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66.48KB ,
资源ID:770902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7090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1、天津市2022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第I卷 选择题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图为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宅兹中或(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据此可知A. 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已经出现B.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C. 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D. 青铜

2、器的铸造技术始于商周时期2.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表。据此可知,秦、楚兴修水利的目的之一是( )A. 推动小农经济发展B. 服务于战争的需要C. 便利商品贸易流通D. 治理河湖洪水泛滥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庄子倡导“乘物游心,亲近自然”,韩非子强调“抱法处势”。蕴涵在这些思想中的共同追求是A. 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B. 解决民众基本的生存问题C. 实现理想的社会人格D. 建构稳定和谐的礼乐秩序4. 西汉建立后,从刘邦称帝始,到汉武帝即位之初,中经惠、文、景三帝,大约六七十年间实行是“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这一做法A.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 反思

3、了秦朝灭亡的教训C. 反映了抑制王侯势力的意图D. 缓和了统治集团的矛盾5.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经济实力膨胀,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豪族地主通过购买、掠夺等方式兼并、抢占民田,建立起庄园经济。这一现象导致了A. 土地性质发生变化B. 个体农耕经济衰退C.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D.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6. 东晋政府为了照顾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的心理,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这一状况导致( )A. 户籍体制的混乱B. 中央权力的削弱C. 赋役制度的瓦解D. 郡县制度的崩溃7. 786年,京城军粮无

4、法保证。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唐朝后期( )A. 政权存亡依赖藩镇B. 藩镇割据日益严重C. 衰败趋势逐渐明显D.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8. 唐代科举制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明朝时经义、诗赋、策论虽并同为科举考察对象,但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A.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 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C. 官僚政治角色发生变化D. 科举取士程序走向完善9. 如表为北魏至唐代有关均田制下奴婢和耕牛受田规定的变化表。据此可知,当时朝代奴婢耕牛北魏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30亩,限4牛北齐限60300人,受田数与

5、农民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北周未有明文规定未有明文规定隋代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唐代不受田不受田A. 社会结构日益僵化B. 世家大族走向没落C. 人地矛盾得到解决D. 犁耕技术渐趋成熟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齐竞陵王萧子良为首佛门信徒与无神论者范缜的大论、佛道围绕“老子化胡”问题的争论及佛儒关于“沙门是否拜王者”和“沙门视袒服”的争论。据此可知,当时A. 政府企图控制士人B. 三教合趋势凸显C. 思想领域较为活跃D. 佛教占据优势地位11. 史载,陆九渊与皇帝论对时,在其第一篇札子中,陆九渊明确地说:“(陛下)临御二十余年,未有(唐)太宗数年之效,版图未

6、归,仇耻未复,生聚教训(军民同心同德)之实,可谓寒心!”陆九渊发表此言论的背景是( )A. 金人南下导致南宋偏安B. 策问成为科举主要形式C. 政府轻徭薄赋财力匮乏D. 心学理论得到政府提倡12. 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A. 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B. 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C. 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D. 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13. 元朝统

7、一后,在原金、宋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不顾既有区域经济联系,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这一做法( )A. 反映了专制权力下移B. 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C. 阻断了经济资源的流通D. 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14. 许衡在时务五事立国规模的上书中写道:“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下列关于“国朝”的统治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A. 首次设立御史台主管监察B. 管理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地方官署是宣政院

8、C. 实行刺史制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15. 皇明名臣经济录中记载,“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在此情境下,明朝设置了巡抚制度,并逐步演化成为明朝重要的监察制度。由此可知,巡抚制度( )A. 健全了明朝的中央官制B. 利于减少地方割据风险C. 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第卷 非选择题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3题,共55分。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

9、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在文化上采取特别优容的态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担任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材料二 廷议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由秦始皇确立的朝议制度演变而来,明代更加规范和完备。明代凡遏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廷议的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

10、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参加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包括阁臣、九卿、科道,以及与所议内容有关的文武官员等,皇帝一般不参加廷议。确定廷议时,依据所议事项的内容归六部中哪个部主管,廷议的举行就由该部尚书主持。廷议有一般固定在左阁门举行,人们称之为东阁议事、东阁会议。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试卷摘编自马静茹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以俺答封贡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博士议政制度建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廷议制度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11、。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百姓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的百无四五。建中元年(780),杨炎向德宗建议并实行了“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实行两税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

12、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改革的意义。18.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流动”的宋朝材料一 “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以上两句材料均出自宋史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宋会要辑稿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13、”。(宋)朱彧萍洲可谈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宋会要辑稿材料二 下表为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官员科举出身荫补出身其他尚书左选925138086尚书右选7721051684侍郎左选94586926622侍郎右选415117023484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材料三 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宋初制定的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流动”是宋朝社会

14、变化的典型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动”的宋朝予以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历史答案第I卷 选择题1. 下图为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宅兹中或(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据此可知A. 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已经出现B.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C. 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D. 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始于商周时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何尊”铭文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铭文中还记述了周武王决定建都于成周(洛阳),说明西周是早期国家

15、的形成发展时期,故选C;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A;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排除B;夏朝我国已经掌握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排除D。【点睛】2.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表。据此可知,秦、楚兴修水利的目的之一是( )A. 推动小农经济发展B. 服务于战争的需要C. 便利商品贸易流通D. 治理河湖洪水泛滥【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秦、楚基于“天下并”“入郢”“略吴疆”等需要兴修都江堰、子胥渎等水利工程,反映出当时兴修水利的目的之一是,服务于战争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秦楚兴修水利是为了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排除A项;便

16、利商品贸易流通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且与“天下并”“略吴疆”等不符,排除C项;治理河湖洪水泛滥与“决期思之水,而灌雩之野”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庄子倡导“乘物游心,亲近自然”,韩非子强调“抱法处势”。蕴涵在这些思想中共同追求是A. 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B. 解决民众基本的生存问题C. 实现理想的社会人格D. 建构稳定和谐的礼乐秩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礼乐秩序渐趋崩溃,代表不同阶层和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个人修养或规范个人行为出发,力图通过实现理想的社会人格,恢复社会秩序,提出了不同的社会主张,故C项正确;A

17、项是道家的主张;B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与史实不符。4. 西汉建立后,从刘邦称帝始,到汉武帝即位之初,中经惠、文、景三帝,大约六七十年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这一做法A.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B. 反思了秦朝灭亡的教训C. 反映了抑制王侯势力的意图D. 缓和了统治集团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这是因为秦朝速亡的事实对汉初统治者的深刻教训及应对汉初严峻的经济形势,B正确;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推行,认同王国势力的发展,给予王国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间的矛盾,D错误。5. 东汉时期,豪

18、强地主经济实力膨胀,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豪族地主通过购买、掠夺等方式兼并、抢占民田,建立起庄园经济。这一现象导致了A. 土地性质发生变化B. 个体农耕经济衰退C.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D.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答案】B【解析】【详解】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建立庄园,这就导致大量的自耕农破产,从而使得个体农耕经济衰退,B项正确;土地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租佃关系日益普遍是在宋代,排除C项;这一现象导致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6. 东晋政府为了照顾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的心理,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

19、,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这一状况导致( )A. 户籍体制的混乱B. 中央权力的削弱C. 赋役制度的瓦解D. 郡县制度的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白籍是东晋政府专为侨户设置的临时户籍,于是在东晋时期形成了黄、白籍两种户籍体系。在郡县制度大坏的情况下,东晋面临外有逼境胡兵,内有难驭权臣,各行其政的地方政权给中央政府呈报的侨户户籍,既不系统又不完整,致使中央权力削弱,B项正确;A项是材料现象,设问强调本质,排除A项;赋役制度没有瓦解,排除C项;材料是户籍制度,不是郡县制度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7. 786年,京城军粮无法保证。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解除了唐

20、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唐朝后期( )A. 政权存亡依赖藩镇B. 藩镇割据日益严重C. 衰败趋势逐渐明显D.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京城军粮缺乏,需要地方节度使接济,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央对于地方的依赖程度较高,衰败趋势逐渐明显,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藩镇割据,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对比南北方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8. 唐代科举制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明朝时经义、诗赋、策论虽并同为科举考察对象,但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A.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 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C. 官僚政治角色发

21、生变化D. 科举取士程序走向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代科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分科选拔精通经义、策略、法律、算数的专业化的技术官僚。明朝时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表明科举制由选拔技术官僚转向选拔具有价值立场(即信奉儒家义理)、政教兼通(即兼通行政和经学文教)的领导型官僚。从唐朝到明朝,科举制度由分科取士逐步演变为专以进士科(主要考经义)取士,所反映的是科举官僚政治角色的转化,C项正确;唐代和明代都实行科举制,只是考试科目和内容有变化,从中看不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排除A项;儒学统治地位在汉朝以后就逐步确立,唐代和明代都以儒学为正统,排除B项;材料

22、反映科举考试科目和内容的变化,不能体现程序走向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9. 如表为北魏至唐代有关均田制下奴婢和耕牛受田规定的变化表。据此可知,当时朝代奴婢耕牛北魏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30亩,限4牛北齐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北周未有明文规定未有明文规定隋代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唐代不受田不受田A. 社会结构日益僵化B. 世家大族走向没落C. 人地矛盾得到解决D. 犁耕技术渐趋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隋代以前奴婢和耕牛都有受田,唐代奴婢和耕牛均不受田,结合所学可知,奴婢和耕牛主要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中,奴

23、婢和耕牛均不受田,说明政府对世家大族的打击,必然会导致世家大族的没落,B项正确;材料数据是北魏至唐代均田制之下的受田变化,与社会结构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社会人地矛盾一直存在,并没有解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均田制的演变发展,没有涉及农业技术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齐竞陵王萧子良为首的佛门信徒与无神论者范缜的大论、佛道围绕“老子化胡”问题的争论及佛儒关于“沙门是否拜王者”和“沙门视袒服”的争论。据此可知,当时A. 政府企图控制士人B. 三教合趋势凸显C. 思想领域较为活跃D. 佛教占据优势地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4、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环境动荡,导致政府对思想专制减弱,思想领域呈现活跃的趋势,因此出现材料中各家学派辩论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与政府企图控制士人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三教合一的趋势无关,排除B项;当时仍然是儒家思想占据优势,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1. 史载,陆九渊与皇帝论对时,在其第一篇札子中,陆九渊明确地说:“(陛下)临御二十余年,未有(唐)太宗数年之效,版图未归,仇耻未复,生聚教训(军民同心同德)之实,可谓寒心!”陆九渊发表此言论的背景是( )A. 金人南下导致南宋偏安B. 策问成为科举主要形式C. 政府轻徭薄赋财力匮乏D. 心学理论得到政府提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

25、版图未归,仇耻未复”,结合所学可知,1127年,靖康之耻,金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偏安江南一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政府轻徭薄赋财力匮乏的信息,排除BC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提倡心学理论,排除D项。故选A项。12. 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A. 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B. 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C. 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D. 指导思想背

26、离了统治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采取的国家专卖制度使得民间出现了强买强卖的现象,官府垄断下的商业贸易比大商人“较固取利”给市场交易增加的成本是有过之而不及的,均输法操控供求关系、规定市场价格,无法应对新问题,这些均反映了民间商品货币经济被严重破坏,C项正确;损害权贵的利益,不是该学者强调的本意,排除A项;这种专卖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指导思想并没有背离统治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13. 元朝统一后,在原金、宋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不顾既有区域经济联系,令各省北向门户

27、洞开。这一做法( )A. 反映了专制权力的下移B. 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C. 阻断了经济资源的流通D. 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元朝统一后,在原金、宋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不顾既有区域经济联系,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可得出,打破各省的地形阻隔,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这样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利用山川地势形成割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不是皇权,排除A项;这一做法与农民起义无关,排除B项;经济联系仍然存在,并不会因此而阻断,排除C项。故选D项。14. 许衡在时务五事立国规模的上书中写道:“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

28、,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下列关于“国朝”的统治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A. 首次设立御史台主管监察B. 管理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地方官署是宣政院C. 实行刺史制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仍处远漠,无事论此”等信息可判断这里的“国朝”指的是元朝。行省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D项正确;御史台在元代以前已

29、有设置,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排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理藏族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排除B项;刺史制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并非元朝的统治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15. 皇明名臣经济录中记载,“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在此情境下,明朝设置了巡抚制度,并逐步演化成为明朝重要的监察制度。由此可知,巡抚制度( )A. 健全了明朝的中央官制B. 利于减少地方割据风险C. 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结合所学可知,明

30、朝的三司制度权力制约,缺少互相的协调,在重要事项的治理上往往出现相互推诿和掣肘的问题,因而设置了巡抚制度,达到中央监察地方权力的作用,还逐步承接和集成了地方治理的权力,所以有利于减少地方割据的风险,B项正确;巡抚制度属于地方官制,排除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基层社会治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第卷 非选择题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3题,共55分。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

31、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在文化上采取特别优容的态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担任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材料二 廷议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由秦始皇确立的朝议制度演变而来,明代更加规范和完备。明代凡遏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廷议的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

32、、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参加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包括阁臣、九卿、科道,以及与所议内容有关的文武官员等,皇帝一般不参加廷议。确定廷议时,依据所议事项的内容归六部中哪个部主管,廷议的举行就由该部尚书主持。廷议有一般固定在左阁门举行,人们称之为东阁议事、东阁会议。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摘编自马静茹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以俺答封贡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博士议政制度建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廷议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答案】(1)原因:西周和西北诸戎制度的影响;笼络东方六国知识分

33、子、消弭六国反抗意识的需要;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规范完备;议题广泛,主要讨论国家重大事务;参加廷议人员有明确规定;地点相对固定。(答出两点即可)评价:廷议制度具有民主议事的形式,对专制皇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为君主决断提供参考,提高决策科学性;明代以后皇权的强化决定了其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后期逐渐沦为党争的工具。(答出一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可归纳出西周和西北诸戎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可归纳出笼络东方六国知识分子、消弭六国反抗意识

34、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明代凡遏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可归纳出规范完备;根据材料“廷议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可归纳出议题广泛,主要讨论国家重大事务;根据材料“参加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可归纳出参加廷议人员有明确规定;根据材料“廷议有一般固定在左阁门举行”可归纳出地点相对固定。评价:根据材料“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一定程度上

35、限制皇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际作用有限及党争工具等角度进行分析。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百姓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的百无四五。建中元年(780),杨炎向德宗建议并实行了“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实行两税法“

36、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改革的意义。【答案】(1)背景: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存在弊端;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2)意义:推动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资产为主转变;有利于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一定程度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

37、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 ”,可知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存在弊端;根据材料“ 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百姓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百无四五”,可知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可知推动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资产为主转变;有利于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根据材料“ 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

38、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可知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一定程度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结合史实可知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18.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流动”的宋朝材料一 “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以上两句材料均出自宋史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宋会要辑稿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宋)朱彧萍洲可谈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

39、,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宋会要辑稿材料二 下表为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官员科举出身荫补出身其他尚书左选925138086尚书右选7721051684侍郎左选94586926622侍郎右选415117023484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材料三 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宋初制定的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流动”是宋朝社会变化的典型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动”的宋朝予以解读。(要求:

40、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对宋朝社会“流动性”的解读(解读应该包含以下三部分:表现、成因及其认识)表现:一方面宋代经济流动性强,表现在水运交通网促进商品流通,榷场促进边境贸易,契约促进土地流转,海外贸易促进中外经济流动,北民南迁及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南北经济流动;另一方面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表现在随着科举制发展,门第观念淡化,婚姻不问家世,社会上士农工商四民结构进一步松动。宋朝在阶层、商品等方面的流动性不断发展,但是其流动性有限。成因:以上流动性的特点与宋代经济变动以及维护集权统治密切相关。一方面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庶族地主壮大,推动社会流动性增强。另一方面政府

41、为增加税收,继续推行官营专卖制度,同时为维护统治阶层的稳定,推行恩荫制度等又使得流动性有限。认识:宋代的流动使整个宋代社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平民化特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它仍然是封建社会下的局部变化,不应被夸大。【解析】【详解】【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动”的宋朝予以解读。此问题可以从宋朝流动的表现、成因及认识三个角度进行构思。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试卷关于表现,应先充分利用材料得出结论,在参照所学知识做适当的补充即可。根据材料一中“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可以得

42、出,汴河重要,它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河(大运河)漕江湖运输,便利了商品的运输和流转,带来了商业的兴盛,都城的繁荣。这就为着一个高度流动的王朝奠定了交通前提(路基)。根据材料一中“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可以得出,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的交易市场榷场,由官方管理,商品种类繁多,宋朝贸易的商品多为加工品,而少数民族政权则多为土特产品,从而使双方的经贸流动起来(关于经济的流动,结合所学还要考虑上北民再南迁、经济中心南移和海外贸易等知识)。根据材料一中“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榜下捉婿”的背后揭示的是阶层汇流婚姻融天下,唐朝的“

43、门第”为主的择偶标准让位于宋朝的“才和财”标准。根据材料一中的“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违者论如法”可得知土地转流契约定天下;宋代的契约化,不仅在土地流转中广泛运用,在劳务关系、经济往来中也有较普遍的使用;契约化既是物权自由流动的体现,又是物权、人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的体现。这进一步说明宋朝的流动性。根据材料二“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可得知科举竞流读书赢天下(在古代“左”为贵),重文和科举引导了普遍的向学风气,更打通了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让“白衣秀士拔地而起”(钱穆先生语),也让门阀世胄难以为继,宋代纵向的阶层流通大大超过前代。根据材料三“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没入之,杖七十”可知这些流动性是很有限的。关于成因,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可以考虑:一方面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庶族地主壮大,推动社会流动性增强;另一方面政府为增加税收,继续推行官营专卖制度,同时为维护统治阶层的稳定,推行恩荫制度等又使得流动性有限。关于认识,结合唯物史观用辩证的观点给予简要评价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