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篇目一方山子传一、通假字1前十有九年“有”通“又”2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3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4方山子傥见之欤“傥”通“倘”,或许,可能二、古今异义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古义:骑在马背上。今义:立刻、立即。3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古义:任职。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4然终不遇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今义:没有遇到。5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遗留下来的样子。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
2、名词作状语岁得帛千匹岁:每年(2)名词的意动用法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以为宗,尊奉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使跟从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亦足以富乐 富乐:使富足享乐(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余既耸然异之 异:以为奇四、一词多义1慕2闻3等4因5然6焉五、文言句式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3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句4鹊起于前状语后置句5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状语后置句6欲以此驰骋当世省略句7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省略句8亦足以富乐省略句9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说作者见第二单元新城道中(其一)一课寻背景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
3、心理,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才隐约其词,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折射。链常识传记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
4、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知文意本文通过对方山子生平的生动介绍和描写,给读者展示了一位出身富家,少年踌躇满志、威武侠义,中年舍弃豪华、自甘清贫、不慕荣华、崇尚道义、崇尚自然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喜爱之情,流露出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隐约有不平之意,流露出自己因仕途坎坷而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明文脉赏技巧1不主故常,起笔新巧作者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姓名、籍贯、世家,而是从得到“方山子”这样一个特殊称号的缘由写起,将最能吸引人、最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事实告诉读者,别开生面,不同凡响。2一线贯串,不离主旨开头一段就提到方山子是“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光、黄间隐人”,把主旨指出来了。然后,以这个主旨为“一个连贯体,一根连续不断的链条”逐层写下去。以方山子的“隐”和“异”贯串全篇,将一些看来似乎是零零星星的贝壳珠粒,穿缀成了闪光的色彩斑斓的项链。3变化多端,舒卷自如本文的结构有个特点多变。全篇以内在的思想为结构的主要线索,而又考虑时间和空间顺序的外在情节线索。- 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