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科目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哈佛极简中国史写道:“(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呈现出中北部平原上众多小诸侯国和沿着平原边缘围绕着这些小国的、完全自治的诸侯大国共存的局面。”“这一时期”可能为A. 公元前11世纪B. 公元前6世纪C. 公元前3世纪末D. 公元3世纪初【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是对春秋时期的诸侯割据现象的描述,其中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因此B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错误,排除。故选B。2. 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2、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A. 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C. 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D. 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可知,体现的是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故答案为A项。B项,先秦时期尚未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思想由多元走向统一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排除。3. 宋代中央名义上的司法部门是刑部,但实际上大理寺、御史台甚至开封府都拥有复核的司法权,皇帝也经常参与诉讼案,另外还设立
3、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等机构受理直接诉讼。这一诉讼制度A. 有利于司法审判的客观公正B. 强化了君主对司法权的控制C. 根本目的是彰显法律的权威D. 有力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有多个机构和部门参与司法审判过程,这有利于司法审判的客观公正,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对司法权的分散,除了皇帝之外还有多个机构和部分参与司法审判,直接受理诉讼,不是强化君主对司法权的控制;C选项错误,这一诉讼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强化皇权,并非彰显法律的权威;D选项错误,这一诉讼制度近乎繁琐,容易导致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问题,不能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故正确答案为
4、A选项。4. 辽史百官制记载:“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说明辽政权A. 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B. 因俗而治,缓和矛盾C. 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D. 辽人治辽,汉人治汉【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辽政权对地处长城内外社会经济和政治落差较大的不同民族与地区实行“因俗而治”,即以奴隶制统治契丹广大畜牧业地区,以封建制统治较为发达的汉人农业生产地区。这既有利于契丹的进步和强大,也使具有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地区得到继续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辽政权实行“因俗而治”的开
5、明民族政策,并未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选项错误,辽政权“因俗而治”,并非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按照契丹国制和汉制分别治理南北地区,不是让本民族治理本民族事务。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 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 (晋)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B. 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C. (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D. 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
6、守、尉、监【答案】B【解析】“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属于历史叙事,故A错误;“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属于历史解释,故B正确;“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属于历史叙事,故C错误;“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也属于历史叙事,故D错误。故选B。6. 下表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可知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 行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的自主性B. 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C. 中央行政体制不断调整加强对地方控制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呈
7、现出日渐激化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地方行政区划中高层政区变动最明显,统县政区其次,而县级政区几乎未动,这说明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行政区层级调整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不是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故C项错误;表格未涉及中央体制,无法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点睛】表格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首先是高度注意表格中的变化趋势,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即可。7. 1951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
8、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A. 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B. 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而是“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结合已学可判断出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C;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与题干的主旨无关,排除A;各民主党派不直接参与政府管理,坚持中共的执政党地位,B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是政党制度,D错误。8.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如国会在规定期限(10
9、天)届满之前休会,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无效,这就是所谓的口袋否决权,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这一规定体现了A. 权力制衡体制遭到破坏B. 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C. 总统实际权力大于国会D. 总统与国会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总统行使口袋否决权体现的是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A选项排除。美国三权分立体现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9. “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
10、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A. 增强了临时宪法的作用B. 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C. 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D. 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可知,这里描述的是1954年宪法,因为这一宪法是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是社会主义宪法,符合民主程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宪法颁布之后,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开展,B正确;1954年宪法不是临时宪法,排除A;1954年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不是基层民主的创新,排除C;政协制度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特征,排除
11、D。10. 英国学者罗威尔指出:“(光荣革命后)下议院逐渐把国王的权力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可是它虽然这样做,却没有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特征。”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英国A. 国王在立法上拥有巨大权力B. 君主立宪制需要进一步完善C. 虚位君主制得到法律的认可D. 国家权力结构实现分权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光荣革命“没有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不完善,故B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国王在立法上拥有巨大权力,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法律认可虚位君主制,故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英国实现了分权制衡,故D错误。11
12、. 撒切尔曾说:“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据此可推知,文官制度A. 容易滋生官僚习气B. 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C. 触碰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D. 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题干主旨描述了英国的文官制度具有很强的优越性,提高了治理国家的能力,B正确;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触碰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是西方文官制度的局限性,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但是其优越性是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与科举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12. 1901年,清廷谕
13、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A 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 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 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题干中既有“留学生”,又有“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新旧并存,D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
14、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施的,B项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20世纪初的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13. 英国“在1855年至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科举制度A. 公开考试,公正、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原则B. 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C. 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D. 创立于中国古代隋唐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
15、举制度原则,其理由是利用这种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公正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故选A项;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是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符合资产阶级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符合思想自由原则,排除C项;高度评价科举制不是因为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排除D项。14.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这说明( )A. 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新时期B. 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C. 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D.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答案】C
16、【解析】【详解】用专门立法来规范公务员考试录取工作,说明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故选C项;2005年我国尚未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项;材料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排除D项。15. 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 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C.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D. 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可知田
17、赋从1842年年逐年下降,1885年就已经下降到,所以A项中的“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是错误的。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府对工商税的征收超过农业税;但从表格数据来看政府对工商税的征收超过农业税从1885年就开始了,排除B。 中华民国在1912年1月1日成立,排除C。表格中田赋从1842年年逐年下降、工商税逐年增长,这样的变化和晚清政府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如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6.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 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外
18、,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A. 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B. 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C. 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D. 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和实施,反映出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C项正确;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的是增值税,不是个人所得税,A项错误;个税起征点为
19、5000元,只有超过5000元的部分才缴纳个人所得税,B项错误;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D项错误。17.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基础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马法的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故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18
20、.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 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 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 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 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据材料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说明了张骞所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21、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和建立西汉与西方的联系,AB错误;汉宣帝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C项无法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张骞通西域19. 新唐书.地理志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着于令式。”据此可知羁縻府州成为唐朝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唐朝初年,少数民族经常骚扰唐朝边境中央专设理藩院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羁縻府州通常由都督府、都护府负责节制A. B. C. D. 【答案
22、】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可以看出,羁縻府州是唐朝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从“自太宗平突厥”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初年,少数民族经常骚扰唐朝边境;从“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可以看出,羁縻府州通常由都督府、都护府负责节制,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清朝时期中央专设理藩院处理边疆民族事务,排除含有的B、D项和说法不全面的A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联系所学可知,清朝时期中央专设理藩院处理边疆民族事务,不是唐朝时期的措施,排除含有这一说法的选项和说法不全面的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20.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置榷场于保
23、安军及高平砦”,进行互市。嘉祐二年(1057年),元昊的儿子谅柞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这表明宋朝A. 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B. 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C. 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D. 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要以违约则罢和市”体现的是宋朝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C正确;材料中停止榷场互市的行为,体现的是宋朝政府态度十分强硬,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关系,非对外贸易,B排除;北宋处于一种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并未实现政治统一,D排除。故选C。21. 1957年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
24、取联邦制.就在各民族间增加隔阂,增加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C. 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人民的要求【答案】B【解析】据“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矛盾,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
25、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B正确;AC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要求”,排除D。22. 嘉靖九年,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关于“编审徭役”的奏疏,提出革除赋役弊病的方案:“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该方案A. 激化了社会矛盾B. 增加了财政收入C. 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 挽救了明王朝的统治危机【答案】B【解析】【详
26、解】材料是对一条鞭法政策的描述,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B正确,A排除;一条鞭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23. 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A. 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B. 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C. 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D. 赋税种类由
27、繁多到逐渐减少【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而明代清丈土地,编制黄册和鱼鳞图册,相比于宋代有很大进步,由此说明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C正确;唐代两税法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排除A;丈量土地和户籍管理是相辅相成而非分离,排除B;题干未显示赋税种类的变化,排除D。24. 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北魏商品经济不发达B. 社会动荡,经济破坏C. 五铢钱出现急剧贬值D. 政府大力提倡实物交易【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结
28、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是导致货币频繁变化,从而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换的主要手段,因此出现材料的现象,故B项正确;A、C、D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25. 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 )A.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B. 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C. 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D. 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危机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放弃金本位,形成各自为战
29、的货币区域,这表明了世界货币体系瓦解,所以正确的选项是A项;B项中的“开始”在题干中不能体现;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26. 1928年7月,中美关税条约签订,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国家,同时承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地位。其战略意图是A. 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B. 缓解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 防止日本对中国的独占D. 排除苏联影响,维护资本主义【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日本于1931年开始发动九一八事变,这些都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1928年”,故排除ABC。这时苏联已经建立,美国用承认关税自主权为条件,来换
30、取南京国民政府对其的好感,目的就是D,故选D。27.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反映了明朝乡村救济A. 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B. 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C. 保障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D. 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的乡村社仓制度是民间自我管理的,基本实现了民间自办,体现了明朝乡村救济注重发挥民间的作用,故选择D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如何抵制商人、抑制商业的发展,故排除A选项;明朝的乡村救
31、济制度中,政府并没有过多的参与,不算建立了完备的体系,故排除B选项;明朝乡村救济制度只能在凶年时发挥作用,并不能保障在平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故排除C选项。28. 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 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 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 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 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由“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可知C项
32、正确。A项“无为”,B项“贫富分化”与题目材料中采取措施、济贫扶弱的做法不符,D项不符合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的史实。29. 在托克维尔看来,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是在英国特有的长期宗教纷争中形成的。英国人“比当时的大部分欧洲人更熟悉权利观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则。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的茁壮萌芽即地方自治,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英国人的习惯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英国民主思想来自宗教改革B. 地方自治是英国政体的重要特点C. 美国自治思想深受英国影响D. 美国政体学习借鉴了英国政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人比当时的大部分欧洲人更熟悉权利观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则。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的茁壮萌芽
33、即地方自治,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英国人的习惯之中”可知,英国人移民到美国,同时带去了自治思想,所以美国自治思想深受英国影响,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是在英国特有的长期宗教纷争中形成的”可知,英国地方自治传统源于宗教纷争,而不是来自宗教改革,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自治是英国政体的重要特点,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美国自治思想深受英国影响,而不是美国政体学习借鉴了英国政体,故D项排除。30. 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这一状况,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改进供水系统
34、。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A. 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 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C. 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D. 政府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修建下水道,移除垃圾,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较快,公共卫生建设没有跟上,所以迫使政府采取措施,推进城市公共卫生建设,这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故选择D;只是进行公共卫生建设,没有干预经济,排除A;材料没有将工业革命前后的人民生活水平进行对比,排除B;无法体现“最早”,排除C。二、非选择题(共2个题,31题16分
35、,32题24分,共40分)31. 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摘编
36、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1)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简要说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答案】(1)水平三: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水平二: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水平一: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思路较清晰。(2)原因:社会经
37、济发展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解析】【详解】(1)根据表中所列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以按照选官标准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汉、魏晋、隋至清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世官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关系,而汉代察举制主要考察官员的德行。隋至清朝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主要标准是官员的才学。(2)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8、可知,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可知,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根据材料“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可知,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根据材料“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启示: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一选官标准和选官程序的变化可以得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39、、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从材料二的主旨可以得出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32.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
40、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
41、治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宜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解析】第(1)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42、。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概括得出: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由材料信息“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第(2)问,“历史背景”,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点睛: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避讳热点的思路。本题中“变化”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概括信息;“积极作用”,需要紧扣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历史背景”,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