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检测(七) 中华文明的觉醒与探索民国后期(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唐山一模)20世纪30年代,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这主要说明了()A苏维埃不适合中国国情B中国农村的闭塞和落后C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D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成果解析:选C苏维埃政权是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建立的,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苏维埃得到农民的支持,故B项错误;苏维埃政权得到农民的支持使得政权能够长期存在,故C项正确;苏维埃政权的确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2、但材料体现的是苏维埃政权得到民众的拥护,故D项错误。21931年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此后,东北义勇军一度达到50余万人,活动范围达100余县。东北抗日联军至1937年10月,发展到11个军,共3万余人。材料可以表明()A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于东北B东北民众开创了全民抗战局面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获得有力支援D国民政府积极组织对日作战解析:选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积极抗日,抗日人数不断增加,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开始,故A项正确;“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不是东北民众开创了全民抗战局面,故B项错误;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
3、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对日作战而不是国民政府,故D项错误。3(2019四川广安一模)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苏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行过三次公债。1932年6月,发行革命战争短期公债60万元,同年12月,发行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120万元,1933年7月,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据此可知,这些公债的发行()A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B成为苏区的主要财政来源C抵制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D加重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解析:选A从材料中苏区政府发行公债逐年增加,可知苏区才能够有更多资金进行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故A项正确;公债是政
4、府向人民的借款,不能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是1935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政府发行公债是公众自愿认购的,不会加重根据地人民负担,故D项错误。4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题征文讨论。收到的26篇论文或随笔中,主张走西方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这表明当时()A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B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C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众支持D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解析:选B社会主义成为时代潮流,与当时的历史事实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1933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背景可知,中华民族处
5、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只有实行统制经济,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抵御外敌入侵,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5(2019广西南宁二模)“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 000个。”材料表明()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未对民众电影消费与其他娱乐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仅能容纳观众
6、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 000个”中可知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观影人数逐步增长,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故D项错误。6(2019福建漳州三模)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宣布改革币制,施行法币政策。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币制改革的施行()A有利于集中财力以应抗战之需B促使民族工业黄金时代到来C构筑抗战胜利的坚实物质基础D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出现解析:选A日本自九一八事变以来逐步加强对中国侵略,币制改革有利于集中物力财
7、力为抗战做准备,故A项正确;民族工业黄金时代开始于1927年,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中,中国综合国力较弱,称不上构筑抗战胜利的坚实物质基础,故C项错误;国统区通货膨胀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7全面抗战初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儿童喜欢的大多还是玩球、跳绳之类传统游戏。到了中后期,军事游戏、反日爱国游戏和学习游戏等儿童游戏产生并逐渐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儿童身心饱受战争摧残B儿童娱乐方式的多样化C敌后战场取得辉煌战果D中共抗战动员的广泛性解析:选D题干反映的是根据地儿童游戏种类的变化,没有提及战争对儿童身心的摧残,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儿童做游戏的娱乐方式,没有体现其他的娱乐方式,不能
8、说明娱乐方式多样化,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抗战成果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地儿童游戏从初期的玩球、跳绳到中后期的军事游戏、反日爱国游戏和学习游戏的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甚至通过儿童游戏进行了抗战动员,体现了中共抗战动员的广泛性,故D项正确。8(2019全国卷“超级全能生”26省9月联考)日军侵华的罪行,有制造大屠杀与惨案(如南京大屠杀),有放火与轰炸(如重庆大轰炸),有细菌毒气战(如731部队)等。现在我国各地建立有关日军暴行的纪念馆,就保存了大量真实的史料。这表明()A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罪孽深重B日本政府承认在华所犯罪行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D日军侵华罪行累累不容忘记解析:选D题干中“南京
9、大屠杀”是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发生的,故A项错误;日本政府目前右翼势力猖獗,且题干未提及日本政府的态度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国民党、中共等抗日势力的精诚合作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针对日军侵华的罪行,“现在我国各地建立有关日军暴行的纪念馆,就保存了大量真实的史料”,故D项正确。9(2019广东广州调研)1944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要求各部队“对于国民党军队,我军谨守防地,不得发生由我启衅之任何事件。仅在彼方进攻时,我应执行自卫原则。”这一精神的贯彻()A符合民族战争的需要B巩固了苏维埃政权C有助于“双十协定”的实施D阻止了内战的爆发解析:选A1944年,正值全民族
10、抗战的时期,打败日本侵略者是当时的主要任务,中共中央的要求符合民族战争的需要,故A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苏维埃政权已经改名,故B项错误;“双十协定”是1945年签署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全面内战爆发于1946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01945年,美国政府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1947年5月,美国已“把中国放在了应给予援助之国家的顺序表中相当低的地位”;到1947年下半年,美国决定将日本重建为美国在东亚势力的重要基地。促使美国调整政策的中国因素是()A国民党政权的瓦解B新中国的成立C民主革命胜利发展D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选C国民党政权的瓦解是在1949年4月23日
11、,故A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是在1949年10月1日,故B项错误;题干中1947年美国降低援助中国,与此同时,美国扶植日本,结合1947年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的史实,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1945年9月,故D项错误。11(2019安徽合肥三模)如图是1945年8月1947年底,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图。图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1945年8月1947年底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亿元)A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D日本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此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军费开支巨大,法币发行量增加,故A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
12、936年开始,故B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1945年,故C项错误;1945年8月日本已经投降,故D项错误。12(2019广东广州二模)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C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D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解析:选D“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确立的,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故B项错误;“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可见教育的对象是干部,不是群
13、众,故C项错误;“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可得出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准备建设新中国,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福建宁德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若从古都变迁的轨迹看,西安,洛阳,开封成横线排列在我国中部,恰好都在渭河黄河南岸,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区,也是先秦至唐中叶各王朝都城的基本所在区域;而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居古代中原的边缘,唐中叶以后,北方战乱时间较长,人口大量减少,经济日益萧条。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比较安宁,经济发展因北方人民避乱迁入而大大加快。开封居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处,比较靠近江淮地区,因此唐以后
14、终于取代西安和洛阳,成为统一王朝都城。元朝和清朝都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建立的朝代,两朝都是先取北京,再取华北,在定都北京后统一全国的。此外,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来说,北京更贴近他们的故乡,便于保持与故乡的联系,以便保留一条退路。 摘编自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材料二19121949 年间中国首都的变动定(迁)都时间 概况 1912年1月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2月2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4月,中华民国移都北京1927年4月4月1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决议:建都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15、;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12月11月19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发布;12月1日,重庆正式成为中国战时首都1946年5月4月23日,重庆国民政府决定还都南京; 5月5日,国民政府首都迁回南京1949年9月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据孙宅巍、蒋顺兴民国迁都纪实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分析说明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15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19121949年间中国首都变动的特点。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评述1937年和1949年中国首都的变动。(10分)解析:第(
16、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开封终于取代西安和洛阳”可知都城自西向东迁移;根据材料一“西安、洛阳、开封居古代中原的边缘”可知从中原的腹心地区向中原的边缘地带迁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西安、洛阳、开封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区”可知处在或靠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根据材料一“北京更贴近他们(元朝、清朝)的故乡,便于保持与故乡的联系”可知位于或接近赖以起家的根据地;根据材料一“秦岭淮河以南大大加快”可知受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因素还包括基于政治斗争或民族斗争的需要。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表格“1912年1月(南京)、1912年4月(北京)、1927年4月(南京)、193
17、7年12月(重庆)、1946年5月(南京)、1949年9月(北京)”这一变化,可知都城变动比较频繁,且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变动。第二小问,在作答时,应主要回答出1937年12月迁都重庆的原因和1949年9月迁都北京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于迁都重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东大片地区沦陷,迫使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对于迁都北京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新中国定都北京,这是国内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答案:(1)趋势:都城自西向东迁移;从中原的腹心地区向中原的边缘地带迁移。因素:处在或靠近经济发达
18、、交通便利的地区;位于或接近赖以起家的根据地;受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基于政治斗争或民族斗争的需要。 (2)特点:都城变动比较频繁,且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变动。评述: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东地区大面积沦陷,迫使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新中国定都北京,这是国内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针对日本侵华,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出现了几种较为典型的言论。第一种言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
19、的严重失利,给某些中间阶层和一部分劳动人民带来一些悲观失望情绪。 第二种言论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淞沪会战时,蒋介石集团指望英、美等国直接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 第三种言论认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种言论,并结合相关历史背景或事件对其加以评述。(要求:提炼言论,历史背景或事件的概述客观准确,逻辑严谨、条理
20、清晰。)(12分)解析:第一种言论是“亡国论”,第二种言论是“速胜论”,第三种言论是“持久战”;选择一种言论,对该言论加以评述,要求史论结合,历史背景或事件的概述客观准确,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 言论:“持久战” 评述:该言论强调中国坚持持久抗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思想。这是抗战爆发以来,部分国人基于中日双方的战争态势及两国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该言论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阐明了持久抗战的策略,指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在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鼓舞和坚定了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推动全民族统一抗战的发展。 示例二: 言论:“亡国论” 评述:该言论强调中国武
21、器和技术不如日本,鼓吹“再战必亡”。这是抗战爆发以来,部分国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错误估计,过分强调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认为抵抗日本侵略的结局只能是中国灭亡。如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次年东北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因此,“亡国论”严重动摇和损害了民族自信心,导致国民悲观消极情绪愈加严重,甚至扰乱抗战军心民心。 示例三: 言论:“速胜论” 评述:该言论幻想依靠英美苏等国际力量,迅速战胜日本。这是抗战爆发以来,部分国人对抗战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所致。如 1937 年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1938 年台儿庄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事实上,该言论忽视了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甚至寄希望于外国的调停。因此,“速胜论”存在轻敌倾向和侥幸心理,不利于抗战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