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阶段质量评估(一)专题一、二 (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的劳动量决定的,这一观点()A.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B.正确地揭示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C.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D.掩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2.亚当斯密提出用“看不见的手”去自动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与分配,反对用人为的制度加以控制。亚当斯密这一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是()A.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B.封建政治势力和重
2、商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启蒙思想在欧洲的流行D.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达3.斯密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由此可以看出,在收入分配上,他主张()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工资和利润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存在雇佣剥削关系A.B.C.D.4.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经济学家斯密的观点。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李嘉图主张()A.交换价值决定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尺度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D.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可能有交换价
3、值5.李嘉图认为,降低个人购买的各种必需品的价格的两种方式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降低本国生产的食物和必需品的价格实行自由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本国生产的食物和必需品的价值降低工人工资,从而减少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A.B.C.D.6.与斯密、李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A.人与人关系下的财富生产、分配与消费B.社会关系所掩盖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C.社会生产过程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D.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7.下列说法能体现劳动与劳动力不同的是()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力的存
4、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劳动不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品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和资本主义工资理论,科学地解决了李嘉图体系所无法解决的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A.B.C.D.8.下列关于剩余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创造了剩余价值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A.B.C.D.9.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本质是尊重人的劳动和人的劳动产品,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
5、展观的核心。这说明()A.马克思时代已经产生了科学发展观B.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C.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D.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依据10.马克思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分析,并没有停留于经济现象,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中探寻根源。因此,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A.激化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D.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二、非选择题(共60分)11.(20分)在20世纪初,汽车是由技术工人手工打造而成的。成本较高,价格难以下调,汽车成了地位的象征,拥有汽车只是少数人的特权,福特的
6、贡献在于他把汽车变成了普通商品。福特利用大规模生产实现了这一点,他创造了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从而大量节省了劳动时间,降低了成本与价格,而福特也因此成了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运用亚当斯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12.(20分)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收入分配改革问题作出安排: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舆论普遍认为,这个表述是十八大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最大亮点。为此“提高两个比重”和“实现两个同步”的重要
7、性就凸显出来,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1)结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关内容,简述我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理由。(12分)(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对现代企业发展有何启示?(8分)13.(20分)读图,回答问题。(1)图1与图2各反映了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哪种方法?(8分)(2)请说明在图2中资本家是如何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12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C。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
8、决定的观点属于其中的错误成分,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2.【解析】选B。本题考查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属于基础题,只要熟悉基础知识,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不难选出答案。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涉及知识是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斯密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由此可以看出,他主张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正确,选D。4.【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李嘉图与斯密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问题上的分歧的掌握。李嘉图同意斯密关于使用价值不能成为决定交换价值
9、尺度的观点,纠正了斯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A、B、D三项不是李嘉图的主张。5.【解析】选B。李嘉图认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者维持其自身与其家庭所需的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价格决定的。颠倒了劳动力的价值与本国生产的食物和必需品的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李嘉图主张使国内市场上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下降的两种方式是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以及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本国生产的食物和必需品的价值,而不是通过降低工资来减少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观点也是错误的。6.【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马
10、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体现了劳动与劳动力的不同,不符合题意,从而得出A项正确。8.【解析】选C。本题考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因此,符合题意,故选C项。9.【解析】选C。材料讲的是剩余价值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二者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故A错误;B应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D混淆了二
11、者的关系。10.【解析】选B。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不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故A项错误;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故C项错误;D项“直接”说法错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B项正确。11.【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审好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运用所学斯密的理论进行分析,涉及的知识点有斯密的财富观、分工理论及劳动价值论。答案:(1)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2)分工之所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
12、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福特的成功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二元的,但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材料中由于分工节省了劳动时间,降低了成本与价格充分体现了这一点。12.【解析】第(1)问,要求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分析。首先阐述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知识,然后分析我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必要性及意义。第(2)问,从具体劳动的角度,强调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抽象劳动的角度,强调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答案:(1)马克
13、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必须要尊重劳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我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方法技巧】确保答题方向正确
14、的技巧(1)辨明试题的指向,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2)分析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3)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越要小心,不能简单地用已做过的类似题目的思维去解答。13.【解析】从图示和设问中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剩余价值的生产。第(1)问,比较容易回答,图1是通过延长工作日的手段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图2是工作时间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2)问,主要回答出通过什么手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应该从科技进步、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入手作答。答案:(1)图1反映的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图2反映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图2中资本家在工人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工具的革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资本家加强管理等,社会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取了更多的剩余价值。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