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 第3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020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 第3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 第3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 第3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 第3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 第3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 第3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主教扯着嗓子喊:“教皇规定抢劫教堂犯人出9个金币,谋杀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犯人出15个金币,就可以获得赦免。快把购买赎罪券的金币投进这个柜子吧,当啷一响,灵魂就可以升天堂了啊!”对这一材料分析正确的是()材料中的事件应该发生在16世纪初材料中的事件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该材料体现了教会的“因信称义”该材料体现了教会对教徒的欺诈A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考查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因此排除,正确答案为B。【答案】B2宗教改革家提出:“一个人是否能得到

2、救赎不在于任何其他原因,而是由上帝的永恒判决决定的。”对此材料中观点理解合理的是()A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B是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观点C符合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D反对信仰宗教,倡导自我奋斗【解析】从材料“由上帝的永恒判决决定的”可知,材料是对教会和教皇权威的否定;材料中的观点是卡尔文的“先定论”观点,故B错;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发家致富的要求,故C错;材料观点并不反对信仰宗教,只是以一种宗教代替另外一种宗教。故D错。【答案】A3某宗教改革者提出:“人的灵魂是否得救,是由上帝挑选预定,人不可能靠自己得救。人要确定是否获上帝挑选,在于是否遵守上帝的戒律及参与教会的圣事。”这位改革者应是()A伊丽莎

3、白二世 B马丁路德C加尔文 D亨利八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人的灵魂是否得救,是由上帝挑选预定”,这是加尔文的“先定论”的内容。【答案】C416世纪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描述宗教改革,人的信仰有自主性,这就是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答案】A5在彼得一世的法令中曾这

4、样规定:“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事他不该管。沙皇的周围,只能有顾问和圣旨的执行者。”这与其改革的哪项措施相吻合()A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B工厂主可以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C在中央设立参政院,地方各省设总督D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解析】材料体现了沙皇的专制,而加强中央集权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方式。【答案】C6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促进工场手工业发展C改变落后状况,成为军事强国D废除农奴制度促进经济发展【解析】A是改革的内容而非目的,D不符合史实,B是为C服务的,故选C。【答案】C7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路德宗教改革的是()领导改革的是国王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教制、基本教义

5、和仪式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否认教皇是最高权威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比较能力。“否认教皇是最高权威”是二者的共同点。【答案】B8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解析】马丁路德阐述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实际是说明人们可以通过自己和上帝沟通,这就强调了人的独立性。【答案】B9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之后,他大刀

6、阔斧地进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有()A鼓励商品进口 B推广平民教育C废除农奴制度 D建立新式海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题干可知,彼得一世立志成为海上强国,他建立起一支新式海军,故选D。【答案】D10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强迫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或去国外学习B镇压保守势力的叛乱C用野蛮粗暴的手段步入世界近代文明的殿堂D强制学习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解析】A、B、D都是具体措施体现的强制性。C较全面地概括了强制性的含义。【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1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

7、思想文化上,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这一切都为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全德;在瑞士,加尔文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教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新教虽然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这三大原则和天主教是针锋相对的。(1)依据材料概括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7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因信称义”与天主教的“针锋相对”

8、不同之处,并指出这一思想的进步意义。(8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第(1)题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神圣罗马帝国大大削弱”“文艺复兴影响”;第(2)题涉及马丁路德的主张和天主教主张的不同及意义,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答案】(1)新兴的民族国家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作用。(2)不同之处:天主教宣扬因行称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而新教宣扬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意义: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起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1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丁

9、路德强调: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材料二一般历史学家都认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结束,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哈布斯堡皇室承认加尔文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合法宗教地位,同时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享

10、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帝国境内各诸侯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天主教、路德教和加尔文教为官方允许宗教。帝国境内各诸侯国有主权及外交自主权,惟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法国得到洛林地区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和除了史特拉斯堡以外的整个亚尔萨斯地区。帝国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允许奥斯纳布鲁克主教由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交替担任。(1)结合材料一简述马丁路德关于宗教信仰的主要观点。(6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性质及影响。(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主要观点应该从反对罗马教会专制,对教会条规的改革

11、等方面分析。第(2)题宗教改革首先应该知道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然后从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冲击、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影响。【答案】(1)反对罗马教廷的思想专制;认为可以借助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需经过教会(或信仰得救);主张简化教仪。(2)性质: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政治运动。影响: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传播了宗教自由思想;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13(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

12、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摘编自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材料二明代的婚姻礼俗主要参考朱子家礼,如:拜堂: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仪式,通常可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撒帐:拜堂后,新婚夫妇要向亲友抛洒“一把栗子一把枣”,谐取“早立子”“多立子”的口彩。庙见:婚后第三天男家主人带新娘去拜祠堂,这样媳妇才能成为丈夫宗族中的一员。摘编自陈洁梅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1)据材料一,指出宗教改

13、革前后欧洲在婚姻方面的主要变化。概括材料二中传统婚俗的特点。(7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6世纪中西方婚姻观念与礼俗差异的原因。(6分)【解析】本题围绕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来命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概括回答;第(2)问原因结合16世纪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不同的状况来回答。【答案】(1)变化:由盛行禁欲主义走向婚姻自由;婚姻裁判权由教会向世俗政府转移。(任答其中一点即可)特点:婚礼仪式要拜天地和父母;祈盼多子多福(或注重传宗接代)(任答其中一点即可);女方在婚姻中处于从属地位(或“夫为妻纲”)。(2)原因:经济上

14、,明代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政治上,明代宗法观念盛行;西方世俗政权摆脱神权控制。思想上,明代主流思想深受理学与礼教的束缚;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4(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1213世纪,法国南部有阿尔比派;14世纪,英国有威克里夫派和以约翰保尔为首的“罗拉德派”;15世纪前半叶,捷克有胡司派,以及又衍生出市民的圣怀派、农民的塔波尔派等,都是反抗正统教会的产物。恩格斯曾说过,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常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意识

15、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材料二教皇的特使在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材料三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材料四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材料五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

16、了胜利。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最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资产阶级在“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采取何种形式?为什么?(4分)(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与马丁路德改革主张的异同?(5分)(4)结合所学知识,并综合以上五则材料,指出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及评价能力。答题时注意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加以概括。【答案】(1)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因为“中世

17、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基督教在当时的西欧占据着大一统的地位;早期资产阶级相对来说还比较弱小;还没有更先进的思想理论武器,只有采用“异端”的形式。(2)说明了德国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锐,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各阶层的支持。(3)相同点: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不需要教会的中介。不同点:加尔文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论”;在组织形式上,建立了新的教会组织,采用共和制的长老制;注重改变社会风气等。(4)政治上,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各国的封建统治,促进

18、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成长,宗教改革也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旗帜。经济上,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它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宗教改革也使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15(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世纪末,俄国只有21个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中央政务由按沙皇意愿设置的几十个部门负责,职责不清,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盛行。地方的“督军”权力广泛,往往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

19、当时的俄国只有陆军,没有海军。士兵一面当兵,一面还从事手工业和做买卖。文化教育受教会控制,学校数量很少。全俄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也只占总人数的23.6%。材料二正如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所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以前的进程为其作了准备,同时,它又是带强制性的上层革命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没有彼得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发言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3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4分)(3)

20、列举一个“彼得的强制性改革”的例子。(3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提炼信息和识记理解能力。第(1)题应注意材料的关键信息“职责不清,效率低下”“识字的居民也只占总人数的23.6%”从而得出改革是时代的呼唤。第(2)题应结合彼得一世改革的负面效应回答。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再现彼得一世为维护改革进行而推行的强制措施即可。【答案】(1)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时代的要求。17世纪末,西欧各国发展迅速。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其落后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2)彼得一世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增添许多新税种,强迫农民终身当兵等,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对农民非常残暴,所以说彼得

21、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巨大的痛苦。(3)彼得一世强迫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或去国外学习,规定不毕业者不准结婚或进军队服役;不服从命令的,就剥夺其特权。1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国家行政的革新他把俄国秩序仿照欧洲制度来加以改造。经济性的革新为了增加国家收入,施行了人头税,强迫一切男性农民,不分老幼,都必须缴纳,又开办了许多呢绒织造厂和其他编织厂。在这些工厂里做工的都是农奴和工人政府贷款给商人去建设新的工厂。彼得一世为保证商人得到足够的劳动者,把整个农村的农民都划给工厂了。教育彼得一世极注重教育,甚至强制施行。派遣贵族子弟到国外去学习造船和外国语,并开办了一些学校。雷达科夫苏联通史简编请回答:(1)上述

22、材料包含了彼得一世改革的哪些内容?(7分)(2)根据材料内容,说说你对彼得一世改革的看法。(8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这段材料介绍了彼得一世在国家行政、经济、教育方面的革新措施。从具体实行的措施看,体现出彼得一世对欧洲文化的模仿和对兴办手工工场的鼓励,以及对教育的重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用极其粗暴的手段推行的,改革中没有触及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答案】(1)内容: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2)看法:彼得一世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而且注重教育,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彼得一世的改革是用极其粗暴的手段推行的,而且没有触及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