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85.50KB ,
资源ID:772099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7209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一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由此可见,在分封制下A. 按血缘关系授予贵族土地B.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结合C. 按不同等级授予贵族土地D. 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按照“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级身份,贵族获得的封地及征收赋役的比重不同,说明分封制下按照不同的等级授予贵族土地,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等级

2、差别,并非强调血缘关系;B选项错误,分封制下土地国有,诸侯只有使用权;D选项错误,由题中“其食者半”、“其食者三之一”及“其食者四之一”可知并非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中不同等级的贵族能够获得的封地和征收赋役的比重不同,依据所学分封制相关内容分析选项内容作答。2.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 贵族竞相追逐利禄B. 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C. 官僚政治得以确立D. 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可知,赏赐的标准日益

3、改变血缘因素,而重视功劳,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B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郡县制的确立标志官僚政治开始确立,C错误;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材料反映赏赐的标准日益改变血缘因素,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结合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分析解答。3.礼记曾对商周两族的宗教意识作过比较,“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敬神而远之”。这反映出A. 商朝未形成宗法观念B. 周朝注重礼仪形式C. 周人否定鬼神的存在D.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说明商朝存在宗法观念,排除A;由“周人尊礼,敬神而远

4、之”,说明周朝注重礼仪形式,故选B;由“敬神”,说明周人并不否定鬼神的存在,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儒家思想,排除D。4.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制造技术进步B. 法家思想影响C. 政治伦理规范D. 审美观念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周代的青铜器纹饰更多的体现了秩序和规整,而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变化反映了周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规范,C正确;青铜制造技术的变化不能构成纹饰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法家思想在西周并未出现,排除

5、B;审美观念变化不是纹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5.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巾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A. 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B. 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C. 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D. 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各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的国家民族认同,使其对秦的统治不满并演变为反秦势力。南方楚地与秦地文化和社会心理差异最大,故其反秦活动最为激烈,故A正确;东方六国受暴政摧残更严重不能解释楚地的反秦斗争最激烈,排除B;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

6、显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排除C;郡县制的推行并未激化社会矛盾,郡县制为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政策,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有差异,排除D。故选A,6.下表是不同史籍有关秦汉时期官员推选吏员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秦律杂抄除吏律有任人以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山阳侯张当居为太常时,因推举的子弟多不符实,受到免职的处罚。汉书陈汤传A. 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B. 法律禁止官员“任人唯亲”C. 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D. 国家注重所选的官吏质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

7、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因推举的子弟多不符实,受到免职的处罚”可知,材料反映秦汉时期官员推选吏员注重官吏质量,不然会受到处罚或免职,故D正确;材料“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并非强调“实际从政能力”,排除A;根据“山阳侯张当居为太常时,因推举的子弟多不符实,受到免职的处罚”,没有体现“法律禁止”,排除B;根据“山阳侯张当居为太常时,因推举的子弟多不符实,受到免职的处罚”,无法体现“道德品质”,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有任人以为吏,其

8、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因推举的子弟多不符实,受到免职的处罚”,紧扣关键信息概括分析。7.“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延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 强化君主专制B. 强调中央集权C. 有一定继承性D. 民主特色鲜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认为秦朝的制度一方面是时势使然,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对之前制度的继承,如“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C正确;题干认为秦朝君臣并不是出于主观目的强化君权,排

9、除A;题干未提及中央集权,排除B;“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材料作者认为秦朝是专制,排除D。8.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A. 宋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B. 宋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C. 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D. 宋朝开始中药治疗疫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苏轼任杭州知府时杭州发生的“湿疫”疫情,他组织富豪捐款修建医院抗击疫情,说明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故C正确;材料只是体现1089年这一年的疫情和自然灾害,故A说

10、法错误; B与材料无关; 早在东汉张仲景就用中药治疗疫疾,D说法错误。9.明神宗年幼即位,内阁首辅高拱为使“政归内阁而不旁落”,欲弹劾司礼秉笔太监冯保。冯保接到高拱的奏疏后并不转送内阁,而是留中不发。高拱再上第二疏,冯保只得发下内阁拟票,高拱草拟皇上批语“俱依议行”后,指使门生弹劾冯保。这体现了当时A. 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B. 党争导致政局动荡C. 内阁成为议行合一机构D. 专制皇权受到侵夺【答案】A【解析】【详解】明代在内阁首辅与司礼秉笔太监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冯保不敢一再压下首辅高拱的奏疏,只能发下内阁拟票等,体现了当时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当时的政局动荡,B项错误;

11、材料不能说明内阁掌握执行权,内阁为议行合一机构的结论不成立,C项错误;内阁与司礼监的制衡,不能说明皇权受到侵夺,D项错误。10.明清休宁汪氏宗谱规定:“本支子孙有作过者,有败俗者,有婚姻不计良贱者,有鬻谐牒者,有弃卖坟墓者,俱以不孝论,并鸣众,揭谱除名。”据此可知,宗规宗约A. 扼杀人性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 延续了先秦宗法制的传统和规范C. 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 为完善地方治理提供了重要手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汪氏宗谱规定的对于败俗者、婚姻不计良贱者、鬻谐牒者、有弃卖坟墓者等行为,俱以不孝论且除名,体现了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可以为地方治理提供参考或者手段,故

12、D项正确;宗谱是对宗族子孙的规定和约束,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先秦的宗法制传统和规范,故B项错误;汪氏宗谱的规定没有体现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11.雅典伯里克利时代通过的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有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条法律,普罗泰戈拉被控为无神论者而遭驱逐出境,苏格拉底以“慢神”和“蛊惑青年罪”被判处死刑等。这反映出,在雅典A.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B. 公民的自由权利受到限制C. 伯里克利完善了民主制度D. 法律只服务于宗教和神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伯里克利时期的法律,公民不能自由信教,不能对神明发表观点,普罗泰戈拉

13、与苏格拉底都为此受到处罚,据此可知雅典公民的自由权利受到限制,故B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理解错误;D项与雅典法律不符,均排除。【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掌握伯利克里改革相关知识。12.古雅典早期,最关键的职位是执政官,梭伦、庇西特拉图、克利斯提尼等都曾担任过此职。其中克利斯提尼改革后,雅典的实际政治权力向十将军集中。公元前467公元前428年间,伯里克利儿乎一直是十将军之一,且这一时期的政治领袖都是将军出身。上述材料可以说明,雅典当时A. 各等级公民的权利完全平等B. 废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C. 财产资格的限制彻底打破D. 由精英政治家左右城邦军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

14、现的是古雅典早期的关键职位如执政官、十将军等都被精英政治家所垄断,这也说明雅典的民主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D正确;完全平等的说法错误,A排除;材料未涉及旧贵族特权的废除,B排除;财产资格的限制被打破是在伯里克利改革时期,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C排除。故选D。13.罗马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公民集团与其他居民有严格的区分。但在公民权问题上,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这一超越A. 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展B. 使罗马居民拥有广泛权力C. 直接导致万民法形成D. 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

15、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可知,罗马虽然实行公民政治,但是公民集团和公民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罗马城邦和之外的统治区城内,不断有人被赋于公民权,这适应了罗马统治范围的扩展,梳理了社会矛盾,故选A项。材料所述是拥有公民权的人的范围的扩展,而不是公民权的内容的扩展,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万民法的形成是这一超越的表现,而不是结果,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对社会矛盾的梳理,有力地维护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D项说法错误,排除。14.民法大全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表明A. 罗马

16、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B. 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C. 罗马法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D. 罗马法对专制皇权构成了制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等信息可知,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充分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故选A;罗马法的本质在于反映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意志,而非民主,排除B;形式主义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现象而不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材料显然没有反映形式主义内涵的相关描述,排除C;民法大全规定“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这是皇权强化的体现,而非制约,排除D。15.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明确限制王权,保

17、证了议会立法和财政等方面的权力;1701年王位继承法则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英国这两个法案的 颁布A. 否定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B. 表明国家行政权力完成转移C. 确立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D. 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明确了国王权力来自议会,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从而否定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故A正确;两个法案没有涉及国家行政权力的转移,故B错误;18世纪中叶,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确立,故C错误;此时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故D错误。16.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

18、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材料所反映的核心主张是A.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B. 争取民族独立C. 维护各州政府权力D. 建立民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邦联制下美国成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带来很多问题,为此联邦党人要求主张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以维护独立战争的成果,A项正确;根据材料“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瓜分”可知,当时美国已经取得独立,B项错误;作者认为,“如果美国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即维护各州的权利,会“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C

19、项错误;建立民主制度与材料“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无关,D项错误。17.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要求选择1895年德国政体的评述,结合所学应该知道这时德国已经发布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故“上议院主用世爵”中上议院指的是德国的联邦议会,“君权仍重”更能看出是德国的情况,故选D。C应该指的是美国

20、政体(三权分立),“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更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故排除CA。根据“君主”“不能独断”可以排除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1870年以后,统一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德国还集中力量投资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这反映出德国A. 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工业发展B. 在整体工业实力上遥遥领先他国C. 政府在工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D. 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

21、工业成果【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德国政府通过扩大军费开支刺激了铁路、海运、钢铁和机器制造等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的发展,还集中力量对电气和化工等新兴产业进行投资,这反映出德国政府在工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德国拓展海外市场;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德国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不是整体工业实力;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德国从其他国家引进工业成果。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9.“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依据材料判断,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A. 遏制吸毒,医治官场病疾B. 制止白

22、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C. 整顿海防,打击英国入侵D. 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填海外无穷之壑”,“渐成病国之忧”说明白银大量外流危害了国家的利益,从侧面证明了禁烟是为了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禁烟运动20.“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

23、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作者试图说明A. 现代化世界大潮中,封闭的国策、落后的经济和僵化的制度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B. 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被迫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C. 落后招致民族的屈辱和反思,中国在阵痛中渐渐走出传统并被迫开始现代化探索D.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现代化文明国家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

24、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的信息说明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进行近代化的探索,故选C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反抗近代化的探索。21.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英雄们对封建剥削深有切肤之痛,而对资本主义并无多少预见,空想和错误是历史客观条件使然。”下列材料中,最能体现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是A. 每军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崇尚B.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C. 凡礼拜日,

25、伍长各率男女到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讲听道理,颂赞祭奠上帝D.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太平天国土地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与评价。【详解】材料问题是“最能体现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而A项着重强调的是“军事”上的组织,而且是可行的,A项不符合题意;B项和D项在调动农民积极性上是矛盾的,D项平分土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D项可行,而B项的平分产品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带有“空想性”,B项正确;“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女到礼拜堂”、“讲听道理,颂赞祭奠上帝”,是可行的,C项错误;故B项正确。22.太平天

26、国运动中,一方面在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天下人”平分“天下田”;但也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这说明太平天国()A. 比较注重加强法律制度建设B. 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C. 政策法令具有极大随意性D. 经济政策与政治制度脱节【答案】B【解析】题干阐述了太平天国经济制度所体现的人人平等理念和政治制度中体现的封建等级观念,意在通过其经济与政治政策的不协调性,说明太平天国运动仍然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答案为B;材料没有设计法制建设信息,故A错误;材料中政策并不是随意性,有一定的目的,故C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思想和等级观念的问题,故D错误。23. 一场发生在中国的近代战争被描述为:

27、“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熸矣。”该战之后( )A. 中国被迫开放了沿海沿江的11个通商口岸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熸矣”的描述可知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进一步可知,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不符合甲午中日战争史实,排

28、除;B项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是在1851-1864年,排除;D项指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名师点睛】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重点要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第一,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印证了不能够仅仅学习西方科技。第二,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了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第三,近代中国掀起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等。24.甲午战后

29、,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是因为A. 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B. 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C. 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D. 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后攫取大量的侵略权益,激起了民族愤怒,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可以排除。B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25.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喻向英、俄等国发出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如表是照会提出的

30、三项原则。此后,列强相继接受了美国的原则。列强的这一做法反映出 原则一各国不得干涉他国在华势力范国及租借地的既得利益原则二各国进出口货物关税均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海关统一征收原则三各国势力范国对他国船舶征收的港口及铁路运费费,不应有所差异A. 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根本目的B. 美国已成为公认的经济强国C. 避免瓜分中国符合列强最大利益D. 门户开放利于列强扩大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99年,列强相继接受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户开放在承认各国在中国既得利益的前提下,相互开放势力范围,有利于列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D选项符合题意;列强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及租借

31、地,“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海关统一征收”进出口关税等,不能体现“资本输出是列强最根本的目的”,不能说明列强公认美国经济强大,AB两选项错误;列强承认他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等,不是要避免瓜分中国,C选项错误。26.甲午战后,国际资本潮水般涌进中国,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减少成本,提升利润,与中国政府协商集中投资。为此列强A. 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B. 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 强迫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答案】C【解析】甲午战后,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中的“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即是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故答案为

32、C项。列强早已在中国投资设厂,排除A项;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27.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A.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B. 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C.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D. 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说明当时人们对义和团运动反帝斗争的认同,即义和团运动迎合了多

33、数民众的社会心理。故答案为B项。材料仅强调抗击外来侵略,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排除;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盲目排外,对中国的近代化并未起到推动作用,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并未继承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排除D项。28.蔡元培指出:“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以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然一经庚子联军之压迫,则向之排外者,一转而反为媚外;凡为外人,不问贤否,悉崇拜之;凡为外俗,不问是非,悉仿效之。”这表明清政府A. 仇视新法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蔓延B. 崇洋媚外的心理取代华夷观念C. 排外心理在列强冲击下恶性膨胀D. 信仰危机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答

34、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则向之排外者,一转而反为媚外”信息可知,清政府自仇视外人的华夷观念转变为崇洋媚外的心理,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从排外转向媚外,并非仇视新法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蔓延,也并非排外心理膨胀,A、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信仰危机的内容,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9.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A. 推动中国教育发展B.

35、 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C. 建立中美友好关系D. 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答案】B【解析】A项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D项不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故D项错误;C项不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故C项错误;通过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美国向其灌输自己的思想文化,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故B项正确。30.第五十六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于2020年2月14日至16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主办方发布2020年慕尼黑安全报告,将“西方缺失”设定为会议主题。按照主办方的说法,“西方缺失”是指一种被广泛感受的不安,这种不安源于“西

36、方”持久目标的不确定性和“西方”共同立场的缺失。导致“西方缺失”的内部因素是A. “反自由主义”浪潮兴起B.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C. 西方国家实力差距的缩小D. 新兴市场国家的不断崛起【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方缺失”反映了弥漫在西方内部的一种焦虑情绪担心西方在急剧变化的世界格局中失去主导地位、关注欧美统一立场因正在生成的不同理念和利益取向而受到侵蚀、担心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被所谓“威权国家”势力“修正”,等等,故“西方缺失”的内部因素在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对欧美主导体系的冲击,B项正确;“反自由主义”浪潮反映的是各种民粹主义和国家主义,现“西方缺失”无关,排除A项;西

37、方国家内部实力差距变化与“西方缺失”无关,排除C项;新兴市场国家崛起增强了“西方”共同立场,不利于“西方缺失”出现,排除D项。故选B。3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A. 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 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C. 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D. 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答案】B【解析】赴法华工的表现的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A不符合题意;法国是协约国

38、的一方,华工支援了法国就是支援了协约国一方,因此赴法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故B符合题意;中国的参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取胜,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中国参加了一战,但是中国的主权和利益并没有收回,故D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要依据材料不能脱离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是协约国的一方,华工支援了法国就是支援了协约国,因此赴法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32.破碎的世界:一战信件、日记和回忆录就某次战役记载道:“埋葬尸体通常是不可能的,我们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尸体。太阳照在被毒死的士兵尸体上,经常将肿胀的尸体变成蓝色。随着毒气排出,尸体像木乃伊一样干瘪,保持

39、着死前的姿势。直到坦克的出现,我们才看见了胜利的曙光。”材料所述的战役A. 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B. 标志着施里芬计划破产C. 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D. 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到坦克的出现,我们才看见了胜利的曙光。”,结合所学知识,坦克在一战中首次应用是在索姆河战役中,这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故选C。AB应是指马恩河战役。D 夸大了索姆河战役的作用。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的进程索姆河战役。33.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在1919年发表的听着,德国人文章中,号召德国人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争做“欧洲的中国人”。许多学者认为道德经可以医治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消

40、解强权意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B. 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C. 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D. 战争对西方文明的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据“1919年”可知是在一战结束后,此时道德经在西方受到欢迎主要是由于战争对西方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坏,故选D;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明显无法成为道德经在西方受到欢迎的原因,排除A;此时欧洲没有出现经济危机,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排除C。故选D。3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妇女在炮弹工厂做工,下列各项中此的正确解读是一战期间大批成年男子应征入伍,造成人力短缺一战期间大批妇女进入生产部门她们从事的工作很危险客观上有利于

41、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A. B. C. D. 【答案】A【解析】一战期间女子做工,说明劳动力匮乏,女子需要弥补战争造成的男子的损失,使得大批妇女进入生产部门。选项和选项我们从材料本身出发,这样的工作确实很危险,但是也会带来妇女地位的提升。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35. 英美两国有着特殊关系,共享基本价值观,几乎同文同宗,美国一向把英国视为亲密盟友和精神导师,但在下列国际事务中,英美态度存在突出冲突是A. 国际联盟领导权问题B. 日本归还中国山东的问题C. 限制德国海军军备问题D. 德国赔款问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在国联成立的时候,美国希望能操纵和控制国联,而英国则最终与法国获得了国联的领导权,

42、美国因此没有参加国联,这恰恰是两国存在突出冲突的典型事例,故选A。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的构建36.一战后,打破西方国家孤立苏联的企图,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的是A. 国际联盟的建立B. 拉巴洛条约的签订C. 和平法令的提出D.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打破西方国家孤立苏联的企图,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巴洛条约的签订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俄的企图,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7. 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克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

43、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 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唯一办法。”以下体现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A. 苏德战争爆发B. 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C. 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D.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希特勒想借反对共产主义为幌子来摆脱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束缚,为此德国建立了德、意、日三国轴心,发动战争,故B正确。38. 二战后期一份国际文件中规定:“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该文件是A. 慕尼黑协定B.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C. 联合国家宣言D

44、. 开罗宣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开罗宣言的内容有中、英、美三国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日本归还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日本交还占领自中国的所有领土,比如台湾、澎湖及满州,归还于中华民国。故答案选D。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开罗宣言39.1945年1月,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宣布:只允许日本维持最低限度经济所必需的设备,其余一律拆除。但到了1951年,美国根本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背景是A. 大国对峙的加强B. 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C. 西欧国家的联合D.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45、高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由材料可知盟国由抑制日本变为扶植日本,其背景跟当时“冷战”的展开、美苏对峙的加强有关,故答案为A项。“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西欧国家的联合”“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故B、C、D三项不正确。40.1955年3月,丘吉尔在对众议院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新式武器除改变战争外,还改变了国际关系。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丘吉尔观点的核心是A. 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B. 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C. 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D. 英国应大力发展核武器【答案】

46、A【解析】从材料信息“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说的是核恐怖下的和平,即揭示了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D项。二、综合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表为20世纪早期主要列强在华投资情况(节选)。国别1902年1914年1930年美元(百万)百分比例美元(百万)百分比例美元(百万)百分比例美国344.122.8664.629.5104730日本53.63.6290.912.91411.640.5俄国450.329.8440.219.5根据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整理材料二 从1950年到2016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达到4

47、000多亿元,开展了5000多个援助项目。在建国初期,中国提出了不附加条件、不干步内政等理念,但援助规模超越了本国经济承受能力。1983年提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2011年,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强调:“决不把提供援助作为干涉他国内政、谋求政治特权的手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摘编自屈彩云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理念的发展、维承与创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一国说明其在华投资演变情况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48、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的阶段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和新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不同。【答案】(1)美国:投资数额不断增长,比例较稳定。固有的经济实力;重视投资的传统政策;侵华最早,势力范围最广。日本:投资数额和比例增长迅猛。经济实力逐步增强;邻近中国的优势;日俄战争胜利,抢夺俄国在华权益;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俄国:投资数额和比例均呈下降趋势。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日俄战争失败优势下降;十月革命后政局变动。(2)第一阶段:建国70年代末:不侵犯受援国的主权利益;脱离国情,超越国力。第二阶段:70年代末21世纪初: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第三阶段:201

49、2年至今: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3)近代列强依仗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在华大肆掠夺,打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新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推动了受援国经济发展,加强了友好交往。【解析】【详解】(1)美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投资由22.8%到29.5%再到30%,其投资相对稳定;原因,美国在这时期在华的投资额和比例相对占多数,与其固有的经济实力,侵华相对早,势力范围最广直接关系。日本,日本在华投资比例由3.6%到12.9%再到40.5%,投资数额和比例增长迅猛;原因,这时期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市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地理位置上邻近中国的优势

50、等。俄国,俄国在华的投资比例由29.8%到19.5%,其投资数额和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经济实力相对弱,并且这时期经历十月革命,国内政局不稳定,在对外日俄战争失败优势下降等。(2)据材料“不附加条件、不干步内政等理念,但援助规模超越了本国经济承受能力”可得出这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特征是不侵犯受援国的主权利益,但脱离国情,超越国力。据材料“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的特征是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据材料“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可得出这时期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的责任和担

51、当。(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列强在华投资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结果,是近代列强依仗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在华大肆掠夺原材料和倾销商品,打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的表现;而新中国对外援助是在尊重他国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基础上援助,有利于推动受援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加强友好关系的表现。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学者对于把16世纪还是19世纪看作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这个问题上颇有分歧。即使把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我们也仍需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因为这些形态制约了中国对19世纪外来挑战所作的反应。西方的入侵可以被视为一种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确实,从历回顾的角度来看,

52、1617世纪欧洲人和俄罗斯人的来临,为19世纪西方的强烈活动铺平了道路。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对于近代中国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围绕材料观点提出看法(可赞成、否定或修改),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要求:看法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1:看法:赞成以16世纪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理由:从内部看,16世纪为明朝中后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出现了顺应时代趋势的新思想,且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将西学传入中国。总之,16世纪中国具备了社会转型的某些特征,因此可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示例2:看法:赞成以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

53、开端。理由: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局面,中国被迫开放,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总之,鸦片战争促使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因此可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示例3:看法:赞成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开端,否定以16世纪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理由:如明朝时期的耶稣会士虽传入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西方科学,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小撮士大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中国仍然是传教士到来之前的那种模样。而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之,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比16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因此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更为合理。(“示例”仅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中的两种观点,一个观点是以16世纪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点。另一个观点是以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可以任选一个,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如,选择以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这一观点论述的话,可从鸦片战争的影响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