对秦汉文学的人争相辩论?义仍心情平和,态度冷静,退回乡间,向曾巩王安石学习,但又不骄傲自满,用他不成功的地方勉励我。哎,由此可知义仍的志向啊。易经曰:说话要有实际内容,不能假大空,又曰:写文

19、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礼记曰:不能表现真实意图就会空洞无物。现在的人(写文章),只借助于所见所闻,后来更是剽窃抄袭,就像弇州的四部,书作很多,但看看这些作品,空虚无物。义仍晚年的文章,意象萌茁,义理盘曲,文思泉涌,气势非凡,义仍对于古文,可以说是变而得正,学古而不泥古,对于词可以说都是出于自己的创作。义仍向曾王学习,谦逊不自满,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成就,这就好像炼制金丹,虽然还没有到达九转大回的境界,但火候已经达到,铅汞药物也已经具备了。如果后世有君子,好学深思,学习追随义仍的文章,学会要言之有物,并且能明察识别义仍的不足,同时探寻文章指要,那么可知古文的复兴的机会征兆。义仍已经不在了,或许后

20、世能有人说到他推崇他吧?我感伤义仍的文章不能在现世很好显扬,而世上表面仰慕义仍的人,对于他写作的意图,没有能真正了解。我浏览义仍的文集,追思他郑重嘱托的话语,写了这篇序。三、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注:京洛:河南洛阳,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10. 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试简要概括。11. 赏析“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的艺术

21、特色。【答案】10. 词中塑造了一位高洁飘逸(美颜无双、风流绝代)、命运坎坷(漂泊他乡)、孤独寂寞、忧伤凄苦的女子形象。 11.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红”指朱红的嘴唇,突出她笑时的美丽,“绿”指青黛色的眉毛,说她双眉紧锁,隐含忧伤,写出了人酸苦的内心世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乍”表示时间短暂,与“长”相对。说明她欢乐少,忧愁多。设问,“与谁同度可怜春”。春光无限美好,可是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与谁,即没有谁。写出了她的孤苦寂寞,表现出词人对她的同情,怜惜。【解析】10.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答题前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然后抓住诗中塑造人

22、物形象的词句理解,分析其中能表现人物哪个方面的特点?用什么词评价?最后综合起来,表述形式可以采用“本诗塑造了的形象。”表述时要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概括时点要全。本诗人塑造的是一个女子形象“风流绝代人”。“红乍笑,绿长颦”表明主人公高洁飘逸(美颜无双、风流绝代),“风絮落溪津”表明她命运坎坷(漂泊他乡),“与谁同度可怜春”表明她孤独寂寞、忧伤凄苦。1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诗歌的艺术特色,即艺术手法。答题时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解读本句,“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 “红”指朱红的嘴唇,突出她笑时的美丽,“绿”指青黛色的眉毛,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乍”表示时间短暂,与“长”相对,运用

23、对比的表现手法。“与谁同度可怜春” 可是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采用设问手法。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本题中运用借代、对比和设问的手法。四、名句名篇默写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寄蜉蝣于天地,_。(苏轼

24、赤壁赋)(2)顺风而呼,_,而闻者彰。(荀子劝学)(3)_,哀民牛之多艰。(屈原离骚)(4)西当太白有鸟道,_。 (李白行路难)(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6)角声满天秋色里,_。(李贺雁门太守行)(7)后生可畏,_?(论语)(8)_,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答案】 (1). 渺沧海之一粟 (2). 声非加疾也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可以横绝峨眉巅 (5). 陟罚臧否 (6). 塞上燕脂凝夜紫 (7).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8). 战战兢兢【解析】试题分析: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

25、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沧、疾、掩涕、峨眉巅、陟、否、燕脂等。要特别留心。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

26、但得不到分数。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村声老向没有声响,不足以表现寂静;没有寂静,也不足以显示声响。这种情理,在居住乡下的人们 很容易悟出来。从太阳没有了说起吧:爱吵爱叫的孩子们,都像小麻雀似的各自回家去了。所有的街巷,一齐入了睡眠状态。完全黑夜自不待言,就是有月光的日子,那路旁的树影儿,也不会把孩子 们喊出来再玩玩不是?偶尔,纯乎是偶尔,有个小贩在晚餐以后会来的喝一声“老豆腐开锅!” 那声调又高又颤,好像一只带伤的秋雁,飞到东西,飞到南北,终于又飞回来;因为四周都让寂 静给塞满了,没有它的去路。“雄鸡司晨”,仿佛是鸡祖宗留下的老例。然而定县的雄鸡,很有一些“祖宗不足法”

27、的创 造精神,它爱几时叫了就几时叫。它的鸣声很草率,大概它并不指望着震动天下,也不管那些 “打夜作”的人们听了发生什么感想。它仿佛是对于这黑夜的寂静有些胆怯了,所以要试着叫 一叫。俗谚说:“夜猫进宅,无事不来。”夜猫,俗名叫做秃枭。许多人家都把秃枭当作凶鸟,很厌 恶它在深夜间大呼小叫的。本来夜里静得就有点死气,它的啸声仿佛使死气颤动起来,自然不 免有些鬼气森森,无怪乎人们听了觉得有点毛骨悚然。我个人并不怎样讨嫌它;绕在我的住室 前后的古树上,时常有一两只枭鸟夜鸣。在这无边寂静的秋夜,它的一声高啸,到底把寂静画 了一个轮摩。在这并不“夜不闭户”的年头,夜间有比枭鸣更足以使人提心吊胆的声音,那便是

28、群狗狂 吠。自然,狗有时也会“咬空儿”,所谓为了要叫而叫的;但是据说大部分是“有所见而叫”,人 们怎么能不惊心?在有许多村狗向着一个目标叫成了一片的时候,留心门户的人们,会爬到房 上,相应的有一两声表示他有戒备的假咳漱。夜间的声音,不知道从哪一个时刻起便宣告结束。黎明,首先进村街的是一面“蓬蓬蓬” 的破皮鼓。敲鼓,在北平是卖零碎木炭的唤头,在此间却成了卖豆腐的了。无论多么困倦的 人,听了这破鼓晨声,若还赖在炕上,那便是村中加料的懒人,便会失掉许多街坊的同情。像我 们这些按照钟点作息的人们,有时感到这面破鼓惊扰睡梦,心里很不高兴。可是既而一想,这 只能怪自己起得太晚,怪不着别人。而且这面破鼓,不

29、论冬夏,也不论风雨,比鸡叫还靠得住, 天天准是黎明即到,默默之中有着报时钟的作用。晨鼓之外,这一个整天儿还有一种经常的声音,就是卖烧饼麻糖的那面小铜锣。乡下人 们,要不是去瞧病人或是哄孩子,谁能那么不知物力艰难,随便拿起个烧饼来吃吃?好,这样 儿,一时售不完,那卖烧饼的可有活儿干了。他好像一人吃着双工钱的更夫,由早到晚,由东铛 铛到西,由南铛铛到北。最初我们觉得他简直是发疯,以为敲一两下,大家都听见就得了,何必那么不怕麻烦连续着敲?后来明白这道理了 :说他深怕锣声一住,这个村庄便真个静得死过去,也许靠不住;说他自己忍不住这寂静,八成没有错儿。在寻常的日子,村子里再没有别的声音了。遇上城里大集的

30、日子,有个把卖鸭梨的小贩, 剩下了货底,在归途上路过这个村庄,也许顺便摆在街上吆喝两声。这时,许多人们不论买与 不买,总要跑出街门来,看看,但是十集八集,这类小贩也未必来一回。村妇骂街,也不失为冲破沉寂的声音,可惜是也不常有。另外,在白天,碰巧了有“钱买杂皮”或是“猫皮狗皮换鞭梢”的小贩到了,村里的狗们一定 会总动员去欢迎他,远远的向他狂吠致敬,也还有相当的热闹。晚饭以后,我们时常翻阅“皇历”,挑拣“诸事皆宜”的好日子,猜想会有谁家“娶儿嫁女”, 会有一班吹鼓手来大闹一阵。及至到了那一天,并无此事,心里仿佛失掉些什么似的。有时觉得下雨也好,下雨可以听到檐前的滴水浙沥;刮风也好,刮风可以听到屋后

31、的白杨 萧萧。恰巧在这“春秋多佳曰”的季节,又少风无雨。深山古寺里的和尚,不肯蒲团静坐,养性修真,偏要去听听鸟叫,听听泉鸣;早晚还要轻叩 木鱼,低诵经文;有了这一切还嫌不够,不时的还要笙管箫笛铙钹钟鼓的大吹大擂。以前我不 懂这是什么出家人的道理,现在,我明白了。街上一个小孩子随便大嚷一声,不是都能把我叫出去么?13. 文章开篇第一句有何作用?14. 全文围绕题目写了多种声音,看似杂乱,实则有序,请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15. 文章最后一节说“现在,我明白了”,结合全文,作者明白了什么?16. 作者老向一直强调自己是“天生的乡下人”“仿佛连灵魂都包一层黄土泥”。本文的“乡土味儿”体现在哪些方面,请

32、结合文本探究。【答案】13. 从日常生活感受说起,写出了荒村野地的寂静和声音的意义;点明两者有辩证关系;点题;引出下文对村声的各种描绘和感受。 14. 时间顺序,从夜晚的声音写到白天的声音;逻辑顺序,从寻常的(一般的)村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到不常有的(特殊的)娶儿嫁女等声音。 15. 六根清净的和尚也要听鸟叫泉鸣,向往笙箫钟鼓的大热闹;这些声音,能让人忍住这寂静;声音能让人们倾听、追看、围观,凭添了无限的生机和趣味。 16. .内容上,写的都是日常乡居的各种声音(写的都是乡村的人物);情感上,抒发了作者对乡音乡情的喜爱和依恋;语言上,朴实无华,自然淳朴,乡土气息浓郁。【解析】13. 试题分析:该题

33、考查句子的作用,因该句在首段,作答时还要考虑句子所在的位置。新人句不离段的原则,理解句子作用前要先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句子所在的语段前后理解。该文主要写自己对乡村声音的独特感受,“没有声响,不足以表现寂静;没有寂静,也不足以显示声响”,就是写乡村生活对声音的理解和感受,声响和寂静的关系表现的是两者之间的彼此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又写出荒村的寂静和声音的意义。结构上,这句话又引出后文对乡村声音的描写。点睛: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先概括理解所给句子写的内容,能不能表达某种情感。结构上,因为是首句,考虑和题目是否有关,和本段相关内容是否有关,和下文是

34、否有关。14.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散文的写作顺序有多种,有事情发展的顺序 ,即逻辑顺序,有时间顺序,有空间转移顺序,有倒序、插序等。本文从夜晚的声音写到白天的声音,是时间顺序。又从寻常的(一般的)村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到不常有的(特殊的)娶儿嫁女等声音,是逻辑顺序顺序。15. 试题分析:文章考查通过一句话理解全文的内容,作者明白了什么?作者理解的内容应是辐射全文的,因此答题前要先通读全文内容。然后再结合段落理解句子的含义。全文主要写作者对乡村声音的独特理解和感受。结合段落理解,“现在,我明白了”,概括段落内容,明白的内容是六根清净的和尚也要听鸟叫泉鸣,向往笙箫钟鼓的大热闹,这些声音

35、能让营造出无限的生气。16. 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探究“乡土味儿”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读全文,综合全文理解哪些地方、哪些方面能体现“乡土味儿”,通常可以从文章所写内容方面考虑是否写了乡村风物,具有乡村特色,可以从抒发的情感角度考虑,是否与乡情有关,还可以从作品的语言角度考虑,文章语言是否有乡土气息。本文写的都是乡村的人物,表达的是对乡村各种声音的喜爱,所用语言乡土气息浓郁,朴实无华。六、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生命的态度朱良志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

36、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 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 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 了起来,古松成了 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 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 “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

37、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 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 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 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 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 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深 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

38、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 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 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 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 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 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 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

39、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 “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 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 一带远山衔洛日,早手秋影 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 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 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 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 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

40、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有删改)17. 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18. 第节画线句中人们对世界的态度依次对应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的哪种态度?19. 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答案】17. 首先指出中国传统美学中有三种审美态度,引出第四种态度生命的态度;其次阐述其含义和观照方式,并以王维诗作为例说明;最后阐述生命态度的特点是体验性、浑全性、关联性。(要达到生命的态度,要有体验性、浑全性、关联性。) 18. 世界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科学态度;世界是消费的客体功利态度;世界是被我欣赏的对象审美态度。 19. “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体验性(是体验的真实或在体验中发现

41、);浑全性(是圆满的世界);关联性(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解析】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类文本论述思路的把握。解答该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概括段意,然后进行分层归纳,组织语言,答题时注意使用能标明行文思路的衔接词,比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本文开头1-2节,借朱光潜谈中国传统美学中有三种审美态度,引出第四种态度。3、4、5节解释生命态度的内涵和观照方式,举王维为例。第6节表明要有体验性、浑全性、关联性,才能达到生命的态度。18. 试题分析:答题前先仔细审题,画线句是“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要求回答该句依次对应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的哪种态

42、度?文本第一节通过朱光潜已交待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三种态度,分别是,科学的态度,功利的态度,审美的态度。画线句也体现了这三种态度。19.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理解文中概念“境”的含义和特点。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搜索答题区间,哪些地方写了“境”,如何写境的,写了哪些方面,然后进行综合概括。第5节结尾“在诗人当下的体验 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理解了“境”的含义,整理概括为:“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第6节“境是体验的真实“,“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最后出现在境

43、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这三处分别体现了体验性、浑全性和关联性七、作文2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碰撞”,大大小小,时刻发生,惟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能够精彩;当然,它有时也令人感到痛苦【答案】苦痛让碰撞生辉碰撞时时刻刻充盈着世界,人们因其而痛,而思考,而达到生命的高度。碰撞不是孔乙己般用自己的迂腐与时代相抗争,而是人们用自己可贵的思想与他们的精华碰撞后孕育的新生;是对自己的不足的深刻的自我剖析与碰撞;更是用自己的新思想与时代滞后相抗争,亦或失败,但却何尝不是成功。但碰撞定然带来的是疼痛。当苏子与小人相抗争得到的不仅是一纸

44、贬文,更是思想上无限的哀愁。痛并没有止住他追求豁达的路,他思考,他又一次与自己碰撞,渐渐扔去那些带来功名利禄的异己的存在,启及文学的巅峰。碰撞与疼痛仿佛一个轮回,不断更替,碰撞带来痛苦,痛苦又催生了新的思考,新的碰撞,生命也更有价值。当互联网大佬齐聚乌镇,思想的火花在唇枪舌剑中闪耀,新思维的诞生之后必将陷入思考,但这新思维,又有谁会质疑他的价值;当托尔斯泰功成名就,他思考自己的生命,贵族头衔与平民思想在晚年碰撞,躲在车站发抖的背影不正是他高贵所在;当索尔仁尼琴与世界碰撞,单薄的个人无法改变流亡的事实。但那颗赤子之心与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令人动容。伟大的生命往往孕育在一次灾祸之后,一个圆滑深谙世故之

45、辈会“巧妙”地避开这人祸,但惟有高贵的人格才勇于激流而生,与生命碰撞。然而当下,当处事圆滑视为审时度势,当无所作为视作维求平稳,于是世界的乏味也在所不辞。人们害怕刺伤别人,更害怕刺伤自己,与他人碰撞成了奢望,而与自己、与世界的碰撞更是天方夜谭。越是在当下胆小怯懦的社会,碰撞的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兴许有人认为他人的不愿表露,让我们无处寻得可贵的思想以碰撞。但他忘了未有碰撞之前,我们也可以甘做那个被碰撞的人,不吝自己心中所思以成就他人的人生高度,这不亦是一种成就。于人,于己,与世界的碰撞带来的不尽是痛,而那份痛恰是走向人生下一高度的基石,不可缺失恰又弥足珍贵。【解析】试题分析: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

46、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论点:因不同而碰撞,因碰撞而精彩。无论是物、人还是文化论证之是什么:碰撞,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非生即死的较量。它是直面差异的交流、高下之间的竞争,取长补短的融合,是差异中多元、迥异中相互协同的一体化繁荣。碰撞是个过程,它是碰触、结合、交流、融合、取长补短的一整个过程。碰撞,在包容异己,也在不失自我。碰撞,也可以是内心之间的碰撞。胜人者力,自胜者方强。美与丑、善和恶、真与假、新与旧的纠葛、拉扯,自我消灭自我蜕变式的隐性混战之后,浪潮回落、复归平静的美,那是能力的拔高、思考的深沉、内

47、蕴的丰厚、境界的升华。诸如吴冠中、川端康成、海明威、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朱自清、陈寅恪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调研试卷高三语文(附加)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21

48、.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4处)22. 柳宗元字,世称。他与韩愈在文坛上发起领导,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23. 愚溪“无以利世”在上文中有哪些表现?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答案】21.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22. 子厚 柳河东(河东先生)柳柳州 古文运动 23. 河道太低,不能灌溉;水流湍急,浅滩和石头多,大船不能驶入;位置偏僻,蛟龙不能兴云布雨。【解析】2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49、。“而”在句中表转折,因此前面要断开;“违于理”“悖于事”是对称结构,中间要断开;“故”引出结论,是句首,前面也要断开。“者也”是判断标志词,“者”后要断开。22.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平时必须要做个有心人,点滴积累,最好进行笔记整理,平时多看,可以进行比较记忆,联想记忆,如本题中可由“柳宗元”联系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七家进行比较积累。23.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前首先要理解题干的含义,愚溪“无以利世,意思是愚溪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题干要求概括愚溪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的表现,通读翻译全文,看哪些内容能表明愚溪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都是从

50、哪些方面来说的,依据文本,表现为 河道太低,不能灌溉;水流湍急,浅滩和石头多,大船不能驶入;位置偏僻,蛟龙不能兴云布雨。二、名著阅读题24.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f年碑的两项是A. 鲁迅的短篇小说药的创作以秋瑾的英勇就义为背景,用民间的“人血馒头治痨病”为故事主体,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B. 老人与海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大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和人类作为生命本身的欲望,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C. 边城中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自然、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并且为人类的“爱”作恰如其分的说明。D. 茶馆中王掌柜处处小心经营着隆泰茶馆

51、,到头来茶馆还是要被霸占而无奈自尽;常四爷年轻时强干气盛,一心要实业救国,最后一生的家业被政府没收化为灰烬。E.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的生日,公证人蓬丰一家和初级裁判所所长克罗旭先生到葛朗台家吃饭,还带来稀有的珍品,他们都是来向欧也妮献殷勤的。【答案】DE【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掌握情况。作品涉及药、老人与海、边城、茶馆、欧也妮葛朗台,答题时仔细通读每个题干,关注其中人物是否错位,时间是否对应,情节是否错乱,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判断失误,题中D项王掌柜处处小心经营着的是裕泰茶馆,年轻时强干气盛,一心要实业救国,最后一生的家业被政府没收化为灰烬的是秦二爷;E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初级裁

52、判所所长蓬丰先生。25. (1)红楼梦中有一位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小人物村妪刘姥姥,书中写到她三次进荣国府,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刻画这样一个与周围环境、人物极不协调的刘姥姥?(2)在子夜中,冯云卿为了挽回败局而施用“美人计”,把唯一的女儿冯眉卿送给了赵伯韬,只为了打探消息。那么,冯眉卿为什么会答应她父亲的“美人计”?【答案】(1)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繁荣、鼎盛和衰落,是贯穿红楼梦的重要线索;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贾府变化,并且借助穷苦人的感受,显示出封建社会的贫富悬殊。(2)第一看着父亲破产的苦恼,冯眉卿也希望能够为父亲分忧解愁;第二冯眉卿认为只是通过刘玉英来套得赵伯韬的秘密;第三冯眉

53、卿认为这样以后向父亲要零花钱会容易很多。(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掌握情况。该题考查的是红楼梦,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刻画这样一个与周围环境、人物极不协调的刘姥姥?答题前先审题,本题问刘姥姥是小人物,为什么要写她三进荣国府?也就是回答写刘姥姥的作用。全文着力写贾府的繁荣、鼎盛和衰落,这些都是通过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的。另外刘姥姥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通过她的视角来感受贾府的变化也更具真实性。(2)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掌握情况。该题考查的是子夜中的相关情节,答题时要注意从冯眉卿的角度来思考和回答,回答时要分点,语言表述清晰准确完整。第一看着父亲破产的苦恼

54、,冯眉卿也希望能够为父亲分忧解愁;第二冯眉卿认为只是通过刘玉英来套得赵伯韬的秘密;第三冯眉卿认为这样以后向父亲要零花钱会容易很多。考生平时对名著要看到位,不能蜻蜓点水,应付了事。点睛:高考名著面广量大,考生要坚持看完、看透。阅读时要作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旨。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进行理解、分析,全面氢握内容,力求吃透所读小说的内容。读完后能对作品时行评价。答题时要全面审题,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三、材料概括分析题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西方古建筑多半是供养 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

55、,即供世俗中的君 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亭台楼阁、轩榭廊桥,分工细致。具体到建筑内 部,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平易的,表现出來厚的生活情趣;选材上不以阴 冷的石头为主,而多用暖和的木质。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 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 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殳化中又保 持统一的风貌。如万里长城,虽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

56、如控 元教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 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选自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26. 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请简要概括。27. 请具体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28. 请写出阿房宫赋中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的两处语句,结合语段以及自己的体会,分别分析其体现出的理性精神。【答案】26. 实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分工细致,平易和暖; 工于整体布局,多样变化中保持统一,展现出

57、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点; 亲近自然,园林与居室互补。 27. 长城是古典建筑中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完美结合,也是局部和整体和谐统一的典范,体现了长城永恒的活力。 28.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两条河流流入宫墙,与建筑自然融合,自然景色与建筑相得益彰,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建筑讲究整体和谐,对称工整,精工细作,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解析】26.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信息筛选题,难度不大,要分点作答,不要露点,也不要重复,尽量运用文中的词语。主要词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亲近自然”“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答题时注意文中的提示词语:“另外”“再者”。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的含义的题目,注意语句是一个比喻句,答题时要找到语句的本意。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28. 试题分析:首先写出语段,然后结合本文的三个理性精神进行分析。注意语段要和理性精神吻合。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