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三12月份阶段性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这一叙述A. 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B. 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C. 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D. 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分封制初期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具有巩固家天下的作用,材料“从西周到战国八
2、百多年的诸侯割据”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故D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并不能说明封建文明的先进性,西周属于奴隶社会,不是封建文明,故A项错误;“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也不能说明统一来之不易,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周朝政治的专制性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2. 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头衔,观察他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A. 提高了唐朝中央行政效率B. 降低了三省长官行政级别C. 是行政
3、权力高度集中表现D. 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体系【答案】D【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行政权力高度集中”,排除A、C;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表明只有“同三品”的头衔三省官员才能参加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参议政事,说明三省六部制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故D正确。3. 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A. 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B. 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C. 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D. 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取得时
4、效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可以得出,法律保护的是罗马公民的财产权,故C项正确;“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说明不仅保护贵族的财产权,平民也可以获得保护,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故BD项错误。4.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间跨越50多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说明甲
5、午战争后,中国人的天朝上国美梦彻底破碎,从侧面激起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随后兴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事件,表明上层建筑的改革逐渐提上日程,故D项正确。AC项包含在D项之中;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故B项错误。5.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关系方面主要有四次建交高峰(如下图所示)。其中第四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建交对象主要集中于A. 非洲和欧洲B. 亚洲和北美洲C. 亚洲和欧洲D. 非洲和亚洲【答案】C【解析】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的剧变,许多新成立的亚洲和欧洲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建交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欧洲而
6、非非洲和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以及非洲和亚洲等选项,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6. 据邦计部河渠二记载,唐代宗“大历初,李栖筠为工部侍郎,时关中沃野千里,旧资郑、白二渠,为豪家贵戚雍隔上流,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这说明当时A. 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失修B.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C.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 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扩大【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说明依靠磨面获利颇丰,体现出商品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水利失修现象,故A错误;土地兼并材料没有体现,故C错误;家庭手工业一般指纺织业,故D错误。7.
7、1796年,英国首相威廉皮特称:“商业、工业的交换始终会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状态,它们只会被人为的措施所搞乱,这些措施一旦干扰它们的自然活动,就会阻止它们发挥良好作用。”由此可知,他主张A. 重视工商业的发展B.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D. 注重经济活动立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商业、工业的交换始终会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状态,它们只会被人为的措施所搞乱,这些措施一旦干扰它们的自然活动,就会阻止它们发挥良好作用。”可知,英国首相威廉皮特认为经济发展要顺其自然,反对政府进行干预,主张实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因此C选项正确。皮特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和重商措施,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经济
8、政策,因此A、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经济立法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 下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A. 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B 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C. 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显示出白银兑换制钱文数指数逐渐增加,体现出银贱钱贵的现象,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严重的冲击,从而激发了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故A项排除;C项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带来影响,排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于19世纪60-70年代产生,排除。9. 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
9、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A. 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B. 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 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D. 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答案】C【解析】1923年苏联正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材料中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要求加强计划和反对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实质是否定市场,进一步否认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国际时局,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主张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不能说明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
10、;题干没有涉及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故D项错误。10. 下表中的四组经济数据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对这些不同年份数据分析正确的是1952年1957年1965年1978年粮食总产量(单位:百万吨)16342195.05194.53304.77棉花(单位:百万吨)1.301.642.092.16原油(单位:百万吨)0.141.4611.31104.05钢(单位:百万吨)1.355.3512.2331.78A. 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量长期停滞B. “大跃进”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C. “文革”十年动乱破坏了公有制基础D. “一五”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答案】C【解析】从表格看,题干中的四个时间中,粮
11、棉和油钢产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的粮棉属于农业范畴,而油钢属于工业范畴,结合时间来看,1952年与1957年比较,油的产量增长了10倍左右,钢的产量增长了3-4倍,而粮棉产量则增长有限,据此可以推断C符合题意,故选C。11.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A. 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B. 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C. 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D. 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为维护等级秩序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和意图,不能说明
12、孔子秉笔直书,A错误;孔子作春秋体现的是服务于现实的特征,没有涉及其历史视野,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孔子是否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D两项错误。12.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中国人所谓的“礼”其实就是“礼教”,“他们(指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也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礼教”。孟德斯鸠的观点A 完全不符合古代中国社会实情B. 否定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 合乎中国“礼法合一”文化传统D. 揭示了儒家思想宗教化的倾向【答案】C【解析】从孟德斯鸠的观点来看,他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是以礼为行动指南的,而礼仪、法律
13、、宗教、风俗混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的道德,所以这种观点符合“礼法合一”的传统,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孟德斯鸠的分析有着现实性;B选项错误,材料肯定了道德在中国社会起的作用;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13. 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B. 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C. 19世纪末
14、,“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D. 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表明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有不同的救国主张,排除。B项错在“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张之洞和维新派各自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其思想不会趋同,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失败,故证明不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出现主要是民族危机导致,所以不
15、管哪一种思想出现主旨是挽救民族危机。14. 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B.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C. 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D. 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其思想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故答案为D项。孙中
16、山的土地纲领没有做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排除A项;B项“实现了”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的“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表明并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15. 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一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材料旨在说明A. 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B. 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C. 第二次
17、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D. 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主要的意思是科技革命,产生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成功典范,所以材料要强调的是科技革命,推动了干预机制真正走向成功,故B正确;材料将罗斯福新政干预的失败作为第二次科技革命干预成功的一个背景,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不是对材料全面的理解,排除;材料中强调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发生变化,但没有强调变化程度,D表述不准确,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个题,共55分(第16题13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16.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
18、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道: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论证: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9、,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多角度论证,答出四点即可)总之,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近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是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阶段。【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材料观点,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强调了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的问题,材料内容主要强调“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
20、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的问题,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的角度加以论证。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科技革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1790年,凭借100支纱锭的“骡机”,英国纺纱工仅需要1000小时就能纺出100磅原棉,而在18世纪的印度纺纱工却要耗费5万小时。科技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1832年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
21、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9世纪中期,英国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薪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做佣人。伴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除了欧洲“尤利卡”计划外,还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和中国的“863计划”等。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对研究
22、科技革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具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材料信息史料价值英国纺纱工仅需要1000小时就能纺出100磅原棉、农业机械日益普及等反映了纺织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可用于研究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提升1832年工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进行斗争和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等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完善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可用于研究科技革命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和工人运动发展米尔顿的女人更愿到工厂上班、大众休闲娱乐的出现等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可用于研究科技革命推动价值观念变迁和改变社会生活世界各国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等反映了世界科技中心的多元化可用于研究科技革命引起世界经济格局
23、的变化材料来源看,是重要文献史料,属于第二手资料,反映了科技革命后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的全貌,对于研究科技革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解析】【详解】史料价值:首先通读材料,了解材料出处和来源,从整体上辨析材料的价值与类型,即根据材料名称“科技革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材料出处“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材料属于重要文献史料,是第二手资料,因为反映了科技革命后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的全貌,这一史料对于研究科技革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接着逐条阅读材料,一一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类和转化,说明其反映的问题和史料价值,如根据“英国纺纱工仅
24、需要1000小时就能纺出100磅原棉”“科技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可知,纺织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其史料价值在于,可用于研究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提升;根据“1832年工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进行斗争”“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等信息,可得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完善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进而用来研究科技革命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和工人运动发展;根据“19世纪中期,英国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薪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做佣人”“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等,可得出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接着明确说明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科技革命推动价值观念变
25、迁和改变社会生活;根据“世界各国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除了欧洲尤利卡计划外,还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和中国的63计划等”,可得出世界科技中心的多元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史料的价值在于可用于研究科技革命引起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最后解题时注意总分结合,持论有据,定位准确。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时期宋元明清“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形象特点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不畏强权,敢于抗争。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
26、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1)评分说明:指出差异+论述说明(2)示例:差异:从宋元到明清,孙悟空的形象从追求个人享受转变为诚心向佛。论述: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话本、杂剧的兴起给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小说、戏
27、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完善。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解析】【分析】本题第一小问“孙悟空形象的差异”,一是要注意题目“两个相邻的时段”,可以选择宋元和明清、明清和“文革”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后进行比较;二是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均可。第二小问论述,注意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联系所学知识,根据所选时段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说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最后对论述做一个总结。【详解】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
28、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
29、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褥子;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解析】【详解】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得出古代官员爱民如子;根据材料“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得出百姓视官员为父母,加以概括;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谈谈对上述现象的认识,可以从政治方面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文化上儒家民本思想,加以论述;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点睛】本题考查古代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观念的影响。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1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