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371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6-19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2020南昌模拟)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解析】 材料反映农用动力从人力到畜力的变化,故选A。【答案】 A2(2020黄冈质检)西汉时期,今辽宁、甘肃、四川等省份以及更远的一些地方都有铲、锄、镰、铧等铁质农具,而且铁犁铧数量很多,但宽窄大小都不一。这一现象表明()A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犁耕技术B政府政策推动了手工业发展C中原文明向偏远

2、地区扩展D各地经济技术缺乏互动交流【解析】 西汉出土的铁犁犁铧宽窄大小不一,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因地制宜的发展铁犁技术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在手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出了技术交流,排除B、D两项。材料主旨是技术在交流基础之上的差异发展,所以排除C项。【答案】 A3(2021山东大联考)如图为某同学收集的史料,这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水利工程对农业意义重大B封建小农经济具有一定封闭性C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D政府比较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解析】 “春秋铁铲”可以证明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得到了使用,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牛耕画像石反映的

3、是东汉时期的农业耕作方法,这三幅图片都与中国古代的农耕相关,故选C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但是“铁铲”和“牛耕”与水利工程无关,排除A项;“铁铲”、“都江堰”和“牛耕”都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体现,与“小农经济的特点”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列举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的三种体现,但不涉及“政府态度”的问题,排除D项。【答案】 C4(2021黄冈质检)北宋宋刑统规定,除极少特殊情况外,凡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南宋时期,因南方气候与北方不同,对起诉时间又做了相应调整,缩短了受理时间。这些规定( )A有效地防止了案件积压B

4、体现了儒学息讼贱讼理念C意在维护农业生产稳定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解析】 据材料“北宋宋刑统规定,除极少特殊情况外,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可知受理时间主要在冬季农闲之时,“南宋时期缩短了受理时间”这进一步保障了农事活动,说明宋代政府重视小农经济的发展,利于维护农业生产,故选C项;据材料,限定案件受理时间可能会造成案件积压,排除A项;息讼贱讼是指处理追求“无讼”“息事宁人”的解决方法,材料未提到,排除B项;限定受理时间,不能及时解决民事诉讼,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答案】 C5(2021百师联盟联考)1962年出土于陕北绥德县的东汉画像石

5、“牛耕图”,被中国邮政1999年3月16日发行的汉画像石邮票所收录(见下图)“牛耕图”反映出东汉时期( )A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B刀耕火种的现象已经消失C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D铁犁牛耕技术发达【解析】 据材料东汉时期出现“二牛一犁”耕作的现象,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故选D项;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铁犁牛耕代替了刀耕火种,排除B项;唐代曲辕犁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犁耕进入成熟阶段,排除C项。【答案】 D6(2021合肥调研)荀子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

6、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 )A精选良种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 D兴修水利【解析】 善于治理土地,教民施肥浇灌,反映中国古代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视,故选B项;“人善治之”“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小籽作物靠精耕”都是关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与农作物选种无关,排除A项;“人善治之”“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小籽作物靠精耕”都是关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织”无关,排除C项;“人善治之”“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小籽作物靠精耕”都是关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未涉及兴修水利,排除D项。【答案】 B7(2021益阳调研)礼记王制载:“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

7、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汉代晁错认为“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两者都认识到统治者应该( )A劝课农桑 B重视国家粮食储备C轻徭薄赋 D防备水旱自然灾害【解析】 从材料礼记和晁错的主张,可知都强调积蓄粮食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故选B项;劝课农桑是指政府督促和勉励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与材料“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不符,排除A项;轻徭薄赋是指统治者减轻徭役、赋税,与材料礼记强调的蓄积粮食无关,排除C项;防备水旱自然灾害仅是汉代晁错提出的主张,与问题“两者都认识”不符,排除D项。【答案】 B8(2021

8、唐山摸底)下图是经济学家刘逖关于清代人均GDP的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GDP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产生这一趋势特点的原因推断合理的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列强的经济掠夺C封建赋税盘剥沉重 D人口的快速增长【解析】 在康雍乾时期,国家政局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政策的颁行,清代人口从五千万左右爆增至四个亿,但人口爆增的同时生产力并没有较大的提升,导致人均GDP下降,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乾隆时期并不存在列强的经济掠夺,排除B项;封建赋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因此封建赋税并不能成为人均GD

9、P快速下降的原因,排除C项。【答案】 D9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到了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这一变化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的变化,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并未出现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无法

10、体现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答案】 B10下面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截图,该截图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 )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D无须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解析】 汉代田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与材料中“内部交易情况”不符,故A项错误;田庄的产品种类丰富,材料中“汉代田庄内部交易”表明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手工业生产数量和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没有涉及同外部市场联系不等于无须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 B11(2021蚌埠一模)据记载

11、,周人的婚嫁年龄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至迟在春秋时代,周人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所替代。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张早婚。这主要是因为( )A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D人地矛盾不断激化【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周朝主张早婚,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还欠发达的情况下,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力来支撑,故选C项;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A项;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与早婚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排除B项;主张早婚会使人地矛盾更加激化,排除D项。【答案】 C12(2021四省名校大联考)史载,330年,晋成帝开始度田

12、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二升。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赋役沉重导致农民抗交B按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C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D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解析】 据材料哀帝时减少田租后仍出现“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可推知,当时缴纳田亩税的土地数量减少,说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故选C项;据材料“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可知,田亩税收不上来的主要原因并非在于赋役沉重,排除A项;据材料“鉴于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可知,按丁收税是出于当时的特殊情况,并非历史必然趋势,

13、排除B项;据材料“减少田租”可知,税收降低,应是减轻了地主的负担而非加重,排除D项。【答案】 C二、非选择题13(2021长春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755年,户数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材料二清代康乾以来,政府允许并鼓励从他国输入粮食,鸦片战争以前粮食进口数量较小,单向的粮食进口贸易主动权完全操于中国之手。近代以来,中

14、国无力抵制洋粮进口,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国内粮食没有满足自给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处于病态和衰败之中。摘编自徐畅表象与事实:近代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研究材料三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约2.6%。中国能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自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多年发布聚焦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出台了有关粮食生产、粮食流通、耕地制度、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涉农资金支持等多项政策。2002年修订通过的农业法对粮食安全进行了立法保障。2015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

15、略层面。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有利条件。【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可知继承发展历史经验;从材料一“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可知措施比较全面。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可知推动了农业和经济恢复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从材料一“从

16、755年,户数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可知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从材料一“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可知改善了民众生活。(2)从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无力抵制洋粮进口,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国内粮食没有满足自给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处于病态和衰败之中”,结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分别从经济领域和政治局势等方面,说明近代中国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列强侵略、政局动荡、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从材料二“清代康乾以来,政府允许并鼓励从他国输入粮食”,结合康乾时代人口增长速度高于耕地增长速度,可知近代

17、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中国长期的人地矛盾尖锐。(3)从材料三“自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多年发布聚焦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出台了有关粮食生产、粮食流通、耕地制度、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涉农资金支持等多项政策”,可知政府土地政策调适;从材料三“2002年修订通过的农业法对粮食安全进行了立法保障”,“2015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可知党和政府的重视与立法保障(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结合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地位的史实,可知人民劳动积极性增强;结合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时代背景,可知科技投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答案】 (1)特点:继承发展历史经验;措

18、施比较全面。影响:推动了农业和经济恢复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加;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人地矛盾尖锐;列强侵略;政局动荡;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3)党和政府的重视与立法保障(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科技投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政府土地政策调适;人民劳动积极性增强。14(2020山东高考)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1图2图3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解析】 图1中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差异明显,其

19、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说明此时政治经济中心应该位于北方,而南方地区开发程度不高,由此判断图1应该是东汉时期,此时经济重心尚未南移,人口分布符合此时的社会状况。图2中人口分布密度发生变化,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南北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南方隐隐多于北方,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与明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江南经济发达有关,且此时政治中心也位于南方的南京,由此可判断图2应该是明代洪武年间;图3相较图1在人口分布上南方开始增多,人口密度较高的是关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种情况应该与唐代首都位于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得到开发有关,因此形成了南北两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由此判断图3应该是唐朝天宝年间。【答案】 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图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天宝元年)。-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