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 )A. 禅让制B. 分封制C. 王位世袭制D. 宗法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图示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自天子至士的权力等级体系,故B项正确;禅让制出现于三皇五帝时期,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王位世袭,排除C项;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2. 据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封建”的含义是( )A. 封建制度B.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C. 奴隶社会的瓦解D. 分
2、封诸侯国【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封建,词本义为“封”土而“建”国;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封建制度”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于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让他们建立封国,保卫中央。选择D项。A、B、C项都是封建社会,意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状态,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常用的学术名词。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详解】请此输入详解!3.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 君主专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详解】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
3、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故A正确。4. 三字经中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延续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禅让制 分封制 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度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禅让制、中央集权制度均不是周朝的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才是周朝的制度,并且这两个制度的确是周朝延续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朝延续最长久的制度保障5.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
4、承王位的是( )A. 老三B. 老四C. 老大D. 老二【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宗法制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即嫡长子继承制。据此观察图表,首先区分庶子和嫡子,不是正妻所生的儿子都称为庶子,即排除B、C。再区分嫡子和嫡长子,排除A。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6.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A. 重用侍从、秘书,分散相权B.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C.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D.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借秦
5、代因设相短命而亡及历代宰相专权乱政为借口,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故C项正确;丞相制度废除后,已无相权,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7.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6、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8.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主要作用是( )A. 繁荣儒家文化B. 防范地方割据C. 削弱宰相权力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隋唐科举制是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之一,D项正确。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化繁荣,但不是主要作用,排除A。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防范地方割据、削弱宰相权力无关,排除BC。9. 如果你到过故宫,你会在“某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样的文字。 “某处”景点是指( )A. 内阁B. 南书房C.
7、 军机处D. 议政王大臣会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可知该机构的职能主要为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央机构,反映了清代军机处的特征,故C项正确;清代内阁主要是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排除A项;南书房设立于康熙时期,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10. 秦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主要是因为:(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
8、一级负责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D.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下,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免,官吏不能世袭,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D正确;郡县官吏由由朝廷任免,必须对皇帝负责,排除A项;B项是对郡县性质的描述,C项表述正确,但二者均不是郡县制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主要原因,排除BC两项。故选D。11. “内阁”是中西方共用的政治概念,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的内阁相比最大的不同是A. 掌握着最高决策权B. 是最高的行政机构C. 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D. 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答案】D【解析】西方的内阁是在民主政
9、治发展过程中设立的,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而中国明朝的内阁不是作为决策机构出现的,是皇帝的顾问,因而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故选D。A项并非从性质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的内阁不是最高行政机构,只是顾问机构,排除B;内阁都不具有立法权,排除C。点睛:明代建立后,明太祖吸取前朝丞相专权的弊端,废除丞相,自己直接管辖六部。为了提高效率,逐渐地发展成内阁制度。内阁官员无实权,只备顾问;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政权的附属物,与中国明代的内阁在性质上有着明显的不同。12. 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周制所丧”为此秦朝开创了()A. 三公九卿制B. 皇帝制度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
10、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周制”指的是分封制,秦朝为避免分封制的弊端,开创了郡县制,故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属于专制主义制度,不是“周制微弱”的原因,故AB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13.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 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 边疆地方政府全无御敌之兵D. 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收兵权、财权可知,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A选项符合题意。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说
11、法错误,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边疆地方政府全无御敌之兵,C选项错误。藩镇割据出现在唐朝,D选项排除。14. 明太祖曾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消除这一苦恼,他采取的行动是: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 正式确立内阁制度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时废除丞相一职,使得皇帝政务繁忙,因此设立殿阁大学士,帮助其处理政事,故A项正确;BC项在明成祖以后出现,应排除;六部负责执行不是在明太祖时设立,故D项错误。点睛:根据材料信息“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结合所学可知
12、,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造成皇帝政务繁忙,于是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15. 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 利于加强控制地方B.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 有利于加强皇权D.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答案】C【解析】【详解】汉朝实行中朝削弱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C;中朝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制度,与地方无关,排除A;中朝并没有终结丞相制度,排除B;中朝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并不是加速西汉灭亡的因素,排除D。故选C。16. 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和创设行省制朝代分别是A.
13、秦朝和唐朝B. 秦朝和隋朝C. 秦朝和元朝D. 唐朝和元朝【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元朝创设行省制,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7.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块纪功石刻说的是A. 周天子分封天下B. 秦始皇统一六国C. 汉武帝开拓疆土D. 忽必烈一定乾元【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前230-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六合”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外的东方六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秦始皇已统一六国;“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则说明秦始皇已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4、制度,B正确;据所学可知,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称天子,与材料不符,A错误;汉武帝开拓疆土、忽必烈一定乾元与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不符,C、D错误。18. 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同时又重用司礼监宦官,并给予宦官“出使、专征、监军”等大权,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明成祖此举A. 表明皇权渐趋衰弱B. 意在加强君主集权C. 促使内阁取代六部D 造成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内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辅助机构,在设立内阁的同时,重用司礼监宦官,显然皇帝的目的是分散内阁的权力,以便加强君主的权力,故B项正确;内阁的设立表明皇权空前强化,故A项错误;内阁是皇帝和六部之间的中枢机构,内阁并不能取
15、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附属机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显然内阁首辅的权力并没有失控,故D项错误。19.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这句话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A. 汉高祖B. 唐高祖C. 宋高宗D. 明太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自高皇帝罢相始”,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故D正确;ABC不符合“罢相”,排除。20. 清朝军机大臣基本职责是A. 决定军国大事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 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 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B
16、选项是宰相的权力;C选项是中书省的职责。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二、非选择题2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汉代选官“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请回答:材料一、二、三表明各个时期人才选拔的制度是什么?并对材料三的选官制度加以评价。【答案】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评价:正面,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职的局面,有利于公平公正,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社
17、会向学氛围的形成,不利:培养的都是一些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的人。【解析】【详解】制度:材料一可以翻译为“位列三公的人家的子孙长大啦可以继续位列三公,卿大夫的子孙长大可以继续当卿大夫,身份低下的一直低下,身份高贵的一直高贵,所以奖赏不能让他们努力向上,惩罚不能让他们不偷懒”,可知此选官方式主要依据的是血缘、门第,因此得出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根据材料二“四科取士”“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选拔官吏注重孝廉德行的考察,故得出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材料三信息“见新进士缀行而出”通过材料中”进士“可以得出,此时的选官制度是通过考试来选拔的,因此可以得出唐代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评价:对“科举制”的评价,一分为二。积极方面是: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职的局面;有利于公平公正,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消极方面:由于科举考试的内容,导致应试者读死书,不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和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